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明-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之所以要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或者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中国人并不笨,可是很多人却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能做个睁眼瞎,文盲!
想想看,当那些贫苦的家庭陷于生活所迫,几岁的娃娃就要拿起柴刀,去割猪草,放牛放羊,忙于生计,然后直到老去,一辈子都没能踏进学堂大门的时候,你又如何能期待他们中间,能诞生一个祖冲之,或者是郭守敬,孙思邈呢?
所以为了做到这一条,在接下来会颁布全国的新中华律中,就会以法律的形式写进去,也就是会强制性规定,新中华帝国境内的所有儿童,从六到七岁就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去书院就学!(著名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如有违反者要被处以徭役!
当然杨山芦也知道,政策虽然好,但是很多贫苦家庭,实在是不能负担孩子上学的费用,那么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从欧洲掠夺来的大笔财富,就要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了
到时候杨山芦会规定,所以上学的孩童,一应学杂费,例如购买笔墨纸张什么的,乃至请先生,全都不要钱!
甚至只要你去书院上学,中午还能有一顿免费的午餐供应!还是一顿有肉的午餐哦!所以相信那些贫苦的家庭,就算是为了这顿免费的午餐,也会把自家的娃娃送去读书的吧?毕竟谁又不想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呢?以前是没有这种条件,可是现在呢?
而这也就是杨山芦要把育才部单列出来,并且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他不奢望在他的推动下,国家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科技时代!什么电灯电话统统可以实现!那是不现实的!
但是他希望在他的推动下,国民教育能够完成大幅度的跨越,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整个国家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就发展到后世的科技强国,人文大国!这就是杨山芦的目标了!
并且这里还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例如后世的小日/本,虽然八年抗战后都败的那么惨了,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原/子弹炸了!国内的青壮都像大熊猫那么稀罕了,可是为什么就能那么快的崛起呢?
这和他们当时已经基本完成全民教育的制度,国内没有一个文盲的制度,是大有关系的。
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既然小日/本实践下来的效果这么好,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拿来使用呢?所以杨山芦愿意为此而努力!
然后再回到前面,所以新成立的五个部门中,育才部、科技部、外事部、监察部、农业部,育才部排第一,科技部排第二,也就可以理解了,所谓学以致用,科学技术如何更快更好的转化成生产力,那就是科技部的工作范畴了。
对此杨山芦也已经规划好了,那就是实行重奖!到时候凡是有了发明创造,按照对于国家民生的帮助不同,标出一至三等奖,例如一等奖奖励一万两银子!
(按照新中华帝国的物价,二十两银子就能舒舒服服的过一年,只要有这样一个发明,一辈子就等着吃香的喝辣的吧!甚至周游世界都不在话下的!)
二等奖五千两,就算是最低等的三等奖,奖励一千两银子,一辈子都能过上体面地生活了!
然后包括他从欧洲引进的那些科学家,都会进入到科技部,享受这种发明创造的待遇!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国家助推器的一部分。
当然对此重奖,他的老爹杨嗣昌也曾疑虑过,见识了杨山芦的种种发明(香水,羊毛衫什么的)他对此当然是持赞成态度的,可问题是万一发明太多,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金银怎么办?那不是失信于民了吗?
而这个就要依靠于排在第三位的外事部了,依靠之前从欧洲赚来的金银,可以支撑起国民的义务教育,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如何帮助拥有上千万人口的新帝国增强国力,汇聚天下的财富,这就需要依靠新成立的外事部了!
到时候外事部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对外的贸易,对世界各国的协调,领导,乃至战争(还有一个侵占我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白极熊还没教训呢,当然这是后话),都是由外事部负责,所以说,对于这些重要的事宜,都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来加以重视。
然后再包括接下来的监察部和农业部,想必也不用多说,总之监察部就是取代了之前的锦衣卫,但是功能更加强大,更加名正言顺(后世公/安部和国/安部的合体)。
而农业部的成立,则是体现了无农不稳的思路,这同样是需要夯实基础的。
于是就这样,等到杨嗣昌回归金銮宝殿,高坐龙椅之后,近侍就宣布了这个消息,然后大殿内的数百精英都是感觉到——新的变革已经到来了!
(当然在这之前,杨嗣昌还要玩上一出三推三让,实在谦让不过,才勉为其难当这个皇帝的把戏,不过他当皇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也就一笔带过)
甚至在这场新的变革中,有些人还是非常欢喜的例如刘宗周。
其实刘宗周一开始只是来参加这场开国盛典的,可是既然他来了,杨山芦又怎么会放他回去呢?(如果黄道周也截胡的话,估计崇祯皇帝要和他吹胡子瞪眼了!所以杨山芦就给他留了一个)
所以杨山芦在和他经过一番密谈之后,又让宝贝媳妇儿刘红鲤出马,用帮助孙女婿治理国家的名义,这位才半推半就答应下来,出任育才部的尚书!成为新帝国十一位尚书之一。
当然,刘宗周的这种改变如果放在以前,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要知道以前在大明的时候,他和杨嗣昌就是死对头,甚至比老死不相往来还要严重!
不过现在嘛在杨山芦从中作为润滑剂的情况下,两人早已经放下成见,握手言和了都可以算是儿女亲家了,而且也都是为了国家富强,忧心忧国而产生的矛盾,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还有什么不可调和的吗?
