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622部分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622部分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翱赏挥诰俦麈豆蹋豆贪鼙加荨S荻级叫砬斟G舶捕蓟ぱμ┧ф缬挛灏儆朕赏趵畲筢T奉娑固以讨之,战败,娑固、李大酺皆为可突于所杀,生擒薛泰,营州震恐。许钦澹移论入渝关,可突于立娑固从父弟郁干为主,遣使请罪。上赦可突于之罪,以郁干为松漠都督,以李大酺之弟鲁苏为饶乐都督”26。此事,《资治通鉴》没有系于在某月之下,而是置于开元八年年末叙述,表明具体月份不确定。许钦澹担任营州都督,是在这一年的四月。《唐会要》卷七八:开元“八年四月,除许钦澹,又带管内诸军诸蕃及支度营田等使”27。这次战争,发生在四月以后没有问题。《旧唐书·五行志》:开元“八年夏,契丹寇营州,发关中卒援之”28。这支两万多人的军队在渑池县遇山洪暴发,一夜之间全军覆灭。这次契丹进攻营州,一定就是可突于领导下进行的,许钦澹撤军回到渝关,可突于应该是占领了营州。朝廷派关中士卒前往增援,足见对可突于防范的重视。那么,八月建立经略军,防范契丹的动机应该是明确的。可突于如此嚣张,后来朝廷竟然对他不予追究,其中有很大的妥协成分。在力量不足以进攻的情况下,防范措施的采取是必须的。

    经略军士兵的权益,是与团结兵不同的。“敕幽州刺史邵宠于幽、易两州选二万灼然骁勇者充幽州经略军健儿,不得杂使,租庸资课并放免。”他们已经是比较专业的军人了。“租庸资课并放免”,是说明他们除了从军以外,不再承担其他义务。而关于资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中一种应该就是卫士的纳资,而这里说的免除资课,当然就是免除番上了。如经略军的士兵,看来也不被算作征行,因为征行是可以充番上的。经略军在幽州城内,由幽、易两州百姓组成,地方色彩很浓厚。再加上刺史主持的招兵,可能就是刺史担任统帅,经略军的地方色彩实际上就由幽州刺史的地方性质来决定。不管怎样,幽州经略军的情况,也可以用《邺侯家传》的文字来理解,不是府兵且不番上,专门用来防范两蕃。

    设置军镇以加强边境的守卫,当然并不是从玄宗时代才开始的。就河北地区的情况而言,早在武则天时代,已经采取了相同的措施。经略军,上文引用《册府元龟》的记录,说明在玄宗开元八年选兵两万充经略军,但这并不是首次设置经略军,根据《唐会要》卷七八的记载,经略军是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设置的,而开元八年的这次行动,不过是加强经略军而已。经略军一次就增加兵力两万人,而在《旧唐书·地理志》中的经略军记录是三万人,也许在开元八年之前,经略军只有一万人的兵力。“清夷军,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妫州刺史郑崇古奏置”,这比经略军的设置时间还早。“威武军,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置在檀州,开元十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改为威武军。”29继承、发展或改革武则天时期的军镇建制,是开元时期的一种普遍做法。就此而言,团结兵也有相似之处。

    军镇与团结兵协调防御,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在河北地区实施的一种防御战略,其基本原则是在前线地区(边州)设置军镇,在第二道防线上设置团结兵。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三月,默啜寇并州,“以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30。此事《新唐书·突厥传上》的记录是:“以雍州长史薛季昶为持节山东防御军大使,节度沧、瀛、幽、易、恒、定、妫、檀、平等九州之军,以瀛州都督张仁愿统诸州及清夷、障塞军之兵,与季昶犄角。”《新唐书》的说法简略,但两者可以互为补充。当时的河北北部,幽州有经略军,妫州有清夷军,檀州有威武军,那么其他州的军队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团结兵。

