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3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问题是,虽然只需最多三个月就能动员出800万以上的军队,但这个数字与美苏德三强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而那些1946年里新研制出来的的先进装备也需要时间来形成足够的产能,所以胡卫东认为中国最好等到1948年的5月以后(其实更早一些就能完成战争准备,但在冬季进攻苏联显然是很愚蠢的。)再参战比较好。为了争取这个时间。同时进一步削弱昔日的老大哥苏联,胡卫东决定下大本钱再忽悠这些老毛子一把。。。。。。
正好苏联政府得知中国试爆原子弹后十分震惊,当即派出第二号人物莫洛托夫访问中国,一方面是想再次劝说中国入盟,另一方面则想请求中国向其转让原子弹的技术。
这两个条件,中国政府自然是一个都不愿答应,但对于后者,胡卫东却提议可以将计就计,表面答应向苏联提供技术支援,但却强调中国目前科技人员本就不多。抽调不出外派的人手。因此只能让苏联派人过来学习。由于中国科技工作者数量不足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所以苏联人也没法挑刺,他们想要获得原子弹的技术,只能按中国政府安排的来做。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消除苏联政府的戒心。另一方面则可以拖延时间让中国政府对参战准备得更加充分。而两国一旦翻脸,苏联派来的核专家就立即扣下,没了这些顶尖的人才。他们想要搞出原子弹只会比历史上更难。。。。。。
斯大林虽然绝非寻常人物,然而中国这么几年对苏不断示好,警惕心不觉已经淡了许多,再加上急于获得原子弹以致于利令智昏,中方的理由又合情合理,因此苏联政府很快就派出包括历史上他们的“核武器之父”(也是核能之父)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在内的上千名科学家与高级技工来华学习,而胡卫东大喜之余,又担心他们明白关键之处后便立即回国,因此刻意让其先从那些边缘部门开始,然后不断以各种理由浪费这些老毛子的时间,等他们接触到要害部门的时候,中国的战争准备已经完成了。。。。。。
而莫洛托夫访华的另外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胡卫东向其保证德国现在最多仅剩一颗原子弹可用,这与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的推断不谋而合,多少坚定了一点斯大林的信心。于是他终于下了决心在冬天来临之前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然而,苏军这次进攻的地区虽然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已经成为了苏联的领土,但都是新占不久,当地居民对于苏联的敌意大过认同,因此苏军以为的内线作战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外线作战,这使得苏军本就存在问题的后勤补给再次拖起了后腿。
此外,自苏德战争至今,苏军阵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累计已经接近1250万人,如果再算上因伤彻底失去作战能力与目前还在养伤的苏军官兵,总人数更是多达1400万人以上,此外苏联死亡和失踪的平民也已经超过了1600万。这样触目惊心的损失无疑令苏联元气大伤,纵使苏联的动员效率天下第一、而且现在苏联已经基本收复了欧战爆发之前的全部国土而令人口大为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源也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濒临枯竭的境地。。。。。。
1947年10月苏军的“秋季反攻”发动时,苏联虽然还有总数超过800万的军队,但是其中女兵居然有200万以上,男兵当中也以老弱居多,苏联的窘境显而易见。而德国虽然同样面临人力见底的艰难处境,但防守时兵员素质的影响要比进攻方小得多。结果苏军的攻势很快就宣告失败,苏联阵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超过15万,而德军的伤亡却不到10万,若非朱可夫冒着遭到斯大林惩处的风险及时下令中止进攻,苏军的损失还要大得多。
倒是之前一直打得很差的北线战场却传来了令斯大林惊喜的捷报,兵力得到优先增补(注1)的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大败北欧三国的联军,不但成功“光复”了卡累利阿地峡,而且还歼灭敌军25万余人。
