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新闻理论十讲 >

第26部分

新闻理论十讲-第26部分

小说: 新闻理论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疟砭鲂模馐焙虮ㄖ绞侵醒牖氐囊桓龌梗匀挥腥烁淳鲂氖椋獠⒉皇潜ㄖ皆谧橹裁矗鹱橹饔玫氖堑持醒耄潮ㄊ堑持醒胱橹獯卧硕男吆凸亩撸堑持醒胱橹卸囊恢滞揪叮蚪械持醒氲淖橹侄蔚囊徊糠帧R蚨勾罅值墓鄣闼挡煌ā9赜谡飧鑫侍猓�198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专谈这个问题,认为这种说法说不通,也与我们现在的党报体制相悖,过时了。此后,没有发生过争论,这种说法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5.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职能
    就大众传媒的传播者而言,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而传媒的接受者十分广泛,多数人的文化水准不会很高,甚至是文盲,于是就出现了传媒是人民的教科书、精神文明的场所、学习的园地、要引导舆论和影响公众等等说法,传媒确实具备这种客观的传播效果。仅就舆论导向的要求看,这种认识中,亦含有从传媒与政治关系角度定性的关于传媒职能的认识。
    早在清朝末年,官方开明派就在各地组织过读报活动,通过读报来启蒙,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媒体有这个作用,但这不是媒体的主要作用,而是一种附带作用。一般来说,强调这种观点的人是精英代表或掌握权力者,他们认为传媒高于传媒接受者,我们有责任(通常文化精英这么认为)教育或有权力(通常是官员)教导你们。随着文化知识在社会的普及,这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认识虽然存在,但在淡化。新一代有文化的传媒受众,不会看高大众传媒,甚至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传媒的行为。不过,在我们社会的基层,读报活动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存在着。这里展示的是最近网上的消息,这样的照片网上很多,那些居民小区的老头老太太组织起来读报,这也很好嘛!这是一个地方的街道委员会组织的读报活动的照片(图5…5)说明:
    图5…5 石化街道合浦居委会老人读报活动
    石化街道合浦居委会近百名老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百人读报小组,至今已有十六七年的历史了。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有48岁了。难得的是,读报小组的活动是雷打不动的。
    社会是分层次的,在这个意义上,媒体是“教育者”的观点能够成立的,但若把这样的认识作为关于媒体职能认识的主要方面,恐怕不会被普遍接受。当然,以某方面专业教育为主的传媒,其主要职能是教育,亦不会有谁反对。
    6.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传媒的党派属性
    以上说法的前提,在于认为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至少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等等,是用“上对下”的视角来看媒体的,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它作为对媒体的唯一认识和主导性认识,如果作为对媒体的主导性认识,可能会出偏差。
    传媒有阶级性、政治性等等说法,马克思和列宁都说过;列宁还就党报党刊,论证过党性原则。但这不是马列独特的观点,而是当时社会的观点,是社会公认的。因为他们生活在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过渡的历史阶段,党报党刊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报刊具有阶级性、政治性、党性是自然的,大家都不会觉得是个奇怪的现象。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不承认报刊具有党派性?在政党报刊时期,大家都承认的。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专门谈一下世界上报刊发展的历史。世界报刊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商报时期。随着商业化报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大约在19世纪中叶,党派报刊很快(在美国)或逐渐(在英国)消失。当时已经有很多报刊不再站在哪一边,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现在更是这样。并不是说报刊没有自己的观点,它的观点是围绕着利益转移的,报刊的自身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通常决定着报刊的政治态度。这种利益可能会使报刊的政治态度相当模糊,或者无所谓态度,或者有时候态度非常鲜明,总之,传媒的政治态度是围绕着如何争取更多的读者转的。
    例如19世纪中叶的英国《晨报》,马克思说:
    “这家报纸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应归功于这样一种情况,即实际上报纸并没有经过什么编辑,它倒像是个辩论俱乐部,每个读者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也给那些不投靠任何党派的较著名的作家腾出一些篇幅。”(6)
    正是由于报纸持这种态度,它的发行量仅次于《泰晤士报》,这说明那个时期正处于从党报时期向商报时期的过渡,而这张报纸代表了报刊的发展趋势,从马克思的行文口气看,是肯定《晨报》的。
    再看恩格斯对英国《评论的评论》的评论(括号内文字为作者所加):
    ……“斯特德(一个有名的报刊经营者)尽管是个地道的狂妄之徒(指他在挣钱方面非常有办法),但仍不失为出色的生意人,他会把寄给他的杂志加以利用,有时能起很大的作用,凡是能够引起某种轰动的东西,他都会不加选择地利用,至于是些什么东西以及来自何处,对他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7)
    商人就是这样,只要能够引起轰动的东西他就登,登了能赚钱,这时候有什么党派性呀。那时是19世纪90年代初,恩格斯说这段话的时候,英国已经完成从政党报刊时期向商业化报刊时期的转变。这时候,媒体的职责是什么?媒体的职责基本上已经不是宣传党派的观点,而是考虑如何能让所有的人接受它们提供的各种信息。
    此前在两个时期转换之时,恩格斯于1849年写道(括号中文字为作者所加):
    “在大国里报纸都反映自己党派的观点(这是政党报刊时期的特征),它永远也不会违反自己党派的利益(这也是政党报刊时期的特征。很奇怪,我们现在有的文章经常引用这段话,就引到这个分号这里为止,后面就不再引了,作者要强调所有报纸都有党派性,而后面英国社会当时言论自由的表现特征,却不引证,这就造成对恩格斯原话的明显歪曲);而这种情况也不会破坏论战的自由,因为每一个派别,甚至是最进步的派别,都有自己的机关报。”(8)
    关于这个观点,他本人在1844年和1847年也说过同类的话:
