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470部分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70部分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军残部的追击却没有组织好。这使腓特烈二世有可能纠集军队并准备好柏林的防御。对此,联军出尔反尔的行动也起了一定作用。奥地利指挥部不履行联军的义务,拒绝援助俄军向柏林进攻,使普鲁士免于投降。

    点评:在库讷斯多夫交战中,俄军在战术、士气和军事素养上都比普军高出一筹。俄军司令萨尔特科夫巧妙地选择、构筑阵地,并加以正确利用。俄军指挥部未墨守线式战术的原则,而抽调强大的预备队,适时地将部队从一个地段调往另一地段,灵活地机动军队。在实施反冲击时,俄军运用了1755年条令所说明的“用来突破敌军正面”的纵队。战斗中,战斗队形的各个部分相互密切协同,保障了交战的胜利。后来的陆军元帅鲁缅采夫在阵地决定性的地段行动果断而干练。俄国新式榴弹炮火炮——独角兽炮大显神威。这种炮可实施超越射击。腓特烈二世借助“斜切战斗队形”对付奥军和法军常常获胜,但在库讷斯多夫同俄军的遭遇战中,这种战斗队形却无能为力。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L'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1810—1826年,西属美洲人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解放战争。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以来的三百年,西班牙对其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人民一直进行残酷的剥削。十九世纪初,西班牙殖民帝国下设4个总督辖区和4个督军辖区:总督辖区为新西班牙区(包括墨西哥)、新格兰纳达区、秘鲁区、拉普拉塔区;督军辖区为:危地马拉区、委内瑞拉区、智利区、古巴区。这些殖民地的整个经济生活从属于宗主国的经济利益,当地居民备受歧视。十六至十八世纪时,反西班牙起义此伏彼起。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激起了民族的觉醒。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大革命(1789—1794),以及圣多明各(海地)的黑奴解放斗争(1791—1803),对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领土被拿破仑法国占领,就说明了西班牙的虚弱,1808年西班牙国内的革命事件更直接促使其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的蓬勃兴起。

    1810年4月19日,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爆发起义;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爆发起义;7月20日,波哥大(新格兰纳达区)爆发起义;9月16日、18日,多洛雷斯(新西班牙区)和圣地亚哥(智利区)也相继爆发起义。这些起义导致西班牙殖民制度的灭亡,宣告了独立战争的开始。1811年,委内瑞拉(独立后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巴拉圭相继宣布独立,组成了新格兰纳达联合省代表会议。1813年,墨西哥宣布独立。由于殖民地领土相互隔绝,所以西班牙殖民者得以在联系不密切的各个起义中心逐步恢复其统治。至1815年底,除拉普拉塔区外,西班牙终于将各地的起义全部镇压了下去。导致起义失败的另一原因是,反西班牙阵营内部存在尖锐的社会矛盾。解放运动的许多领导人(如伊达尔戈、摩勒罗斯等)被杀害,少数移居国外。不过,西班牙殖民者只是暂时得势。到1816年,解放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卓有才华的军事将领与政治活动家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玻利瓦尔建立的解放军在1817年至1818年间解放委内瑞拉大部分领土,1819年解放新格兰纳达,1882年又解放基多(今厄瓜多尔),彻底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在上述已获解放的土地上成立了大哥伦比亚独立联邦共和国。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一直未能恢复的美洲大陆南部,拉普拉塔各联合省宣布独立(1816年)。随后,爱国者的队伍在圣·马丁率领下,从拉普拉塔出发,经过极其艰苦的行军,越过安第斯山脉,先后解放了智利(1818年),和秘鲁部分领土(1821年)。1822年,圣·马丁因与玻利瓦尔发生分歧而退出政治军事活动,玻利瓦尔遂担任秘鲁解放斗争的领导。玻利瓦尔军接连挫败西班牙军,1824年12月9日,在阿亚库巧附近击溃了敌人最后一个庞大的军队集团(参见阿亚库巧战役)。从1825年起,上秘鲁改称为玻利维亚以纪念玻利瓦尔。1821年,墨西哥及中美各国宣布独立。1823年,中美各国宣布成立中美联合省联邦。在东海岸(乌拉圭)爱国志士为反对西班牙殖民者和后来的葡萄牙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26年初,西班牙最后一批守备部队宣告投降。至此,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除古巴和波多黎各以外都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点评:在这次战争过程中,人民解放运动的部队常常打败数量和装备上大大超过自己的强大敌人,赢得重大胜利。骑兵在草原地区的作战尤其卓著有成效。起义者的炮兵很少,往往靠冷兵器作战,所以战斗极为残酷,常常进行白刃格斗。解放战争,还消灭了许多封建残余,在大多数宣布独立的国家中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共和制度。不过,这次牺牲了100多万人生命的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L'拉辛农民起义

