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岚炎约旱南敕ú仄鹄矗遥⒆踊够岣芯醯礁改甘遣蛔鹬刈约旱模哟烁蛹跎儆敫改钢涞墓低āU庵趾蠊欠浅Q现氐摹!�
心理学家提示父母说: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治疗才能恢复自尊。事实上,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是没有权力剥夺孩子的这些权利的。
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父母必须定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
有经验的父母认为,通过倾听孩子们说话来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父母们要尽可能找时间去倾听,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时间再说。立即倾听孩子说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倾听他人的好习惯。
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端正姿态,千万不要摆出一副表面上倾听、实际上千方百计想出一些理由来反驳他的样子,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总是否定孩子的思想,这样孩子便不会再主动与父母交流了。
建议二:教育孩子用心倾听他人。
许多孩子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种方式最易伤人自尊,说话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此而不愿再讲,更不愿讲心里话,谈话不仅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人的情绪,而且还必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情绪。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他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有些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经常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不能认真听别人说话,这些不好的习惯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父母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他是一个与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想让孩子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父母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自尊,也没必要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孩子转。应该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者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他人的礼貌。
第32种习惯 倾听他人(2)
建议三: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
孩子能否认真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训练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活动,只要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就可以。
一种良好的练习倾听的游戏就是传话法。比如,妈妈可以向孩子说一段话或者讲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地听完,然后再把这段话或者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听,妈妈则听听孩子讲得是否准确。或者每个人各出一段话传给其他人,当最后一个人把话传到发话人的时候,原话往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这种游戏比较有趣味性,孩子往往会比较喜欢。
建议四:教孩子学会提问。
倾听他人,就要给予他人更多的说的时间。如果孩子能够掌握恰当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他把说的机会给他人。
对于陌生的同学,在交谈的时候,两人往往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但是怎样提问却是有讲究的。
比如,有些孩子会这样问:“你是从外地转学来的吧?”“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你有兄弟姐妹吗?”“你现在住在哪里呢?”“你以前学习成绩好吗?”“你喜不喜欢我们的班级?”“我们两个交朋友好吗?”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压抑,同时,这种提问往往三言两语就可以回答。
如果孩子换一种方式提问,把回答改成开放式的,那么,就可以引导他人畅所欲言。比如“你是从什么地方转学过来的?”“你们那里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好玩的地方?”“你到我们班后有什么想法吗?”“你能不能谈谈你来这里后的所见所闻?”这样,对方就可能介绍一些提问者不太了解的事情,这种提问方式无疑是巧妙的。
当然,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在提问的时候尽量避免涉及对方隐私和敏感的话题。
建议五:父母要调整说话的方式。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喜欢把自己置于家长的权威位置上,喜欢对孩子下命令。事实上,这种命令式的话往往让孩子产生反感,由此而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如果父母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朋友这种角色,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孩子反而能够倾听父母的每一句话。
例如,不要说“跟你说了多少遍,进门后一定要随手关门!”而要说“有礼貌的人应该进门就随手关门,因为这是对屋里的人的尊重。”
不要说“每天都要我来叫你起床,你到底起不起床?”而要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起不起床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让别人来叫。”
不要说“你是个最懒的孩子了,有谁像你那样把自己的房间弄得这样脏?还不快收拾房间!”而要说“我看你有必要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了,要不,客人进来参观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不要说“我说的话你怎么不认真听呀?这孩子老是心不在焉。”而要说“妈妈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说,你要认真听,我讲完后还得让你帮我办个事。”
不要说“我刚说完你就忘记了,是不是不想听呀?”而要说“今天是不是精神不太好,要不要我再重复一遍,你再认真地听一下?”
父母调整了与孩子交流的心态,调整了说话的方式,孩子就有可能认真倾听父母说话,也就能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
建议六:教给孩子倾听他人的礼仪。
倾听他人有许多好处,但是,怎样才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呢?
(1)倾听他人的环境最好比较安静,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
(2)交谈时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要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
(3)要面带微笑,不要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对方到轻松自如,而不是拘束。
(4)倾听时不要挑对方的毛病,不要当场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更不要与对方争论,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别人的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努力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并可以对他人的话进行重复。
(5)交谈过程中要少讲多听,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
(6)倾听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眼神、表情等非语言传播手段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尽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并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及时对对方的谈话做出反映;也可以不时地说“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语言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
(7)如果对对方谈到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先点点头,然后简单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再说“请接着说下去”、“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还有其他事情吗?”等,这样会使对方谈兴更浓。
(8)要注意倾听对方说的内容,最好能够在对方讲完后简单地复述一遍,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到被认真倾听,同时也确保理解了对方所讲的内容。
(9)如果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转换话题,比如,“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谈一下关于……的问题?”,等等。
第33种习惯 与他人分享(1)
一个年轻时只顾自己的人,将会变成一个非常吝啬的人,老来便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守财奴。 ——豪斯
从前,有一位犹太教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这位长老突然觉得很想打高尔夫球。按照犹太教的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不能做任何事情。但是,这位长老实在忍受不住,决定偷偷地去高尔夫球场。
来到高尔夫球场,空旷的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长老高兴地想:反正也没人看见我在打高尔夫球,我只要打九个洞就回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于是,长老高兴地开始打球了。他刚打第二洞,就被天使发现了。天使非常生气,就到上帝面前去告状,要求上帝惩罚这位长老。
上帝答应天使要惩罚长老。
这时,长老正在打第三洞。只见他轻轻地一挥球杆,球就进洞了。这一球是多么完美,长老高兴极了!
天使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令她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个球,长老都是一杆就打进去了。天使非常不解,而且非常生气。她又跑到上帝面前说:“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这位长老吗?怎么不惩罚他呢?”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天使看了看长老,只见极度兴奋的长老,早已忘记自己只打九洞的计划,决定再打九洞。天使不解地问上帝:“我怎么没见您在惩罚他?”上帝笑而不语。
这位长老又打完了九洞,每次都是一杆就进洞,长老心里很高兴,但是,不一会儿,他就露出了不悦的表情。
上帝语重心长地对天使说:“你看见了吗?他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却不能跟任何人讲这件事情,不能跟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愉悦,这不是对他最好的惩罚吗?”
天使这才恍然大悟。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
教给孩子分享的习惯吧!孩子将能够从分享中获得快乐!
许多父母习惯于过度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却是心中没有他人的孩子。他们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这样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虑的。
如今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要只知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这种爱恰恰是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呢?
建议一: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一位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与他人分享的。
一天,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她们来到公园休息的地方,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牛奶给孩子喝。这时候,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女儿手中的牛奶,这位小男孩的妈妈可能暂时离开了。这时,妈妈对女儿说:“丽佳,给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吗?”
“不,我要自己喝!”丽佳显然不乐意。
妈妈耐心地对女儿说:“丽佳,要是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
“想喝。”丽佳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瓶牛奶给这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弟弟也会把好吃的东西给你吃的。”
丽佳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男孩,终于给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第33种习惯 与他人分享(2)
许多孩子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建议二: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分享”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家长学会分享——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
许多父母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