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第18部分

大明之末日守护-第18部分

小说: 大明之末日守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那李公子竟然掏出现银三万两,直接带走三百匹马回了延绥。而且…”

    “而且什么?”麻继盛有些着急。

    “李公子还说过两日就带银两来提了剩下的战马。”管家头低着快到了肚子上。

    “还有多少?”

    “好像还有四百匹。”管家抬起了头。“看起来他们不会来大同了。”

    “呀!”麻继盛一屁股跌在了椅子上,身子发软,头无力的倒在椅子背上。

    喝了侍女沏的参茶,麻继盛缓过来一丝力气,有气无力地说:“去吧,明天就带了银子去,先将老爷的命换回来吧。”

第29章 右卫队() 
“打听到了,麻承恩、李秉诚在辽东战场脱逃,下了刑部的死牢。现在朝廷限期捐马赎罪。”王实一边说话,一边端起了茶杯。

    “一代名将的后人,竟然战场脱逃。”在王俭很小的时候,右卫城里到处流传着麻贵的故事,在树荫之下,在古井傍边,那时的王俭听得如醉如痴,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像麻贵那样的英雄,而被后人传唱。而麻承恩的战场脱逃,让王俭扼腕叹息。

    在一边的裴俊也摇了摇头。“真是辱了麻贵将军的名声。”

    “这些银两我们正好收下,都是贪冒的军饷,那就交给我们使用。也是物有所得,此次一共获银十万两。”王实放下了茶杯。

    “什么?你说什么?十万两?”

    裴俊将他的大眼睛挣得溜圆。

    “是的,十万两白银。”王实得意的扬起了头。

    裴俊算来算去,惊讶的突出了舌头。十万两白银,在铁匠铺子做个帮工,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一两银子,一年挣十二两,十年挣一百二十两,一百年挣一千二百两,这些银子要干多少年才可挣的到啊!

    王俭快速的搓了搓手,瞪着眼睛望着张着嘴的裴俊。看到这两个土老帽的样子,王实故意视而不见,他清了清嗓子。

    “剩下的铁器,我们可以配一些布匹,搭配着分几次交易,毕竟铁器还是最好卖的。看起来我们要尽快到去潞州买铁了。”

    “潞州铁贵,我们也可以到威宁海的老虎沟自己炼铁。”裴俊的商业头脑被王实激发出来。

    “那里有铁矿吗?”王实惊奇的问。

    裴俊看了一眼王俭,见王俭点了点头,便说道:“有,听我舅舅说宣德卫没有放弃前,有人在那里采过。”

    “只是那里在关外,距离歹成部落太近了。”王实思考着。

    就在这几个抱着发财致富美梦的少年大谈理想的时候,大同城巡按府里,仆人点燃香炉,沉香袅袅升起,书房里顿时香气扑鼻。李九官猛烈的咳嗽了一阵,摆了摆手,示意沈文不要多说。然后他用水净了面,恭恭敬敬地坐在书案前。在他看来,每次给圣上写奏章都是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情。

    吸了墨汁的狼毫笔在纸张上点挑钩划,工整而娟秀的馆阁小楷跃然纸上。

    “臣闻臣奏,查大同左卫道中路参将吕光炫虚冒军饷、荒废军纪…”李九官写完奏章,起了身在书房里踱了几步。

    沈文见到墨迹已干,便封起奏章,并在书案上铺了新的纸张。

    李九官回到书案前,沉思了一会,提了笔。

    “臣闻臣奏,查大同左卫道军户王俭。”写到此时,李九官思索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接着写了下去。

    五屯堡校场大槐树下,那把太师椅被王俭令人搬走了。做为右卫队的队官,王俭认为他不能坐着,应该和训练中士兵们一样,站在那里。

    招募到这么多的人,是王俭始料不及的。几个少年起初也有些惊慌,好在有了在师父家做助理教习的经历,手里还有一本戚大帅的《纪效新书》,这才没让王俭慌了神。对于《纪效新书》里那些冷冰冰的军规,王俭有些不太赞同,傅先生也不太赞同,只是傅先生提出的那些支离破碎的治军建议一时也无法全部理解。

    先按师父的方式来好了,严明的纪律和对人的宽厚体贴。这样做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为了以身作则,他同所有的士兵一样分到了一个皮质的水袋,同样在训练的休息时间里痛快地喝水。

