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曾是我的信仰-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的笑着和老苏道别。
走出超市,王凯的面色很是平静,心底却早已思绪万千。距初中报名已经过去了十年,老苏居然还能把当初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楚,她说当时一直把自己视作天才,一直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这些全然不是假话。
假使当年去了老苏班,现在的自己定然不会处于待业状态,百无聊赖,自己的人生走向应该完全会是另一番模样,王凯不由得开始设想。记得小时候,喜欢军事的幺叔经常买些军事杂志回来,王凯常常兴致盎然的翻看,那时候王凯看着杂志上介绍的各式各样的军用设备,想到要研发一种“三行飞机”。
王凯设想的这种交通工具是能够在水里游、陆上跑、天上飞的,在地上跑的时候可以当小汽车用,展开翅膀飞起来就是一架小型飞机,开到水里就是小船,三套推进系统可以随意切换;假使自己去了老苏班,初中毕业后考上市重点高中的精英班是很有希望的,然后读一所重本,大学毕业很可能会从事科研,去完成儿时梦想,努力造出海陆空通用的交通工具。就算次一些,大学毕业后,不去涉及这些深奥的东西,也该是做份相对轻松、待遇稳定的文职,不会是现在这般在工地上风吹雨淋日晒。
和老苏的相遇,不过是想起了当年的遗憾,王凯并不否定自己现在的生活,如果去了老苏班,自己不会遇到后来的人和事,不会有那么多深刻的情绪和感悟。
小时候,王凯总是被同村家长用来鞭策自己孩子的对象,那时候的王凯成绩一直很好,总是能得到老师的夸赞,直白的说,王凯就是家长们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那时候,王凯的邻居杜村长每天都拿王凯来说教他的儿子杜文君,经常把两人用来做对比,然后把杜文君批评得一无是处,激励他像王凯学习。
在王凯的印象中,杜文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普通;杜文君比王凯大一个年级,小学那会,王凯在看了他的课本后能完成一些他都不怎么能完成的习题,让他很是佩服;后来上初中,他遇到了老罗这位资深班主任,磕磕绊绊的考进了市重点高中,然后进入了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大型企业做着一份轻松的高薪工作,过着令旁人羡慕的白领生活。世事无常,当年被他当作赶超对象的王凯却沦为了在工地上做事的农民工。
想起这些,王凯有些失落,但是没有太多的心酸难过,自己这些年的生活同样精彩丰富。经历了两次分班,选择了体育线路,大起大落,在工地上遇到那些人和事,这些经历同样弥足珍贵;王凯在高中毕业几年后回到学校,学校里的不少老师还记得王凯,很多学生也记得王凯。
王凯在假期到学校打球的时候,经常有些不认识的学生过来和王凯打招呼、交谈几句,他们都是对王凯高中时期在球场上的表现有着深刻的记忆,虽然王凯对他们没有一点印象,他们却始终以仰慕的口气说还是王凯他们那届篮球打得好,现在学校根本找不出几个有他们球技那么好的人;那些经常打球的老师们,也对着王凯叹惋:近些年就王凯他们那届学生的篮球实力最强大。当然,他们也会关切的问王凯腰伤恢复得怎样,对王凯遭遇那场伤病唏嘘不已;当时的那些科任老师们,也感慨王凯当时在语文和文综上的天赋,以及叹惋王凯毁于一场伤病。
如果没有当时那个看似遗憾无比的选择,王凯不会在这所学校留下这么多的印记,不会让那么多人记住自己;当然,王凯也不会有后来这些精彩充实的人生经历,也不会遇到徐璐。
路有千万条,每条路上的风景都不一样,没有人能兼顾每条路的风景,有了选择、有得就有失;王凯的想法一直很简单,只要人生过得充实,就没那么多值得遗憾叹惋的。已经发生的事,没有了逆转挽回的可能,就不要沉溺其中,一切像前看,毕竟,未来的路,还长。
作者有话要说:
☆、互利互惠
回到小镇待了一个来月,幺叔拿下新工程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王凯终于有些坐不住了,想要找份工作打发时间,也挣些积蓄。
