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

第22部分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第22部分

小说: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般的娱乐节目,因为有您,您的话语赋予了节目娱乐之余的思考,使得它不会匆匆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在电子媒介熙熙攘攘的时代里,信息和娱乐,总是如同华丽的烟火一闪而逝。 大众传媒难免打口水仗,真的为“非”受到了种种“指责”或连累感到不平。 首先,“非”是一档娱乐节目,它的定位就是“娱乐”,它不是新闻更不是评论。中国媒介市场化体制的改革刚刚起步,“收视率为王”是市场的逻辑,对“绿色收视率”的呼唤虽然合情合理,但其“度”始终无法量化,不定量只定性,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够使人信服的判决。 其次,对于“相亲类节目要体现温情”一说,就好比是以制度在要求爱情,如组织上说你们一定要相爱一样滑稽。“非”是一档相亲交友类节目,不是“热恋类”,更不是“婚姻类”,初次见面的男女除去寥寥的一见钟情,何来“浓烈温情”?如果一定要让节目有,那么就是“有意滥情”,是“故意煽情”。 我从读大众传媒这个专业以来,就一直远离它,我还是更喜欢纸质媒介的时代,我喜欢文字,喜欢安静的思考,喜欢相对独立的判断。文字,书卷,就如同某种情绪,淡淡的,雏菊般,就很美好。希望很快可以静下心看看您的书。 JANNY 。 想看书来

为何我会有力量去送奶?(3)
乐嘉老师你好!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普通学生,看了很长时间的《非诚勿扰》,从来没有拿它当娱乐节目看。我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在看,而且大家会讨论每期的人物特点,试图用所学知识了解生活环境的迫切心愿,让我们非常期待《非诚勿扰》。 那期期人物背后活生生的成长故事就真的能一笑而过么?不知道我们算不算祖国下一代,我想说的是班里的同学,有的人会去听歌,有的人会去看书,有的人会去运动,从来没有人说过为了考试达到优秀就来告诉我们,世界上除了学习并无其他任何活动方式。唱歌可以学到韵律美,看书可以得到智慧美,运动可以得到健康美, 《非诚勿扰》又何尝不能表达深刻呢!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必须建立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之上,如果所知如冰山一角,何来价值观?无自由,无选择,更无发展可言! 元英
我28 岁。生活在上海。已婚。我们夫妻,女是本科,男是博士,生活的圈子并不宽泛,二十几个朋友家庭有固定往来。唯一欣慰的是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周围离婚率为零。如此介绍并不是晒幸福,是想告诉你《非诚勿扰》还有这样一群受众,这样的人也还有很多。一向看低写信表达支持或抗议的行为,在此我却选择以这种方式向您与孟非先生表达我的尊重。 我的阳台上有锅,家庭影院满是蓝光1080P,能从台湾中天、香港翡翠一路看到CNN ( 当然这是不合法的),可是我们每周末都看《非诚勿扰》。《非诚勿扰》热闹地刷新着收视率,同时也能让浮躁的人心获得冷静,没有话题没有异议没有争论,就不会有思考有剖析有真相有结论。 如果我有小孩,会不会让他( 她) 收视此节目?——绝对会。 成长的过程有阅读纯美童话的权利,也有对世界尽头冷酷仙境的知情权,这两种,“非诚”的舞台上都有。以为一路顺畅就能成就愿望?以为一直坎坷就无人问津?以为一见钟情是一厢情愿?总有一盏灯会爆冷,总有意外,也总有奇迹。如果一个相亲节目就能颠覆五千年的优良传统,那么九年义务教育就有必要质疑了!
