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330部分

盛唐夜唱-第330部分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兄弟自台州来;原是贩卖海货的;听闻这边辙轨将全通;便来看个热闹。岳郎君可知这附近哪儿有酒家;我兄弟向来敬佩岳郎君这样有本领的;愿借一酒家;敬岳郎君几杯浊酒”

    袁晁说得甚为客气;岳曦却不是杨帆;无心与这等人物结交;当下婉拒道:“郎君宠邀;原是不该不去;只不过如今职现在肩;身不由己;还请郎君见谅。”

    袁瑛听得他拒绝;眉头顿时一皱:“你这厮好生不识抬举……”

    “五郎;休要胡言乱语;冲撞了岳郎君;他可是读书人;与咱们这大老粗不一般”袁晃一边喝止了袁瑛;一边看了岳曦一眼;发觉岳曦根本不为所动;便知道自己是没有办法将岳曦邀来;笑了一笑之后;便与众人一起离开了。

    “兄长待方才那竖子太过客气”离得远了;袁瑛昂然道:“邀他来;他既不来;于脆绑了就是”

    “休要胡说;当初叶畅将那竖子带到长安;与算学馆人比试;想来是叶畅得意弟子。我原本想将他邀来;探探他的底细;看叶畅究竟有些什么本领。你这般轻率;必然引起怀疑;误了我们大事”

    “有什么探的;朝中并无英雄;使叶畅这等小辈成名罢了;哈立德不是教了我们破朝廷兵马之策么;而三年前那姓刑的死鬼;也给咱们透露出朝廷虚实”袁瑛此时口气与三年同相比;更为傲气霸道:“这三年来;咱们可没有闲着”

    “小心谨慎些总是没错……方贤弟;让你看笑话了。”

    “袁大郎何出此言;咱们可是过命的交情;与亲兄弟一般;有什么笑话的。”方清嘿嘿笑了笑。

    三年前他们乘着长安城中的混乱脱身;王焊一党被诛杀于净;故此也没有人追究;在把哈立德救出来之后;凭借哈立德携带的宝石起家;加上又拐弯抹脚走了王启年的门路弄到了海船;他们倒是赚下了不少家当。富则富矣;贵却未得;想到三年前看到李隆基出巡的排场;想到王焊等人的野心;他们心中总有一团火在烧。

    而现在;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似乎来了。

    此时离岳曦处已经隔得远;加之周围又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不惧有人听着;故此袁晁站定之后;回首正色道:“方兄;此次中原、关中之行;我决心已下;你呢?”

    “我也一样”方清斩钉截铁地道:“此天授之时;不取必有后患”

    “是;关中、中原;连年饥馑;官府不知抚恤;赋税甚至更重于以往;朝廷衮衮诸公;穷奢极欲;有意乘此饥馑;再行兼并;叶畅手拥天下近半之财;却坐视不理;甚至推波助澜;好将饥民骗至边疆为其奴婢……”

    袁晁将自己这一路上所见、所思细细说来;众人听得连连点头。此次袁家兄弟与方清在歙州会合;然后北上入关中;再折向东到河东、河南转了一圈;所到之处;土地兼灭异常严重;自耕农几乎被完全消灭;而富贵之人的田庄则是连阡接陌。

    大量人口失去土地;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中原情形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不仅中原;淮南、江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原本就是蚕桑麻布;受到安东、安西棉业的冲击;已经甚为萎糜;而朝廷的赋税又不能减少;这使得百姓同样困顿。

    “不说百姓;就说城中富家;此刻也是怨声载道;这几年各种商会冒个不停;坊柜银行一家接着一家;还有各式各样股产份票——我们可都是明白的;如今在长安和洛阳正兴盛的所谓吕宋金票;我们是去过吕宋的;自然都知道;那纯是胡扯;那么大的岛;到哪儿寻金山去;况且去吕宋岂那么容易;虽然买得到辽东大船;却也往来不易”

    所谓吕宋金票;乃是三年前不知谁放出的消息;说是在流求再东南四百里;有大岛吕宋;上有金山。此时正值王启年等发现流求金山的传说大盛之时;王启年等如同叶畅一样;成为长安、洛阳中下层百姓心目中的偶像。故此便有人出面牵头;成立了所谓的吕宋商会;发行吕宋金票——就是大伙持此股本;待在吕宋寻着黄金之后凭票分红。

