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女医官-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可好了,阿史那云恨他不守承诺,泄露了自己的藏身之处,直接砍掉了他一只手,取回了当年不杀他的利息。这时李钊才发现自己小看了阿史那云。他一直以为阿史那云是在突厥内斗中处于劣势,从而远走他乡,离开突厥。阿史那云在突厥和大唐交界的三不管地界大青山占山为王,完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
直到阿史那云伏击他的那一刻,那毒蛇一般冰冷的刀锋砍下了他的一只手,李钊才意识到,阿史那云不是强弩之末,而是一直箭在弦上,并非自己能够招惹的人。但是祸已经闯下了,被砍掉的手也长不回来了。
他弄不明白,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常大夫,跟突厥王庭有什么渊源,紧那罗要求自己尽快抓住他,阿史那云不惜以身犯险要救出他。总不会他们都是找她看病的吧?
李钊叹了一口气,惆怅的看了看自己光秃秃的右手腕。他是最想找到常大夫求诊的。其实他本来指望那个小常大夫妙手回春,来帮自己想想办法,不料狄少华横插一脚,硬生生带走了小常大夫。他又找了狄少华好几次,先是好言好语的请求狄少华,让常大夫给他治治病,被狄少华给挡了回来,说常大夫因受了外伤,神志不清,没法给人看诊。今天李钊发现自己被砍下来的手,已经散发出隐隐的臭味,他在绝望之中,想去冲进县衙劫走常大夫,被廖仲旗几个心腹死死拦住。首先,常大夫有没有能给他接好这个断手的本事,没有人知道。大家是见到他治疗一些开膛破肚的伤患,但是明显接上断手的难度更大!其次,冲击县衙意味着跟狄少华彻底撕破脸。狄少华可是朝廷派过来督导剿匪的县令,还兼任游击。如果向他开战,就意味着向上级开战,在这种特殊时期,绝对会被冠上里通外国,背叛大唐的罪名。这样的话,李钊的荣华富贵就都会化为乌有。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可能性,就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这可是太冲动了!
几个手下,轮番规劝李钊,终于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长吁短叹一阵之后,李钊想起来,自己在南云县还有一个相好的姑娘,就借着消愁解闷的由头,来找张晓霞厮混了。
第四十九章 真相
张晓霞一进门,就看出李钊身体的异样。不过她是个聪明的姑娘,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没有大惊小怪的问怎么了,反正她看中的是李钊的权势和金钱,少一只手的李钊并不会少给她好处。所以,张晓霞跟没看见似得,跟李钊饮酒作乐。
善解人意的姑娘总是能令人开怀。李钊带着伤,这几日又是连续追查常小溪与阿史那云的下落,体力不免落了下乘。没有喝几杯,就觉得酒劲上了头。李钊本就有一股虚火窝在心头,这几天一直在白忙活,没有找到发泄的渠道。眼下美人儿衣衫半掩,就坐在他怀中,正拿着酒壶给他倒酒。
这种民宅本来就不怎么隔音,两个人欢好起来毫不顾忌,声音早就传了出去。几个内功好的侍卫,早就听得面红耳热,恨不得自己能取而代之,提枪纵马,也驰骋一番。
好不容易室内安静下来,外面这些侍卫才静下心来,专心把风。
张晓霞迎合了李钊一番,如愿的得到了一包金银首饰。她先把这些东西放到食盒内,想想又藏到自己怀中。李钊不禁失笑道:“我不曾短过你的东西,怎么这样小家子气起来?”
张晓霞气苦:“若不是你这冤家,我怎会嫁给那穷酸?他家娘跟妹子,简直是见什么要什么,不知道从我这里搜刮走了多少东西,所以金银财帛,不敢被她们看见。”
李钊点点头:“那我下次多带些给你,你现在成了家,开销自然大些。不必俭省,一切有我。”这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张晓霞忍不住眼眶微红,倒有几分感动。不过自从与这个男人相好,他虽然不能娶她过门,在银钱上的确大方。之所以让张氏母女租赁冯老爷的后院,一方面是因为那个位置僻静,二来借着冯老爷的名头,李钊也想堵一堵大家的嘴。其实他给张氏母女的好处,已经足够买下几个这样的院子了。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所以李钊很开心,两个人自然又是郎情妾意一番。李钊并不知道,他一心要找的两个人,此刻就离他不远。
阿史那云,轻松的把赵李氏给扔了出去,院子里又成了冯富贵和冯桂花的世界。阿史那云绝对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他不对赵李氏下死手,是因为突厥千百年传下来的传统,女人和孩子是部族的未来,即便是敌人的女人和孩子,也要把他们变成自己部族的女人和孩子,因为人口对于突厥来说,就是未来,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存的保障。
但是跟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在一起,常小溪并没有不适,反而有一种熟稔的感觉。午后的阳光里,两人静静的坐在树荫下面,城里已经没有新鲜的点心果子了。常小溪泡了一壶清茶,两个人慢慢的品着。
阿史那云的眉眼,棱角分明,都是浓黑的颜色,这个大胡子的真面貌是如此英俊,弄得常小溪不好意思看他。只好委婉的歪着头:“殿下,狄大人说你是突厥的王子,冒昧的问一下,你为什么会跑到大唐的土地上来呢?”
