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为4 个师又一个旅又一个空降团。全军共计69 万人; 计有火炮
3560 门; 坦克1130 辆; 飞机1670 架; 舰艇270 艘。
此时; 中朝军队在兵员数量上与对方形成了1。6??1 的相对优
势; 但在技术兵器、坦克和炮火方面仍处于绝对劣势; 制空权、制海
权均操于“ 联合国军”之手。
而且从这时的战场态势来看;“ 联合国军”相对来说要主动一
些。
在谈判期间;“联合国军”虽未实施大规模的进攻; 却仍然保持
着相对持续的局部攻击态势; 其目的显然是企图消耗当面的中朝
军队; 以不断施加的压力与谈判桌上的无理要求形成呼应之势; 并
准备视中朝军队的消耗情况; 随时恢复全面攻势作战———也就是
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制定的向平壤、元山———朝鲜蜂腰部推进的所
谓“ 势不可挡的行动计划”。
这种战场态势; 是彭德怀、邓华等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彭德怀、邓华也在准备以打来争回主动!
8 月17 日; 为动员全军; 积极准备作战; 中朝联合司令部向全
军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计划分两步作战; 第一步突破敌当面阵
地; 第二步再向南推进; 如第一步进展不顺利或打不动; 则各个轮
番撤退; 诱敌深入而后反击; 将敌赶过三八线以南。
这个时期; 中朝军队虽然已确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
针; 但对在敌人猛烈火力下实施阵地坚守作战还缺乏信心和把握。
防御作战思想还被局限于“ 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形式;
亦即积极防御与短促突击的作战方式”。
所以这个计划总的思路是打小歼灭战和稳步前进。
但总的设想仍是打运动战。
同是主张打; 邓华却与彭德怀的思路不同。
虽然在参加谈判; 但身为军政全才的百战名将邓华仍然时刻
关注着前线的情况; 并且一直在根据对情况的直接了解; 盘算着怎
么动手才最为有利。
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分析; 邓华认为; 如果仍按前几次战役的方
式向敌人发起攻击; 必将付出很大代价; 而且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
战果。从第三次战役以来; 中朝军队的几次战役一次打得不如一
次; 正面攻击伤亡巨大; 取得成果又难以巩固。这说明; 在这种技
术兵器远不如敌人; 又没有足够的海空军支援的客观现实基础上;
再发起规模巨大的攻势; 与“ 联合国军”打堂堂之阵; 很可能还是像
前几次战役一样; 得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再像前几次那样打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的确是困难重重。
不光是敌人; 自然条件现在也在与中朝军队作对。
7 月; 朝鲜北部出现了40 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从7 月20 日起; 朝鲜北部连降大雨; 山洪暴发; 河水
漫溢; 泛滥成灾; 一般河流水位上涨3~4 米; 最高达11
米。水流速度达到每秒4~6 米; 最高达7 米。洪水所至;
交通中断; 堤防溃决; 房屋坍塌; 物资冲走; 装备毁坏; 人
畜伤亡; 其水势之猛、之急; 持续时间之长; 危害范围之
广; 为朝鲜近40 年来所罕见。
这是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将军记录的文字。
最惨重的是洪水淹了志愿军后勤部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
三登的仓库、医院和高炮阵地全在洪水之下变成一片泽国; 大
量库存物资被冲走; 有些待避的汽车也被冲走; 露天存放的物资几
乎全部被冲。保卫三登的高炮营所有高炮均被冲走; 被逼上高压
线的指战员们未能及时疏散; 在压断了高压线后; 纷纷坠入水中;
被淹死了167 人。
交通也被中断。
后方几乎所有的公路路面都被冲坏; 路基被冲塌; 205 座公路
737
第三十一章
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扼险筑垒
金雄浴血洗甲兵
桥梁全被冲垮; 无一幸免。
铁路桥也一样。
不少桥梁修好了又被冲毁; 冲毁了又被修好; 反复多次; 比敌
机轰炸还麻烦。主要铁路桥如京义线上的大宁江、西清川江、南大
同江桥; 满浦线明文桥; 平元线东大同江; 东沸流江桥均被冲毁; 每
座桥平均被冲4 次; 东清川江桥先后被冲垮竟达9 次。
而前方部队储存的粮弹只够维持一个月; 前方少数部队已发
生断粮现象; 只能以野菜充饥。
进入8 月后;“联合国军”又发起了所谓“ 空中绞杀战”; 出动其
空军力量的80% ; 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战斗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 企
图在三个月内全部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在这个节骨眼上;
原来寄予厚望的苏联空军又不愿前出; 只肯掩护鸭绿江至清川江
这一段后方交通线; 志愿军空军部队又因准备不充分; 要迟至11
月份才能投入战斗; 致使前方交通线仍处于无空军掩护的状况。
运输困难仍然无法解决。
真是雪上加霜!
