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190部分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90部分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 河中之战河中战役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九月至十六年(1221年)二月,在蒙古第一次西征中,成吉思汗军在河中(位于锡尔河、阿姆河两河流域之间)地区与花剌子模军进行的一次战略作战。

    花剌子模汗摩诃末闻蒙古大军来攻,认为蒙古人于剽掠残破平原以后,将必饱载而归,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的防御方略。动员40万大军,分军自守。于锡尔河以南地区,构成正北向之抵抗地带,置防御中心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沿锡尔河各城堡分别配备一定兵力防守,以总兵力一半重点防守新旧两都。欲使蒙古分散兵力,而自以逸待劳,然后相机反攻,把决战地域放在撒麻耳干。

    成吉思汗的战略是迂回包围,各个歼灭。先分兵攻取各处城堡,而自率主力进行大纵深远距离战略迂回,直插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然后会师撒麻耳干。

    成吉思汗命哲别一路5000骑兵作为奇兵,从南方进攻花剌子模的东南部。摩诃末唯恐切断王国与两大资源地和新军筹建基地阿富汗、呼罗珊的联系,急派主力指向拔汗那。该军一出动,蒙古远征军主力立即推进到锡尔河战线。成吉思汗分军为四路:令皇子察合台、窝阔台指挥第一路军留攻讹答刺(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战斗持续了六个月,消灭守军3万人,于十五年二月攻克讹答剌。

    由长皇子术赤指挥的第二路军沿锡尔河西北攻占昔格那克(今哈萨克斯坦契伊利东南)、毡的(今哈萨克斯坦克齐尔·奥尔达东南)、养吉干(今哈萨克斯坦卡札林斯克南)。由阿剌黑、速亦客秃、塔孩三将指挥第三路军向锡尔河东南,进攻伯纳克特(也称别纳客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忽毡(今塔吉克列宁纳巴德)。末几,一、三路军会师撤麻耳干。

    成吉思汗与拖雷率领中路主力军渡过锡尔河,通过基吉尔库姆沙漠,迂回到阿姆河流域,降赛尔奴克(也称咱儿讷黑城,今乌兹别克撒马尔干北,艾达尔库尔湖南)与讷儿城(今乌兹别克努腊塔城)。三月,经数日激战,攻占战略要点不花剌城,消灭守军3万人,切断花剌子模新旧都之间及河中与波斯之间联系(参见不花剌之战)。出其不意插入撒麻耳干背后,完成了战略包围。

    摩诃末急派余部支援不花剌,未成,唯恐退路被堵死,立即放弃指挥,逃往南方。成吉思汗挥师向撒麻耳干开进,与一、三路军会师撒麻耳干地区,派哲别、速不台、脱忽察儿各率领1万骑兵追击摩诃末。同时分别扫清撒麻耳干外围寨堡,然后四面包围撒麻耳干,并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开始强攻。守军11万人第三天出降(参见撒麻尔干之战)。成吉思汗占领了撒麻耳干后,任命长老的两位朋友为撒麻耳干城的知事与总督,派一名蒙古人为达鲁花赤。同时令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指挥一、二路军进攻玉龙杰赤,围攻半年多,消灭守军9万人(参见玉龙赤杰之战),河中战役胜利结束,消灭花刺子模王国正规军30万人。

    点评:此战,成吉思汗灵活运用包围迂回和大纵深远距离穿插分割的战略取得了河中战役的胜利。

中国战争 和州之战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一月至三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所部红巾军与元军在和州(治历阳,今安徽和县)进行的攻防战。

