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苑黄昏 作者:凯瑟琳德·卡尔-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的面前有两个调羹、一碗一碟、一双筷子,还有一小方类似于我们的餐巾的折
叠起来的软布。她坐下之后,就用一枚别致的金别针将一块很大的绸餐巾别在自己
的衣服前她清洁得一尘不染,很怕自己的衣服会沾上污迹。她是个美食家,对
宫内厨师送来的每一种新品种都极为赞赏。而且像所有的美食家一样,她用餐时都
是慢咽细嚼,似乎吃得津津有味。她吃饭的时候从不喝酒或任何别的东西。我只见
她喝过两次酒,当时宫中新到一些佳酿,不过这似乎更接近于鉴赏家的品酒,而不
是任何别的了。餐毕她离开桌子,由太监送上擦手的热布和一个金漱口盂。这之后
一个侍女再送上肥皂、毛巾和银脸盆,太后会将手仔仔细细地洗上一番。
“早饭”之后是她的午睡时间。她会回到卧室,为她读书的人就带了几本书去
挑着给她读。她在房间里呆上一个半小时,或是睡觉或是听人读书。醒来之后,她
会重新细细梳妆一番,然后女官们会到她这里来,和她一起去作长时间的散步。接
下去是“晚饭”。
每逢初一和十五,宫中的演员就在戏楼上唱戏。这种时候皇上会陪着太后和女
官们从朝会大殿去戏楼,而不是回他自己的宫里。皇上和太后一进戏楼的院子,
“御用颂歌”就奏响了,等他们走到包厢内,演员就一齐来到舞台上磕起头来。磕
完头之后。鲜衣丽服的演员们依照惯例祝皇上。太后平安吉祥长寿,再穿着戏装作
一次造型表演,接着当天的节目就开始了。唱戏的日子,皇上、太后在包厢里一起
用午餐和晚餐。他们并不坐在大桌子的两头,而是彼此呈叨度角皇上坐在餐桌
顶端,太后坐在他左面。皇上对吃一点不讲究,他吃得很快,而且显然对吃的是什
么无所谓。他用餐完毕之后,就在太后近旁站着,或是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直至太
后吃完。
太后对礼仪所规定的全部盛筵和斋戒都遵守得极为严格。一到斋戒日,她的餐
桌上就没有鱼和肉了,这时每餐就完全由蔬莱、馒头和饭组成。不过这些东西的种
类总是丰富之极,做得又很诱人。斋戒日我被邀请在宫中用餐时,餐桌上总有为我
准备的鱼和肉,直到后来我听说当时太后和女官们在斋戒,要求在太后的餐桌上和
她们一起用餐时只吃为她们准备的东西,这才改了。
碰到喜庆和唱戏的日子,宗室公主、满满贵族的妻子以及高官大员们会被请到
宫里来过上一天。有时他们来时会带着自己的孩子,都是12岁以下的。我从未在宫
中见过17岁以上的小伙子,只见过一次一个16岁的,是庆亲王的儿子。这些孩子来
到宫里之后,也和他们的长辈遵守同样的礼仪,一举一动非常循规蹈矩。太后十分
喜爱孩子,但对他们的举止要求得很严。如果一个小女孩行礼行得欠优雅,太后不
是自己去纠正她,而是让在礼仪方面具有权威性的皇后做一下,然后要小女孩注意
皇后是怎么行礼的,并照着试试。孩子或其父母通常会遵照这要求去做,于是他们
下一次来宫里时礼行得就较为优雅了。
有一回,一位嫁了太后的亲戚的品阶不低的贵妇人被邀请带着家人到宫里来。
这位贵妇人有两个年幼的女儿,当她们向太后请安时,那才满5岁的小女儿既不肯行
礼又不肯说该说的敬语,而是坐在地上哭起来。太后耐心地等着当母亲的去纠正那
小女孩,她很喜欢孩子,一般总会原谅他们的缺点。但那孩子继续发脾气,不听劝。
即使对于这种年龄的孩子,太后也不能容忍她如此不守“规矩”,而小女孩那种高
官显爵的家庭更是使得她无论如何必须遵守行为规范和宫廷礼仪。她看到所有的努
力都没用,就叫把孩子带出去。这时母亲哭了,求她别跟孩子叫真。她答道:“谁
脑子有病呢,要同小孩子叫真?撵你们出宫是给你个教训,你也该教教你那孩子不
是。我不怪她,怪你,也可怜她。可她也得跟你一样受着。哪能不教你的孩子‘立
于礼’(孔子语)呢。”她并不稍子宽恕。那家人离了宫,有很长一段时期未再受
到邀请。
