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阀1909-第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在广州之战结束后,全国的人们都把视线转移到贵州和云南,估计这里恐怕会发生一场全新的大战吧,不能让国内的热血青年们失望啊。但是跌破无数记者们镜框的是,国防军只是在有条不紊地向广西,湖南等地调动军队,似乎丝毫不急于攻打贵州和云南。而云贵军在收缩防线后也停顿下来,对于缓慢逼近的国防军也无动于衷,似乎根本不担心一般。
这种状况诡异了,有人评论说,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啊,恐怕一场决定中国命运,关乎国家未来的统一大战。即将拉开。也有犀利的评论家分析说,这仗完了,打不起来了。你们看如今的军事调动,这完全就是属于谈判期间该有的正常军事部署嘛。而且中央军的后勤保障也放缓了,大量运往南方的不再是弹药,药品,粮食,而是各级的政府公员和行政人才,他们将以中央的名义,全面接管之前大部分掌握在军阀手中的地方政务。
这个结果华飞也有些意外,如果早知道平定南方的战斗如此轻松。他就不会拖到现在,而是早在几年前就顺势而为,统一全国了。这个结果让华飞欣慰的同时,也不禁为自己在军事部署会议上不慌不乱,没有派出最精锐的王牌决定而庆幸不已i,否则就有些贻笑大方了。
不过华飞也明白,这个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因素。如果他当初就攻打南方,首先晋军等其他各省的军队不会如此安稳。另外当时频频战斗的国防军,后勤保障压力也很大。当时中央新立,地方不稳,即使是改编的北洋军也远远不似现在这般稳定。对南方军的心理威慑,也远远不像今日这般深远。在当时不稳定的局势下,一旦出现一个失误,那引起的反应可就是雪崩的连锁反应啊。
但如今的情势不一样了,国家不仅在俄国的内战中占了不少便宜,坚定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此外的华盛顿会议,尤其是在澳门的捷成事件中,中国强硬的政治立场竟然让英国都屈服了,这给中央带来了莫大的威望和国际声望,对于国家内部的凝聚力,意义无法估计。
且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经济持续提升,工业高速进步,在中央治理下的民生,经济,农业,教育,医药等各方面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都在大力推广,让无论是中央治下的百姓还是暂时处在各地军阀实际掌握下的民众们,都心有所感,对南京的认同感那是与日俱增。并且在中央军影响力持续增长的同时,原来的晋军啊,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地方军队都在渐渐同化中,基本丧失了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唐继尧他们在内政改革令下达后。即使没有准备好全部的战争准备,还是毅然起兵的原因。因为谁都看得出来,再不起兵,他们将彻底丧失机会。
当然,不排除其他各种因素,蔡锷的领兵,对滇黔军那些将领的心理威慑,国防军犹如神兵天将,用超出军事常识的速度拿下广州,这种战斗力上强悍的错觉,也是造成滇桂军未战先怯的根本原因。
华飞当即提笔写下回电,特事特办,一味地被框架限制住思路,的确是不明智的。而所谓的治国理念的选择,就是一种框架。因势利导,在合适的背景下,选择最合适的选择,那就是最合适的选择。接受愿意投诚的滇桂军,不仅可以兵不刃血化解这种内战,还能增加军力。虽然这会带来叛军定罪量刑的轻重,甚至会带来许多反对的意见,但是华飞还是执意推行。
如果拒绝这些人的投诚,也就意味着中央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进行这场无谓的内战。而那些人绝了后路,反抗必然和粤桂军决然不同。对于粤桂军采用严厉的处置办法,对投诚的滇黔军采用恩抚的手法,何尝不是一种帝王术,恩威并施。
按照华飞的亲笔手令,中央接受滇黔军的投降,注意,还是投降,不是投诚,。这是原则问题。鉴于大部分军官知错能改,并且受到首谋要犯的蛊惑,悔悟及时,并未造成重大损害为由,可以对所有连以下军官进行赦免。但是连以上军官必须接受司令部军法处的惩处,撤职或者降级,严格按照军法处置。
但是师以上军官的处置就严格了,所有师以上军官罪责难逃,全部撤职撤掉军衔,并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只是如果接受投降令,华飞可以发布特赦令,对各高级军官的最后判决进行一定的特赦。只要判决不是特别严重,一般都可免除牢狱之灾,终年与家人住在一起。