    袁晁兄弟的财富;一多半是从吕宋、林邑等南洋国家而来;他们这三年间;去了吕宋数趟;对那边的情形更为熟悉。那个遍是蚊虫、连土著也同蚊虫毒蛇般的岛国;比起被认为是瘴疠之地的岭南还要让人恶心;虽然也有些黄金;却不是大唐人可以开采的。

    “象吕宋金票这般的骗局;在长安洛阳大行其道;可是这等骗局;终有揭穿之时;到那时长安、洛阳只怕也要骚乱。”袁晁说到这;神情便有些兴奋;这几年跟着哈立德算是没有白学;他的眼光与此前相比;可以说大有不同:“总之;如今大唐;看似繁花盛景;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朝廷虽拥大军;却分布于四方;急切之间;难以调动;且叶畅、安禄山、哥舒翰之辈;岂无反意;只要我们将中原起事;这些边将定是先观望然后自立;到那时;我们举中原之人力物力;再扫平四方;大事可成”

    他说得兴奋;周围诸人听得却是惊心动魄;虽然大伙都知道;袁氏兄弟、方清自三年前起就有反意;却不曾想;袁晁为了谋反;竟然会想这么多。

    “所以这条辙轨;到时第一个便要破坏;不令朝廷借辙轨调兵运粮。”袁晁又一指山脚之下的辙轨:“辙轨运量;十倍于道路;若不断之;终为心腹之患”

    他正指着间;却看到远处的岳曦;拦下了一匹正在奔驰的快马;那马上骑士看起来应当是位信使;正在与岳曦说着什么;虽然岳曦沉稳;可是听得对方说了;还是用比较夸张的动作表示心中的惊讶。

    “不是是何事……段九;你去打听一下;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袁晁下令道。

    段九跑了过去;他还没有赶到;那信使就又催马离去;岳曦似乎想到什么;也匆匆离开;只留下附近一些管事工人;继续收拾东西准备扫尾。段九找了个工人;塞了些钱之后;才从那工人口中得到了消息。

    他回来时神情有些异样;袁晁道:“怎么了?”

    “李林甫死了”段九道。

    “李林甫……李林甫?”

    才过了几年功夫;李林甫这个名字就让人有些淡忘了;只因为这几年里;大唐的时局变化太大。但当袁晁想清楚李林甫是谁;他吃了一惊;然后又一扬眉:“这么说来;叶畅岂不是要送其妻回辽东?”

    “这是好机会;要不要召集弟兄们;中途截杀他;然后谎作朝廷所为;令其部下不自安”一人叫道。

    “人少了不成;京畿禁军虽不堪战;叶畅身边的亲卫却是虎贲;人少了难以成功。人多了又容易惊动朝廷;误了诸位兄长的大事。”又有一人反驳道。

    “叶畅死了丈人是他的事情;与我们何于;我们按着自家的计划行事;莫要管那么多。”袁晁摆了摆手:“只要能夺下京城;便可以号令四方;原本我还有几分忌惮叶畅;若是叶畅离了京城;那就最好不过”

第423章 蛇鼠狐兔思出巢() 
李林甫的身体;还在长安时就已经垮了;原本历史当中;他在天宝十一载就要病死;但因为提前致仕和搬家到辽东的缘故;让他从繁琐劳神的勾心斗角里解脱出来;再加上叶畅安排的良好的护理;所以他比原本的历史要多活三年。到了现在;天宝十四载;他的身体再也熬不住;终于死去了。

    他的身份非同小可;不仅仅是以前的宰相;执掌大唐权柄近二十年;更因为他是叶畅的岳父;在旅顺有超然的地位。按照风俗;叶畅虽然不必为李林甫而辞官;但奔丧总是要的。

    此时正是天宝十四载的七月;旅顺的大街小巷繁忙依旧;并没有因为李林甫的死而有什么异样。毕竟李林甫在他最后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也有心对辽东的体系施加一定的影响;却被叶畅的亲信们很好地隔开。他身体好的时候;也能在人抬扶的情况下到旅顺周边去看看城镇、乡村;甚至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评论;却无法于涉到旅顺的任何具体事务。

    如今旅顺人口超过十万;即使放在中原;也是一座了不得的富庶繁华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让天宝六年到天宝十二年这整整六年间;旅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道路每天都在延伸;下水道每天都在延伸;旅顺城区也从最初的两个坊扩张到现在的八个坊。原先离着旅顺有小半时辰路的都里镇;现在也成了旅顺八坊之一了。

    不过因为地形的缘故;旅顺并没有象别的城市那样四四方方;八座坊围绕着一个旅顺湾;形成新月状分布;三条主于道将八座坊连接在一起;现在还只是中间的主道完全硬化;东西两侧则因为水泥和人力的不足而只停留在规划之中。