第二十三章 皇太后陛下的烦心事他的圣诞
这些天,太后看上去很是疲倦和忧虑。早朝异乎寻常地长,一整天都有公文到
来。她退朝回来之后,常常立即就独自到花园去散步,也不用女官们相陪。她由皇
后和公主们陪着外出散步时,在那些她最最喜爱的美景之前会忧心忡忡地出神坐着。
她仿佛是心不在焉,直至有太监来回事,跪在她面前等着她允许开口时,她才强打
起精神。她这种忧虑的状态出现的几天之后,有一回我们出去,她单独坐在“牡丹
峰”之前,而皇后和公主们一起整整齐齐地站在稍远的地方,这时她看上去很可怜,
强有力的脸显得疲乏已极,手臂无精打采地下垂着,几乎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我看见她偷偷地抹掉了一滴眼泪。宫里的每一天彼此相似,而中国人的历法又跟我
们不同,我的时间概念已经模糊,直至有一天弄到了一份天津的报纸。我看到俄国
人答应撤出满洲的日期已经过去,可他们并未在这方面付诸行动,并且有日本和俄
国将要开仗的传言。那么构成太后沉重的心理负担的,一定就是这个了。几天之后,
她在御座房摆姿势时,一封电报递到她手上,似乎使她大受打击。电报是广西来的,
报告地方当局对一次严重叛乱采取的行动未能取得成功。就这样,内忧外患加在一
起,使她的心无法保持安宁。国家的这些个麻烦似乎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那担心
忧虑的样子看了着实叫人感动,而四周只有宫廷女官的时候,她也并不怎么掩饰自
己的这种情绪。不过皇上却不同,他的外表仍然像平时一样镇定,就算是有什么焦
虑也并未表现出来。这说不定是他学会了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故。但无论如何,他
嘴角潜伏着的神秘的微笑一直在那里。只是我觉得他眼神显得比平时更黯然,更听
天由命了。
太后的诞辰即将来临,祝寿的准备工作开始进行起来。太后决定诸事从简,下
诏禁止那些高官大员和总督送豪华的寿礼这些在中国给任何像她这样年纪的人
祝寿时都免不了会源源收到的。她希望庆寿的费用力求节省,说在这国难当头、对
各国的赔款尚未付清的情况下,为她的诞辰花大笔费用是不合适和不值得的。在中
国,祝寿是件大事,几乎是场宗教仪式,各阶层都不放弃对生日兴高采烈的庆贺。
最最贫穷的人,即使别的节日不过,总要尽可能隆重地为自己的父母做寿。这是
《礼记》所规定的责任之一,尽管太后对此事作了这样的表示,皇上还是无法让她
的诞辰未得到适当的庆贺就过去。
皇上“跪下”求她允许他以往常那样的气派庆贺这次诞辰允许他给她在她
原来16个徽号上再加一个但她虽对大臣和皇帝在不同时期所给予的这些徽号很
是自豪,却不肯在这一点上让步,因为这一字之增会使每年拨款所需黄金增加1.2
万元。她还坚持一切的规模都必须比通常的小。不难看出,她的心境不好,为皇上
的诞辰作准备时那种热情在她身上已荡然无存。那时她的兴致非常高,显然完全相
信国事正渐渐好起来,相信不久就会在满洲恢复全部主权,那时有关这个国家的前
景的一切似乎也比现在光明。不过对这类诞辰加以庆贺是她的职责,由于她的年纪
和地位,这种庆贺她再怎么想简化也还是需要精心安排的。太后不加徽号的意旨得
到了遵守,但祝寿的准备工作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规模很大。寿礼潮水般涌进宫里,
处处装点得比皇上诞辰时更为奢华。
太后将在万佛寺所在的那座山半山腰一个宫殿的宝座上接受皇上、皇后以及公
主、皇室成员的拜贺,她不在朝会大殿接受拜贺:这在传统上是专给皇上使用的。
如果她是替他治理国家,就有在此受贺的可能,但现在她是和他一起治理,受贺就
在别的宫殿了。这个宫殿位置在高处,使所有被允许进入官禁贺寿的人都能够看得
见她。因为天气已渐渐寒冷,院子里、通往这个宫殿的汉白玉石级上,甚至于湖上
平台的相当一部分都铺上了大红的地毯。
