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谥泄饪榇蟮厣辖ㄉ枭缁嶂饕宓木咛宓缆贰5馓醯缆吩谀睦铮棵挥邢殖纱鸢福荒芸渴导鳌S谑牵泄舶舜笄昂螅蠖偷持醒氪烊吃谛矶嗔煊蛱剿鳎〉玫姆岣凰枷氤晒刑逑衷诿蠖�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同年9月党的八大的精神中。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名文章,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些思想成果,针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些重大的经济、政治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具体来说:
第一,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根本任务。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了贯彻这个基本方针,毛泽东还具体阐明了什么是国内外积极因素,他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与此相应,中共八大通过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在这一基本定性的基础上,对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也就有了全新的界定,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也就是集中力量去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中共八大前后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自1957年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判断错误,实际上改变了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在指导思想上逐步出现了偏向。从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到1960年底〃大跃进〃运动结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第一,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957年春天发动的整风运动,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尝试。但是,在整风的过程中,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发起了进攻。在一段时间的〃大鸣〃、〃大放〃后,中共中央发动了全国范围的反右派斗争,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使一大批党员干部和爱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还导致了对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错误。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肯定了这一观点,并将这一主要矛盾存在的时间拉长为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都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大会还接受了毛泽东以政治思想为划分阶级的标准而提出的中国社会还存在两个剥削阶级的观点,认为〃一个是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被打倒了的地主买办阶级和其他反动派。。。。。。另一个是正在逐步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 。上述错误分析和判断,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屡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重要理论根源。
第二,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思想。本来,毛泽东在1954年、1955年曾讲过,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需要50年的时间。1956年又说过,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需要50到100年的时光。但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原有的认识,并对先前提出的反冒进思想作出了完全否定的结论,制定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了工业、农业和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高指标,从而正式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的同时,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1958年〃大跃进〃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毛泽东一度认为,中国在三四年、五六年内就可以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十年左右就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进一步认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主张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1958年12月,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建成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我们前进的速度较快,需要的时间还将很长;全部完成这个过程,从现在起,将需要经历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 。
3。探索中的两种趋向
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呈现出正确与错误交织的复杂情况,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向基本上是正确的,而政治思想方面的发展趋向则基本上是〃左〃的、错误的。最终,后一种发展趋向压倒了前一种发展趋向,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第一,国民经济调整中的有益探索。从1960年下半年起,由于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中央领导人开始对1958年以来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检讨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纠正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在力图纠正党的〃左〃的错误的过程中,毛泽东和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提出了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继续丰富着探索的成果。1959年春至1960年上半年,毛泽东相继提出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大国要提高经济文化水平不可能很快;搞社会主义建设,要综合平衡,要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等相关思想。并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文集》,第8卷,1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这为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跨进了一大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分阶段发展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划分阶段,从而也就不可能论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对社会主义阶段,他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完全社会主义〃等术语,但列宁所讲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是指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同一概念。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区分开,进而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读书笔记中,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但一直未能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无法揭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
1960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汇报时明确指出:〃这几年我们有些东西搞多了,搞快了,自己挨整是必要的。现在看来,建设只能逐步搞,恐怕要搞半个世纪。〃同上书,228页。1961年6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批评了各级干部,指出:许多人不懂得社会主义是什么东西,什么叫按劳付酬,什么叫等价交换。由于1959年、1960年这两年碰了钉子,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为深入了。针对当时把平均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乃至于共产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指出剥夺农民是马列主义完全不许可的,要坚决反对〃共产风〃和〃一平二调〃。1961年6月9日周恩来在接见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时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困难的事情,需要靠自己摸索经验。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的书面报告中专门讲到划清社会主义与平均主义界限的问题时,也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不是平均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和等价交换的交换原则,并认为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混淆起来的错误看法是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抵触的。〃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因此,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也再次强调由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把握要经过一个〃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长期认识过程〃,再加上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所以在中国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可能需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上述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正确认识,可以说是6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非常重要的理论上的收获。
到1963年10月,周恩来在中央召集的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为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需要摸索出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概括的原则,即计划经济,按比例地发展。但是具体的道路根据我们的总路线、总方针,还需要在实践中来发展,把它具体化,要创造自己的经验。由此可见,在60年代前半期,对于必须〃走自己的路〃的问题,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但是,对于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尤其是后来的发展模式还被限制在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内,未能突破基本上的单一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框框。
第二,政治思想方面的日益〃左〃倾趋向。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作了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如何对待党内修正主义问题的讲话,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毛泽东提出:从现在起,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全会接受和肯定了这一提法,将其写进了公开发表的全会公报。这些论断;后来被概括为所谓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观点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实际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这样,党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题已由社会主义建设转为如何把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进行到底。与此相联系,一些有益的探索,也被看做是资本主义复辟的表现,而遭到批判和制止。到〃四清〃中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发动以后,社会主义的探索走上了更曲折的道路。
4。探索走入歧途
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入歧途,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最严重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和国家的纯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关于这个理想社会的构想,他在〃文化大革命〃的前、中、后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述过多次,而1966年5月7日他给林彪的一封关于部队农副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