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宸治稣饫锼N赖墓沂鞘裁唇准缎灾实墓摇6强浯笫挛镏涞牧刀袢掀淝穑蚜低崆缘韧H缙樟泻号捣蚝涂即幕寐砜怂级鞲袼苟宰什准督秸秸兔褡褰夥耪秸闹С痔壤绰壑ざ缘酃饕逭秸惨种С痔龋床坏秸庑┍砻嫦嗨频恼秸谋局是稹H腔煜挛锏闹髁饔胫Я鳌⒈局视胂窒蟮慕缦蓿么我摹⒅诘亩鞔嬷饕摹⒈局实亩鳌H缈即幕缘谝淮未笳街腥欠椿靼滦俚酃肭质钦宓拿褡逭秸煞袢系谝淮问澜绱笳降牡酃饕逍灾省�
第二国际后期的改良主义实践和修正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庸俗进化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发展观。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在进化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他们不是否认运动变化,而是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庸俗化,把一切变化归结为量的变化、〃平静〃的进化,否认质变、飞跃。
列宁在1914年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批判了进化论的发展观,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比进化论的发展观〃全面得多,丰富得多〃,并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和本质特点:〃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转化为质;发展的内因来自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某一社会内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与通常的相比)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
在1915年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进一步对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进行了概括。所谓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指庸俗进化论的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其对立表现,一是关于发展的含义:前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后者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二是关于发展的动力:前者认为发展是外力的推动;后者认为事物是〃自己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事物本身。三是关于发展的内容:前者认为发展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发展仅仅是已经有的东西的重复,没有产生和消灭;后者认为发展是〃活生生的〃,是〃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 。第二,批判地继承辩证法思想的历史遗产,建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列宁建构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遵循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者同一的原则。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把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理解为同一个东西的人。他的《逻辑学》是辩证法,是本体论或世界观,论述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绝对精神如何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后返回自身的过程;他的《逻辑学》揭示的辩证法也是认识论,因为绝对精神运动过程也就是自我认识过程;他的《逻辑学》又是逻辑学,因为概念的运动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行程。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者同一的原则。〃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
列宁:《哲学笔记》,3版,3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也就是说,在列宁看来,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同一,是指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三者的统一。建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应该遵循三者同一的原则。列宁为了建构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在提出了辩证法的三要素、七要素后,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的批注中,提出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概括了辩证法的主要原理,构成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雏形〃或〃草图〃。辩证法的十六要素按照其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列宁列出的辩证法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的客观性〃,强调了自己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从而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相对立。二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列宁列出的辩证法的第二个要素、第三个要素和第八个要素说的是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是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三是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列宁列出的辩证法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九个要素说的是对立统一规律,第十六个要素说的是质量互变规律,第十三、第十四个要素说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四是辩证法的范畴。列宁列出的辩证法的第十五个要素说的是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的关系。五是认识的辩证法。列宁列出的辩证法的第七、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个要素说的是认识辩证法。六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在写了辩证法的十六个要素后,作了一个总结,第一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他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选集》,3版,第2卷,412页。后来又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 实质 。〃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第三,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在这一方面,列宁的理论创新主要在于:其一,对认识的辨证过程的阐述。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同上书,142页。。这实际上揭示了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其二,对真理属性的阐述。列宁反对把真理看做是僵死的和片面的,认为〃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具体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选集》,3版,第1卷,523页。。其三,对实践标准的客观根据的阐述。列宁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的主要根据。其四,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阐述。唯心主义虽然是非科学的世界观,但它作为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不仅有阶级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也有认识论根源:〃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或者是把人类认识发展的〃近似于螺旋的曲线〃的矛盾过程简单化为〃直线〃的过程。所以列宁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二、 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
1。卢森堡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探讨
卢森堡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斗争中,在对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和策略主张进行严厉批判的同时,也对帝国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主要反映在她的《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和《资本积累论》中。对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评析,是卢森堡探讨帝国主义理论的起点。
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尚未完成的理论,因为它没有解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关键问题,即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在卢森堡看来,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条件:第二部类的积累取决于现有的追加的生产资料,即依赖于第一部类,与第一部类的积累依赖于可供追加的劳动力消费的生活资料,即依赖于第二部类,以及按照这两个条件办事,社会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的理论结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没有马克思所说的两个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不能顺利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仅仅只有这两个条件并不能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得到扩大。因此,还必须要增加第三个条件,即对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必须相应增长。为满足第三个条件,既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又要有足够的销售市场。充足的劳动力在资本的正常运行中完全可以被创造出来,而足够的销售市场仅仅依靠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则是无法解决的。马克思对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问题的研究抽象了非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而以假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唯一的现实的生产方式为前提条件。这一前提条件的存在使马克思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实现,无法正确解决扩大再生产问题。〃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不能说明资本积累过程实际上如何进行以及历史上如何完成,其原因何在呢?我们说,在于图式的前提本身。这个图式是试图在资本家与工人是社会消费唯一代表者的前提下,来说明资本积累过程的。〃 因此,研究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问题必须放弃这个前提条件,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即把资本主义同它的历史环境之间的新陈代谢作为一个统一过程加以系统研究。
在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评析的基础上,卢森堡提出了自己的资本积累理论。她认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无疑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简单起见,假定把资本家的消费基金存而不论,那末,剩余价值实现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以外的购买者阶层。我们说是购买者而不是消费者,因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最初就不是指剩余价值的物质形态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点在于:剩余价值既不能由工人,也不能由资本家来实现,而是由那种属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阶层或社会阶级来实现。〃 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换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用超过自身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供给非资本阶层或非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用超过自己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供给其他国家。这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交错地进行的,并且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资本积累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资本积累过程起初造成了简单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然后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代替简单商品经济,最后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一切国家和一切生产部门的唯一的经济形式。达到这个境界,资本积累就会停止,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卢森堡认为自己从资本积累问题的论述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毫无疑问,关于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解释,必须从资本积累规律中推断出来,因为根据经济常识,作为一个整体的帝国主义只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积累方法。〃 在她看来,资本主义既具有驱逐其他一切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倾向,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使资本积累得以进行。可见,卢森堡是在企图回避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基本矛盾的情况下,直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历史界限和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的,她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偏颇的。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她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是联系在一起的。她认为,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相联系就表现为一个〃政治名词〃,是〃用来表达在争夺尚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竞争中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的〃 。但是,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上来看,它就是一个时代、一个历史阶段。对此,卢森堡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证。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卢森堡根据资本积累实现的条件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她认为,为了实现剩余价值,为了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历史地生育并发达于非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之中〃,〃这里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资本对商品经济的斗争,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 。其中,〃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的阶段就是帝国主义阶段。显然,卢森堡对帝国主义阶段的分析是从再生产的流通而不是从生产领域来进行的,把帝国主义看成只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而争夺殖民地的产物,而忽视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是垄断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只是注意到卡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