而至于首犯,大部分就要和粤桂军的高级军官们相仿佛了,不但要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有些人恐怕还要接受终身软禁的命运了。相较之下,对于无数的滇黔军官来说,虽然结果并不是十分满意,但细想之下,再看看那些一起起兵的同僚们,大多数人只能哀叹接受他们的命运。其实在华飞的亲笔通告发出后,整个南方的战局就基本安定了。即使那些高层军官不愿接受,也要有下层军官听他们指挥才行啊。大总统可是赦免了他们全部的罪行,如果他们还执迷不悟,那可真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轰轰烈烈的南方战事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只有在少数人眼中,特别是华飞等高层眼中才明白这个过程有多么的凶险。在南方战事开始不久后,东北传来大量的情报都显示,日本的军界鹰派企图借助这个机会,向关内发动一次进攻。关乎理由?日本人发动战争需要借口吗?当年他们发动的侵华战争又拿出的是什么借口?
而且根据一份情报,日本人入关也并非是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趁着中国内战的时机,趁机入关大肆抢掠一番。其中一份翻译过来名为紫禁城宝藏计划更是看的华飞触目惊心!不得不说,日本人的这种行径和当年明朝时期的后金很类似,纯粹以财富为目标,间或消耗中国的军力。
在收到这份情报,国防军司令部立即就召开全面的军事会议。,许多人认为应该立即把临时征召的军队派往南方,而把正在南方战斗的军队调往北方,应付日本人随时可能的南下。同时派人与唐继尧谈判,晓以民族大义,暂时停战。
另外还有人认为,应该立即在海上主动开启战争,转移日本人的视线,拖住路上日本人的计划。从而争取结束内战的时间。
华飞当时就训了那个提出停战谈判的参谋,因为那名参谋是军职。身为军人,坚决少提啥子谈判。因为所谓的谈判那是属于政治家们的事情。对于军人来说,只有战争和胜利,失败和死亡,没有其他的选择。那个什么晓以大义的馊主意更是荒诞至极。恐怕唐继尧他们一旦获悉此条消息不但心中不会有啥大义,恐怕还会鸡动的热血沸腾,斗志熊熊燃烧。
而关于海上战争虽然算得上一条策略,但是主动挑起战争会让中国在战略上占据被动,而且挑起战争的还是弱势的海军。如果这个计谋被日本人识破,海军避战,陆军大举进攻,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以国防军海军目前的实力,实在没有追着日本海军打的那股实力。
华飞在军事会议拍案道,害怕什么?在得到情报,预先有准备的前提下,难道还如此没有自信?难道在自己的国土上,还没有信心同时打赢二场战争的信心?而且国防军十个军的主力基本未动,日本军即使倾巢南下,也让他们铩羽而过。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华飞提出未来十年的国家军力发展目标与计划。在未来的五年,国家的陆军必须能够做到同时打赢二场战争的准备。这两场战争不像是现在的战争,是两场剧烈的战斗,假想敌不是国内的军阀,而是日本人和俄国人。未来十年,必须可以做到同时打赢三场战争的准备,其中二场战争必须是攻击战,作战范围要覆盖到欧亚非大陆,乃至美洲。
未来五年,空军必须要做到完全保障国家的领空安全,支援陆军和海军的作战,把作战覆盖范围扩展到全国所有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未来十年,空军不仅需要继续完善五年期作战计划,还要可以做到完全控制东亚整片空域的绝对制空权,并能做到把触角伸到任何飞机可以飞到的大陆,为陆军做出最低限度的护航。
未来五年,海军必须初具雏形,达到海岸线的基本安全,做到领海的全面巡视。未来十年,则是海军发展的重点时期,海军必须要做到保证国家领海的安全,保证在国家的领海内,在有空军的支援下,打赢任何一场防御战,并保证能在战争时期,切断敌对国的海上交通运输线。未来二十年,海军要把触角伸到太平洋,印度洋,甚至伸往大西洋。海军必须要做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海军的旗帜就能在附近的海域飘扬。只要有华侨的地方,海军就能做到随时保护华人华侨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次本来是讨论战争的会议,变成了一次十年军队建设,海军二十年发展建设的计划纲要。这个纲要可以说震慑了包括李越在内的所有人。然而看着华飞那坚定,那毫不犹豫的眼神,没有人认为华飞只是在说说而已。这是一个怎么样宏大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那么,中国可以说,将会真正崛起,重现汉唐的辉煌。
