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新闻理论十讲 >

第10部分

新闻理论十讲-第10部分

小说: 新闻理论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已停刊)第二天的报道。因为是首次公布(后来每天公布,就不当回事了),当时显得十分新鲜,而且内容涉及公众的生活质量,较为重要,该报把这条新闻安排在头版头条。《生活时报》用的是新华社通稿,新华社的稿子报道的是全国14个城市同时公布空气污染的情况。《生活时报》对通稿作了一些处理,把这条消息中有关北京市的情况抽出来放到头版头条,而把其他城市的情况做成表格(没有文字)放到二版中部。这样处理,体现的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地域方面的心理接近问题。《生活时报》是北京市的报纸,它要考虑北京市民所关注的身边讯息,其他城市离北京很远,那里的空气质量讯息对他们来说相对不重要。把涉及北京的讯息抽出来安排在头版头条,相对不重要的信息放到二版,这样的处理十分妥当。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这是《北京青年报》给予报料重奖5000元的一条新闻。提供报料的是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的职工,他向《北京青年报》报告说,我们明天晚上要用汽车拉着一个火车头到天津,从天津上船把这个火车头送到台湾。《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就跟着去采访,登了一整版,主标题是《24小时运抵天津港》(图2…5)。事实有新闻价值,但是标题做得不好。为什么呢?24小时运抵天津港,说36小时又怎么样呢?没有对照,快和慢的差别是感觉不出来的。关键是肩题“汽车拉火车”应该作为主标题。因为火车拉汽车是常事,汽车拉火车是异常现象,异常现象就有新闻价值。记者抓到了新闻,但在处理上存在失误。
    图2…5 《北京青年报》最高报料奖新闻“汽车拉火车”版面
    前面谈到,名人身上发生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现在我们把这条新闻价值的要素延伸一下,看看这条消息:《我是屈原的第103代孙》(6)(图2…6),这也是在名人身上做文章,做得很巧妙。消息的本意是告知读者,内蒙古某绒毛公司来到了新疆。这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太低了,谁知道你是谁呀。然而,记者发现这个公司的经理是屈原的第103代孙,这个事实是真的,事情就好办了,屈原是名人啊!于是别出心裁,让他沾一下自己祖先的光,标题本身就能够吸引人。
    图2…6 《新疆经济报》消息“我是屈原的第103代孙”
    再看一条新闻:《二战三巨头后辈荷兰聚首》,这是某个社会团体组织于2005年10月初召开的一个会议,斯大林的外孙、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孙子在荷兰聚会。这个会议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新闻的重点是三个人的身份——他们的祖父辈是世界名人。这也是名人身上出新闻,但表现形式有点不一般。
    我们知道,重要事实并非每天都会发生的,可是传媒每天都要出版、播出,那你就要抓一些虽然新闻价值不是太大,但是公众关心或有情趣的事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第八点,凡是与人们的情感相关的事实都具有新闻价值,包括动物的活动。下面这条消息《英国小猪胜利逃亡》(图2…7)是一条社会新闻,这是1998年1月份的报道,我查了查,1998年1月中旬全世界都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件。英国一个很重要的大众化报纸《每日邮报》记者,从警察的对讲机中(他们和警察的频道是通的,从警察的谈论中常常能抓到新闻)听到某屠宰场向警察报告,丢了两只小猪,一个星期也没找到,希望警方能帮他们找到这两头小猪。《每日邮报》的记者一想,两头小猪一个星期都没抓到,说明它们很聪明。于是设计出一个报道话题:两只聪明的小猪胜利大逃亡。警察派了个直升机查找,报社也派了个直升机和10名记者跟踪报道。由于《每日邮报》的报道,其他英国的媒体也跟着派人去采访,最后连《泰晤士报》这么严肃的报纸,也登了一整版与猪相关的新闻,配合这个话题的报道。当然《泰晤士报》讲的是猪与人的关系、猪对人有什么好处等等知识类的东西。《每日邮报》的一位记者还写了一首诗,歌颂两只小猪奔向自由的决心和勇气,并且征集作曲家为诗谱曲。过了一星期,两只小猪被发现,动物保护协会也出动了,呼吁不能把这两只猪杀了,还给它们起了名字。最后使用麻醉枪,一前一后把小猪抓住了。这时,《每日邮报》又想出一个辙儿,用1。5万英镑向这两只小猪的主人购买了其终身报道权,这两只猪价值50英镑左右。猪是绝对不能杀了,于是把猪送到动物保护协会。在这期间,商人们也开动脑子,出售印着两只小猪的T恤衫和水杯,卖得非常火。只有一个地方经营惨淡——猪肉店的猪肉卖不出去了。
    图2…7 我国媒体关于《每日邮报》“英国小猪胜利逃亡”报道纪实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不是两头小猪有多聪明,而是《每日邮报》的记者很聪明,他们抓住并充分挖掘出两头小猪逃亡这个事实身上的新闻价值,甚至引起了美国传媒的关注,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传媒都报道这个事情,其中《芝加哥论坛报》作为头版新闻来报道。我们平常要抓新闻,一是要放开眼光,抓大事;大事并非天天都发生,所以同时也要缩小眼光,例如聚焦在两头小猪身上,也能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事儿来。这个事情,实际上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猪身上了,自然而然成了新闻。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能琢磨出一些道道来,它不违背新闻真实的要求,同时,又是大家感兴趣、可看的新闻。
    还有些事实,属于极端的情况,同样有报道价值。如果一条狗长得很漂亮,现在可能都很难成为新闻,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差异较大,如果说的是世界上最丑的狗,而且它自然死亡,可能就有新闻价值了。2005年11月的《山姆是条狗》这条新闻,就是这样。山姆是世界上最丑的狗,不是记者封的,而是它确实获得过这一“头衔”,现在自然死亡,享年15岁。这条狗确实很难看,配上照片,绝对有新闻价值。什么事儿变成了极端的事情就有新闻价值了。
    再看这只我国青岛某家喂养的肥猫,可能不一定是世界上最胖的猫,但十分罕见,重30多斤。2006年2月,它首次被记者发现,被普遍报道后,闻名世界了。2007年再次被报道,原因是国际有关保护动物的组织怀疑猫的主人虐待动物。记者上门采访猫的主人和这只巨大的肥猫。猫的主人做了很多解释:不是这样的,这猫就是爱吃好的,不好动,不给它东西吃就发脾气,等等。这样的新闻在没有大事发生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下,如果有重大事实发生,当然就不宜过分地兴师动众来报道了。
