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军部署尚未就绪,一举攻占汀泅桥(参见汀泗桥战役),并乘胜占领咸宁。30日,第4、第7军经激战攻占贺胜桥(参见汀泗桥战役)。直军全线溃退,国民革命军直抵武昌城下。第8军于嘉鱼至金口间渡过长江,向汉阳迂回。9月3日至5日,第1、第4、第7军两次对武昌发起强攻未果。6日,汉阳守军一个师倒戈,第8军乘机占领汉阳。7日,攻占汉口。吴佩孚率直军一部退往河南。第8军乘胜追击,于16日进占武胜关。中旬,第4、第8军继续围困武昌,第7军向鄂赣边机动。10月10日,武昌守军1个师投诚,第4、第8军在其接应下攻占武昌,歼直军2万余人(参见武汉战役)。至此,两湖之战胜利结束。12月,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从广州迁往武汉。在北伐战争胜利发展之际,9月17日,冯玉祥部国民军在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改编为国民革命联军(简称国民联军)。
江西战场8月下旬,孙传芳见吴佩孚部在两湖战场败局已定,乃一变其中立态度,急从苏、浙、皖调兵10万入赣,准备进攻湘鄂,从侧翼切断北伐军的后路。9月上旬,国民革命军乘孙军集结未毕,分三路入赣。3日,第2军和第5军一部,第14军(由原孙军赖世璜师投诚改编)组成赣南军,攻占赣州、泰和等地,继续向北发展进攻。6日,右翼军第2、第3军,由湖南济阳、茶陵,左翼军由湖北通城,向南昌至浔阳(今九江)一线的孙军展开进攻,发起第一次南浔路会战。右翼军在连克宜春、万载后,18日又克新喻。左翼军在攻占修水、高安后,19日一度攻占南昌。22日,孙军主力自九江沿南浔路南下,第6军被迫于24日退出南昌。此时,国民革命军第7军由鄂入赣。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以第7军向德安,第6军向永修,第2、第3军向南昌,分三路再次发起南浔路会战。10月上旬,第2军攻占漳树、丰城,第3、第7军攻占德安得而复失,第6军进攻永修失利,第1、第2军进攻南昌未果。13日,国民革命军被迫全线后撤。10月底,国民革命军第4军奉命入赣增援。赣南军在清除了南昌以南的孙军后,与主力会师。11月上旬国民革命军发起第三次南浔路会战。4日,第4、第7军为左翼军攻占德安、马回岭,截断南浔铁路。6日,第6军组成的中央军攻占乐化、涂家埠。7日,第2、第3、第14军组成的右翼军攻入南昌。孙传芳在江西的部队全部被歼(参见江西战役)。
闽浙沪宁战场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l军主力由广东出发向福建永定推进,第14军第2师由赣南前出汀州,先后对孙传芳闽军周荫人部发动进攻。随后,第2军第6师、第14军第1师从赣南对福建发动进攻,从北、西、南对福建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此时,福建省内十路军民为响应和配合国民革命军的行动举行起义。12月9日,国民革命军占领福州。闽军5万余人全部被歼或改编。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调整部署,编为东路军、中央军、西路军三个作战集团,以东路军从江西、福建出发,向浙江发动进攻;以中央军由江西出发向皖南、南京发动进攻;西路军驻守湖北,牵制防范河南吴佩孚部。中央军又分为江左军和江右军两路。在国民革命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原属孙传芳军的浙军夏超部与驻守皖南的皖军陈调元等部相继倒戈。2月18日,东路军占领杭州。3月上旬,开始进攻淞沪。6日,中央军江右军攻占芜湖,15日,攻占当涂。21日,中国共产党为配合北伐,在周恩来等领导下,组织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上海。23日,东路军进占上海后,转兵西进,与江右军会攻南京。孙军退往江北。西路军仍驻守湖北以阻止河南吴佩孚的进攻。
“四·一二”政变与武汉政府的北伐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北伐军推进到长江、黄河流域之际,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集团与帝国主义相勾结,1927年4月12日于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领导下,对政权、军队和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国民党新右派妥协退让,对工农运动压制阻挠,在紧要关头交出工农武装,从而使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北伐战争遭到严重的挫折与失败。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政府相对立。是时,奉军lO余万人进入河南,占领许昌、郑州,吴军残部退往南阳。奉系直鲁联军15万人进驻安徽、江苏的江北地区,与孙军共同协防。4月18日国共两党联席会议决定,继续北伐。5月1日,武汉国民政府兵分三路向河南进军,迎击奉军。同时,冯玉祥国民联军在占领陕西之后,亦挥师东进,参加会攻河南。14日,武汉国民革命军与奉军激战于汝南、上蔡一带,迫使奉军退守郾城、许昌地区,26日至28日,又于临颖击溃奉军主力,连克郾城、许昌、新郑。在武汉北伐军和国民联军的联合进攻下,31日奉军放弃郑州、开封。6月1日,武汉国民革命军与国民联军会师郑州。奉军退往黄河以北……此时,南京政府亦决定继续北伐,于6月初先后攻克徐州、海州(今连云港),进入鲁南。26日,国民联军在南阳全歼吴佩孚残部。7月15日,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国民革命军由河南全部撤回武汉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下旬,南京政府军为防备武汉政府军东进,从鲁南撤退至长江以南。8月,蒋介石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孙传芳军遂乘机反攻。下旬,南京政府军于龙潭战役中歼孙军5万余人,再次渡江北上。12月16日,国民革命军与国民联军会师徐州。孙军、直鲁联军退往鲁南。