    总之,不从府兵的立场看待河北军事力量的变动,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河北的府兵只有在确立神都的时候有过增加,后来就只采用非府兵的方式增加军事力量,这种方式一是军镇,一是团结兵。用陈寅恪先生关陇本位的观点理解武则天玄宗时期对府兵制度的背弃,虽然也可以说通,但毕竟以往学者过于看重府兵制,思考因此还是受到了一些限制。用非府兵的观点看待《邺侯家传》的记载,不必增改原文也同样可以理解。李繁(邺侯家传》所谓“玄宗时,奚、契丹两蕃强盛,数寇河北诸州,不置府兵番上,以备两蕃”的说法,就是说不再设置府兵,而是设置军镇和团结兵,这种不同于府兵的新兵种。该兵种不必番上,任务专门,就是防备两蕃。

    注释:

    1、《玉海》卷一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文渊阁四库类书丛刊,第638页。

    2、《玉海》卷一三八,第642页。

    3、《安史乱前之河北道》,载《燕京学报》第19期,1935年。现收录在《谷霁光史学文集》第4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191页。

    4、《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五卷第一期,1937年4月,现收录在《谷霁光史学文集》第1卷,第368…401页。《唐折冲府考校补》,原刊《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四期,1937年,现收录在《谷霁光史学文集》第1卷,第297…349页。

    5、菊池英夫:《对唐代府兵制的一个疑问》,《史渊》五八,1953年,第95…115页。

    6、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又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4…276页。

    7、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页。

    8、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页。

    9、张国刚:《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收入《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10、毛汉光:《唐代军卫与军府之关系》,中正大学学报,第五卷,第一期,1994年,第119页。

    11、冈崎文夫:《唐代的府卫制》,《历史与地理》第9卷9期,1911年。

    12、滨口重国:《从府兵制度到新兵制》,第52页。收入《秦汉隋唐史研究》上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11月,第2次印刷,第3…83页。原载《史学杂志》第四十一编第11、12号,1930年。

    13、《大唐府兵制时代的团结兵的称呼及其普及地域》,《史渊》61,1954年,第1…26页;又载《东洋史论集》第一卷,第175…200页。《大唐府兵制时代的团结兵》,《法制史研究》五,1955年;又载《东洋史论集》第一卷,第201…254页。方积六:《关于唐代团结兵的探讨》,《文史》第25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108页。

    14、《对唐代府兵制的一个疑问》,第101…102页。

    15、《资治通鉴》卷二○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5页。

    16、《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89页。

    17、《资治通鉴》卷二一○,第6675页。

    18、《资治通鉴》卷二一○,第6679页。

    19、《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75页。

    20、《资冶通鉴》,第6768页。

    21、《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上》,第5177页。

    22、《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狄传》,第5352页。

    23、吴玉贵:《资治通鉴疑年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

    24、《唐六典》卷五,第155页。

    25、《册府元龟》卷一二四《帝王部·修武备》,第1490页。

    26、《资治通鉴》卷二一二,第6743页。

    27、《唐会要》卷七八,第1692页。

    28、(注:《旧唐书·五行志》,第1357页。)

    29、《唐会要》卷七八,第1691页。

    30、《资治通鉴》卷二○七,第6559页。

武器装备 中国海军舰艇命名原则

    中国海军拥有数量庞大的各式舰艇,其大小作战、支援舰艇的数量之多,直可排入世界前3名。面对如此量多类杂的舰艇,为了能在海上“碰面”时迅速辨认出对方的“身份”,因此中国舰艇的分类、分级、编号与命名原则,向来为西方国家海军所关心。

    不过由于中国军方极为重视保密工作,加上在政治、军事与新闻方面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以及中国舰艇种类数量实在不少,因此目前以西方国家为主所公开的中国海军舰名、舷号资料,除美国海军所搜集者较齐全外,难免有所遗漏,甚至诸多谬误。而且就算资料齐全,怛因文中所有的舰名资料都是以英文字母的罗马拼音拼成,每个字念起来不是不知所云就是相差不多,因而对中国海军的舰艇识别造成不小的困扰。