    募兵的编制朝廷还没有正式的文书下来,王俭就给这支队伍起名右卫队,这个带有地方气息和军事色彩的名字得到了刘大勇他们几个一致同意。

    右卫队第一旗第一伍士官刘怀玉手持长枪站在队伍里。鸳鸯战袄勉强合身,他的背上插了一杆长条型的小旗子,第一伍一共十名士兵在站队及行进时都以他背后的小旗子为准。

    对于士官这个称谓,让穷困军户出身的刘怀玉感到敬畏,同时又感到骄傲,带领九个士兵,他明白这是因为他刻苦训练、遵守纪律获得的。作为士官每月增加半两银子,已经让同乡托人告诉了母亲,他相信这个消息和托人寄送的银两会让他的母亲露出笑容,那笑容就是他刻苦训练的动力所在。

    右卫队第一旗一共有六十名士兵,每次出列一伍十人,站成一条直线,在队伍的身后横着一根长长的木头做成的长杆,也可以说是一个笔直的栏杆。第一旗的旗官刘大勇告诫他们,如果背部触碰到长杆,将会遭到惩罚。

    背靠着长杆,士兵们正在进行长枪刺杀训练。

    “突刺。”刘大勇右手拿着一根细细的军棍怒吼着。

    “杀。”士兵们奋力向前刺出长枪。

    长枪已经没有选拔时所用三倍身高那么长了。王俭和刘大勇一致认为,那种在倭国称为三间枪、在大明称之为沙家竿子的长枪对付骑兵尚可,但是对付刀盾兵时却是精度不够,而且枪的着力点也太靠后很容易被格开。

    两间半的长枪刺出来还是有些发飘,王俭默默地看着。一千根稠木杆,王俭已经让王实安排人去采购,稠木杆坚硬而且富有弹性,是用于枪杆的最佳选择,对于这笔花销,王俭毫不心疼。

    “杀。”士兵们刺出之后,刘大勇便提着军棍一边纠正士兵的动作,一边大声喊着刺杀要领。

    “收。”刘大勇大喝一声,士兵们“唰”的一下收回了长枪。

    刘怀玉大概猜测出来背后长杆的作用,背后的长杆是防止长枪兵因为避让或者恐惧而向后移动。

    在战阵中,如果前排的长枪兵向后移动,对于整个枪阵来说将是致命的威胁,阵型的混乱将会导致枪阵很快的崩溃。

    “第一旗,注意。解散。”刘大勇宣布训练休息。便向大槐树下走来。王俭见刘大勇走近,便打开自己水袋的塞子,将水袋递了过去。

    刘大勇咕噜咕噜地喝了一口水,喊道:“痛快!”然后抹了抹嘴,咧着嘴笑着说:“大人,我第一旗威武啊!”

    步兵被分为五个旗一共三百人,刘大勇、杨二第、杨三弟、郑献敏、谢富贵分别被任命为旗官。张世辉被任命为五十人的弓箭组旗官、张士义被任命为三十人的骑兵组旗官、裴俊被任命为参谋组旗官。

    “第一旗在训练中表现优秀,不愧于第一旗的称号。”王俭微笑着称赞刘大勇。

    刘大勇确实很辛苦,他们几个旗官不仅白天带领士兵训练,晚上还要查夜、查岗、维持军纪。就连那个最让人担心的谢富贵都满腔热情的忙碌不堪,这让王俭身上的担子轻松了许多。

    “突刺需要练习多久?”

    “至少一个月,也许需要二个月的时间。”刘大勇收起了笑容。“拦拿需要两个月,列阵也许一个月吧。”刘大勇对于列阵好像也不太有把握。

    “拦拿还是叫做格挡吧,这样弟兄们也好听的懂。”

    “恩,格挡。格挡两个月时间还是有些紧张了,大多数的兄弟们还是无法掌握,我们在杨家学堂里可是学了几年啊!”刘大勇感叹着。

    棍月刀年枪一辈子。这句话师父曾经说过无数遍,起初刘大勇并不这样认为,长枪很容易上手,只要稍加指点,就可以做出刺杀动作,可是随着学习的积累,会发现如果想做到枪术精干,真的是件很难的事情。王俭笑着说。

    “不需要他们成为枪术大师,只要能上阵杀敌就可以了。格挡练习一个月,阵型一个月,实战演练一个月,练习四个月枪兵就可以成为敢战之兵了。”