结果,华飞提出要同时打两场战争的计划并未实现,南方军投降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意料,日本人同样也没有想到。
一个新的一页,即将在黎民的朝阳下,透出他沁人的墨香。
291 要全国普选啦
失去落井下石的机会。日本人的蠢蠢欲动之心逐渐熄灭。在失去南方动乱的牵制,整个中国已经完成事实上的统一,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这对日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众所周知,日本这个国家真正的发展还是自明治维新后,尤其是借助甲午海战的赔款,日本的国力和军事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一场日俄战争,虽然日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除了进一步奠定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经济上得到的好处,与甲午海战那是不能相比的。
一战时期,虽然华飞采用了种种手段和战术削弱了日本的发展速度,但是在整体战略上,当时的华飞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彻底遏制日本的发展。所以日本在一战时期的发展虽然不能与后世相比拟,但是其国力,尤其是工业的扩增还是不容小觑的。且受到中国参战的刺激,日本在后期也很大程度上参与进一战进程,并同样获取不少的好处。
后来,受中国的迅速崛起与日本在与中国的几次战斗中并不讨好。极大的激起了日本人心底的歇斯底里,并最终导致日本的军人迅速统治内阁政府。在军人政权当政之前,更多的日本政客对庞大的中国只是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在军界也非常普遍。不知是日本军人上台后,鹰派的势力越来越强,还是那种压抑的恐惧以疯狂的形势爆发出来,日本在自身并不准备的前提下,进军东北。比原先历史上的1931年,整整提前十来年。
日本进军东北的意义,身处历史之中的人们,谁也无法评判。但是有几点却让日本的军人政府大受鼓舞,攻打东北是如此的轻松,不仅迅速占领东北全境,而且还顺利扎下根来。之前预计的国防军的凶猛反扑并未出现,虽然军部参谋人员给出无数个因素,但日本获得东北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龙兴之地。在一边继续增兵的同时,日本攒出大量的资金进入东北,开始了全面的资源开采,矿山设立,运输线建设等工程。
此外,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加上与德国合作的紧密,另有捷成事件的导火索,导致英法等国与中国的关系受到不小的影响。原本因为华盛顿会议而解除同盟关系的英日,限于美国的顾虑不能重新结盟。但却在最近签署一条伦敦协议,主要是加强彼此之间工商业的技术合作,其协议与中国与德国签署的协议非常类似。
可以说,日本在采取遏制中国的国家战略问题上,并不是势单力孤的。他们有着众多的盟友,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这种盟友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中国平定岭南之乱,内政改革法案继续迅速推行。然而在如何对待南方军的高级将领的问题上,政府内部,即使是复兴党内部,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野的革命党人人皆声称这些人都是民国的建国功臣,理应特赦。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革命党人和南方的军阀们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无论是站在何种立场上,革命党人还是在做着他们可以做出的努力。
南方军完全被中央收复后,纵观整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