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强人治国:普京传 >

第15部分

强人治国:普京传-第15部分

小说: 强人治国:普京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演出的几乎所有东欧领导人都和他一样,亲身经历过苏联占领的恐怖并在一个极权政权下生活过。昔日的旧怨依然未消。波兰人认为,俄罗斯政府在承认(更不要说道歉)1940年斯大林的秘密警察杀害数万波兰军官和知识分子的卡廷事件一事上仍然做得太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不仅被苏军占领,而且被纳入苏联版图,不得不为自己民族的生存而斗争。成千上万的人被送入集中营。俄罗斯公民成群涌入他们一丁点大的国家,带来了俄罗斯的语言和文化,外加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官僚体制,将他们变成二等公民。土生土长的拉脱维亚人只占本国首都里加人口的不足一半。当地人普遍对俄罗斯人的存在心怀怨恨。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刚刚造成一点松动时,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就率先起来反对苏联的统治。
1991年三国恢复独立后,问题并没有因此全部消失。政治上,俄罗斯接受了这一现状,然而多达100多万俄罗斯人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定居。克里姆林宫觉得自己有权力和义务保护他们。新独立国家的政府并不总能善待本国的俄罗斯少数族裔。波罗的海三国的大多数人内心深处认为,俄罗斯人当初就不该来到这里。正是这些人把波罗的海国家变成殖民地并征服当地人民,因而他们是咎由自取。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境内的俄罗斯人因语言法和公民法失去了祖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对此提出了批评。欧盟把修改这些法律作为两国加入欧盟的一个条件。自从三国独立以来,俄罗斯一直对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立陶宛境内的俄罗斯人人数很少,且多无怨言)境内的公民权状况怨言不断,有时言辞激烈。因此对俄罗斯人来说,北约张开双臂接纳波罗的海国家本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外界普遍认为,在布拉格峰会上,拉脱维亚总统瓦伊拉·维基耶·弗赖贝加因她的一次雄辩有力的脱稿即席演讲抢了风头。她本人并没有在苏联的统治下生活过。正当红军“解放”她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的时候,7岁的她随父母逃离了拉脱维亚。然而她的讲话概括了这次峰会的意义:
在一段漫长的时期内,拉脱维亚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她既懂得自由的含义,也懂得失去自由的含义。拉脱维亚懂得安全的含义,也懂得失去安全的含义。这就是为什么被邀请加入一个将保证我们安全的联盟在我国的历史上将是一个重大的时刻。
我们拉脱维亚人希望在政治稳定的基石上,而不是在变化无常的流沙上建设我们的未来,我们不想置身于某种政治上捉摸不定的灰色地带。我们想享受北约多年来一直捍卫的种种自由和权利的灿烂阳光。我们不想被遗弃在外面的黑暗中。任何国家,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希望加入那些捍卫同样的价值观,追求同样的理想,愿意作出同样的努力,我们都不希望看到它们被遗弃在黑暗中。我国人民在历史的火焰里经受了考验,在苦难和非正义的熔炉里千锤百炼。他们懂得自由的含义和价值,懂得全力去支持、维护和捍卫自由并为之而奋斗是值得的。
她发言时,她的听众—全部是男性国家元首—几乎屏住了呼吸。波兰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日后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老实讲,当时我的双眼噙满了泪水。正是这样的动人时刻告诉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结束了,我们正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这种感受……透过皮肤,通过浑身的战栗传给了我。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布拉格一个共产党人曾用来召集会议的皇宫里结束了,而今它的主人是现任总统哈维尔。”'8'
在场的所有来宾皆有同感,也许俄罗斯代表团除外。俄罗斯代表团是前来出席次日上午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一次简短的仪式性会议。外交部长伊戈尔·伊万诺夫回忆了他如何向他的西方同伴解释,北约新的成员国确保自己“安全”的途径是令俄罗斯感觉不安全:“这些国家想加入北约的实际利益是什么呢?不错,是获得政治利益。但威胁来自何方呢?首先应当阐明实际威胁,然后再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缩小或对付这些威胁。”他又补充道:“实际上这样做并没有增加任何人的安全,无论是北约国家,还是俄罗斯,而是增加了一个不信任的因素。你们关心自己的安全,却不关心俄罗斯的安全。”'9'
美国人对诸如此类的抱怨有现成的答复。下面是尼克·伯恩斯的一席话:
你知道,通过扩大北约,我们也是在将俄罗斯一军。自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一直说,他们变了,而且认为欧洲应该成为一个人民在没有外来统治的恐惧下自由决定自己未来的地方。通过在2002年11月邀请这7个国家加入北约,我们告诉所有人,如果你在未来的一个民主体制下选择自由,我们可以协力保证并维护这一自由。不少俄罗斯人后来说,这是北约背信弃义之举,显示了北约言而无信。我觉得这种说法让你充分认识了这些俄罗斯的领导人。他们不相信民主。
在当代世界,在苏联解体后的世界,在1991年后的世界,俄罗斯人无权决定其他国家人民的未来。他们无权把自己的帝国强加在他们称之为近邻国家的人民头上。如果我们有力量,就像我们现在有力量一样,能确保其他国家的人民获得自由和民主,帮助他们获得这种自由毫无疑问是正当之举。'10'
俄罗斯人和美国人各说各话的能力着实令人吃惊。俄罗斯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自己在本国内的行为仍然令四周的邻国感到畏惧。美国人及其盟友认识不到,俄罗斯人因为被看做潜在的侵略者而不快。2002年北约的两次峰会被赞誉为冷战的终结,但实际上两次峰会使冷战死灰复燃,开始了一场新冷战。从俄罗斯的角度看,昔日横穿欧洲腹地的铁幕如今正在被一个更靠近自己国门的新铁幕所取代。
普京再次失言
