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408部分

盛唐夜唱-第408部分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金粟山去为李隆基修泰陵去了;因此诸官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弹。

    “看来叶畅去职;朝中这些人失了主心骨;果然成不了什么气候。”在一连串的人事任免完成之后;李俅召来元载;喜上眉梢地对他道:“今日朕始知天子之贵矣”

    “陛下还勿自满;事情才刚刚开始。虽然陛下安插了不少人手;可是他们如今所居;都是无足轻重的职务;朝中重臣;真正站在陛下这边的还不多。”元载道:“陛下要真正掌控朝廷;宰相、尚书;都需出自陛下任命;各边镇镇将都应是陛下亲近之臣;唯有如此;江山方能永安”

    “谈何容易;你不是劝朕不要太急么;若是太急;卫王那边不好交待。”

    “人事任命可以不急;但有一事却非急不可……”

    元载所急之事;乃是财权。叶畅虽然去职;可是朝廷的财权还控制在朝中重臣手中;李俅数次提出修葺宫殿、蓄养新军的拨款要求;都被重臣拒绝了。没有财权;就无法收拢更多的官员;故此;元载建议李俅;第一步先将矿山与工场的专营之利收归天子。

    “卫王自草莽间而能名动天下;无非就是因为他能使同党致富;当初随他的那些市井无赖;如今都是一掷千金的豪客。而且逆亨之乱之后;长安城中的百姓都觉得将钱铸成银球藏于窖中乃是最蠢之举;倒不如去山中开矿或者在市里办工场;故此长安城里一小小办工场之民户;家财亦胜过微臣陛下欲收大权;先须收财权;若能控制住这个;则上自朝中高官;下至市井民户;都不得不仰赖陛下鼻息;如此大事济矣。”

    李俅不禁点头;长安城中的富裕民户何止比元载富;比他这个天子;只怕家产也不少

    以前长安就王元宝等寥寥数人豪富;天下闻名。可是现在;长安城中象王元宝一样富可敌国的民户;绝对超过二十家。他们不仅在外地开办矿山;就在长安城中;也办了不少工场;长安城内靠近城墙的永阳、昭行、大安等坊;原本是比较空旷;居民不多;现在却已经布满了工场;甚至于城外;靠近水流的地方;各式需要水力为动力的工坊;也是星罗密布。

    去年的人口统计;长安城的人口数量;不仅从五年前的战火中恢复过来;还一举超过;达到了一百八十余万人;其中有不少;就是这些工场雇用的工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王土之上的财富;自然也该归天子。”元载又道。

    他二人说这番话的地方;在李俅的御书房内;屋里只有他们两个;连服侍的小太监都被李俅打发出去了。听得元载这样说;李俅眼前一亮;目光不免闪烁。

    李俅父亲李瑛死得早;他打小就交由伯父李琮所养;在那个时候;他的用度是比较紧的。身为皇孙;钱财上不乘手;让他对财富看得非常重。元载提出收拢财权;正合了他的心意。

    这又不是卖官鬻爵;想来清议的反对不会那么大吧。

    “不过……卫王为宰相时;对这些矿山工场都颇为优容;我这样做;会不会引起他的反对?”

    “卫王如今正在督造泰陵;哪里有功夫管这闲事。而且;我有一策;便是有人将事情捅到他那儿去;他也必然不会反对”元载说到这个;突然笑了起来。

    “何策?”李俅大感兴趣;向前倾着上身问。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陛下你看”

    元载将一叠纸奉上;李俅接过来看;这叠纸不多;但上面却写着几桩工场中的惨事。

    那些工场主们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压低工人的工薪;延长劳作的时间;减少危险的防护;这是难免会发生的事情。长安城、洛阳城;包括辽东;是叶畅眼皮底下;自有人管理监督;这等情形要好些;但那些稍远的矿山工场里;这等事情;就是叶畅也无法杜绝。

    “竟然有这样的惨事?”李俅连看着这几个例子;不由拍案道:“好;好

    他喊好;自然是因为这些例子;正给了他借口;可以将矿山工场专营之权收到自己手中来。

    “虽然有这借口;但是陛下;此事不能由咱们捅出来;而须借助外力。”元载又道。

    李俅深以为然;如果是他们在朝堂上抛出这些材料来;是人就会明白;他们其实是针对着财权去的。但借助谁的外力;这又需要仔细斟酌;到这个时候;李俅就有些遗憾;自己手中堪用的人实在太少。

    “臣荐一人;可办此事。”元载道:“卢杞”

    “卢杞?”李俅也听说过这个名字;对此人;他的印象是很不好的;因此他摇了摇头:“此人不宜为官;有没有别的人选?”