并且老实说刘宗周的才干,只适合于治学,不适合当官(也就是像他之前出任的大明官职,像什么工部侍郎(掌管全国交通运输、土木、各大制作所),左都御史什么的(专门负责弹劾人),并不适合。
那时的大明官场一片黑暗,吃拿卡要,收受贿赂盛行一时,以刘宗周的耿直那是做不来的。
包括老刘头性如烈火,眼里揉不得沙子,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中,他不论是在魏忠贤年代,还是崇祯当政的年代,乃至是最后南明福王的年代,他以一个单纯的文人去搅合官场的黑暗,只能落得一个处处碰壁,最终的命运无不都是罢官免职,黯然回乡)。
但是现在,他出任这个育才部的尚书,还真的是非常的适合,因为育才部的职能非常单一,只抓教育这一块,专管做学问!这比之前老刘头当什么工部侍郎,左都御史之类的,要太对胃口了!
或者说这也是一种螺丝钉理论,只要是放对了位置,就算是一颗螺丝钉,也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不要说是刘宗周这样一位一代大儒,文学泰斗了!由他出任育才部尚书,都可以以德服人,镇压文运的!
然后这样新增五部的事情定下之后,接下来就是关于内阁制度的改变了,或者说这也是后世议会制度的雏形。
第四百九十九章新型内阁()
紫禁城,金銮宝殿。
接下来在关于内阁制度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就是内阁的人数大大增加,例如之前大明的时候,最少为三人,最多为6人,例如崇祯元年就曾有过五个大学士。
而这些大学士分别是,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虽为学士,实际上行使的是宰相的职权。
而现在呢,则是整整翻了一倍还多!平均都保持在9个人(之前的大明通常为四人)。
而这九位大学士的定位就是智囊团,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为皇帝出谋划策,并且一些小的事情,就是这九个人共同商议后就能决定了(不然的话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皇帝事必亲躬,那皇帝得累死),
然后遇到重大的事情,如果这九个人不能决定的,或者意见不一,那么就召开扩大会议。
把那十一位各部尚书也加入进来,这样就是二十人来共同裁决(和后世的政治//巨委员人数差不多),如果这样还不行的,意见不能统一,那就最后交由皇帝审定(另外皇帝还有主动审定大事的权力)。
而这样一来,集合了这么多精英的集思广议,发生重大偏差的概率就会下降很多,然后皇帝的权力还被限制了,就是在人形图章和一言九鼎之间徘徊,而这就是杨山芦推行的内阁制度(试行中,过几年如果效果不佳再改)。
而对于这种制度,那些内阁学士们是举双手欢迎的因为这很符合他们一贯的思维士人与皇帝共治天下!而现在皇帝的权力被压缩,那就更好了,天下事就交给我们吧。
而这样做之后,内阁的权力增加,皇帝的权力减小,归根结底就是,杨山芦认为内阁制度还是不错的(其实就等于为皇帝增加了几名眼界开阔的特别助理,增加了保险,不然的话重大国策都是由一言堂决定,往往风险很大)。
当然,内阁制度也不是包治百病的,同时也要预防这些大学士们手握大权,时间长了就为他们私人谋取利益,那么该怎么办呢?答案也很简单,引入选举制度。
也就是这些内阁大学士不是终身制的,而是每三年投票选举一次,至于有投票权力的,则是整个新长安的所有百姓。
(至于十一位各部尚书,则是由皇帝和内阁大学士联名选出,同样是每三年一次,能上能下。)
而这样一来,内阁大学士们想要营私舞弊的话,就要三思而后行了毕竟到时候被人赶下台的话,那可是很丢脸的!
而且整个新长安的百姓,以后会有二三十万,所以做了坏事之后,还想收买这么多人为自己投票,那是非常困难的(就算只需要一半的选票,收买十万人,你能做到吗?)
除此之外,选举的时候还会有监察部的人进行监督,所以如此双管齐下之后,基本上能保证选举的公正性。
并且这样的投票选举,还是有现实基础的因为日常这些内阁大学士的处政措施,包括对一些重大国事的处理方略,都是会在整个新长安的几百个布告亭上公布的。
所以百姓们对于这些内阁大学士做事合不合自己的心意,做事是否偏心,心里都有一杆称,而这样一来,你做了亏心事,到时候就不要怪百姓们把你赶下台了,进而就保证了选举的公平性这样选出来的内阁大学士,应该是能为百姓办事的。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重大国策的公正性,过几年杨山芦还会试着推出一个听证制度,就是由民间一些有名望的开明士绅担任。
到时候每半年举行一次听证会,并且他们的权力不小,可以对内阁大学士制定的国策有质疑和驳回的权力,连续三次驳回,视为不称职的标志,这样对重大国策进一步进行优化。
当然这个因为步子迈得太大,杨山芦决定过几年再予以实施,给他们一些心理缓冲的时间。
然后在这样的改变中,总体上来说,制定重大国策时更加公平合理了,内阁的权力也增加了,但是皇权却被限制了。
所以为了安抚老爹,杨山芦就特意给他留了一道后门也就是那些重大国策可以由大学士来决断,但是皇帝也有主动过问和决定的权力(如果双方的意见不一,那么就交由扩大化的二十人会议来决定,如果还不行,继续扩大表决,类似于后世的人民代//表大会)。
而这样一来,如果自己的老爹精力充沛,相信以他的老练,是可以把国事处理的很好的,特别是那些重大国事,出现失误的几率很小。
当然,如果他精力不足或者不愿意处理政事(就像那位躲在后宫,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那样),这样的内阁制度也能很好的处理国事,保证国家有效运转。
所以以上这些,就是新中华帝国新鲜出炉的的诸多制度,当然现在没人能意识到,这些新制度的出台,会对后世的中华文明,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这样,诸卿以为然否?”随着杨嗣昌高坐龙椅之上,出声询问的时候,在场诸多臣子也都没什么异议的。
(几天前已经给他们透露过风声,并且这些改变也没损害他们的利益,当然反过来说,就算有所损害,有玄甲军镇压在此,这些人也蹦跶不起来,所能做的只是同意或不同意)
而杨山芦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