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318部分

盛唐夜唱-第318部分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与其说是对叶畅的攻计;还不如说是对他李隆基的将军。

    “这个瞿昙巽;如今是国子监的助教吧;看来是安闲饭吃得太多了。”过了会儿;李隆基回过头来;看了一眼太子李亨:“亨儿。”

    “儿臣在。”

    “这等人物;终身不可用之。”李隆基缓缓道。

    “儿臣记着了。”李亨垂头应道。

    但在李亨心里;却是另一番风云变化。

    李隆基很少这样对他嘱咐某件事;莫非父皇是有意退位;所以才会如此交待?

    不过;瞿昙巽此人;不但要用;而且要大用……

    对于李亨来说;李隆基觉得不可用的人;那就一定是可用之辈。特别是这个瞿昙巽如今做的事情;甚合他意;让他觉得非常非常开心。

    叶畅屡次三番坏他大计;还是李林甫的女婿;另外;叶畅本人的存在;也是对他帝位的一个威胁——全天下人几乎都知道;叶畅对他这个太子不假言色;分明是没有将他放在眼里。甚至叶畅拉着满城的权贵合资办商会;也没有让他分润得一星半点的好处

    李亨对叶畅的恨意;与其说是来自于叶畅的所作所为;还不如说是他将自己对父皇李隆基、前宰相李林甫的恨全都转嫁到了叶畅身上。他自己却不明白这一点;故此才会纠缠不休;甚至一提到叶畅便眼睛发红。

    瞿昙巽并不知道;李隆基对他跳梁小丑一般的行径极为不满;他离着李隆基毕竟太远;现在要做的;是迎合当朝敌视叶畅的权臣们的心意。故此;他对自己方才的决断非常满意;顾盼之间;便有些得意洋洋。

    然而就在这时;听得外边马蹄声响;然后从城南;二十余骑小跑而来。

    城头上的李隆基等得也有些心焦;正准备派人去催叶畅;听得旁边有臣子说了一声“来了”;他情不自禁站起身来;翘首向南望去。

    叶畅一马当先;行在最前。

    他身上着的是便服;而不是官袍;也不是武将服饰;只是一种紧身衣靠;类似于武师、杂伎所穿的对襟窄袖短服。但与一般的对襟又不同;立领、盘扣;被火熨斗烫得线条笔挺;让人显得英姿博发。在襟前、腰前的两排四个口袋;大约是方便放置东西;这倒是与大唐此时的装饰颇为不同。

    “这身衣裳倒是不错……叶畅然其实是个雅人。”李隆基身为当代有数的大艺术家;审美还是有些超前的;看到叶畅这身衣裳;不由笑着道。

    不仅叶畅穿着这样的服饰;他身后的诸人;也全是这般服饰;李隆基眼花;看不大真切;而视力好的;则看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年轻。

    一个个都只是二十左右;大多数都二十不到;身材高大;体型健壮;和他们相比;那些算学馆的太学生们;就显得有些猥琐了。

    这也难怪;叶畅等人外衣之下;都穿着棉衣棉裤;甚至还有羊毛织就的羊毛衫;他们又个个血气旺足;外头虽然冷;他们都不畏惧。而瞿昙巽带领的那些算学馆的太学生们;越是额冠博带让自己有古贤之风;就越是不保暖兜不住热气;加之平时欠缺锻炼营养也比不上叶畅身边的人;一个个在寒风中瑟缩;甚至有鼻涕淋漓者。

    然后便看到叶畅等人下马;向着李隆基这边行了一个礼。他们动作都是整齐划一于净利落;一看就是精明强于反应敏捷之人。

    这是大唐;大唐还留有一些两晋南北朝的遗风;颇有些美即正义的民间认知。故此;叶畅等人从人群中穿过走向试棚之时;周围顿时有人喝彩:“好

    “赞”

    盛唐之包容;远胜此后;故此叶畅这等服饰;立刻吸引住了众人的眼球。不少年轻人;心中羡慕;只想着自家也要做一套这样的衣裳;骑马射猎;或者球场奔跑;当真是再英俊不过。

    有那芳心萌动的仕女;看着叶畅身边的这些少年郎;眼睛便有些挪不开。再对比一下瞿昙巽身边的那些猥琐男;一个个顿时忘了方才瞿昙巽对叶畅的攻击了。

    就算有记得的;此时也忍不住叹息:“看叶中丞一行;个个便是忠义才智之士;再看那洛阳算学馆之辈;个个獐头鼠目;便是奸人宵小——这也难怪;若非奸人宵小之辈;哪里会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勾当”

    “我看那个带头的;就是那个瞿昙巽;一瞧他模样便知其人狼心狗肺;你看他鹰鼻豺声;这等人物;若不是恶人;谁是恶人?”