路人丁
我每天收到很多来信,在这里节选了几篇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朋友的声音,这些声音普遍担心《非诚勿扰》会否因片面而遭遇不公。其实,我想说的是,古往今来,但凡成大事者都曾历经不理解、误会和委屈,人如此,其实事也大抵如此,时间终将证明一切,只需告知自己继续“走曲折的路,做正直的人”。 我从来没离开过我熟悉的讲台,也永远不会离开讲台,即使我失声的那天到来,我也要用眼睛注视着人们在那里分享和碰撞,那是我毕生中心灵与其他灵魂交汇的神圣之地。但对于电视,我始终是个外行,我有胆走到如今,全凭观众的喜爱和支持。虽然电视无法像讲台那样让我尽抒己意,但至少,我知道我在这儿还可以为大家做些事情。《非诚勿扰》促使了我在电视上与不同灵魂隔空遥距的碰撞,我尊重这里,犹如我尊重每一个灵魂。


“剩”斗士的相亲路
Q: 这几年来,“剩男剩女”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能够从心理学和性格的角度来解释背后的原因吗? 乐:从性格的角度来讲,因为性格是天生的,个性是后天的。除了随遇而安的绿色性格以外,其余三种颜色——自由率性的红色、完美主义的蓝色和成就第一的黄色都有晚婚的理由。虽然晚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共性。 我们的上一辈更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人生大事应该在某个时候解决掉,否则就会遭遇周围人的异样眼光。而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自己做主,更少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很多时候父母也影响不了,想早婚就早婚,想晚婚就晚婚。之所以“剩男剩女”受到关注,其实是因为年轻人更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使这种现象更多为人们所注意。 Q: 你从事性格色彩学方面的研究,你觉得,哪种色彩类型的男女适合用电视相亲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你如何看待相亲这种婚恋模式? 乐:参加这个节目的选手性格类型绝大多数都是红色,红色类型意味着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从这类选手自身而言,参加节目的女性有两个结果:第一通过节目找到男友当然好,即便找不到,观众朋友如果看到我,给我写求爱信也没什么不好;第二要大家记住我,所以就得特立独行。女嘉宾生活中是否如节目中的表现一样呢?如果她不想展现自己、引发关注,她根本不会上这个节目。一个很低调很内敛的人,她为什么要上这个节目?为什么要让别人品头论足呢?所有上这个节目的都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或认可,或者不在乎别人评价的人。而那种介意别人评论、在意个人形象的人是绝对不会上这个节目的。 无论电视上还是现实中,对于相亲这种形式,不宜看得太重,不要抱着来了就一定要找到终身伴侣的心态,这样反而比较容易放得开。无论男女,放开了才能展现自己最真实最可爱的一面,“端着”或者“装”的心态特别不利于找到爱的感觉。相亲的风靡说明了现代人缺乏交流,为什么现在网上聊天交友的人那么多?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你去问100 个来相亲的人,你那么优秀,为何不能自己找到合适的人?为何一定要用相亲这种方式?他给你的答案多半会是“我的圈子太小”“我遇到的人都不合适”。其实现代人的生活圈子和过去相比不但不小,而且大了很多,但人和人之间心的距离却更远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Q:《非诚勿扰》是一场红色闹剧吗?你说过上节目的人大都是红色性格的人。 乐:《非诚勿扰》是一场红色性格的集中展示,其中除了典型红色性格以外,也不乏红+黄性格和红+绿性格。举个例子,同样是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人的求爱,红+黄性格因为带有黄色,表现出的是镇定和理性(如马伊咪),纯红色的马诺则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有时还会拿对方来开玩笑和调侃。夏燕因为是红+绿,性格中有温顺平和的绿色,别人要跟她换位置,她总是无原则地同意,最后糊里糊涂地被一个追求者带走了。当然我也再次确认我们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这里面至今没有发现明显的蓝色性格,因为蓝色不愿意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让蓝色上相亲节目是很困难的。 Q: 你觉得用如此大鸣大放、众人注视的方式真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吗? 乐:相亲的电视节目十年前就有了,如同网络的相亲交友、公园里的万人相亲会,甚至如同朋友间的介绍对象、居委会老大妈的热心撮合和婚介所里的相亲介绍一样,相亲只是一个初步了解和做约会前准备的过程,并不保证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只是今天的电视相亲节奏更快速,形式更“潮”,不但是一种寻找约会对象的方式,也是展示自己恋爱观和个人态度的平台,所以才招来全社会范围内的讨论。 