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此时正在向伟人汇报工作的胡卫东则认为,“关键还是苏联现在的人力已经濒临枯竭了,根据秘密战线的同志传回的情报,苏德战争打到现在,苏军的永久性减员已经至少也有1100万以上,民众死亡的人数也不会少于600万,而苏联战前总共不过1。9亿人口,其中对苏联认同度较高的不过1。6亿,就算苏联动员体制再高效,也坚持不了多久了。只要那个小胡子能够放弃拿下列宁格勒的野心,将兵力集中到南线继续大量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就算斯大林同志仍能坚持,也最多能够维持现在的战线罢了。”
太祖对此表示了赞同,他虽然一直崇尚精神的作用,但从来都没认为精神万能,当初抗战期间他就反复强调必须提高作战效率,因为即使中国人口远远多于日本,但如果交换比小于8:1的话,中国是不可能胜利的,而且如果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后输掉,那就真的要亡国灭种了。而苏联虽然动员体制比当时的中国高效得多,但他们的人口只比德国多了一倍而已,之前又因为战略决策与战术指挥的问题输得太惨,如果现在还不能尽快将交换比扭转过来,就算美国继续像现在这样疯狂援助,苏联也快要打不下去了,毕竟武器再多再好,也得有人来使用才行。。。。。。
“其实德国最大的威胁还是美国,如果将国民警卫队与海岸警卫队也算进去,美国现在的军队规模已经超过了1400万。而夺回夏威夷之后,美国本土的安全重新得到了保证,也就是说,这1400万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用于海外作战。如果德国不能保障西欧大陆的制空权,让美军成功开辟第二战场的话,当其源源不断登上欧陆之后,德国的彻底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胡卫东说到这里,习惯性地摊了摊手,“虽然德国目前仍有喷气式飞机的优势,弥补了飞机数量的严重不足,但以美国几乎集中了全世界顶尖人才的巨大优势,搞出能够与me262抗衡的机型并不困难。个别的创新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技术优势,但是长期来看,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特别是数量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德美两国同是一等列强,科研人员的平均素质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美国的数量优势因此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历史上太祖敢于中美两国实力最悬殊的时候跟其放对,固然是美帝欺负到头上来了逼不得已,也多少有些“无知者无畏”的成分,这个时空虽然中国的国力远比历史上建国初期强盛得多,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更是小得多,但是充分了解到美国那深不见底的战争潜力后,太祖对美国的态度反倒谨慎了许多。与世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世界霸主都不一样的是,美国是一个本身几乎没有任何致命缺陷的国家,甚至就连较为在意军队伤亡的“弱点”,在世界大战杀红眼的情况下,也变得没那么严重了。所以,中国想要取代美国成为这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赢家,就必须帮助轴心国一方坚持更久才行。。。。。。(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九章 发展的瓶颈
ps: 感谢书友“我对本书读后感”的慷慨打赏^_^
虽然战争双方打得更久符合中国利益,但在中国仍不直接参战的情况下,也只有提供超时代的技术和装备这一条途径,而且以胡卫东开启的“死要钱”传统,也绝对不可能白给。只是由于德国如今与中国之间的交通完全断绝,因此就算胡卫东再讨厌日本,也只有这唯一的“支援”对象了。虽然胡卫东其实也知道日本坚持得越久,它的未来就反而会越凄惨,但心里总归还是有点不爽的。。。。。。
但令胡卫东稍感意外的是,中国还未派人与日方联系,日本政府就先派出特使秘密访华了,这样的决策效率比起当初侵华时可要高得多了。由于目前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开始迅速恶化,引进技术再慢慢消化是根本来不及的,因此日本政府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直接从中国购买现成的武器装备,而由于巨大的防空压力,性能始终比零式战斗机更胜一筹、而且特点类似的歼…1就成了他们采购的重中之重。
胡卫东一听,自然是求之不得,“本来还准备卖喷气式飞机给他们的,不过既然有机会拿那些淘汰品换钱,那就半年之后再说吧。反正歼…2的产能上来还需要时间。而且我们的超音速飞机也快进行首飞了,晚一点卖可以继续保持对日技术领先。。。。。。”
日本政府的这次突然增加的采购订单包括1500架歼…1战斗机、1万台带有两级增压装置的航空发动机和2万台涡轮增压器,总成交金额高达2。8亿美元。这还是中国政府难得开出良心价的结果。不知不觉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掠夺到的海量财富已经几乎全部通过贸易流入了中国,若非澳大利亚西北部与印尼巴东的铁矿产量不断增加给日本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这仗能否打得下去还真不好说。
话说1945年日本及其占领区的铁矿产量已经激增到了5000万吨以上,其中超过3000万吨都出口到了中国,这些高品位的富铁矿甚至超过了中国钢铁工业这一年的总需要量,但在胡卫东“用不掉也买下来存着,反正铁矿石又不会变质。”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的钢铁企业就像是一张深不见底的血盆大口,将这些被压到白菜价的优质铁矿石尽数吞了下去。。。。。。
除了铁矿石。中国如今已经能够自给自足的原油也同样尽可能地进口以增加储备。只是由于仓储成本相对铁矿石高得多,吃进的数量没那么夸张。镍、铜等中国储量偏少的其他资源也是如此,虽然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帮中国提前发现了几个世界级的大矿,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最大的价值其实只是方便咱们进口时压价罢了。中国未来全面工业化之后对资源的用量太过恐怖。自己有限的储量能节约的还是要尽量节约,何况中国想要分享二战最后的胜利果实,不参战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就更需要有足够的战略储备了。。。。。。
虽然1945年中国同时跟两大阵营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这一年的中国工业也继续高速的增长,按照同比价格计算,比1944年增长了接近20%,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实现了高速持续增长,虽然增幅较前明显回落,但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1945年中国工业体系变得比之前更加平衡和健康。
