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哲学的慰藉 >

第22部分

哲学的慰藉-第22部分

小说: 哲学的慰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老人改变了年轻人的一生。叔本华阐明:哲学智慧的精髓在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说:
    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
    对所有谋求心满意足的人来说,首先必须承认达到完美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麻烦和焦虑:
    (我们的)目标不应当指向生活中的欢乐和愉悦,而是指向尽可能避免那无数恶事……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经历巨大的身心痛苦而度过一生。
    他下一次给住在瑙姆堡的寡母和19岁的妹妹写信时,不像平时那样汇报他的饮食和研究的进展,而代之以他的放弃和听天由命的新哲学:
    我们知道生活是由苦难构成的;我们越是努力去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应当摈弃种种生活物品而实行禁欲。
    这话使他母亲感到奇怪,她回信说她不喜欢“这种表现方式和这种见解,更喜欢一封满纸新近况的名副其实的信”。接着她劝她的儿子将心托付给上帝,并且好好吃饭。
    但是叔本华的影响并不稍减。尼采开始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他开列的题为“个人的妄想”清单中,性占据突出的地位。他在瑙姆堡服兵役时把一张叔本华的照片放在书桌上,每当遇到困难时就叫道:“叔本华,救救我!”他24岁担任巴塞尔大学古典文献学的教授时进入了瓦格纳夫妇的小圈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这位法兰克福的悲观、审慎的智者的共同热爱。
    (五)
    这种迷恋延续了10年。尼采于1876年秋访问意大利,从此经历了思想的激变。他应一位艺术爱好者、富有的中年妇女玛尔维达·冯·迈森堡之邀与一群朋友在那不勒斯海湾边索伦托的一所别墅中住了几个月。“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欢快。他开心地放声大笑。”玛尔维达这样描述尼采对鲁宾纳奇别墅的第一反应。那别墅位于索伦托边缘的一条林阴道上,从起坐间眺望,海湾、伊斯基亚岛和维苏威山尽收眼底。屋前小花园内种着无花果、桔树和杉树,还有葡萄架通向海边。
    别墅里的客人尽日游泳,游览庞贝、维苏威、卡普里,还有帕埃斯图姆的希腊神殿。吃的是清淡的橄榄油烹调的饭菜,晚间一起在起坐间读书: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希腊文明讲稿、蒙田、拉罗什富科、沃未纳格、拉布吕耶尔、司汤达、歌德的叙事诗《科林斯的新娘》和他的剧本《私生女》、希罗多德、修希底德,还有柏拉图的《法律篇》(不过也许是受蒙田坦承对柏拉图反感的影响,尼采对后者越来越厌烦:“柏拉图式的对话,那是一种自满而幼稚的辩证法,只有从来没有读过法国优秀作品的人才会感兴趣……柏拉图真是枯燥无味”)。
    尼采在地中海游泳,吃着不是牛油而是橄榄油烹调的菜肴,呼吸着温暖的空气,读着蒙田和司汤达的作品(“这些小事——膳食、地点、天气、娱乐、关于自私的辩论——比任何迄今为止被认为重要的事都重要得多,超过人们的一切想象”),就在这期间他逐步改变了关于苦与乐的哲学,从而也改变了对困难的看法。1876年的10月底,他望着那不勒斯海湾日落,一种新的、非叔本华的对生存的信念在心中油然升起。他觉得他从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后一刻得救,使他感动落泪。
    (六)
    1876年底他在致瓦格纳的信中宣布了他的转变:“如果我告诉你一件逐渐形成而突然进入我的意识的想法,你会不会感到惊讶?那就是不同意叔本华的教导——几乎在所有的总体性观念上我都不站在他一边。”