拜寿将从凌晨2点开始,这是太后诞生的时辰。宝座两旁各是三个巨大的校形银
烛台,插着明黄色盘金龙的巨型蜡烛,每根重达50磅。它们的高度是5英尺。通往宫
殿的长长的山路上每级石级上都放上了“寿”字灯笼或带有“万寿无疆”字样的灯
笼。用红色丝流苏精心装饰、标有朱红“寿”字的灯笼耀人眼目,将底下的整个平
台、园子里的全部殿阁楼寺照得一片雪亮。
除了因季节的不同而作的很少几个变动之外,太后诞辰的一切都与皇上诞辰相
仿,只是规模更大。这是由于太后年龄比皇上的大。宫内挤满了受邀前来的许多贵
妇人,有些来自清朝的发祥地远方的满洲腹地。贵妇人们在太后诞辰时所穿的
冬日宫廷服装是紫貂领加毛皮衬里、镶边的缎袍,上面也像夏日的宫廷服装一样极
其考究地绣了金的双龙。夏天别致的头饰也被冬天的毛皮帽子代替了。帽子前面一
排珠宝,顶上也很考究,缀有宝石。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头饰两侧那两簇鲜艳的
花朵总插在那里。
在中国,寿诞的庆贺一向与祖先牌位前的祭奠仪式相伴相随,祝寿活动中太后
不得不数次去北京。而庆寿仪式本身也相当累人。她那万分忧虑,再加上竭力使事
情看得过去。竭力在所有这些仪式中把角色扮好的努力,使这次无奈的69岁诞辰的
庆典对这位中国皇太后来说毫无快乐可言。她发现她试图控制的这个帝国正处在一
种极为危险的境地边境上是战争威胁,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有待进行
处理,内部又时起叛乱。
第二十四章 紫禁城内廷
颐和园一向是太后最喜爱的皇宫,而拳民运动后,联军占领了北京,北京的宫
殿全都驻扎了军队,损坏极其严重,这样一来太后更想一年四季留在颐和园了。现
在的情况是,她春天尽可能早地离开京城来到这里,一年住上八九个月,只在冷得
住不下去时才离开。颐和园有一个用炉子从地下供暖的系统,但太后从不使用,类
似于火盆的中国式小瓷炉产生的暖气又很难满足庞大的宫殿。不过她不怕冷,单单
冷并不足以影响她,但官员们冬天里走长途来颐和园极为不便,她在天气变得非常
冷的时候回到紫禁城为的只是这一点。军机大臣和亲王们在颐和园附近都有夏日别
墅,但每天还有数千名官员不得不从京城赶来。
朝廷回紫禁城的时间已来临,太后寿诞的庆典过后不久,皇上、太后就回北京
城住了。我离开颐和园之前,皇后提出让我第二天准时去紫禁城,帮着接太后的驾,
因为我像往常一样比朝廷提前一天离开颐和园去美国公使馆。每次太后搬迁居住地,
皇后和公主、宫廷女官们都比她先行几个小时,站在她所居住的宫殿门槛上等她来
时接驾。接驾时要盛装,因为这像太后的所有其他事情一样,是场仪式。
1903年12月慈禧皇太后回皇城过冬的那天是北京的一个典型的冬日。气候清冽,
气氛极为醉人,有如香按酒。叫人像吸食了长生不老药似的。太后从一处宫殿到另
一处宫殿的“巡幸”过程中,遇上的总是英国人所称的那种“女王的天气”。
北京城由三个城组成明故城。无故城和皇城。紫禁城在皇城之内,它带角
楼的城墙外围了条护城河。穿过皇城某处大大的城门,越过运河上的一座汉白玉石
桥,不久紫禁城漂亮的宫墙和高大的宫门就在望了。红色的外墙经风雨和岁月的消
磨褪变成一种令人陶醉的半红半灰色,与美丽而傲岸的角楼一起在护城河波澜不兴
的水面上反映出倒影来,显得非常别致。我们坐着轿子在护城河边的另一边顺着高
地一路而行,直到一座汉白玉石桥(过去是吊桥)上。过了这桥就是煤山脚下八旗
兵营前的紫禁城大门了。经过特别安排,我们的轿子被允许进入紫禁城。但即使进
入里面的门之后,仍然需要在高墙之间弯进弯出,穿过一道道巨型大门和满缀着大
铁钉和装饰性钢球的厚重的木门。这条路两旁的高墙下一溜搭着供门卫和士兵住宿
之用的木棚,每个木棚前有块窗似的挡板,空隙处都用纸糊着。里面是水泥砌的高
台,中国北方人用作床的。这东西下面有个地方可升火,他们晚上就靠睡在热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