    五、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前面说了,传播者要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的使用价值,但在现实的传媒工作中,我们会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够完全实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第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这里是随意抽出的一张《人民日报》的头版(2005年9月18日)。这是平常的一天,没有特别重大的新闻,头条为一组两条没有时效的新闻《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福建问技于民破解发展难题》,剩下版面的大部分,被五位党中央常委的活动报道占据,而且每位常委的报道的字数几乎相同,每条消息版块的长、宽比例都差不多,并严格按照在党内的排位编排前后顺序;还有一条较小的某国总统来访的预告消息。这说明,《人民日报》选择新闻的时候受到某种潜规则的制约。领导人的活动各不相同,而编排的标准完全不在于活动本身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是在党内的排位。
    在新闻编排上,按“当事人”的官职高低而不是新闻的内在价值顺序排列,已经成为业内外皆知的“惯例”。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国人和外国媒体根据版面或电视新闻节目中领导人的出场顺序,揣测中国政局变化的习惯。其实,我们并没有这样的党内规定,相反,党中央多次做出决议,要求改进党的领导人和会议报道。
    2003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做报道。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作序、写贺信、发贺电、参观展览、观看演出、给部门或地方的指示或批示、出席地方和部门举办的颁奖、剪彩、奠基、首发、首映等仪式和接见、照相、联欢、探望、纪念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一般不作公开报道。除了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会议外,会议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
    然而,一旦某种新闻的编排得到认可,往往就形成一种工作上的惰性,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强制要求这样,而是我们自己为了“保险”起见,习惯于按照某种套路来选择和表达对事实的价值认识。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节目套路:
    ——×××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出访×××,会见了×××,高度赞赏两国关系,对××表示欢迎,支持×××的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就×××发表声明,对×××表示遗憾,提出抗议,继续关注。
    ——“×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工程,突破×××课题,创造效益×××,实现利税×××。
    ——××省××市××县××村加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精神,切实为农民解决实事。
    ——×××海关加大打击走私力度,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件,查获×××共×××件,价值人民币×××元。
    ——今天是×××纪念日,我国各地群众、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普及×××知识,加强×××教育。
    ——×××事件的原因已经查明,有关责任人被刑事拘留。(事件发生不是新闻,查清了事件才是新闻)
    ——今天是×××诞辰×××周年纪念日,×××举行座谈会,深入探讨×××,缅怀这位×××家。
    ——××国群众不满×××,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国议会以××票支持,××票反对,××票弃权通过一项×决议。
    ——×××,×××,请看今晚19:38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
    除了这些,有时还需要加上××代表风采录、红色记忆、历史丰碑等等规定的宣传内容。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能够按照新闻价值的若干要素去选择事实呢?除了很多不言而喻的、必须要上的东西,还有我们自己的工作惰性,新闻节目的新闻特征就很难显现了。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新闻≠宣传,我们的传媒又被称为“新闻传媒”,这说明传播新闻是其基本职能;同时,我国的传媒还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是这一任务不应模式化完成,应在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前提下完成宣传任务。模式化地完成宣传任务,实质是一种应付性的怠工行为。当然,对比二十多年前,现在的新闻联播已经多少考虑到新闻价值问题了,有了进步。这里我们把1982年3月9日《新闻联播》节目的内容展示一下:
    1.中外妇女在人民大会堂欢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2.李先念会见法共代表团
    3.西哈努克亲王离京赴朝
    4.广东垦区三十年累计造林一百三十五万亩
    5.甘肃白银棉纺厂建成投产
    6.北京市范家胡同储蓄所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7.解放军三零四医院护士柳静宜为群众义务看病十八年
    8.北京市延庆县女社员傅淑义精心照顾公婆
    9.北京清河毛纺厂挡车工索桂清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0.哈尔滨市保国副食店王建军被人誉为珠算女状元
    11.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展览在长沙展出
    12.云南呈贡县春耕备耕忙
    13.北京市成立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显然,里面好人好事的报道占了太大的比重,没有时效,也无所谓新闻价值。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新闻价值的理念,问题在于还要突破很多自己给自己设的新闻编排的框框,要让新闻节目有新闻。
    既然谈到电视新闻,还要说说我们电视新闻的画面。我们不大重视有价值的新闻画面,你在报告新闻的时候,背后是画面,说的话和画面对不上号,这种情况很多,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画面资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