而当面的“ 联合国军”也是今非昔比了。
由于屡遭中朝军队运动战的打击; 原来不喜欢构筑工事的“ 联
合国军”部队也改掉了不少大少爷脾气; 花了很大力气来改进工
事; 由上一年秋冬简单的方形坑掩体(俗称“ 狐狸窝”) ; 发展成为普
遍构筑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 前沿还敷设了大量地雷和铁丝网。
至8 月中旬; 已完成了纵深达30~40 公里的3 道防线。而面对这
种前所未遇的坚固阵地和立体防御; 中朝军队在火力处于绝对劣
势; 又缺乏攻坚经验的情况下贸然发起进攻; 显然是把握不大而胜
算不多的。
邓华认为; 大举进攻; 不如以守为攻。守住现有阵地; 大量地
消耗敌人并粉碎敌人的进攻; 同样可以达到“ 在军事上打击敌人配
合停战谈判的目的”。
但这样就必然涉及到战略方针的调整。
也就是说; 要改变中朝方“以三八线为界停战”的目标函数。
深思熟虑后; 邓华毅然上书中央军委。
8 月18 日; 在中朝联合司令部发出战役预备命令的第二天; 邓
华致电毛泽东; 正式提议改变“以三八线为界”的停战条件。
邓华提出; 实现就地停战; 虽然“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占领
的面积要大一些; 但从双方位置上来看中朝方并不吃亏。依据充
分调研的论据; 邓华建议; 与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发起大规模
的新攻势; 还不如把力量花在巩固现有阵地上; 这样可以让“ 联合
国军”不断在徒劳的进攻中消耗的自己远较中朝方更为稀有的有
生力量。
出于高度的政治责任心; 邓华还建议; 对中朝方的战略方针进
行重大调整; 以适应新的形势; 重新把握主动权。
邓华; 真不愧是胸怀战略全局的百战名将。
邓华的建议得到了响应。
聂荣臻等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的有关人员与邓华产生了共
鸣; 他们认为; 倘再以原有的运动战方式发动攻势; 还会像第五次
战役那样推来推去; 对于机动能力远不如对方的中朝方来说反而
不利;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格局和双方态势问题。本来机动力
非凡是中国军队的传统优势; 但那是徒步机动力; 你就算是神行太
保飞毛腿; 怎么也比不过人家的汽车轮子呀。再说; 人家白天有行
动的自由; 而咱们却被人家的飞机大炮压得动不了窝。
情况变了; 环境变了; 对手变了; 昨日之长; 变成了今日之短。
那就得敌变我变; 改变思路与对策。
“ 因敌变化而制胜者; 谓之神!”