但这样的结果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北欧三国的军队战斗力虽强,奈何人口太少,相应的兵源自然也就十分匮乏,尤其是作为核心的芬兰,早在苏芬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损失了大量的军队,苏德战争爆发后虽然屡战屡胜,但总的伤亡数字累积下来也已经相当惊人,以芬兰不到400万的人口,素质较高的精锐兵员在这次战役之前已经几乎损耗殆尽了。。。。。。
注1:卡累利阿地峡事关列宁格勒的安全,是无论如何必须拿下的,反而是南线因为苏联人自己也有些没底,秋季攻势很大程度上有着试探的性质,加之基本盘已经收复,所以反而没这么坚决。(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二章 双线进攻
而与之相比,苏军两大方面军经过增补,总兵力又重新恢复到百万以上,北欧军队这次又没有寒冬帮忙,曼纳海姆元帅的军事才能再怎么厉害,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也是根本无力回天的。。。。。。
再次折损十几万军队后,芬兰的主力部队已经几乎完全损失殆尽,一向持反苏立场的曼纳海姆此时也只得派出密使向苏联求和,甚至做好了放弃卡累利阿地峡的准备。然而苏联政府得势不饶人,不但要芬兰再次承认卡累利阿地峡为苏联领土,更要求曼纳海姆等“战犯”接受审判并改组政府,而最过分的则是,苏联居然提出了“借道”芬兰进攻另外两个北欧轴心国(历史上中间的瑞典一直保持中立,所以没有这样的借口,但这个时空斯大林显然不会放过这一点不加利用。)的要求,实际上是要在芬兰大量驻军,这是曼纳海姆和芬兰政府绝对无法接受的。
谈不拢就只能再打了,但是虽然芬兰政府情急之下甚至大量征召老弱妇孺入伍,使得芬军的总兵力再次膨胀到30万以上,但是战斗力与昔日的精锐相比,已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纵然有10万德军(包括党卫军维京师)的帮助,依然被苏军的人海淹没,苏联现在人力再紧张,也比芬兰这样的人口小国多得多,在将北欧三国作为攻击重点后,首当其冲的芬兰无论如何也是顶不住的。
虽然苏军也付出了伤亡逾40万人的沉重代价,但终究还是在1947年的寒冬来临之前占领了芬兰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包括首都赫尔辛基在内的所有人口超过万人的城镇全都落入了苏军之手。曼纳海姆也在突围失败后自杀殉国。虽然其后芬兰人民依然没有停止抵抗,充分利用芬兰境内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的优势大打游击战,给驻芬苏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但毕竟人口太少经不起消耗,芬兰终究还是没能逃脱亡国的命运。
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但斯大林无疑比大多数俄罗斯人都更像是俄罗斯人,虽然顾忌国际影响没敢贸然宣布吞并芬兰,但是苏联迟迟没有扶植起一个哪怕是傀儡的芬兰政府,就足以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苏军吞并芬兰的意图立即招致了美英的强烈不满,反对苏联的侵略行径是一方面。更主要还是两国担心苏联乘势席卷北欧、获得可以直接进入北海的不冻港。但在德日实力仍存的情况下,美国又不敢从此完全断掉对苏联的援助。于是,美英两国只得也派兵进攻北欧,力图抢在苏联之前控制挪威和瑞典。从而继续死死地封住苏联出海的通道。如果能够迫使其放弃吞并芬兰的想法就更好了。。。。。。
虽然此时德国已经向北欧派出了援军。但是由于地缘上的劣势,终究难以同时对抗均有百万之众的盟军和苏军,没过一个月的时间。挪威政府就向盟军投降了,而瑞典政府见势不妙也主动宣布退出轴心国加入盟国阵营并立即被美英两国宣布接受,此外美军还及时派出空降兵抢占了几个要冲,并暂停对苏援助以施加压力。
斯大林终究没敢真与美国翻脸,只得命令那些已经杀入瑞典的苏军立即退回芬兰境内,也放弃了直接吞并芬兰的想法,而是扶植了一个“芬兰民主共和国”作为傀儡,这样在国际上多少容易交代一点,斯大叔虽然名叫“钢铁”,但是该灵活的时候,他也可以很灵活。。。。。。
芬兰虽然人口很少,工业的总体规模也不大,但是精工水准却相当高,将其控制在手心里,对于工业较为粗放的苏联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只是没能取得直接面向大西洋的出海口,还是令斯大林十分遗憾,他很清楚战后难免要跟美英翻脸,到时候这海上封锁是免不了的。。。。。。