    本文即是在经多方搜集资料后,所整理出来的中国海军舰艇命名原则;文后并附上“中国海军舰艇舷号暨舰名一览表”以供对照参考舰艇级别

    在讨论舰艇的命名原则前,我们先来讨论共军舰艇的分级。中国海军舰艇在接收或建造时,都会给予一个3位(或2位)数字的代号,如051型为旅大级驱逐舰;055型为江卫级护卫舰;091型代表汉级核子动力潜舰等。如果该级舰持续改良,则在该级舰的代号后方再加字母以为区别,如江沪Ⅰ级为053型、江沪Ⅱ级为053H型、江沪III级为053HT型、江沪IV级为053HT(H)型。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旅大级、江卫级等目前一般所通用的中国各级水面舰艇的级名,其实并非由中国海军所订定,而是由美国或北约组织以中国字的罗马拼音来命名。其对中国海军中、近期建造舰艇的命名原则(早期舰艇不适用),大致是以首艘该级舰艇的建造厂或首次发现的军港来组合命名,如由大连造船厂所建造,初期在大陆北部军港活动的旅大级驱逐舰,便是取自[旅”顺、“大”连之意;而已退役的江南级护卫舰则是由江南造船厂所建造;沪川级鱼雷快艇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现役的沪新级飞弹巡逻舰是由上海求新造船厂所建造。

    然某类舰艇的首级舰一旦订定级名后,该级名的首字,就成为该类舰艇后续新建各级舰级名的首字,再加上造船厂或首见军港来定级名。以驱逐舰来说,在旅大级之后新服役的驱逐舰就成为“旅”字级,如新一代驱逐舰的旅沪级(上海沪东造船厂)与旅海级;而护卫舰就成为[江”字级,如已退役的江东级护卫舰(沪东造船厂)、现役的江沪级护卫舰(沪东造船厂)、新一代的江卫级(沪东造船厂);鱼雷艇、飞弹巡逻舰则为“沪”字级,如新一代的沪建级飞弹巡逻舰;反潜护卫舰志“海”字级,如海南级、海珠级、海清级(Haiqing)等。

    话虽如此,还是有部份舰艇并不符合此级名的命名原则,这可能是早期中国保密良好,北约对舰艇建造厂及出现军港的情报有误所致;另外,最新一代的舰艇亦不见得适用上述原则,因为造船厂可能已经重覆。

    至于潜舰级别,除新采购的K1lo级,以及早期的031型、033型仍以原北约俄制Golf级与Romeo级命名外,其他则是以中国古朝代命名,如夏、汉、宋、明等。唯一例外的是由R级改装(可在水面发射反舰飞弹)、单舰成级的“武汉”级潜舰351号。

    早期舰艇命名

    中国海军最早期的舰艇来源,多是自台湾海军所掳获或叛逃而得。中国遂以其在与台湾部队作战时,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乡…地名来命名,如原为台湾海军第一舰队旗舰长治号中国海军即将之更名为“南昌”号,其中自不无纪念其“南昌事件”之意;其他如“延安”、“遵义”号护卫舰;“兴国”、“瑞金”号炮舰;[张店”、“枣在”号扫雷舰等舰的命名意义亦同。而自台湾缴获的美制LSTI/542级战车登陆舰,则以井岗山、大别山、太行山、武功山…等山岭来命名。

    之后,中国海军开始自前苏联手中接收舰艇,并加以仿制。其中在大型舰艇部份,则曾分两批接收了4艘俄制驱逐舰;中国海军内部对于首2艘驱逐舰的命名曾引起一些争议,最后决定以“鞍山”、“抚顺”等两个工业大城来命名,以代表中国海军对早日实现自力造舰的期望;而后2艘舰则命名为“长春”、“太原”,亦为大陆的工业重镇。至于其他早期舰艇则是以大陆地名来命名,然除以军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