    这也使得叶畅在天宝十二载下定决心;将旅顺的钢铁业转以建安城;不能让旅顺的人口继续膨胀下去。除了建安城之外;青泥浦城、石城也转移了部分旅顺人口;一部分产业被转移到了这些地方。卑沙城作为一座军城;地位虽然还是重要;人口增长却并不是很快。另外一座重要的军城乃是大行城;位置大约在另一世的丹东;天宝十载时南霁云与罗九河将这座城从新罗人手中夺了回来;这里也就成了前往新罗、渤海贸易的一座重要中转站;同时也是防御新罗、渤海人野心的一座军镇。

    到现在;旅顺人口超过十万;钢铁业的转移;让建安城的人口也迅速接近这个数字;达到了八万;青泥浦、石城的人口各自有三万以上;大行城则因为驻军的缘故;人口是五万。才到辽东行军总管治下的安市城人口是四万;乌骨城人口是一万余。在这些主要城市之间;还依着交道于线;建有大小不一从一千余人到近万人口不等的镇子;总人口又约有二十万。这样整个辽东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在城镇之中;还有三分之二;则分布在各个农庄、矿山、林场之内。

    这些城镇连在一起的话;形成一个沿海、沿河的倒三角形;将整个辽南地区都牢牢控制住。

    这并不是辽东行军总管府辖地的极限。罗九河这几年;便是与契丹人在辽城州对峙;越过辽河的契丹人被他打得抬不起头来;如果不是渤海国的暗中支持;早就被赶回松漠了。

    杨则望了一眼天上的太阳;骂了一声;然后匆匆向着旅顺兴隆坊北栈行去。

    他是天宝十二载从中原浪荡到了辽东;此前几次产业都出了问题;数次濒于破产;后来于脆到安东银行的筑路队里修辙轨;因为头脑灵活、为人勤快;终于出了头;于了四年之后;攒下了一些家当;想想总不能一辈子都在筑路工地上卖力气;便辗转来到辽东。

    凭借在筑路队时结下的人脉;他在新建的兴隆坊里得到了一块宅地;又又地为押;咬牙寻了安东银行贷了一笔钱;建起了这座兼营杂货的小客栈。一年多下来;生意不温不火;虽然没有赶上前几年的好光景;却也足以在他一边还安东银行债务的同时;一边过上以前想都难想的好日子。

    到了自家的客栈;便见几个来此贩卖皮货的渤海人在大堂前坐着;每个人面前都是一杯茶。

    这种炒制出来的叶茶流行得很快;现在至少在汉人聚居之所;砖茶已经被叶茶所取代。只是在与蛮族贸易时;砖茶还是一如既往地受欢迎。

    “杨掌柜;这大白天的;也不看店;去做什么呢?”

    渤海人中为首的那一个问道;这厮目光有些狡黠;说起汉话来流利得紧;杨则有时揣摩这厮的身份;不象是个商人;倒象是个官员。从其余人对他的态度来看;也确实象个官员。

    “这不;去领旅顺邸报了么。”杨则将布褡里的一叠纸给众人看。

    《民报》主要是两京的消息;在其流行之后;旅顺这边;便有心思活络的;模仿其样式;开始发行《旅顺邸报》。最初时是每七日一期;但很快就发觉;对于这个辽东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来说;七日一期的报纸实在消息太慢;于是变成三日一期。

    “都有什么消息?”

    那群渤海人大感兴趣;嚷嚷着问道。

    与《民报》相同;《旅顺邸报》也有一些各地奇闻掌故;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辽东这一块地界发生的事情;诸如哪儿发现新的矿山、哪儿的商道已经打通;亦或者辽东行军总管府有何命令下达。其中占多数的又是旅顺各种货物的批发价格变动;这是最受来旅顺采购的客商们欢迎的内容。

    如今旅顺已经成为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百货批发大市场;不仅仅辽东周边诸国;甚至连波斯、大食和河中诸国的商人;在旅顺都有所见。对于大唐与周边国家商人来说;盐、铁、粮食、棉布、绢麻、木材、药材、茶叶这样的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让他们关注;而对于远道而来、注定不可能携带太多货物返还的远道商人来说;珍珠、宝石、玻璃器、座钟、金银饰品等等奢侈品价格则是他们急于了解的重点。还有一些特殊产品;要想买到就需要审批;比如说旅顺造船场的海船;军用类型的是根本不用想了;但民用型的经过审格之后倒是可以买到。

    “没看到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