    “正是正是;也不知道叶中丞为何被这小人迫到如此地步;以叶中丞权势;派两兵士便可将这小人擒下;直接打杀了事;何必这么麻烦”

    “这你等就有所不知了;莫看瞿昙巽是小人;他身后却是有大人物。而且叶中丞乃正人君子;总不能象瞿昙巽这般恶毒小人一样不择手段。”

    “有理有理”

    围观百姓们的声音传入瞿昙巽的耳中;他气得全身发抖;险些要风疾发作

    他方才以三寸不烂之舌;好不容易坏了叶畅名声;这让他昨天被打的事情;也成了叶畅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铁证。他原本以为;这样一来;自己一方可以利用百姓们同情弱者的心态;增加叶畅方的心理压力;这乃是兵法中所说的攻心为上。

    结果;叶畅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带着人穿了这一身怪模怪样的服饰过来;便将他所有的招术尽皆破去;他方才的种种举动;除了让周围围观百姓觉得乃是小丑行径外;还多了个恶毒小人的名头。

    而且那些百姓敬畏叶畅;对他却是不怕的;当下便有人大声叫骂;一个开头;连着便是十人百人应和;围观者纷纷指着他和算学馆的太学生怒骂;骂得众人灰头土脸;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精气神自然就萎糜下去了。

    倒是叶畅;走入了试棚;听得外边叫骂之声;又走了出去;向着周围做了一个团揖。

    “别吵;别吵;叶中丞似乎有话说。”

    “听听叶中丞说什么”

    叫骂声渐歇;叶畅再团揖一回;笑着道:“今日所争;乃算学本领;非是球市;哪边拥护者声大便可士气大振;而是需要安静方成。等会双方较试;还请诸位安静一些;叶某在此谢过了。”

    众人微微骚动了一下;然后算是安静下来;叶畅这才转过脸;不过仍然没有看瞿昙巽;而是对着试棚中的一个绿袍小官:“时间将至;君且去请圣人下旨;双方开试吧。”

    更新快纯文字

第410章 庖丁解牛足可夸() 
“我呸;当真是威风……人模狗样;衣冠禽兽”

    在稍远处的一棵树上;爬在上面看热闹的袁瑛阴着脸咒骂了一声。

    他是真骂叶畅;可不是假骂。若不是叶畅;他们兄弟也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被人挟持;要去做冒极大危险之事。

    虽然他不太明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究竟是多大的官;但可以想象;如果这个人好杀的话;刑滓一伙也就用不着这般慎重了。

    “二位;看到城头上的那个着红袍的人么;靠近圣人的;左边的那一位。”旁边;刑滓的一个手下低声问道。

    两人点了点头;表示认清楚了那人;那个刑滓手下便又道:“他就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你们看;一个半老老头儿;好对付得紧;到时只要把他身边的人手支开;就是你二人动手的机会”

    “这厮身上着甲;怕是不好对付。”袁晁道。

    “放心;一般刀剑;自是难以透甲;我们准备了更好的兵刃;铁骨朵;陌刀;马槊;你们能用什么便有什么。”刑滓的那个手下嘿嘿笑道:“过会儿;等这比试分出胜负;圣人定然人回宫;那时陈玄礼会先下城;布置好圣人回宫护卫。我们的人会将他骗至一旁;你们到时动手;于净利落”

    “我二人脱身之路呢?”

    “早与你们安排好了;管教朝廷索不到你们。”刑滓的那手下打了个哈哈道。

    他心中却在说;朝廷到哪里能索得到两个死人

    从一开始;刑滓就没准备让袁家兄弟活着离开;他们就算大事成了;也不能直接背负起这个罪名;更不能走漏一切都是他们阴谋的消息;故此;袁家兄弟必须死

    袁晁与袁瑛对望了一眼;然后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听得春明门城头上“当”的一声铜锣响;然后便见一太监走出来;站在风中;扯着脖子喊道:“国子监算学馆诸生与旅顺书院算学比试;如今开始”

    所谓旅顺书院;是叶畅在辽东旅顺办的学校的名字;整个旅顺书院乃是全日制;叶畅的计划是做六年义务教育、三年择优教育和三年研究教育。义务教育如今已经在辽东开始普及;也就是如今叶畅控制的地盘里;每座城中必然有一所旅顺书院的分校;规模大小不一;将七岁以上的孩童都聚于一处;实行寄宿教学。

    此事是天宝八载开始在辽东推行;如今已施行三年有余;最困扰叶畅的;便是师资不足;好在他所授课目甚为精简;而且他在自家私学里先后培养出来的两百余名少年如今也已堪用;每校安排数人;还是勉强抽调得出来。

    随着那太监发令;这边就开始各自准备;叶畅看了瞿昙巽一眼;却缓步离开了试棚。

    瞿昙巽吃了一惊;叶畅离开;莫非是自己不参与?