    观念之一就是:既然如愿以偿是幻想,智者就应该致力于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如叔本华劝导的那样,“悄然退居一室,与灾祸隔绝”。现在尼采深感这一劝导怯懦而不真实,几年后他贬之为倒行逆施,企图“像胆小的麋鹿一样躲藏在森林里”。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七)
    除了饮食和空气之外,促使尼采改变世界观的是他对历史上几位人物的反思,这几位人物的一生看来是真正地经历了自我完成,他们不愧为——用一个尼采词汇中最有争议的词来说——超人。
    这个词名声不好,而且含义荒谬,主要不能怪尼采,而是由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后来热衷于国家社会主义(尼采早在她与希特勒握手之前就称她为“那个心怀仇恨的反犹母鹅”),还由于尼采最早的盎格鲁…撒克逊诠释者的一项无意的决定,他们把一个卡通传奇中的英雄命名为超人。
    但是尼采的超人与空中飞人和法西斯都没有关系。他给他母亲和妹妹的一封信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更好地说明了这个词的含义:
    希特勒在魏玛接见伊丽莎白·尼采,1935年10月
    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比如加利亚尼(2)、亨利·贝尔(3)以及蒙田。
    他还可以加上另一位他崇拜的英雄:歌德。这四个人是探索尼采成熟期心目中完美人生的最丰富的索引。
    这几个人有许多共同点:富有好奇心、有艺术天才、对性爱精力旺盛。尽管有阴暗面,他们都开怀大笑,不少人还常跳舞;他们热爱“温暖的阳光、鲜活的空气、南方的菜园、海风的气息,还有肉、蛋、水果快餐”。其中有些人具有与尼采十分相近的绞刑架式的幽默——从悲观的内心世界发出的欢快而恶毒的笑声。他们发掘了自己的才能,他们具有尼采称作“生命”的东西,那意味着勇气、野心、尊严、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独立性(与之相平行的就是没有故作正经、人云亦云、怨天尤人和谨小慎微)。
    蒙田(1533—1592)
    加利亚尼(1728—1787)
    歌德(1749—1832)
    司汤达/亨利·贝尔(1783—1842)
    这几个人都是入世的。蒙田曾连任两届波尔多市市长,并曾骑马周游欧洲。出生于那不勒斯的加利亚尼曾任驻巴黎大使馆的秘书,并写过关于货币供应和粮食分配的著作(伏尔泰誉之为莫里哀的机智和柏拉图的智慧的结合)。歌德在魏玛宫廷中担任公职有10年之久;曾对改良农业、工业和济贫工作提出过建议;他还担负过外交使命,两次受到拿破仑接见。
    他于1787年访问意大利时曾游览帕埃斯图姆的希腊神殿,爬过维苏威火山,逼近需要躲避碎石和泥浆的火山口。
    尼采称他“了不起”,“是让我肃然起敬的最后一个德国人”:“他对……现实活动加以利用。他没有遁世,而是溶入生活……他尽其所能担当大任……他要的是完整的总体;他为反对把理性、官感、感情和意志割裂开而奋斗。”
    司汤达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七访庞贝的废墟,在凌晨5时的满月下欣赏加德桥(罗马众多的竞技场都没有令我这样深深地陷入遐想……)。
    尼采的英雄们也都多次堕入情网。“整个世界的运动都导向两性交欢,”这是蒙田的体验。歌德74岁时到马林巴德度假,迷上了一位19岁的漂亮女孩乌尔丽克·冯·莱未措,先请她出去喝茶,然后在散步时向她求婚(遭到拒绝)。司汤达熟悉并十分喜爱《维特》,也和它的作者一样多情,他的日记详细叙述几十年来的情场猎艳。他在24岁时随拿破仑的军队驻扎在德国,同旅店主人的女儿上了床,并在日记中得意地说她是“我所认识的第一个德国女人在一次高潮后筋疲力尽的。我用抚爱引发她的激情,她害怕极了”。
    最后,这几个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刺激,”尼采如是说),他们在完成《随笔集》、《想象自己是苏格拉底》(4)、《罗马挽歌》(5)和《论爱情》(6)时一定得到异乎寻常的满足。
    (八)
