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中,作为〃实体〃的劳动因素,才是一种〃生产活动中的客观因素〃,并且具有〃实际的维度〃。
第二,作为〃充分的〃价值理论,不仅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抽象层次上是正确的,而且在不断接近于现实世界的具体层次上,在经过适当的〃修正〃之后,也应该是正确的。多布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达到这一点。作为例证,他提出了《资本论》体系中的〃近似法规律〃的理论。多布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抽象层次上,〃第一近似规律〃(the law of first approximation)起着主导作用。这时,价值决定价格,利润取决于剩余价值,或者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和产品价值之间的差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马克思在对〃第一近似规律〃作了适当〃修正〃的基础上,推导出逐渐趋近于现实的〃第二近似规律〃(the law of second approximation)。正是在〃第二近似规律〃的作用过程中,个别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相偏离,平均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相偏离。相对于逐渐趋近的资本主义现实而言,〃第二近似规律〃不仅没有违背〃第一近似规律〃,相反,还使〃第一近似规律〃的抽象规定性进一步展开为具体规定性。
第三,〃充分的〃价值理论还必须像政治经济学中的其他理论原理一样,植根于人们为取得自身的生存资料而同自然进行斗争的不同的生产方式中。这就是说,价值规定必须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显然,这种联系的枢纽只能是劳动。因此,只有劳动价值论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唯一的〃充分的〃价值理论。多布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的视角,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这些新的探讨,不仅对当时流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形形色色的价值理论作了深刻的批判,而且也为他从多方面开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视野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和性质的分析,就是把包括劳动价值论在内的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多布认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研究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与政治经济学史上其他的经济危机理论或商业循环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的根本特征相联系的。这里所说的〃根本特征〃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是为了社会利益的。
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动态的研究〃。多布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危机并不是对预期的均衡的一种偶然的偏离;也不是离开既定的发展轨道,而后又顺利地回到这一轨道上来的过程;危机只是造成和形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运动形式。因此,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动态〃角度来看,经济危机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还是这一社会得以发展的一种必要的机能。在多布看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条件下,强制地实现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的一种必然的机能。显然,缺乏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就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动态过程的实质。
第三,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及其根源的研究中,注重对这一社会的阶级关系的研究。多布认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中,马克思固然突出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的是:〃马克思在理论阐述中,从整体上强调的是:在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中,既定时间和阶段上的阶级关系状况对经济危机具有占统治地位的影响〃。因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就蕴涵着对〃阶级关系的运动形式(阶级斗争)和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阶级收入形式的考察〃。在多布看来,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应该包括对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劳动者工资的变动趋势以及工会组织力量大小等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针对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以及当时理论界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理解的现状,多布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两个易于使人误解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关系。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是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他又认为,由于一系列相反作用因素的影响,利润率下降的实际趋势并〃不更大、更快〃。据此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提供一种〃逻辑的根据〃说明,在作用和反作用这两种趋势中,哪一种会占优势。多布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种〃过于机械〃的理解。多布强调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利润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与反作用趋势是相互冲突的要素,这个制度的一般运动就是由此产生的。这就是说,在各种力量的冲突达到平衡时,就偶然地出现一种均衡运动;当各种力量的冲突变得急剧并破坏均衡,并出现与此相伴随的波动时,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境况中就表现为危机。〃 据此,多布认为,不能把反作用趋势看做是抑制或消除经济危机的力量;相反,反作用趋势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动态运动的一个侧面,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由均衡走向均衡被破坏、经济波动,最后走向危机的驱动力量。因此,利润率趋向下降中的反作用趋势,同作用趋势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一般运动〃的内在机能。
第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消费不足论〃的关系。30年代中期,有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习惯于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解释成〃消费不足〃的理论。多布不赞成这种〃过于简单〃的说法,主张对它们的理论关系作出〃更为严格的分析和区分〃。多布首先肯定,马克思从来没有认为〃消费不足〃是引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当然,也应该看到,马克思也从来没有认为,对利润的实现具有重要抑制作用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因素。
在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消费不足论〃关系问题的理解上,多布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的一些论述表明:〃现存资本中所能实现的利润量,不仅总是取决于这一资本怎样在与当前投资和消费相联系的资本品产业和消费品产业之间进行合适的分配,而且还取决于当前消费和投资相加的总量。〃但是,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指望消费能同劳动生产率一样按比例地增长;另一方面,投资的增长。。。。。。会产生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问题,从而在之后不久就会产生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劳动生产率和消费之间的冲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方面,是在这个制度的周期性崩溃中表现出来的矛盾的一个因素。然而,它仅仅是危机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明确地认为,生产领域中的矛盾才是。。。。。。这一问题的本质〃。因此,离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一主要方面的因素,一味强调消费因素的重要性,过于强调〃消费不足〃在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作用,甚至把〃消费不足论〃说成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根源的理解,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兰格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所作的这些探讨,不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米塞斯、哈耶克等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实行经济核算的现实可能性的观点作了颇为有力的批判,而且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尽管这一最初的〃兰格模式〃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他避开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商品、价值、市场、价值规律等重要问题,但是,他所作的这些严肃的思考,对以后半个多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理论、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理论,乃至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的探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缜密的分析而建立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尤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最为典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和社会建设诸多方面问题进行认识与理论思考的产物。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等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夺取全国政权后,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等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正确认识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一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出发,设计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结果。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到1948年4月毛泽东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经过长达26年的探索,最终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在进行革命道路设计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在借鉴〃城市中心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解决了与之相关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解决了革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道路问题。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在总结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
2.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经过了一个从孕育、形成、发展到最终放弃的过程。在五四时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的李大钊等人,就已初步注意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尽量应用于环绕着它的实境〃的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分开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开端,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打下了思想认识基础。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了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给予工商资本家应有的政治权利等积极做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最终诞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而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的最终形成,则以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论著为代表。
《论新阶段》是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其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随之达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已开始一年多。与这一情形相适应,毛泽东对新生的政权进行了一些设计,虽然当时还未使用〃新民主主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