    1667—1671年,拉辛领导俄国城乡各被压迫阶级和阶层反抗封建主阶级和封建农奴制国家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动力是农民。参加战争的有:工商平民(下层)、奴仆、自由哥萨克(顿河、伏尔加河、亚伊克河的)、南部和东南部边区要塞和城镇守军的“招募”公职人员(射击兵、军职哥萨克、炮手等)、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和左岸乌克兰地区的各族人民。封建压迫不断加剧,直接国税和徭役漫无限制的增长,俄波战争(1654—1667)和1656—1658年的俄瑞战争,造成的群众物质生活状况恶化,是这场战争的根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奴主制压迫向俄国南部和东南部边区扩展,那里封建主占有的土地急剧增多,造成农民和工商平民大量逃往边境。为了制止农民大量外逃,政府根据一六四九年国民会议法典,自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末,对俄国欧洲部分组织国家搜捕逃亡农民。这导致被剥削阶层居民的武力反抗。繁重的国家赋役以及将大批土地分封给俄罗斯世俗封建主和宗教封建主等,引起了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和乌拉尔西部山前地带各族人民多次骚动,其中最大一次骚动是1662—1664年的巴什基尔起义。政府顽固地干预哥萨克内部事务,这使骚动加剧,特别是顿河哥萨克更为突出,他们已揭竿而起。1666年哥萨克和农民的多次起义揭开了这次农民战争的序幕,瓦西里·乌斯领导的起义规模最大,他曾率领队伍打到俄国中部各县。整个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667—1669年)拉辛进军伏尔加河和里海以及与此有关的事件,属于第一阶段。就其形式和目的而论,这次进军无异于哥萨克抢劫财物的“掠夺性”远征,但俄国南部和东南部阶级斗争急剧高涨,从根本上改变了进军的内容和规模,使哥萨克的军事行动大都具有反政府和反封建性质。