    朱元璋于十三年七月占领滁州(治清流县,今安徽滁县),并以此为根据地,积极向外拓展,以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十五年一月,朱元璋因滁州缺粮,决定袭取和州。命赵继祖伪扮元军使者,张天佑率300人化装为庐州兵护送“元使”,以耿再成率红巾军主力万余人在张天佑后跟进。约定待张天佑入城得手后举火为应,耿再成率军突袭和州。张天佑因转兵别道就食怡误前约,耿再成久候不见火光,误以为张天佑已经进城,遂挥师至城下,元平章也先贴木儿急闭城门,搭飞桥以缒兵出战。耿再成部攻城不利,中矢退走。元军乘胜追杀15余公里至千秋坝(今安徽和县西南),傍晚元军收兵时,张天佑部赶到与元军激战,元军败退,张天佑部乘势追击至和州小西门,夺飞桥杀入和州城,也先帖木儿率余部乘夜逃走。耿再成兵败后还报朱元璋,朱元璋即率部驰援张天佑,援军至时,张天佑已攻克和州,朱元璋遂整军入城。三月,元军以10万大军攻夺和州,朱元璋以万余人坚守,并不断派兵积极出击,元军屡败,撤围退兵。朱元璋为打通粮道,在元军撤围后继续出击,先后击败元军分设在新塘(和县附近)、高望(今江苏浦南)、青山(和县东北)、鸡笼山(和县西北)等地之兵,巩固了新占领的和州。

    点评:此战,朱元璋所部红巾军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转败为胜,并乘势袭取和州,终于达到了作战目的。

中国战争 和尚原之战

    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在川陕之战中,宋军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击败金军的一次著名战斗。

    宋军富平之战失败后,秦凤路经略使吴玠与其弟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退保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抗御金军。和尚原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位于宝鸡西南20公里,其地势之险要与大散关不相上下。和尚原对仙人关来说,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关隘,它与仙人关共分蜀之险要,势必固守。“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也”。金军为了打通进入汉中的门户,决定进攻和尚原。五月,金将完颜没立率部自凤翔(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等地)攻和尚原正面,别将乌鲁、折合自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迂回,攻和尚原背面,企图会攻和尚原。乌鲁、折合先期到达原北,三日后,完颜没立攻箭箐关(今陕西干阳南),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势,利用有利地形,依险据守,派兵轮番战斗,屡败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使两路金军无法会合。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失去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大败金军。退到黄牛一带的金军,立足未稳,又恰遇上大风雨,金军士气不振,无力再战,只得后退。同时,完颜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亦为吴玠部将杨政所击退,从而打破了没立与乌鲁、折合两军会师和尚原的计划。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使金朝大为恼怒,“谋必取玠”。十月,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为谋取川蜀,率军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宋军决战。其时,吴玠积极调整宋军部署,并注意侦察金军的动向。及战,吴玠率部坚守秦岭要隘,以精兵强弩阻击金军,并和义军相配合,乘金军攻势稍缓,出奇兵从两旁袭击金军背后,断其粮道,激战三日,击败金军,吴玠乘胜追击,于神坌一地设兵伏击,金军大乱,宋军星夜出击,大败金军。完颜宗弼中箭逃走,被俘万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点评:和尚原之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吴玠、吴璘仅靠富平之战后所收集的数千散卒扼守关口,敌军则有十余万,数倍于宋军。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扭转了富平战败的局势。其后,金军在进攻饶凤关、仙人关等地时,由于吴玠、吴璘兄弟所率部队顽强抵抗以及当地人民的支持,又遭到惨败(参见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之战),被迫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攻入四川的企图,使其重点进攻遭到失败。此战对金军的打击是非常重大的,是其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的惨败,史云:“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

中国战争 红袄巾抗金起义

    金大安三年(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金朝末年,山东、河北农民反抗金朝统治的起义。