    对于长枪兵的训练,王俭还是有信心的,一是这些士兵都是军户里的良家子弟,从小耳闻目染,许多人有一些习武的基础,二是有刘大勇几个人的勤奋。几个月的时间,练出一支遵守纪律的队伍,王俭还是信心十足。

    “恩,只要能让兄弟们吃饱饭,四个月后我会给大人一旗敢战的精兵。”刘大勇对此很有自信。

    “堡里的粮库很快可以建好,不仅会让弟兄们吃饱,还会让弟兄们吃好。”王俭也很自信,有钱了当然会自信。拿起水袋喝了一口,真的很甜。

第30章 魏进忠的野望(一)() 
巍峨宏伟的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正中心,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认为帝国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交通落后、通讯不便的时代,他认为天子守国门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庞大的明帝国出现了两个京城,远在长江边上的南京城里也有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机构,当然北京城还是大明帝国的政治行政中心。

    雄伟的长城、巍峨的帝都、庞大的军队、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再加上一套谈不上高效但是十分完善的行政体系,维持了帝国二百年的威严。

    随着时间的流失,帝国渐渐的失去了她往日的辉煌,就如同紫禁城里的三大殿一样,破旧不堪。

    紫禁城里象征皇权的三座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历尽了岁月的风霜,在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西元1597年遭到一次雷电的袭击,而彻底的焚毁。

    敛财有术而又精打细算的万历皇帝没有重建三大殿,而是将自己拼命积聚的内帑用于三大征而获取了赫赫战功。

    这个很有意思的万历皇帝仿佛看穿了一切,他并不在意皇权的象征意义,也丝毫不在乎朝廷的官员对于他个人的人身攻击。凭借着赫赫战功,大明帝国似乎依然维持着她的威望而震慑四方。

    十七岁的天启皇帝却没有这么想,每次看到一片废墟的三座大殿,他会感到阵阵惆怅,这种惆怅是在他坐到那把龙椅上以后,慢慢产生的,那把龙椅让他享有了崇高的权力,也点燃了他内心里的期望。

    紫禁城文华殿。

    被后人称之为不学无术的朱由校穿着常服坐在御案前,亲手批阅奏章,每当此时,他不得不佩服他家的太祖皇帝,这些没有标点符号、大量引用典故而语言又极度精炼的奏章,也只有雄才大略而又精力过人的朱元璋可以应付的了。

    除掉了胡惟庸,废除了相权,这些军政文件就不得不由皇帝亲自来处理。让太祖皇帝朱元璋失望的是,他的后代子孙没有人能撑得起这份重担。从朱棣开始,外廷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便如此,皇帝一个人仍然无法应对,于是在内廷设立了司礼监协助处理文件。如果皇太祖知道现在的这个状况,一定会找根棍子来痛打他的后代子孙。

    天启皇帝朱由校揉了揉眼睛,没有理会随侍的小太监递上来的热毛巾,他叹了口气,又仔细核对了内阁的票拟,然后对着案前的司礼监太监说道:“还有什么奏章?”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就在身边,尖细但是却富有韵味的嗓音响起,声音不大不小,不缓不急,一篇奏章通读完毕,似乎还有余音环绕着漆着金漆的屋梁。。

    “杨先生这是怎么了?还在说移宫案的事情,王安的事情铁证确凿,有功之人也都给了升迁和赏赐。”天启轻轻的自言自语。

    听到“王安”这两个字,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粉嘟嘟的圆脸有些不太自然,他向天启皇帝身后站立的一位太监偷偷望了一眼。那位太监年近五旬、身材高大,面色和蔼慈祥,透出一股温暖而亲切的味道,最有意思的是,这位充满魅力的太监发冠一侧插着一朵鲜艳的红花。

    看到那位太监和蔼可亲的面部没有丝毫的变化,王体乾便没有接话,静静地半低着头。

    天启皇帝没有留意殿里的一片沉默。

    “进忠,叶先生到京了吗?”

    天启皇帝用手轻轻的捶了捶额头。言官们每日吵闹的奏章着实让他心烦,自从方从哲辞去内阁首辅后,朝野上下对于叶向高继任的呼声很高。他也希望这位三朝元老担任首辅以便重振朝野的风气。

    听到天子的呼唤,这个和蔼可亲、头戴红花的魏进忠躬下身子,回道:“回万岁爷,叶先生就快到了,叶先生老成持国、公允善断,一定能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