    尼采的意思是说,这些要素都是任何人要达到自我完成自然必需的。此外,他还添加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不经历十分愁苦,是达不到这些要素的:
    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多少这一面,就必须尝到多少另一面……你可以任择其一:是尽量少要快乐,简而言之就是无痛苦呢……还是尽量多要不快,以此为代价,得到迄今很少人享受到的丰富的内在的乐趣?如果你决定选择前者,宁愿减轻人类痛苦的程度,那么你也必须降低人类享乐的能力。
    人的计划最圆满的完成看来是与某种程度的磨难分不开的,我们最大乐趣的源泉是与我们最大的痛苦别扭地联系在一起的:
    试看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九)
    何以故?因为没有人能够毫无经验而完成伟大的艺术作品,或是平步青云得到世俗的高位,或是初次尝试就成为情圣;在开始失败与后来的成功之间,在我们向往的功成名就之日和现在的间隔中必然充满痛苦、焦虑、妒忌和屈辱。我们受苦受难,因为我们不能自发地驾驭自我完成的要素。
    尼采努力纠正这样一种观念:自我完成一定顺利到来,否则就根本实现不了。这种想法导致毁灭性的效果,因为它使我们过早地知难而退,而野蛮残暴本是几乎所有有价值的事物的合理需求,如果我们对这种残暴有所准备的话,那些困难本来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可能想象蒙田的《随笔集》是完整地从他的头脑中跳出来的,于是把我们初次尝试写人生哲学时笔下艰涩看做自己天生无此才能。相反,我们应该好好看看这部杰作完成之前作者无比艰巨的推敲之功,看看那堆积如山的修改和补充稿。
    《红与黑》、《昂利·勃吕拉传》和《论爱情》写来也不容易。司汤达的写作生涯是以一些拙劣的剧本大纲开始的。其中的一出故事围绕着一支流亡的军队在基伯龙登陆展开(人物包括威廉·皮特和查理·詹姆斯·福克斯),另一出是描写波拿巴掌权的过程,第三出——暂名《怕受管辖的人》——描写一个老人逐步滑向痴呆。司汤达在国家图书馆度过了许多周,从字典上抄录诸如“玩笑”、“可笑”和“滑稽”这类词的定义,但是还不足以改变他写剧本的笨拙手法。他的杰作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劳动才问世的。
    如果说多数文学作品都不如《红与黑》精美的话,尼采认为多半不是因为作者缺乏天赋,而是由于他们对需要经历多少痛苦有错误的看法。以下是写小说需要经历的艰辛:
    一名小说家必备要素的配方是很容易提供的,但是要付诸实施,就需要某些品质,而这正是人们惯常说“我天赋不够”时所忽视的。只需写上百部小说的大纲,每部不超过两页,但是必须十分清晰,没有任何浮言虚字;每天都要写一段佚事,直到学会如何以内涵最丰富、最动人的形式来表达;必须不懈地收集、刻画各种人物典型;最重要的是要向别人讲述,并听别人讲述,注意观察和倾听对在场者产生的效果;应该像风景画家或服装设计师那样旅行……最后,应该思考人的行为的动机,不放过任何对此有所启发的标志,日夜不懈地收集这些材料。以上多方面的努力应该持续十多年;然后,书斋里创作出来的才有资格面世。
    这一哲学思想是奇特的混合体,一方面是对人的潜力的极端信任(成功的机会是向我们每一个人敞开的,一如写小说);一方面是极端的残酷(写第一本小说之前须苦度十年愁惨的光阴)。
    正是为了使我们习惯于痛苦的合理性,尼采花了许多时间谈山。
    (十)
    读尼采的著作每隔几页就会碰上关于爬山的叙述:
    《瞧,这个人》:凡知道如何呼吸我的作品的气息的人就会知道那是山顶的空气,是健身的空气。必须生就适合这种空气的体质,否则就有感冒之虞。身临寒冰,孤寂难耐,但是万物在光明笼罩下多么宁静!呼吸多么自由!内心感受多么丰富!哲学,我迄今所理解和体验的哲学,就是自愿生活在高山的寒冰之中。
    《论道德谱系》:(为理解我的哲学)需要不同于我们时代的另一种精神……需要适应高处稀薄的空气、适应一切意义上的严冬跋涉、天寒地冻和高山峻岭。
    《人性,太人性的》:攀登真理的高山,你们决不会徒劳:或者今天更上一层楼,或者锻炼筋骨以便明天爬得更高。
    《不合时宜的考察》: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