Q: 有人批评《非诚勿扰》宣扬拜金主义,你对此怎么看? 乐:金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成为很敏感的话题。一些嘉宾在节目中说的话让人感觉“拜金”,我觉得非常正常。事实上,并非只有是她们喜欢钱,普天下人都喜欢钱。只是以前这些问题不大有人在公开场合说,现在有个节目把它提出来,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有人附和,有人批评,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即使没有《非诚勿扰》,在其他的相亲类节目中,“拜金”等话题依然存在,不必过度放大。 另外,我的分析,一般痛恨“拜金”的三种人,一种是在情感中曾被“拜金”的人伤害过,第二种是自己没什么钱的,第三种是怀揣强烈使命感担心普世道德沦丧的。 ?“我是《非诚勿扰》的一把火。” Q: 你的搭档孟非曾说,你是《非诚勿扰》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那么,你当初出于什么考虑来参加这个节目?想过它会这么火吗?  乐:如果我早知道它有这么火,那我很可能当初就不来参加了。主要原因是,担心人们因为《非诚勿扰》的娱乐性,而忽略了性格色彩学真正广泛的应用性和巨大价值。 加盟《非诚勿扰》,是因为当初制片人想找一个“专家”嘉宾,这个人得有些影响力,在专业上得有所建树,但是不要给人太过于固守传统的印象。制片人希望这个人有点特色,能打破人们思维定势中的“专家”概念,于是最后找到了我。我当时虽然在培训和演讲领域独树一帜,却没有任何担任综艺娱乐节目嘉宾的经验,这让我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一旦做得不好,原先在专业领域内的声誉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我自己犹豫了很久,才决定上这个节目。 Q: 但你最终还是决定参与了? 乐:人生需要不断体验、尝试和突破。这个节目提供给我在另外一个领域拓展自己潜能的空间。另外,我觉得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也许我可以在这里发挥出比我想象中更大的力量。《非诚勿扰》为什么会这么火?因为它本身不单单是一个服务性或者娱乐性的节目,而是一个带有很多社会观察、人文思考的情感综合类节目。相亲交友只是一个载体。每场24 位女嘉宾与5 位男嘉宾,他们的人生故事各有不同,可以产生很多话题和深层次思考的东西,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有一种以身代入的感觉,觉得这些人就是自己的身边人,甚至就是自己。 我和孟非都认为,这个节目可以传达很多娱乐之外的精神,在娱乐表象的背后,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非诚勿扰》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年轻人婚恋交友的选择,而是真实的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真实人性的呈现。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期的《非诚勿扰》,都可以当成一篇短篇小说来看。我曾说过,这节目真好,各路神仙和妖魔鬼怪都跑出来现形,人间百态,无所不有。通过别人的故事,可以使大家对人性、对情感、对自己有一个深入的思考。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在节目里谈论别人的爱情,实际上是一种娱乐救赎。 Q: 请评价下你在《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地位,是主食,是配菜,或是调味品? 乐:一档相亲节目的主食永远是男女嘉宾,他们之间的碰撞和互相选择才是节目的内容核心。我也不是配菜,用配菜来比喻那些时尚靓丽的舞台布景、动人心弦的浪漫音乐更为合适。调味品,则更像是指男女嘉宾不时会出现的观念和思想碰撞的话语,正是这些对话让节目趣味横生,五味杂陈。如果说观众看到的《非诚勿扰》是一道大餐,那我就是一把火,我的作用是通过专业的分析,让男女嘉宾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加了一把火,燃烧得更加猛烈,观众也能看到他们内心更加真实的火花跃现。 Q: 你曾说过,对选手的不“残忍”,就是对节目的不负责,是对观众的虚伪。同时你又说婚恋中性格色彩的应用只是性格色彩学中很小的一部分,你担心自己会被误解为情感专家,更希望大家关注节目背后的人文关怀。那你觉得将性格色彩学与时下高度娱乐化的电视节目结合的契合点在哪里?你的理论与相亲节目,与《非诚勿扰》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乐:“当人们在笑的时候学得最好,当人们在痛的时候才有成长”,这是我们所有性格色彩学导师团队秉行的基本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