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 >

第5部分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第5部分

小说: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鳎凸凵弦笕嗣谴诱逍院腿蛐缘慕嵌壤慈炭悸腔肪澄侍獾慕饩龊突肪潮;な乱怠�

  生态文明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在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时,必须考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法律制度之间功能发挥的整体性,全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整体推进作用。

  (二)平等性

  生态文明的理念认为,人与其他物种一样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不可或缺性,并且没有高低之分。平等性是生态文明的内在特征,是生态文明区别于以往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态文明的平等性要求消除传统工业文明中存在的诸多不平等,建立新的生态社会平等。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努力消除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关系,建立种际公平。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掠夺的基础上,而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努力消除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建立国际公平。工业文明是以少数发达国家奴役、剥削大多数国家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他们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谋求经济、政治、军事上的霸权主义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以实现自身的安全与发展。生态文明着眼于全人类的平等与发展,从人类统一性的高度来认识民族国家的存在,认为人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以其他民族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建构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民族平等为核心的公平、公正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20)生态文明强调世界上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还是贫富,都属于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各种文明形式都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各不相同的地区、千差万别的生活经历理应导致全球范围内多姿多彩的文化经历和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21)③努力消除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建立人际公平。生态文明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公正平等的地位,人人为国家层面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创造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拥有公平地享受这个系统的好处。也就是说,“人人都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都有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得到卫生医疗保健,都有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22)。④努力消除代与代之间的不平等,建立代际公平。生态文明在追求代内公平的同时,还追求代际公平,要求当代人在追求自身发展时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后代人保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

  生态文明的平等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时,必须体现法律的平等性要求,根据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能力大小不同,公平分配他们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多样性

  生态文明的理念认为,生态系统是由各个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要素在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丰富多样,但是它们和谐相处,生生不息。生态文明理念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态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一定要承认、尊重和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传统工业文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单一化发展模式,导致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引发有限范围内的过度竞争,造成了资源的相对短缺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也导致生活方式的同一化和文化传统的丧失。生态文明要求建构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模式,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在追求各国发展的同时,注重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当然,世界各国由于自然环境、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导致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应地有所不同。生态文明追求共同发展,但并不要求一律绝对平衡发展,而是正视各国处于生态文明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生态文明的多样性追求使人类文明在多样性的共存中共同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全球普适性与地方特色性的和谐统一,最终使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多样化共享共生。

  生态文明的多样性特征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即使同样是企业,不同规模、行业的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法律应当针对不同的主体,设计不同的规则,规定不同的义务和责任,重点主体承担重点义务和责任,一般主体承担一般义务和责任。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权利义务设计,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不同作用,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生态文明的价值

  生态文明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影响。生态文明的思想价值体现在对人类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深刻影响和变革。

  (一)促进人类自然观的变革

  自然观是人类关于自然的哲学思考和认识。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传统自然观理论变革的产物,是当代自然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是在积极挖掘和吸取古今中外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以及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克服机械决定论自然观、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以生态学的观点为基本方法,从生态整体性的高度,阐释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化和非线性的方法,说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对人与自然的重要意义;用竞争与和谐的思想,说明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作用形式——人类实践活动,不仅是人与自然相互竞争的表现,也是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的根本途径。生态自然观不仅是对自然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更体现为一种属人的特性和价值关怀。生态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辨证自然观和人化自然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也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及其对人类自然观变革的重要成果。

  (二)促进生态伦理观的形成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和生态保护运动的推动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中,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不能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从伦理的角度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学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从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展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伦理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人们对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人的道德关怀扩展的范围以及自然价值的认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将伦理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动物,再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和所有生命共同体,进而扩展至土地、岩石、河流乃至整个生态系统。(23)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不仅是对传统伦理观的变革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反思和道德诉求,更是对人类伦理关系的新要求。生态伦理观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这一人类公共利益的伦理关怀和自身伦理境界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的伦理潜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是对自身的一种超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伦理支持。

  (三)推动人类发展观的转向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发展观有不同的类型。(24)曾经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把发展狭隘地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包括个人收入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25)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应对生态危机的生态文明的兴起,人类发展观也朝着生态化转向,其直接理论成果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26)在我国,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党和政府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升华,它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置于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同时也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整体,用整体的观点看待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整体的观点去评价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社会重“物”不重“人”的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其协调发展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继承,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加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永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科学发展观更具前瞻性和社会进步意义。可见,发展观的生态化转向,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7)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了人类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向。

  总之,生态文明理念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促成了人类自然观的变革、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观的转向。

  五、生态文明与中国

  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不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而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从理论上讲,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应当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是在那里首先爆发了现代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为什么生态文明理念没有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呢?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28)这就导致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首先提出生态文明理念。

  而中国首先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另一方面,生态文明也符合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29)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完全一致。

  总之,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历史渊源;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等一系列崭新的政治理念,为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最直接的政治思想源泉;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为生态文明的催生及其与社会主义的融合提供了最坚实的社会根基。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一般原理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Cyclic Economy),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产品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物质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既需要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缘起、内涵、特征和价值,也需要深刻把握循环经济的产生、内涵、特征和价值。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产生

  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都是在人类反思生态危机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向自然索取。尽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农业文明中即有之,但这种污染和破坏只是小规模的、零星的,处于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范围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逐步形成了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发展的高速度为途径,以生活的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更是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