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ǖ廊跏迫禾澹不嵊行挛偶壑担那疤崾浅て诓槐蛔⒁猓幕换疤饩痛幸欢ǖ男孪矢小U獗旧砣匀皇切挛偶壑狄厍康鞯亩鳌�
现在报纸越来越厚了,广电的频道也成倍地增加,新闻似乎也增加了,诸如生活类“新闻”,怎样做饭,怎样炒菜,如何保健等等,严格地说,这些东西不是新闻,当然也谈不上“新闻价值”。一天之内,我们的传媒能够抓到的新闻是很有限的,人们接受新闻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是有限的。只是传媒的利益驱动,造成了泛新闻化现象,出现了一些很少新闻价值的版面。
比如,《北京青年报》2006年3月22日D4叠:《曾养志,养猪以明志》。曾养志大家不知道他是谁,整整做了一版,有什么新闻价值?北青报的D叠,每天都有若干个版是这样的内容,不知道有没有调查过,这样的内容有多少人看?看了以后有什么效果?
《新京报》2006年3月22日D10版文章《身边或记忆中的那片绿》,属于环保文章,没有时效,但闲时可以看看。同天A24—25版大文章《京津风沙源扬起“白色尘暴”》,这是多少年都在谈论的问题,做了两个整版。再后来,可能是其他事实占了版面,这个话题就没有了。新闻不太多的时候,忽然又一个这类内容,整版地糊上去。这种文章安排的随意性,可能与报纸征寻越来越多的广告有关,但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观察,显得很不合理。
新闻是有时效的。现在报上的很多东西,今天可以登,明天也可以登,一年以后还有效。类似这样的东西,每天在报纸上很多,这不是资源浪费吗?我们看报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新闻,不会抱着读小说或散文集的目的看报纸。这类文章太多了,新闻自然就少了,报纸不成其为报纸(newspaper)。我们讲新闻价值,就是为了保障提供更好、更多的新闻,满足人们享受新闻的使用价值的要求。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0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2页。
(4) 黑体字是原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3页。
(5) 《反杜林论》第一篇第8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 《新疆经济报》2003年9月23日2版。
第三讲 新闻真实
我们总爱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种比喻,比喻不是论证,更不是现实。讲真实,并非独有新闻,哲学、文学、宗教,还有司法等等,都讲真实。为了确认新闻真实的内涵,先讲一下上述不同领域中真实的含义,然后再较为详尽地分析新闻真实本身的各种问题。
一、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哲学的真实,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尽管哲学家们得出的关于事物本质的结论很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真实的内在驱动力。
再来看文学。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评价:这个说得很真;看一些水平比较低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说:这太假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评价?文学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但是它必须来自生活,是生活的真实。除非它是科学幻想故事、神话,那是另外一类作品。大家觉得“假”作品,不会有欣赏者。有些文学作品是诗、散文,读者也会有真实或不够真实的评价,有些诗发自作者的内心,欣赏者会觉得很真实。这种真实、不真实,实际上是第二类真实,即感受的真实。
文学真实,从欣赏者角度看,一类要求生活的真实,一类要求感情真实。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宗教真实是指信仰的真诚,有句话叫“诚则灵”。你很虔诚地相信某种教义,许多同样信仰的人聚在一起,都会感到十分融洽、温暖。
司法方面讲究的真实,是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依据的。有些事实,如果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来推论,应该能够被确认,但在司法上,没有证据,就不能确认它是事实,这是司法工作特有的要求。新闻的真实,远没有司法真实那样严格。
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你的叙述与事实是否相符,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但是,毕竟新闻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你的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具体的事实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你在报道的时候,文字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得差不多,大家就会认为你的报道是真实的。
下面我们看一下课本上或者一些文章里提到的关于新闻真实的概念。例如这句话:
新闻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
我觉得,这个要求实际上是不现实的、苛刻的。新闻与它所反映的事实本身不完全是一回事,很多事实是复杂的,头绪很多,新闻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叙说里报告这个事实,很难做到“完全相符”。
再看这段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2)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3)能表现整体上本质上的真实;(4)对人、单位、事件的评价要客观;(5)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6)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新闻真实,最重要的是在新闻工作者始终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倡新闻工作者树立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使新闻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是不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以后再考察。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所说的新闻真实的具体体现。