宁汉合作与东北易帜1928年1月,国民党内部的宁、汉、沪、桂、粤各派系,经过政治、军事上的反复争斗后,复归于合流,蒋介石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所属部队统编为第1、第2、第3、第4集团军,兵力约百万人。这时,张作霖已将奉军及依附他的孙军、直鲁联军统编为安国军,下辖第1至第7方面军团,兵力约60万人。4月,国民革命军第l集团军对鲁南发动进攻,第2、第3集团军对直隶暂取守势。5月初,第1集团军占领济南(参见济南战役),受到日军干涉后绕道北上,进军京津。第2、第3、第4集团军转守为攻,从河南、山西沿正太(正定至太原)、京汉(北京至汉口)、京绥(北京至绥远)铁路推进,先后攻占石家庄、保定、张家口等地。6月初,京津地区处于国民革命军三面包围之中,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将主力与大批军用物资撤往东北,并与南京政府代表达成协议,和平交接北京。3日,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日军炸成重伤,不久身亡。安国军宣告解体。6日,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进驻北京。北洋军阀把持10余年的北京政府最终覆灭。7月,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职。8月,国民革命军于滦河地区歼灭孙军、直鲁联军残部。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政府,改旗易帜。30日,奉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四川、云南、新疆等省也已宣布服从南京政府。历时两年多的北伐战争至此结束。
点评: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并且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军事指挥而言,主要是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向北洋军阀实力较为薄弱的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吴佩孚军,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军,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雄厚的张作霖军;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次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中国战争 成都之战
1923年(民国十二年)3月,在三七二十一与一三边之战中,川军邓锡侯等部在四川间道奔袭成都的刘成勋部的战斗。
2月,在熊克武领导的第1、第3军、四川边防军,与邓锡侯、陈国栋、田颂尧、唐廷牧所部的战斗中,邓锡侯部因势单力薄,逐步自川中、川西撤退,至绵阳、罗江、中江一带与对方相持。此时,直军与杨森残部乘川军内讧之机,进军四川,迫使刘成勋等集中兵力于北道。3月22日,邓锡侯、陈国栋等侦知成都兵力空虚,遂以田颂尧部牵制当面之敌,集中所部精锐乘夜自罗江、绵竹边境出发,经德阳、什邡间小道,以强行军速度,两夜一昼疾驰140公里,直逼成都北门,一举攻克成都,迫使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刘成勋通屯辞职,率残部退出省城。
中国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至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部,在京津地区与奉军张作霖部进行的战争。
1920年,北洋军阀的直皖两系之间,在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了直皖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英帝国主义支持的直系军阀,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皖系军阀。直皖战争后,受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直系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重新物色、支持的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但是,由于战后的分赃不均,直奉两系之间很快又产生矛盾。首先在处置皖系残余势力问题上,后来又加上奉系张作霖极力推荐亲日的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出任内阁总理。12月25日,梁氏组阁后,根据张作霖的旨意,首先赦免了6名皖系要员,接着又任命卖国贼曹汝霖为实业专使;在军费分配问题上,梁内阁也公开袒护奉系,拒付组阁时答应拨给直军的300万元军费。于是,吴佩孚便借机联络各省直系督军,一再通电揭露梁内阁媚日卖国的丑行,逼梁下台。结果,梁士诒组阁仅一月,即于1922年1月25日托病请假离任出京。张作霖即扬言要用武力对付直系,从4月lo日起,奉军就络绎不绝进关,改名为“镇威军”,一路进至军粮城、马厂、静海,一直开到了德州附近,另一路于17日进至京汉铁路的长辛店一线。4月25日,吴佩孚与直系督军齐燮元、陈光远、萧耀南、田中玉、赵倜、冯玉祥等人联名通电,宣布张作霖的十大罪状,以保定为大本营,准备随时应付奉军的进攻。4月29日,张作霖到达军粮城,自任“镇威军”总司令,以孙烈臣为副司令,指挥奉军4个师、9个旅,约12万兵力,兵分东、西两路,西路奉军以张景惠为总司令,驻长辛店,所部区分为3个梯队,企图围攻直军的大本营保定,并于即日向部队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与此同时,直军也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7个师、5个旅,约10万余人,兵分东、西、中三路,西路吴佩孚的第3师进驻琉璃河,中路王承斌的第23师驻守固安,东路张国熔的第26师(后来又增加了张富来的第24师)在大城一线布防。直军的步兵多久经战阵,而奉军则以骑兵和炮队见长。从4月29日起,直奉两军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进行混战,战事开始后,奉军曾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东路直军在奉军骑兵的冲击下,退至任邱、河间一线;西路直军也受到奉军的炮火压制而毫无进展。30日,吴佩孚亲自到前线督战,以一部兵力在正面实施钳制,主力在炮兵的掩护下,迂回至奉军的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奉军在遭到腹背攻击后,原为冯国璋旧部的奉军第16师,于5月4日临阵倒戈,奉军暂编1师退出丰台,造成了奉军西线溃退。时,奉军第1师投入战斗,才阻止住直军的追击,并将长辛店收复。此后,吴佩孚又采取诱敌深入战术,指挥直军且战且退,待奉军进入伏击圈后,秘密地率部绕至奉军侧背,突然发起猛攻,终使西线奉军全线溃退。在东线,交战之初奉军一度曾掌握了主动。但在西线奉军溃退后,东路奉军第1梯队的旅长鲍德山不听指挥,按兵不动,总司令张作霖只好指挥部队全线退却。第2梯队司令张学良所部,战斗力较强,战前也有准备,是奉军的主力。但是,吴佩孚在西线获胜后,调其嫡系第3、第26师到东线,并亲自指挥,攻击张学良的部队。张学良虽然率部英勇抗击,将其进攻打退,但因为奉军在整体上败局已定,只好指挥部队存秩序地向后撤退。第3梯队司令李景林指挥所部在姚马渡将直军的进攻击退,俘直军千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