阿史那云两只手握住杯子,茶水袅袅的热气升腾而起,透过这股淡淡的水雾,阿史那云开口了:“你已经知道了,我是突厥人。突厥最重视子嗣,因为没有人就没有办法照料草场,照顾牛羊,所以一夫多妻是必须的。贵族的女人就更多了。而且突厥对待自己的女人,全凭宠爱,没有唐人的嫡庶之分。所以我的父王,拥有很多女人,这样他就有很多孩子。但是他最宠爱的,是我和阿史那罗的母亲,她出身高贵,明艳无匹,带着大量的奴隶跟牛羊嫁给我的父王。父王对她是又敬又爱。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王就不止一次的表达过,要把王位传给我。父王同样有很多兄弟,我父为突厥王,他的兄弟们都分到了很大的草场,有各自的地盘。他有一个叫做紧那罗的弟弟,因为是女奴所生,所以一直被兄弟们歧视,就连他的姓氏,都没能冠上阿使,而是用了紧。但是他勇武过人,智谋无双,我父王很喜欢他,一直将他带在身边,视作左膀右臂。就是这个紧那罗,杀害了我的父王,逼得我远走他乡。”
随着阿史那云的讲述,常小溪大概对突厥王庭的那一段纠葛有了了解。阿史那云,突厥王庭的大王子,五年以前,突然逃离突厥,来到了突厥与大唐交界的大青山一带。他带着自己的卫队,占山为王,化名罗启明,从王子变成了土匪。阿史那云势力的扩大,引起了大唐的注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朝廷制定了以南云县居中调度,山东与山西折冲府联合剿灭阿史那云的策略。计划实施不久,朝廷接到报告,说大青山流窜着两股匪徒,都自称是大盗罗启明!而当时的南云县令,在呈上这份廷报之后,就被活生生吊死在了县衙!阿史那云肯定的告诉常小溪,他从不曾分兵出去抢劫,也决不允许手下人打着自己的旗号出去捞钱。他留在大青山是有重要的事情,不会因为些许浮财而坏了自己的规矩。那么,肯定是有人冒充阿史那云,是谁会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随后继任的南云县令,在上任不久,竟然在外出的时候,被流箭射死,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谋杀。因为这种情况,南云县成了个没有官员愿意来的地方,群龙无首,剿匪自然也就成了空话。直到大理寺少卿狄少华,获罪降职,被发配到了南云县剿匪,空置许久的南云县衙才有了县尊老爷。狄少华是大理寺出身,也并非朝廷的弃子。他来南云县的时候,吏部是这么说的:将有用之身,戴罪立功,剿灭匪徒之日,即可官复原职。说起来,狄少华也算是虎落平阳,还有出头之日,朝廷里也有故旧老师照应着。就是这样的身份,又带着众多武艺高强的护卫,来到南云县,还是中了暗算,险些丢掉性命。如果不是遇到常小溪,狄少华就是死在任上的第三任南云县令了。
阿史那云讲了这些事,常小溪终于对南云县这种诡异莫名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阿史那云对常小溪的信任,就如同常小溪对他的熟稔一样,是那么的自然,凡事娓娓道来,毫不避讳。让常小溪有一种错觉,他们两不是只见过几次面的人,而是在一起生活了好久的人!