    “他不需要为官;只需要办一家报。”元载笑道:“臣倾尽家当;给他凑了五万贯钱;只等陛下应允;他就要仿《民报》报一家报;然后第一期便推出这些材料;第一期免费放送;印个数万份;长安、洛阳;还有各道各郡;皆要送上;如此一来;声势便做大了;那时陛下不提此事;朝中自有人也会提及此事;陛下来个顺水推舟……便可事半功倍。”

    李俅心中怦的一跳;不要官;只办报……明显是想请他这个天子行个方便;同时也向他寻求资助来了。

    叶畅以杜甫所办的报纸为喉舌;他似乎也可以另择一家为喉舌;不说与叶畅唱对台戏;至少不让其独掌话语权

    当然;和通过这样的手段收拢的财权相比;这只是附带的赠品了。

第507章 厉王之祸在咫尺() 
“叶公;叶公;你怎么还能在这里安若泰山?”

    杜甫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头;看着坐在马扎上饮茶的叶畅;他勉力向前跑了几步;但终究是跑不动了。

    叶畅原本背对着他;听得他声音;愕然回头:“子美;你怎么来了?”

    “朝廷里出大事了;你怎么还在这儿安若泰山?”杜甫顿足;因为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好一会儿才把话说完整了。

    “子美啊;这几年;看来你是书斋坐多了;锻炼得少了;才爬这样一座小山你便累成这模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想要多做事情;还得有好身体才成。”叶畅笑吟吟道。

    杜甫给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好不容易顺过气;他焦躁地道:“我误信匪人;将你要我做的调查给了卢杞;不料卢杞竟然也得了资助;办了家报;第一期里所用的便是我给的资料;大肆攻讦百姓经营……你都知道?”

    杜甫说的时候看着叶畅的脸色;发现叶畅的神情有些古怪;他顿时明白瞪着眼睛问道。

    “我虽在泰陵;长安的事情;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这份新报纸甫一推出;便赠送了十万份;声势浩大;影响不小啊。”叶畅接口道:“朝中官员;有正直之士;看到其上所载;义愤填膺;上书朝廷;要求罢除矿山工场;根除其弊。”

    “什么正直之士;若非食古不化之辈;就是别有用心之徒”杜甫愤怒地斥责道:“因噎废食;岂是正道世事如叶公所言;凡有所作为;必然有利有弊;兴办工矿之弊;岂如其利;而且叶公早就说过;对此等弊端;朝廷只需加强管理;便可控制。这几年因有工矿之利;百姓日子才好过些;他们就看不过去了”

    “他们这样做;不就是加强管理么?”叶畅又悠悠地道。

    他这态度;让杜甫几乎暴跳如雷;旋即杜甫明白:“这……这又是你在背后推波助澜?”

    “那倒没有;只不过这几年工矿兴盛的同时;各种问题亦是沉渣泛起;确实该动手管一管。无论是我动手管;还是朝廷动手管;都难免要背负骂名;所不同之处在于;我管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朝廷管则是为了少数人敛财揽权。既是如此;先让朝廷背负骂名再说吧。”

    这番话;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个对朝廷十分忠诚的大臣说出口的。

    杜甫却没有意见;眼看着这十年;朝廷几乎就是叶畅一个人支撑;更有擎天保驾和再造大唐的两项大功;虽说功高不赏;可李俅这样对待叶畅;未免还是太让人寒心了。

    李俅自以为聪明的小把戏;看在明眼人眼中;都觉得纯粹是笑话:叶畅真想要他的那个位置;哪里还轮得到他;更不会有意在李隆基病重的这几年离京;放任李俅控制宫中。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叶畅对李俅的一个考验;若是李俅自觉识相;甘居虚君之位;那么他这个大唐天子还可以垂拱而治;否则的话;自然大家摊牌一拍两散。

    “这般闹下去;总归不好。”杜甫想来想去;叹气道:“拖下去;伤的是大唐的元气;就象安禄山之变一般;何不长痛不如短痛?”

    “我现在正是长痛不如短痛。”叶畅道:“子美;你说我若是现在就出手;会让百姓怎么想?”

    “你怕担当跋扈之骂名?”