    他看着叶畅缓缓离开;走向春明门;直到进城门之后;又从台阶登上了城楼。

    “叶畅;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李隆基把叶畅召到近前来;脸色已经恢复如常;不过还有些不快。

    这是对叶畅的;这场比试;搅风搅雨;造成好大的声势;也引起了他的兴趣;可叶畅这时不在试棚之中;跑到了这里来;若是比试有了变故;岂不扫了他的兴致;也坏了朝廷的声名。

    “臣又不参与比试;自然来圣人身边;以备圣人顾问。”叶畅笑眯眯地道

    “你不参与?”李隆基吃了一惊:“就靠着你那书院教出的那些……少年郎?”

    “他们足矣;单以算学而言;臣未必是他们的对手了。”叶畅道。

    “呵呵;你也太过自信了。”李隆基心里有些不以为然。

    或许是太顺了;故此叶畅有些小视天下英雄吧;他手下的那些学生们;虽然可能挺厉害的;但是怎么能稳胜过国子监的太学生和算学博士们?

    此时便见试棚中;京兆府的小吏开始宣读此次试较的规则。

    双方各出十题;当然;出这十题者必然自己有答案;否则专出谁也无法解的题目;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试较总时一个时辰;每解一题;便交纳一题答案;谁解开的题多谁胜;若是规定的时间内双方解出题目相同;则以先解完方为胜。

    考场周围完全静下来;无论对于参与试较的双方;还是看热闹的百姓;这都是极新奇的事情。

    “咦;国子监算学馆这边人好多;而旅顺书院那边;怎么只有三个人?”有人看出了问题;惊讶地问道。

    “旅顺远在数千里之外;哪里能及时调来那么多人手;据说这三位;乃是旅顺书院佼佼者;叶公带着身边;原是准备耳提面命;恰好遇到今日之事;所以出来比试。”

    “那也太不公平了吧;三对二十余人……而且他们三个都如此少年;那边却是一堆大叔”

    看热闹的提出这个问题;李隆基也同样提出这个问题:“叶畅;你只以三人对二十余名国子监师生;未免太小瞧国子监了吧?”

    “非是臣小瞧;算学之事;又不是战阵之上;人多者必然占优。”叶畅一笑:“虽是一人智短众人计长;可做这些题;却不存在这样事情。”

    叶畅话语中未了之意;李隆基听了出来。叶畅分明是对自己的这些随从极有信心;觉得他们可以轻易碾压算学馆之人。

    既是这般有信心;那么就还有热闹可看;李隆基要的;也只是有热闹可看

    紧接着双方拿出各自备好的备试材料;给小吏检查;确认并无夹带舞弊之举。算学馆那边;是一叠稿纸、一些笔;再就是算筹;瞿昙巽检视了一遍自己这边的东西;便去看旅顺书院那边的物品。

    纸、笔自不必说;甚至旅顺书院用的铅笔;瞿昙巽都不觉得奇怪;因为铅笔如今也是旅顺外销的商品之一;在长安的文房四宝店里可以买得到。但当看到算盘时;瞿昙巽眉头跳了跳;起身指着算盘道:“此为何物?”

    算盘之起源时代颇有争论;不过叶畅在大唐还未曾见到过;他当初在修武时;受元载所非难;便曾经用算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账目计算。到了兴办私学与学校之际;为了弥补此时计算用具之不足;他便大力推广珠算之法。他自己还计得加减法口决;乘法也有些印象;唯有除法;是他与张休等人费了不少气力重新总结出来。

    珠算是旅顺书院的一门必学课程;几乎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学童都得学会用珠算来做算式题。在场的蔡晨果、岳曦和杨帆三人;自然是其中佼佼者;算盘在手;随意拨了几下;轻脆的声响;让人不禁精神一振。

    “此珠算算盘也;《数术计遗》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阁下既是国子监助教;又为算学馆之师长;岂能不知此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