第五十章 狄县令
在阿史那云为常小溪讲述自己是怎样从突厥来到大青山的情况时,狄少华也在思索南云的困局。已经到了突厥围城的第五天了,狄少华站在城楼上,看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帐篷。与突厥约定的十日之期,已经过去了一半。山东折冲府的都尉李钊,被困在了南云县城中,几乎是指望不上山东折冲府了。派出去向山西折冲府求援的人,就如同泥牛入海无消息。南云县与折冲军府间,互通军报,平时是每月一次。本月的军报已经交流过了,指望周遭的兄弟们,发现苗头不对来支援,怎么也得一个多月。而现实情况是,突厥一旦开始攻城,南云县的防卫,根本撑不过三天。守城的资源和人手,都严重不足。
这已经不仅仅是外患的问题了。自从发现防御的武器装备短缺后,狄少华已经明白了,通敌的内奸渗透很深,早就在为这次突厥进攻做准备了。他在大理寺为官,擅长追本溯源,明白很多巧合,其实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别有用心的预谋。以大唐对军备的重视程度,和大青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讲,南云县跟山东山西折冲军府处于大唐门户的位置,直面突厥,城防和兵员的补充,一定被兵部列为头等大事。但凡脑筋正常的官员,都不会也不敢从这里面捞油水。一旦出事,已经不是一般贪墨,丢官免职的问题了,而是通敌卖国,面临着抄家灭族的危险。
所以南云城的现状,肯定是内应从中做了手脚,人为的导致在一段特定时间,出现装备短缺的情况。想到这里,狄少华烦躁的在城头踱着步子。他到南云县已经有一阵子了,虽然目的是剿匪,但是既然身为县尊,南云县的日常事务还是要管理的。加上因为县令的位置空置已久,确实积压了许多的案件还有其他琐事。狄少华只能耐下性子,一点一点的处理。剿匪,包括刺探军情,都需要兵力,这就需要跟折冲军府协商。等到跟两位折冲府都尉商量好,出兵的数量,路线,定下日期后,狄少华就得帮着筹措后勤补给。打仗主要打的是粮饷,虽然是小规模侦查,但是要做好大规模遭遇战的准备。所以听起来非常华丽的剿匪,并不是兵马点齐,派遣几员干将就可以出战。剿匪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繁冗的。
狄少华忙得焦头烂额三个月,才制定了大概的计划,粮草也准备了一些。同时,刚一到南云县,他把自己的随扈,挑选精明的分批派出去打探消息。有的就在南云县,有的派往边境方向。这些人是他在京城就招募好的,没有通敌的可能性。比起县衙里班头们千篇一律的汇报来说,自然是狄少华自己派出去的人更可靠一些。随着细作们的陆续回报,狄少华得到了不少情报。
首先是关于大青山流窜的匪徒。自称大王是罗启明的匪徒有两拨。很好区分,一拨匪徒是盗亦有道,只要顺从的奉上买路钱,或者是曾经往山寨中主动送过孝敬的行商,都会被放行,匪徒对商队秋毫无犯。没有买路钱的客商,则不允许通过大青山,但是也没有赶尽杀绝这一说。另一拨匪徒可就是心狠手辣,必定将财帛劫掠一空,然后再杀人灭口。作风可谓是天差地别。因此狄少华判断,这两股匪徒,只有一支是阿史那云带领的,另一支队伍,应该是假冒阿史那云旗号,趁乱打劫发死人财,或者有其他目的的。可是论起规模和武力值,两支队伍竟然都很强。有人趁乱发财不奇怪,可是谁有这么强的实力,能与突厥王子阿史那云比肩呢?
其二是折冲都尉府对南云县的影响力,从第一任南云县令被害之后,南云县的老百姓,几乎就只知道折冲军府,而不知道南云县令,朝廷对南云县及其周边的百姓都没有什么威慑力了。老百姓一说起什么规矩,竟然都是折冲军府制定的。完全没有朝廷法度的概念,其状令人心惊。就连曾经有数次突厥围城,都是折冲军府出面谈判,然后由老百姓摊派,捐出钱粮交给突厥人。所以朝廷上流传的边境上数年无战事,竟然是由折冲军府操办而买来的和平。
其三就是狄少华曾经质问李钊的问题,有商队夹带种马出关的问题,为什么折冲军府的路卡竟然没有察觉,这种大规模的走私,肯定有官府的默许,否则不会一直没有被发现。这一下问题的答案几乎呼之欲出了。只是即使知道了真相,还是没有证据。而且现在自己也没有能拿下嫌犯的实力。所以,狄少华一直隐忍不发,不敢打草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