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大学.中庸.孟子 >

第14部分

大学.中庸.孟子-第14部分

小说: 大学.中庸.孟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 
失大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 
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第十五章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 
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大意】 

… 页面 63…

     这五章的内容都是论述修养的重要性。孟子通过很多比喻,指出人不能 
因小失大。心性的修养是人的根本,因此必须把品德修养放在首位。他还提 
出了“求放心”的主张,也就是说,学问之道就在于把因放纵而丧失了的善 
良本性寻找回来。 

                                 第十六章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 
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 
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第十七章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 
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 
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 
不愿人之文绣也。” 

                                 第十八章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 
薪之火也;不熄,则谓水之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 
矣。” 

                                 第十九章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 
熟之而已矣。” 

                                 第二十章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 
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大意】 
     这五章还是论述品德修养。孟子认为“仁义”是最宝贵的东西,仁义忠 
信是“天爵”,公卿大夫是“人爵”。渴望尊贵是人的共同心态,但为了“人 
爵”而丧失“天爵”,不仅非常不智,最终连“人爵”也会丧失掉。孟子还 
指出:求仁一定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否则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五谷 
不熟毫无用处。 

… 页面 64…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 

                                  第一章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 
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 
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 
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 
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 
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第二章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 
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则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 
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第三章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 
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 
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 
亦不孝也。孔子曰: ‘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大意】 

… 页面 65…

     在第一章中,孟子论述了礼和欲的关系问题。孟子认为,当礼与欲发生 
冲突时,应以“义”为原则,协调二者的关系。礼重于欲,但若符合义,对 
于礼也可采取变通方式。第二章阐述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理。孟子指 
出,人只要有坚定的目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尧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就可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第三章通过对《诗》的论述,指出对父母 
适当的抱怨反而体现了对父母的热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仁”、“孝” 
等学说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 

                                  第四章 

     宋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 
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 
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 
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 
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 
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 
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 
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第五章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 
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 
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 
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第六章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 
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 
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 
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 
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 页面 66…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 
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 
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 
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 
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大意】 
     这三章的内容各不相同:第四章论述了应以仁义为原则处理一切社会关 
系。第五章的内容论述了与人交往的礼节应与对方适当。第六章孟子通过大 
量事例反驳了仁者应有外在的事功这样一种观点。在孟子看来,“仁”是一 
种内在品德的追求,仁者建功立业要有很多条件,绝不能为了追求功业而违 
背了“礼”。 

                                   第七章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 
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 
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 
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 
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 
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 
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 
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 
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 
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 
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第八章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 
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 
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 
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 
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 
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 
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第九章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 

… 页面 67…

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 
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 
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大意】 
     第七章的内容反映了孟子对当时的政治状况极为不满。他认为,最理想 
的社会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的时代,此后则每况愈下。第八章和第 
九章论述了教育百姓和引导国君致力于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把人民推向 
战争是“殃民”,开疆辟土、充实府库的臣子是“民贼”。 

                                  第十章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