第一条,说起来逻辑上是对的。但是,在采访的时候你会发现,新闻的五个“W”不可能一下子都搞清楚,这是一种现实。如果你在第一时间无法搞清楚事实的五个“W”,公众又非常关心这个事情,你是不是就不报了呢?恐怕你还得报。也就是说,第一条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
第二条,一般来说是应该做到这一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引证的材料不可能完全真实可靠。比如,你采访了目击者,他说怎么怎么回事儿,你报不报?你要是报的话,根据经验,通常目击者说的话带有一定主观判断成分,远没有实在的证据可靠,可是他是唯一的目击者,你报不报?你报了,但你无法证明引证的材料完全可靠。
第三条,恐怕哲学家在抽象意义上能做到,记者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四、五条,应该做到,这些要求是必要的。
第六条,不能够完全做到。因为你描述一个事实的时候,会受到被采访的人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氛围对你的影响,在有限的时间内,你很难使用很准确的词汇来表达事实。要求“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有点苛刻,只能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个事实大体描述出来,也就可以了。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这些当然都是应该做到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特色。中国以外的人大多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难道他们报道的新闻就做不到真实了吗?恐怕不能这么说。这个要求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好像只有我们思想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这是我们过去曾经有过的一种偏执心态,现在该改改了。世界的观念是多元的,你的观念存在,也应该允许别人的观念存在。
最后一句:“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恐怕这是难以做到的。记者在采访一个事实的时候,能够保证把眼下的具体的事实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就已经很好了,很难从总体上把握什么,他毕竟不是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不可能知道很多面上的总体情况。至于“本质上”就更难了,他不是哲学家,一般不会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记者只要把采访到的、看到的事实客观地叙说出来,而且说得较为准确、全面,就是一个好记者了。
我为什么要翻来覆去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过去对新闻真实的要求,可能提出者是政工干部,没有做过新闻工作,过于理想化,同时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想象。我们对新闻真实,要有一种较为客观的认识。
二、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即使是最独立、最公正的媒体,无论怎样努力展现不同的声音和事实,新闻只能是“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一些事实因为被媒体关注而得到放大,另一些事实则因为没有被传媒关注而销声匿迹。
这就像在一个非常黑暗的环境中,传媒只是一束光。传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只能照亮几个点,照亮的地方被传播了,而只有被传播的东西,才会被视为现实,没照亮的地方大家都没看到。被传媒照亮的那几个点,能够真实地反映整体吗?恐怕很难。媒体告诉你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在整体上所能反映的世界,恐怕是有限的。媒体的工作有自身选择事实加以报道的职业标准,而这个标准并不要求全面地反映世界的整体。
传媒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我们从懂事时起,就开始接触各种传媒,所知道的外部世界,绝大部分是传媒告知的,在一定程度上,你要意识到传媒的告知有一定的片面性。告诉你了,你知道;没有告诉你,因为你没有到那个地方,所以你不知道。传播者往往只选取他感兴趣的或符合他价值标准的东西告诉你,这种情况下,你知道的这个世界是完全真实的吗?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在这方面,建议大家读一下李普曼1922年写的《舆论》这本书,书中的思想表达颇为深刻。他写道:
新闻与真实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我想,即使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真相与新闻仍然有区别。因为新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出的信息,事实的真相即使你有条件去检测的话,也只能是后来的事情。
新闻还有一个特点: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复杂的新闻,才能把一个事件的方方面面说得非常详细,真实程度应该更高一点。但是这样的新闻,传播的力度相对弱,人们往往愿意接受最简单的新闻。简单的新闻好记,而且只告诉你某个事实的突出的一点,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在传播中我们都能体会到的。那么,这种被简化的新闻是真实的吗?在微观层面,它可以做到基本真实;在宏观层面,就很难说了。
例如,各类盛大的体育赛事的报道。各类报纸中报道比赛的专刊、增刊、增页满天飞,电视热烈地直播火爆的比赛现场,广播对比赛的报道也是绵绵不绝,互联网上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给人的印象是,这段时间里除了体育赛事,没有其他值得报道与强调的事情了,所有的人都被传媒武断地假定为体育赛事的关注者。实际情况绝非如此,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人完全没有参与和关注赛事。由于传媒反复刊播某类有市场的新闻,强化了该类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使某些事物获得了和其实际重要性很不相称的地位。
体育赛事是这样,中国特色的政治性会议的报道也是这样。往往在开会期间,几乎所有重要的广电时段、报纸版面全部是某次政治会议的新闻,仿佛我们十三亿人每时每刻都在关心某次会议。这样连篇累牍地报道,遵循的往往是一些不大符合新闻工作特点的政治性要求,开会只是社会中很少一部分人的活动。适当的报道,自然会有感兴趣的人来关注,强迫全体公众都去关注某类事物,往往造成更多的人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