    宋金战争以来,金朝对汉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日趋严重。蒙古攻金以后,北方人民又遭蒙古军的蹂躏,激起了山东、河北农民起义,反抗金朝腐朽统治。较大起义有山东益都的杨安儿、潍州(今山东潍坊)的李全、沂蒙山的刘二祖、河北的周文元等。皆衣红袄,故名红袄军。金大安三年十一月,杨安儿与张汝楫在益都聚众起义,攻打附近州县。次年五月,刘二祖在泰安聚众起义,攻掠淄(今淄博西南)、沂(今临沂)二州。金贞祐二年(宋嘉定七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向蒙古乞和后,集中兵力镇压山东各地起义军。金宣招使仆散安贞击败杨安儿于益都城东,杨安儿率部转至莱阳,莱州守将徐汝贤以城迎降,杨安儿军势得以复振,后进军登州(今蓬莱),刺史耿格交纳州印,郊迎杨安儿,并发帑藏慰劳义军。杨安儿遂建立反金政权,改元天顺,众至数十万。继而攻下宁海(今牟平),进兵潍州。方郭三据密州(今诸城)起兵响应,进攻沂、海(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二州。潍州的李全,人称李铁枪,亦起兵响应杨安儿,攻打临朐,扼穆陵关(今沂源东),欲取益都。七月,金仆散安贞以仆散留家为左翼,安化军节度使完颜讹论为右翼,攻杨安儿军。义军将领徐汝贤率众lO万攻昌邑东的金军,被仆散安贞击败;义军将领棘七率4万众阵于辛河,被仆散留家击败;金军进至莱州,义军将领史泼立以20万兵阵于城东,仆散安贞先遣仆散留家以轻兵进攻,继而挥诸将继进,大败义军,歼其军近半。仆散安贞以重赏招降杨安儿不应,遂以曹全诈降徐汝贤,暗遣勇士30人入城为内应,大军继至,奋勇登城,复破莱州。徐汝贤遇害,杨安儿脱身,耿格、史泼立皆降。后杨安儿乘舟入海遇害,所部由其妹杨妙真统率。三年二月,仆散安贞招降刘二祖被拒,乃派兵攻打刘二祖的据点—一大沫。红袄军千余人迎战,金提控没烈自北门闯入,另一军攻红袄军水寨,红袄军5000余人战死,刘二祖受伤被俘杀。部将彭义斌率余部转战失利,投归李全。四年二月,杨安儿、刘二祖另一余部,在兖州泅水人郝定领导下,逐渐集结发展到数万人,相继攻下兖州、滕县、单州(今单县)、莱芜(今莱芜东北)、新泰等10余州县,自称大汉皇帝,设置百官。五月,仆散安贞前往镇压,连战皆捷,郝定损失数万人,后退回泗水被擒,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被杀。杨妙真率余部与李全在磨旗山(今莒县东)会师,结为夫妇,合并成一支强大义军。后于金兴定二年(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归宋。河北真定(今正定)周元儿义军,于金贞祐三年九月,攻克深州(今深县)、祁州(今安国)、束鹿(今深县西)、安平、无极等州县。四年,遭真定府金军镇压,周元儿及红袄军500余人被杀。除上述几个大的起义外,山东、河北各地,还遍布着大小不等的起义军,不断给金朝以打击。杨安儿、刘二祖失败后,各地义军相互团结,前仆后继,此伏彼起,“官军虽讨之,不能除也。”

中国战争 合兰真沙陀、折折运都山之战哈兰真沙陀之战

    宋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1203年)春,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中,与克烈部王汗在合兰真沙陀(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境)、折折运都山(今克鲁伦河上游之南)的战略决战。

    克烈部是蒙古高原上最强盛的一个部落集团,游牧于秃剌河(今土剌河)流域与斡儿寒河(鄂尔浑河)流域和杭爱山地区,占据蒙古草原的腹心地带。其王帐设在回鹘故都窝鲁朵城(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尔和林北)。该部落首领脱斡邻勒汗,因入金纳贡和助金作战有功,被金朝册封为王,故蒙古人称之为王汗。

    铁木真被推选为蒙古乞颜氏首领后,一直依附于强大的克烈部,遵王汗为汗父,凭借其力量保护自己,同时征战四方。嘉泰二至三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之后,意欲联合王汗消灭乃蛮部。王汗见铁木真势力不断壮大,危及自己在蒙古高原的霸主地位,便开始招纳蒙古部的叛逃者,利用这批力量,特别是接受了札答兰部首领札木合,扩充自己的势力。铁木真为了争取王汗力量,进而瓦解其势力,采用离间与联婚的策略。但在札木合的离间之下,未能实现,从此,王汗与铁木真的关系走向破裂,最后,双方矛盾激化。

    三年春,王汗伪许婚姻,邀请铁木真吃“不兀勒札儿”(蒙古语,许亲酒),欲乘机杀死铁木真。因阴谋泄露,诱杀未成,立即发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