    “先皇在时;我就已经有跋扈之骂名了。”叶畅哈哈一笑;眉宇间神采飞扬:“骂名算什么;便是废立篡位的骂名;我都不惧;何况跋扈”

    他多年隐忍;此时说话间;却一扫阴柔;而是带着一股天下在手的霸气。杜甫愣了愣;看着他;好半晌没说出话来。

    这才是叶畅的本性吧;虽然此前他对李唐皇室一向忠心;可是睚眦必报不在意骂名才是他的风格啊;这几年他养望邀名;倒让杜甫忘了他的本性呢。

    “那你怕百姓想什么?”

    “是怕百姓以为;所有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叶畅缓缓吐了口气:“你可知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杜甫老脸微红;这个道理;他当然懂。

    “人经事则与之相反;非亲自努力所得;不知珍惜。”叶畅道:“我早就三令五申;开办场矿之时;须得多加注意;不要只顾着赚钱而放弃仁心;但是那些人就是不听。如今这事情;亦是他们自招;我不能帮助他们解决所有麻烦;免得他们有依赖之心……”

    叶畅说得有些乱;因为有些意思;他不知道该不该对杜甫表达出来。

    大唐到了今日;可以说已经迈上工业化、商业化的门槛之上;但是;这并非大唐自己自然生出的;而是叶畅的大力引导之下才成的。叶畅很清楚;如果他出手;那么就必须坐上那个最高的位置;从此在京城之中;轻易不得外出;而且主要精力将被一些繁琐的冗事所缠绕;未必还能象现在这样;自由地引领大唐前进的方向。

    有人以为上了最高位置自然可以一言九鼎;更容易引导这个国家。事实上两世的经验告诉叶畅;底下有的是办法把他架空;堵塞他的耳目;让他沉浸在歌功颂德与歌舞升平之中。

    而且他上台;也不过是一个开明的皇帝取代一个守旧的皇帝;他之后呢?

    他当然可以一语定宪;无论是搞开明**;还是君主立宪;凭借他在军队与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完全可以一言决之。可他既然可以一言决之;那么今后就有人可以一言弃之

    所以;必须经过某种巨大的变革;将某个标准上升到大唐的政治共识;唯有如此;他想要的革新才能成功。

    “叶公之意;唯有百姓自己争取来的;方会为他们所珍惜?”杜甫这些年办报;可谓紧跟着叶畅的思路;故此他想明白了这一点:“无怪乎这些年你大力鼓吹道统之说凡事利民;即为道统;承续道统;方为天子……”

    叶畅笑了笑;没有作声。

    “我明白了;我这就回长安去”杜甫又想了想;毅然说道。

    叶畅又是一笑:“我送送你”

    杜甫回到长安之后;立刻召集人手奋笔疾书;在次日;便针对朝廷收拢场矿专营之权的事情;发了一批文章在报纸之上。

    这报纸;很快就到了元公路的桌头。

    “天子此举;不禁令人想起周厉王;行‘专利;之策;将山林湖泽由天子所有;不许百姓樵采渔猎。史有前例;今可往思;当今天子;欲效周厉王乎?

    看到这一段;元公路跳了起来:“好大的胆子”

    此前报纸之上;亦有批评官员的言论;比如说便有人批评元公路是尸位素餐。但将矛头直指天子;这还是第一次;元公路可以想得到;朝中百官;还有城乡读书之人;看到这段文字之时;会起什么样的反应。

    以《民报》之影响;李俅此时也应当看到了;他岂有不大发雷霆?

    果然;这一期《民报》才发售不久;便有禁军前往报馆;将其抄没查禁。不过他们到的时候;也不知是走漏了风声;还是早有准备;除了小猫三两只和一堆印刷机器之外;杜甫等人;全部走脱。

    第二日;卢杞所办的《大唐报》便疯狂攻讦《民报》之举;称之为目无尊卑;犯上作乱;与安禄山等如同一辙。字里行间;隐约就将笔锋指向了叶畅。因为此时《大唐报》还是创刊不久;正值免费发送之际;故此影响也是极大;整个长安都似乎因此窒息起来。

    但第三日;隐入地下的《民报》便又反击了。

    “此前曾说;今上欲效周厉王;专利天下;今再观之;今上不仅学得周厉王专利之乱政;亦学得其以巫止谤之策矣。封禁民报;纵容跳梁小丑;种种手段;与厉王有何分别?只是今上读史;未曾学全;看得厉王之策;未见厉王之下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