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当初的巨额投资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原因,来自日本和苏联的大批订单现在已经上升为更重要的刺激因素,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从来都不逊于固定资产投资。
但在这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大好局面下,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也终于完全地暴露了出来,到了1945年的最后两个月,中国除了行政、军队、教育等更加重要的部门必须保证的人才数量之外,几乎所有可以培训成为工业劳动力的人口都已经成为了产业工人,虽然技校、中专乃至于成人夜校还在不断将那些本身就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少年培训成合格的工业劳动力,但他们的数量相对于中国如今的工业规模,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也就是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工业发展主要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本时空中国工业起点较高的前提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尤其目前中国的科研重点还都放在了短期内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军工部门,仅靠企业自发的研究,效果自然有限。。。。。。
据胡卫东估计,不考虑中国可能参战的因素,1946年的中国工业总产值也最多比1945年增加8%,而受此拖累,国民总收入的增长率更是超不过5%。这个数字别说是和之前几年比,就算和历史上的新中国相比,也实在是太慢了一点,要知道就连十年动乱中的某些年份,工业的增长速度都不止8%啊!尽管和处于战乱之中的世界列强相比,中国即使是8%的工业增长率,也已经相当惊人了。。。。。。
等到至少1948年(即小学5年+初中3年)之后,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成果出来了,这个问题恐怕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在此之前,中国就算有再多的订单和投资,工业也不可能继续持续之前的高速增长了,而全国性的用工荒更是令国企的老总和私企的老板们头痛不已。
也正因为这样,胡卫东认为,为了尽可能地保障中国的工业发展,将数量有限的高文化程度人口尽量多留给工业和科教,除了对文化程度要求较高的技术兵种,普通的轻步兵可以尽量征召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
事实上,轻步兵文化程度低一些,战斗力未必就差,比起某些将领口中所谓的“城市少爷兵”,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兵服从性更好,也更加勇敢和刻苦,而中国的轻武器在维护上又十分简便,对士兵的文化程度要求很低,因此反而农村的新兵蛋子更容易练成合格的解放军士兵。(未完待续。。)
第八百章 战局反复
此外,将这些年龄偏大而错过了义务教育的农村子弟召入军队,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的平台和进身之阶,对他们日后的个人前途也大有好处。如果能够立功提干自是最好,在部队里学到了文化也方便日后进城务工,即使最后还是回乡务农,有过在部队服役的经历,也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当地政府的照顾,生活自然会好过一些。因此赤色党中央增大农村征兵比例的决策很快就受到了广泛的支持,而那些农村兵吃苦耐劳的表现又对那些大多出身城市的技术兵种产生了压力,令他们的骄娇二气消减了许多,也算是一种良性循环了。。。。。。
话分两头,小胡子将侵苏主力南调之后,苏军统帅部一边紧急调配物资供给在敌军长期封锁下已有大量居民饿死病死的列宁格勒,一边派兵在北线迅速收复失地,但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斯大林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派兵进攻芬兰在战争中夺回的卡累利阿地峡,以确保列宁格勒北面的安全。
结果原本已经有些后悔对苏作战的芬兰政府只得跟苏军拼死一战,同时瑞典与挪威两国也因为唇亡齿寒的考虑而将所有能够派出的部队都派了出来交给芬兰元帅曼纳海姆统一指挥,这三个人口不多的小国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表现出了惊人的动员效率,三国的总兵力迅速扩充,光是芬兰一国就有40万军队(历史上芬兰最多时动员出了50万军队。这个时空因为苏芬战争中的损失更大,再加上苏德战争后芬兰介入更深,因此动员的极限缩水了一些。),几乎达到了全国人口的1/6,其中野战部队超过20万人,再加上部分德军和其他轴心**队,曼纳海姆元帅很快就拥有了一支兵力超过35万的强大野战军。。。。。。
而低估了敌人实力的苏军统帅部却仅仅派出了两个方面军进攻芬兰,结果理所当然地遭到了空前惨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苏军阵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多达20万以上。另外还有三十多万残兵败将被分割包围。变成了曼纳海姆与苏联秘密谈判的筹码。
然而,如今苏联已经开始全面反攻,纵然要多牺牲几十万人,斯大林也断然不会拒绝芬兰人要在和约中放弃战略要地卡累利阿地峡为芬兰领土的“荒谬要求”。于是曼纳海姆只得下令对包围圈中的残敌发起总攻。但因为秘密谈判给了苏军调兵救援的时间。由于苏联空军主力迅速调到了北线。进攻中的三国联军遭到了上万架苏联飞机的狂轰滥炸而损失惨重,还有不少苏军部队借机成功突围。。。。。。
最终这场会战打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轴心国一方永久性减员不下13万人。其中北欧三国的损失分别为芬兰5万多人、瑞典与挪威各有3万多人,这对于三个人口稀少的小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苏军的永久性减员人数虽然多达41万,还有大量人员受伤,但毕竟人口众多,这几个月里又收复了大片土地而恢复了不少动员力,暂时还承受得了,不过空军主力调来对付北欧三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战略方向,这才是最要命的。
由于坚固工事与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保障,再加上当地民众的支持,德军在波罗的海三国轻松击退了苏联莫斯科方面军的进攻,苏军伤亡超过30万人,而德军的伤亡却不到5万,即使加上仆从军,也不过10万出头。
而在南线战场,实力大增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更是出人意料地大举反攻,在上百万德军和数十万仆从军的全面进攻下,苏军南线虽然部署有四大方面军,却仍然抵挡不住。到1946年7月份的时候,苏军上一年在南线收复的几个重要城市已经全部丢光,之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