本来王凯计划的是在阿陈结婚后两个礼拜就接着工作,直到年底再回家休息;后堆场那个项目完工前,幺叔曾说在联系新的工程,半个月内就能谈妥,回家休整半个月又可以接着上班到年底,然而那个工程迟迟没有定下来。
恰逢王进结婚,他在市里做房产中介,自己租了一个小店面当起了小老板,年初的时候还问王凯有没有兴趣跟着他做事,当时王凯想着去熟悉的工地有着更大的机遇,便没跟着王进做事;码头修建工程已经趋于饱和,王凯想着转行,尝试些新的东西,王进结婚,王凯去当伴郎,顺便就试探性的表达了想跟着王进做事的意愿,结果今年房地产不景气,他只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无法再带一个人做事;见到这个情况,王凯只得寄希望于幺叔,选择回到小镇继续等待。
一个月过去,幺叔无奈的告诉王凯工程泡汤,让他自己找些事做,等来年再看;王凯眼见幺叔那的希望落空,就想去母亲所在的城市进厂打工,熬到过年。和母亲通了电话后得知表姐夫张亮会在月底从北方回来,然后去周边市里的工地做短工到过年,去年的十月底,张亮也是从北方回来,休息了几天后到旁边市里的工地接着上班,工资虽然不是很高但也算不错。
张亮是钢筋工,王凯完全可以跟着他去当两个月的学徒,学技术打发时间的同时顺带挣些零用钱,母亲觉得王凯在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再跟着张亮做事,远比进厂划算,王凯在工地自由惯了,确实也不喜欢进厂工作的环境氛围。随后,王凯和张亮通了电话,确认了他回家的时间和要去的工地,开始了新的规划。
距张亮回来还有一个多月,王凯觉得不能闲着干等,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保险的做法;好哥们金山在外地做室内装修,一年能挣十多万,但是金山他们老板只招熟手不收学徒,王凯一直想跟金山做事却没有机会,趁着现在有时间,去学学室内装修也不错,就算不跟金山去做事,也可以在别的队伍找到饭碗,也算是在码头工程饱和后考虑转业的情况下给自己多备一条路。王凯的二姑夫虽然也是做房建和室内装修的,但是他一样没有条件带学徒,好在这是一个网络时代,王凯开始在网上找寻室内装修学徒的工作。经过筛选,王凯找到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工作机会。
有一家叫“兄弟家装”的小公司在招人,他们就三个人,因为业务繁忙招收学徒,工作地点就在市区,管吃管住,学徒第一个月的工资虽然只有八百,但随后会逐月增加;王凯不在乎那微薄的学徒工资,想着的是学习室内装修这门正繁荣昌盛的技术,于是很快和那边通了电话,确认他们还在招人后,照着地址找了过去。
找到“兄弟家装”过后,王凯很是失望,“家装”非“室装”,他们是做铝合金防护栏以及雨棚的,并非是王凯期待的室内装修;老板谭师傅给王凯做了大致介绍后,让王凯自行考虑。谭师傅说吃饭这一块,他们吃什么,王凯就吃什么;住的话,王凯就住在店里的阁楼上,阁楼里有现成的床铺;工资方面,第一个月八百,第二个月视表现而定,当然也可以计件,以王凯做出的成品数量折算工资,这个由王凯自由选择;工作方面,有事做的时候,王凯就跟着做事,没事做就休息,期间王凯要练习铝合金防护栏制作什么的,店里废弃的材料可以随意使用。这样的学徒待遇其实也算不错,王凯犹豫了一下,想着现在闲着也是闲着,多门技术多条路,先试着做做看。
正式搬到店里跟着谭师傅做了几天学徒,王凯才发现这份工作委实无聊。虽然每天的工作时间很短,伙食也很不错,谭师傅也是只比自己大两岁的年轻人,很好相处;可是,每天实在太闲了。
因为是淡季,原本就没什么活,加上阴雨连绵,安装防护栏、雨棚这些工作适合在非雨天进行,所以几个人每天到店里都只是玩着手机等开饭。王凯一开始还很认真的练习着焊接铝合金,几天过后就没了什么兴致;连续几天没事可做后,谭师傅要么出去钓鱼,要么出去打牌,留下王凯一个人看着店面,让王凯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廉价的看门人。
做这行需要登高,王凯见过一次谭师傅在十几层的高楼外安装雨棚,除了一条腿一只手在室内,整个人都悬在窗外做事;王凯习惯了地面作业,见着这样的高空作业有些心虚,父母就自己一个独子,这算是高危行业,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毫无意义的当了几天学徒后,王凯想要离开;父母在得知自己从事这份高危、低工资的工作后,一直极力劝阻,让王凯回家休息,等张亮回来再做事。跟着谭师傅吃住了这些天,直接拍拍屁股走人明显不大好,王凯很快就构思了一个不错的逃离计划。