    除1667年春在顿河上游由哥萨克下层和逃亡农民组成的拉辛部队(人数有时超过2000人)之外,亚伊克哥萨克军、射击军,还有顿河哥萨克的一些较小的队伍、奴仆和逃亡农民也参加了起义运动。这些队伍,有些是单独行动,其余皆投奔拉辛。1667—1669年,起义军在与政府军进行武装斗争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阶级倾向:他们处决地方行政官吏、沙皇军队的指挥官员、封建主和富商,分发他们的财产,开狱释放囚犯等。在军事方面有三点十分重要,在1667—1669年的军事行动中,起义军骨干已经形成,选拔了起义军各级首领,并筹备进军俄国腹地所必需的物质和军事资源。取得了与政府军大部队作战和夺取伊朗拉什特、法拉哈巴德要塞以及古里耶夫等要塞的经验。拉辛于1669年11月返回顿河,在顿河岸边卡加利尼克镇附近一个岛上安营扎寨开始下一步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1670年年初—1670年9月初)这个阶段斯洛博达乌克兰和扎波罗热极端贫穷的(“赤贫”)哥萨克、农民和俄国南部和中部各县的逃亡农民、市民、奴仆,纷纷投奔到拉辛起义军。1670年春,拉辛实际上夺取了顿河地区的政权,镇压了哥萨克缙绅和富裕哥萨克的抵抗。拉辛处死沙皇派赴顿河刺探起义部队意图的使臣叶夫多基莫夫,是公开反政府的行动。拉辛主动与扎波罗热赛切和右岸乌克兰的督军多罗申科保持联系。1670年5月初,拉辛的部队移防潘申镇,乌斯派重兵投奔其麾下。进军“罗斯”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拉辛在全体大会上提出了给“黎民百姓”自由,杀“乱臣贼子——贵族、督军和衙门官吏”的口号,作出了“进军伏尔加,再取罗斯”的决定。1670年5月14日,起义军(7000多人)进至伏尔加河察里津附近,5月15日包围察里津要塞。市民和当地射击兵士把该城献给了起义军。接着,起义军又击败了前来增援贵族、督军的莫斯科射击军的一支大部队。但是,位于后方的阿斯特拉罕尚未夺取。起义军大会决定夺取该城,遂将溯河而上进军罗斯,推迟到农民收完庄稼之后进行。拉辛为确保起义军基地察里津,保障与顿河的联系畅通,并为日后沿伏尔加溯河北上,留一支相当大的守军(约2000人)防御察里津。拉辛率大部起义军(7000人,由顿河流域的起义军、伏尔加河流域的“普通”工人和察里津市民和射击兵组成),乘船南下阿斯特拉罕。骑兵则编为了个连,由舍卢佳克大尉、叶列梅耶夫大尉率领沿伏尔加河岸的山地开进。6月6日,起义军在黑亚尔附近与利沃夫公爵的沙皇军队(约5000人)遭遇。拉辛派哥萨克乘8艘平底船前往侦察,主力隐蔽待机,迫敌投入战斗。战斗刚一开始,大部分射击兵和士兵即倒戈投到起义军方面,几乎所有的军官均被处死。射击兵大量投奔起义军,为沙皇部队公开加入起义奠定了基础。黑亚尔之战对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6月19日,拉辛部队兵临阿斯特拉罕城下。督军普罗佐罗夫斯基公爵拒绝了交出该城的建议。为攻取该城。拉辛将起义军分兵八路,由拉辛和乌斯分头率领。起义军主力在库图莫夫卡河畔集结,等候夜幕降临。起义军(8000—1万人)与盼望着拉辛解救他们的当地居民取得联系,遂于6月21日夜间开始对坚固的要塞(有两道石砌围墙、要塞炮500余门、守军1。2万人)发起攻击。由于社会下层群众(城市贫民和“普通”工人)的积极支援,6月22日午前要塞即被攻克。相当多的普通射击兵和工商平民没有对拉辛的起义军进行抵抗。根据有阿斯特拉罕居民参加的起义军大会的判决,许多行政官吏、督军、贵族被处死,他们的财产被没收、分掉。起义军焚毁沙皇公文卷宗,并建立以乌斯和起义军及当地居民代表为首的哥萨克式的市政自治机构。

    7月,起义军积极准备北征。部分改编和补充部队。吸收缺乏军事素养的“普通”工人和“流浪人”以及阿斯特拉罕的射击兵和市民参加起义部队,以接替留守阿斯特拉罕的老拉辛起义军战士为核心的守军(2000人)的防务。起义军编为千人团、百人队、十人队。当开出阿斯特拉罕时,部队总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约8000人装备火器,其余均使用冷兵器(镖枪、马刀)。炮兵装备波斯远征遗留的火炮和起义军在黑亚尔附近缴获的野炮。起义军弹药充足,多为在阿斯特拉罕缴获的弹药。

    1670年7月,起义军开始沿伏尔加溯河北征。8月4日,抵达察里津,当日,召开起义军大会,最后通过以主力沿伏尔加河远征莫斯科的计划(原定入冬前攻下喀山),并拟定了从顿河上游和斯洛博达乌克兰实施辅助突击的计划。8月7日,起义军(1万人)由察里津出发,8月15日兵不血刃进入萨拉托夫,市民捧着面包和食盐热情迎接起义军,一周后,进占萨马拉。9月4日,起义军进抵辛比尔斯克。该城是辛比尔斯克鹿砦防线的坚固要塞。米洛斯拉夫斯基率4500人(包括莫斯科射击兵、当地射击兵、莫斯科精锐团士兵、当地封建武装,工商平民除外)在此设防。8月31日,巴里亚京斯基公爵率骑兵部队(2个雇佣骑兵团和伏尔加河流域各县的封建民团),由萨兰斯克驰援该城,配合守军作战。9月6日,部分射击军士兵和工商平民把起义军放进辛比尔斯克的尖柱城堡。巴里亚京斯基企图夺回尖柱城堡,但未得逞。拉辛部队几乎全歼撤向喀山退却的巴里亚京斯基的部队,并攻占辛比尔斯克大部,包围了躲藏着颇大一部分守军(近4000人)的内城。4次强攻均未奏效,牵制了拉辛军队主力。

    第三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