毛泽东非常认真地考虑了邓华的意见。
8 月19 日; 中央军委经过仔细分析研究; 权衡利弊; 对第六次
战役提出了具体的参考意见并电告彭德怀。
中央军委的电报在分析了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后着重指出:
739
第三十一章
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扼险筑垒
金雄浴血洗甲兵
为使休战谈判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并准备谈判
不成破裂的责任落在敌人身上; ?? 在作战上我们也应
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在9 月份如果我们预拟
的战役计划; 确实能做到歼灭美三师、伪二师及其他敌人
一部或只歼敌一个师; 同时又能迅速推进至涟川、铁原、
金化地区; 或只推进一个地方; 而不致为敌赶回原阵地甚
至侵入我阵地; 那么整个战役尚是有意义的。但从现在
具体情况看来; 不仅空军在9 月不能出动; 并也不能掩护
清川江以南的运输; 而且其他方面也不易使我们这个战
役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 朝鲜雨季8 月底才能结束; 清
川江、大同江、新在川、富城几座桥梁尚未修通; 清川江以
北堆积的粮车最快恐须至8 月底才能倒装完毕; 因之连
续作战一个月的粮食在9 月份得不到完全保证。弹药从
现在前方储量计算; 可供一个月作战消耗; 但雨水浸的程
度不知检查结果如何; 有些仓库离前线较远; 尚不能供应
及时; 且战役发起后; 不论胜利大小; 均有使战役继续发
展可能。我们粮弹储备只有一月; 而后方运输又未修畅;
设敌人窥破此点; 我将陷入被动。次之; 从战术上看;
??我军出击必须攻坚; 而作战正面不宽; 敌人纵深较
强; 其彼此策应亦便; 我第一线只能使用8 个军突入; 敌
人则除麟蹄以东外; 有16 个师旅可供呼应。即使我在战
役开始时; 歼敌一部; 突入后迂回渗透、扩张战果及推进
阵地则须经过反复激战; 时间拖长可能性极大; 结果对谈
判可能起不利作用。现在我们重兵在手; 空军、炮兵逐步
加强; 敌人在谈判中对此不能不有顾虑。设若战而不胜;
反易暴露我弱点。如谈判在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上;
在9 月份尚有妥协可能; 亦以不发起战役为能掌握主动。
这和邓华的建议是完全一致的。
8 月21 日; 毛泽东再次电告彭德怀; 要求考虑将9 月份战役计
划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 尽可能做战术性的反击。
8 月26 日; 邓华再次向毛泽东和彭德怀提议不再举行第六次
战役:
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强固设防; 而又是现代化
的立体防御; 是不可小视的; 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
攻击; 其结果有三: 一是攻破了敌阵; 部分歼灭了敌人; 二
为攻破了敌阵; 赶走了敌人; 三为未攻破敌阵; 而被迫撤
离战斗。不管哪一结果; 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 尤其后者
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 如敌离开他的阵地; 大举向我
进攻; 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 而求得部分歼
灭的; 代价也不会很大。
毛泽东、彭德怀都对邓华的建议予以首肯。
但因为“ 联合国军”乘中朝方洪水泛滥补给困难之机; 率先向
中朝军队发起夏季局部攻势; 中朝方又不能表现出在敌人压力下
屈服; 故而已经准备打出的“就地停战”牌也就没有打出。
第六次战役计划也未予以正式取消; 只是改为准备待发状态。
因为中朝军队是否顶得住“ 联合国军”进攻; 还有待于实践检
验。
东线朝鲜人民军的防御作战; 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机会。
东线朝鲜人民军阵地处于“ 联合国军”猛烈进攻的惊涛骇浪之
中。
这次进攻;“联合国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为中北汉江以东至东
海岸朝鲜人民军防守正面约80 公里的阵地; 其战略上的目的是以
军事压力迫使中朝方在其强大军事压力下屈服; 从而接受“ 联合国
军”所谓的“海空补偿”方案。而其直接的战役目的; 则是夺取东线
突出部阵地; 拉平登大里、五味里至芦田坪地段战线; 与其中部战
741
第三十一章
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扼险筑垒
金雄浴血洗甲兵
线取齐; 改善防御态势; 遏制中朝军队随时可能发起的战役反击。
其实“ 联合国军”的攻势在刚进入分界线谈判的第一天就开始
了。
从7 月26 日起; 美步兵第二师即在美空降第一八七团的配合
下; 每天以团以上规模的兵力轮番向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扼守的
大愚山阵地发起猛烈冲击。
激烈争夺5 天后; 美军以伤亡2200 余人的代价攻占了该高地。
虽然损失惨重; 但“联合国军”既得寸; 就要进尺。
8 月18 日;“联合国军”的夏季攻势全面展开。
扼守该线的是朝鲜人民军前线总指挥金雄中将指挥的第二、
第三和第五军团。
金雄; 中国名字王信虎; 是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
老战士; 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二团任参
谋长; 当时的第三师参谋长洪学智、第八旅政治委员吴信泉都是他
的上级; 对这个打仗既勇敢又肯动脑筋的参谋长有很好的印象。
进军东北后; 金雄曾任著名的李红光支队的支队长; 参加过解
放东北的各次大战;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也
跟随洪学智、吴信泉等百战名将一起经历过许多严酷的战争考验;
其战略战术的素养受讲求实效灵活机动的中国军队的熏染很深;
非常重视发挥步兵火器和轻便火炮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