由于中国爆炸了原子弹的消息令罗斯福深感不安,美军的进攻速度由此大幅度地加快了,甚至有时不惜冒险来抢时间。在1947年里,美军不但在西欧大陆上开辟了第二战场(虽然只是半调子的第二战场,对德国构不成致命威胁。),更在太平洋上疯狂反扑。
在美军凌厉而持续不断的攻势下,日本很快丢掉了新西兰和所罗门群岛,而澳大利亚的精华地带东南沿海地区也在激战后被迫放弃,残余的日军一溃千里,退到了根基相对稳固的澳大利亚西部和北部才惊魂未定地停了下来。而在此期间,美军以20万人的伤亡击毙和俘虏日军近30万,进一步拉大了两国之间本就已经有些悬殊的军力差距。。。。。。
但是其后美军想要乘胜一举光复澳大利亚全境的军事冒险却遭到了挫败,这固然是因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地理位置对于日军的补给十分有利、而对盟军则大不利(但因为美军在海上夺回了优势,这个负面因素的影响远不如当初那么大。),也由于日本政府深知皮尔巴拉铁矿对于日本的极端重要,而竭尽所能地力保不失,而这几年里日本对这片地区持续移民也受到了明显的成效,由于可以就近补充损失的兵员,日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大幅增强,经过一番苦战,总算是打赢了这一极具战略意义的会战。
在这次“澳西北反击战”中,日军永久性减员的数字不到5万,而盟军阵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却多达13万人以上,可以说是一次精彩的绝地大反击,但在盟军那13万余人的永久性减员当中,美军仅有7万多人,其余的5万人左右则均为英联邦军队,其中光复后重新组建的澳大利亚军队就有3万多,而新西兰军队也有上万之众。这两个国家好不容易重建政权,国内正是百废俱兴的时候,却能在短时间内派出这么多的部队对日作战,固然因为两国民风悍勇,更因为日军占领两国期间犯下的累累罪行,令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将日本视为了不共戴天的死敌。。。。。。(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三章 绝地反击
ps: 感谢书友“shiori”、“zhf1111”和“qxg”投出的月票^_^
在二战爆发之前,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不到700万,而新西兰更是仅有160万人口,然而两国在战争中却先后征发了超过其人口的七分之一编入军队,这些正规军全部覆灭之后,两国的民众又纷纷自发地参加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抵抗行动,但由于人口太少,加之沙漠草原地形难以隐蔽,不利于游击战的开展,斗争策略又过于简单,两国民众的自发抵抗并没有能够将敌人赶出国土,反而因此招致了日军残酷的屠杀。再加上缺乏劳动力的日本占领军还强迫占领区的民众从事修路、挖矿等繁重的劳动,导致大量人员累死、病死。
诸如此类的死亡人数全加起来,这几年里澳大利亚一共有60多万军人和130多万平民死于非命,而新西兰也有二三十万军人和不下60万平民罹难,最精华的那部分人口几乎全部死光,此外平均素质随着扩军而急速下滑、越来越像当年侵华的那支兽军的鬼子还在两国留下了几万名混血儿,这些都是无法淡忘的铭心刻骨之恨。
虽然在鬼子的屠刀下,这些昔日罪犯的后人最终还是无奈地屈服了,但当盟军杀回来重建了两国政府后,好不容易才压抑下去的仇恨就立即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了出来,再加上美国货船运来的生活物资令两国民众即使不工作也能生存下去。因此几乎所有能够拿得动武器的两国男子(基本只剩中老年人和少年人了)、甚至是很多妇女,都纷纷踊跃参军,誓要向日军讨还血债。而美国政府正好乐得藉此减少美国青年的死伤,自然是求之不得,因此在澳洲战事中,澳新两**队开始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两国全民上阵的悍勇民风也震惊了全世界。。。。。。
不过,虽然澳新军队勇气可嘉,但是毕竟大半都是些老弱和妇女,战斗力怎么也强不到哪儿去。在日军无论是实力还是地理上都占据了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他们除了送上无数人头,始终都没能将澳大利亚的西北部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
别说是澳新军队,就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