    “每一个英国人都有自己的报纸,”“在资产阶级和从现在起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的无产阶级之间,形成许多带有激进色彩的政治流派和社会主义流派,如果详细考察一下英国的……各种期刊,便可对这些流派有详细的了解。”(9)
    恩格斯这里讲的“自己的”,当然不是指拥有,而是指每个持有一定政治观点的人,都可以在英国找到反映其观点的报刊。这些话真实地描述了英国等国处于政党报刊时期(当时已经开始向商业报刊时期转变)的言论自由的表现特征。
    还有一种情况,马克思谈到过。我们往往只注意政府、政党对媒体的控制,还有的时候,是传媒反过来控制政府,尤其在美国。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美国政权干涉社会的程度时说:“国家政权的干涉在东方达到了最低限度,在西方则根本不存在。”(10)这个“东方”、“西方”是指美国的东部和西部。在美国,国家政权干预社会的程度是很低的,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报刊操纵政府的情形更多些。
    马克思在1862年评论《纽约先驱报》的“操纵意识”时说:
    “《先驱报》的业主和主编、臭名远扬的贝奈特,以前曾经通过他的驻华盛顿的‘特别代表’,或者叫做通讯员,操纵皮尔斯政府和布坎南政府。在林肯政府下,他又企图用一种迂回的方法来取得这种地位。”(11)
    这说明当时美国的报纸受政府控制的程度很低,它们甚至反过来一定程度控制着政府。所以说,美国报刊“玩”政治比英国报刊要强得多。这种现象,我们在讨论传媒职能的时候几乎没有意识到,习惯性地强调传媒如何受到政治权力的控制,而忽略了传媒本身也是一种较为强大的控制力量。
    通过考察我们对马列语录的引证问题,需要说一下:要从历史观点看问题,不能够僵化地引用革命导师的语录。从马克思到列宁,他们说过的很多话,一定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条件来理解当时的含义,而不能作为放到哪里都灵验的教条。也并非只要马克思说过的话就等同于马克思主义。
    7.法西斯主义对传媒性质或职能的极端错误的认识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的思想毒瘤,对于法西斯主义传媒观的清算,我们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只在1943年陆定一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做过分析,陆定一将法西斯主义的新闻观概括为“新闻就是政治本身”,即这种“主义”把新闻完全等同于政治,这就为造谣开辟了道路。陆的批评点到了法西斯主义新闻观的要害,是正确的。
    传媒业是一种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最新发生事实的信息需要而产生的一个行业。而在法西斯主义看来,传媒就是自己掌控的愚弄人民的工具,一切以政治利害为转移。下面是希特勒、墨索里尼、戈培尔等法西斯头子涉及传媒职能的一些观点:
    ? 报纸是政府事务的一部分,不能由私人自由经营。国家须以不屈不挠的决心来控制报纸。
    显然,希特勒(图5…6)把媒体视为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且走得很极端。
    图5…6 希特勒
    ? 通过报纸进行教育、宣传,目的在于使群众思想进一步简单化,使他们将政治、经济生活的复杂过程理解为最简单的信条,以便忠心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
    这是一种对读者对象的认识,带有明显的愚民心理。群体心理学中有这么一种现象,一般的百姓容易接受比较简单化的训诫,宣传的内容很复杂,反倒效果不好。了解这种情形是一回事,如何尊重受众则是另一回事,法西斯主义利用这种传播现象,用于邪恶的目的,这里涉及传播伦理问题,涉及目的和手段的问题。
    ? 报纸是对群众进行通俗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成年人的学校。由于绝大多数读者读什么就相信什么,所以报纸对这些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这一条也是希特勒说的。因为那时候的德国有文化的人是少数,多数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他抓住了当时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的铅字崇拜(或者叫印刷崇拜)心理。如果我们往前推一两代或者三四代,那时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认为变成铅字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他就是利用普通人的这种心理,通过传媒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这就将对传媒的使用推到了完全的非道德层面。
    ? 报业要发展成为法西斯主义的交响乐队或一架钢琴,必须服从指挥,凡不对法西斯效忠者,均不得从事新闻工作。
    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图5…7)1925年在意大利实行新闻业法西斯化的时候,强调的一种观念。意大利1955年通过了新闻记者法,规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必须信仰法西斯主义,这是一种公然侵犯人权的极端反动的政策。
    图5…7 墨索里尼
    ? 报纸的言论,应该趋于一致的目的,供给保持民族健康的养料,不被出版自由的谬论所惑。
    这也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的话。社会的思想本身是多元的,不论以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社会的言论趋于一致,都是专制主义的表现。希特勒可以通过暴力强迫达到表面上的思想“一致”,但无法真正达到他的目的。思想的多元是社会的自然状态。
    ? 报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以一致而坚定的重复方法来施教,即使是最大的谎言,经过不断的重复叙述,亦可成为真理。因为群众对大谎话比对小谎话更容易相信。
    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戈培尔(图5…8)那句“名言”,即“谎言重复千遍就变成真理”的原话。他公然宣扬愚弄人民,也确实抓住了在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群众心理。对待法西斯主义这些关于传媒职能的认识,我们需要用目的和手段这种伦理上的要求来衡量。也就是说,我们发现了某些规律性的传播现象,要用于正当的目的,如果目的是邪恶的话,手段也是邪恶的。
    图5…8 戈培尔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垮台,1947年联合国大会和1948年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同志参加了会议,国民政府的代表也签了字)的决议,否定了法西斯主义的这些观念。这些对人类造成绝大祸害的反动观点,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允许它们再度横行。
    8.如何论说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职能定性
    鉴于我们以往从传媒与政治关系定性的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