首先,王凯告诉谭师傅说自己有朋友从远方回来,叫自己出去喝酒,晚上在外面过夜;第二天一早,一脸诚挚的告诉谭师傅,朋友邀自己一起做事,他在附近城市承接了一栋楼的钢筋制作,缺一个焊工,自己刚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两个人准备合伙做事,这种说法合情合理;最后,为了显得真诚些,拿出两百块作势塞给谭师傅,说是当做这几天食宿费用。
经过这几天相处,王凯发现谭师傅是一个极其爽直的人,根本不会怀疑自己的花花肠子,这个计划实行起来不会与什么难度。果然,谭师傅大度的答应让王凯走人,并且还开着车送了王凯一程,至于那两百块钱,谭师傅是根本不接受,还歉意的表示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生意不景气,应该还给王凯意思性的补偿点工资的。
王凯靠着自己的心计,轻松顺利的告别了这份毫无前景、没有感觉的学徒工作,回到小镇,继续待业;阿陈得知王凯处于待业状态,急着找事做,就说自己过些天去亲戚工地上班,有机会的话把王凯安排过去。时间来到十月底,阿陈没能帮王凯在那边找到岗位,张亮从北方回来,一样处于待业状态;前几年建筑业很景气,张亮一从北方回来就能立马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今年建筑业却萎靡不振,张亮回家后打了无数个电话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王凯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眼看年关将近,这个时候进厂确实没什么意义,只得彻底进入待业状态。
正当王凯困顿无比的时候,意外的接到了于工打来的电话。于工说他在沿海拿到了一个小项目,让王凯和幺叔一起过去搞定,工期不长、内容轻松、只是报酬一般;于工的来电,犹如雪中送炭,让王凯和幺叔觉得无比温暖,在电话里了解了这个项目的概况后,王凯和幺叔立马收拾东西赶去开工。
前年于工说的那个工程泡了汤,让王凯很是受挫,一度开始怀疑于工、怀疑人生,茫然无措。去年年底的时候,于工又给王凯打了电话,说他在印尼,需要一个大师傅过去主持大局,奈何项目部开出的条件吸引力不够,幺叔没有前往,王凯帮忙联系了杨志来,结果无事可做的杨志来宁可闲着也没去印尼;于工当时是想帮项目部领导解忧,以获取往上爬的机会,虽然最后没有成功的帮项目部招到大师傅,也一样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于工在手里没活的时候,一直没跟王凯联系过,所以王凯之前会怀疑他,但是他在印尼打回来那个电话,重获了王凯的信任,这次于工说有项目做,王凯也就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这次于工说的小项目确实很小,不到一个月就完工了,但是于双方而言,好处是巨大的;这一点事情,项目部的领导急着完工,但是开不出优厚的工价,也就很难找到队伍接手,恰好于工找到了王凯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表面上,于工只是提了一个议,找了人过来做事,没有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实际上是得到了领导赞赏的态度,为以后升职开了个好头;王凯他们得到得物质报酬不多,但是一来走出了暂时无事可做的困顿局面,二来也赢得了领导的好感,有了后续合作的机会。
年后,公司接了一个不错的项目,王凯他们成了施工合作的首选,于工从测量班调职到了工程部;这个工程完工,幺叔不大不小的赚了一笔,于工收到了来自公司总部的升职调令;王凯跟着幺叔虽然没有挣到太多工资,也没什么分红,但是彻底学到了幺叔全套的工程技术,也和于工及项目部领导建立了牢靠的关系。
于工升任工程部长后,与领导一商量,结束了与王凯幺叔的合作关系,扶正王凯,直接和王凯合作;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国内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