当年春天普京发表的国情咨文听上去让人觉得他似乎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在世界舞台上受到尊重,而且几乎可以称自己是反恐战争的共同领导人之一。普京说:“俄罗斯今天是国际稳定最可靠的保障者之一。”“正是俄罗斯的原则立场”促成了一个持久的反恐联盟。普京说,通过共同的努力,他们铲除了阿富汗境内最危险的国际恐怖主义中心。
随后,普京谈到俄罗斯“为融入欧洲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步骤”,以及他与欧盟建立一个“单一经济空间”的目标。
上面一番话说得很动听,然而普京失言的老毛病又犯了。2002年11月普京前往布鲁塞尔出席一次与欧盟领导人的峰会时,言谈之间使用的语言令人感到,他不是一位世界政治家,而是酒吧里的一个恶棍。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法国记者问了普京一个关于车臣的直截了当却并非特别无礼的问题:为什么俄罗斯动用杀伤性地雷和炮弹,造成上百人的伤亡?难道总统先生没有想过,用这种方式消灭恐怖主义的同时,全体车臣人也正在被消灭吗?也许《世界报》这位可怜的记者没有意识到,他触动了普京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在普京眼里,仅仅提出这一问题就足以表明这位记者同情恐怖主义。普京怒斥道:“如果你渴望成为一名伊斯兰教极端分子,愿意接受割礼的话,我请你到莫斯科来。我们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不缺这方面的专家。我会建议他们动手术时把你割干净,以后再也不会长出来。”
这件事距布拉格峰会开幕只有一周。它又一次提醒了北约新旧成员国,普京也许还没有完全作好加入文明世界的准备。
反对伊拉克战争同盟
倘若普京对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说粗话的话,他兴许会博得华盛顿的一笑和赞许。然而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日益对抗,使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又被打进了一个楔子。它表明,涉及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时,华盛顿甚至不屑做做样子,假装把俄罗斯当做一个举足轻重的超级大国。当然华盛顿会讨好普京,以求得到他的支持。然而如果得不到的话,美国人不会因此而却步。在伊拉克问题上,布什政府没有兴趣听取俄罗斯的意见,正如在南斯拉夫问题上克林顿没有兴趣听取俄罗斯的意见一样。
2002年一年,伊拉克危机不断加深。人们猜疑日深,萨达姆无视联合国安理会的各项决议,正在继续生产和储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2年11月8日,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谈判,联合国通过了一项新的决议—1441号决议,给伊拉克“最后一个机会”解除武装,否则将面对“严重后果”。11月下旬,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此后几个月里,他们没有发现违禁武器,但也未能证实伊拉克人销毁了此前记录在案的武器储备。正在演变的这场外交对抗集中在两个问题上:是否应该给予武器核查人员更多的时间以完成他们的任务(如首席核查官汉斯·布利克斯希望的那样),以及下一步怎么办?因为1441号决议没有授权动武。在这场外交对峙中,一方是美国和英国,另一方是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由于俄罗斯和法国是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和英国显然无法在安理会通过一项授权军事行动的新决议。美国人轻蔑地把普京—施罗德—希拉克联盟称为“老狐狸轴心”,不无讽刺地将这几个国家同布什所说的“邪恶轴心”(伊拉克、伊朗和朝鲜)连在一起。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不屑地称法国和德国是“老欧洲”,而“新欧洲”是总体上支持美国立场的更听话的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拉姆斯菲尔德的这番话无意间进一步疏远了法国及德国与美国的关系。
出于种种原因,普京坚决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计划。俄罗斯在伊拉克有重大的商业利益。它担心,如果战后大量石油涌入市场,石油价格可能会下跌。俄罗斯对它眼里的美国无视国际社会决定的单边主义极其愤怒,反对隐藏的政权更迭计划。俄罗斯认为,应该允许联合国的武器核查人员继续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作,并用尽一切外交手段劝说萨达姆·侯赛因退让或辞职。普京完全支持反恐战争,但和布什不同,不认为伊拉克是一个赞助恐怖主义的国家。
俄罗斯人对2003年2月5日鲍威尔国务卿在安理会作的不能令人信服的发言不屑一顾。鲍威尔的发言似乎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谢尔盖·伊万诺夫回忆道:“我们看到了从高空拍摄的照片,有运载化学武器的大卡车,还有一些重型卡车。他们说,这是可靠的证据。我们回答说,‘等等,也许你们掌握了这些情报。可我们没有。’”'11'
不过普京当初并不倾向于公开表态,以免损害他与乔治·布什新建立的关系。一开始,他在公开讲话中始终坚持谨慎支持美国确保萨达姆裁军的努力的立场。他告诉一批法国记者:“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的唯一任务,是确保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是找到这些武器并迫使伊拉克销毁它们。在此问题上,我们必须作出一切努力,以确保伊拉克与联合国的核查人员充分合作。”
2月9日前往柏林与施罗德总理举行简短会晤时,普京警告说:“对伊拉克单边使用武力只会给数百万人带来苦难,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但普京也告诫,不要给反美情绪火上浇油。
次日普京前往巴黎进行国事访问时,立场变得更强硬了。访问期间,三位领导人发表了一份联合宣言,谴责使用武力。三边宣言源自一项法德倡议。施罗德和希拉克两人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就在前一个月,在凡尔赛举行的一次纪念两国具有历史性的《爱丽舍宫友好条约》(《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活动将这一关系推向高峰。据希拉克的顾问莫里斯·古尔多–蒙塔涅(外交圈内他被称为“米高梅”)说:“我们是德国人的亲密盟友。我们知道,德国人对伊拉克局势的评估和我们一致,但我们不了解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的立场。英国人站在美国人一边,但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立场是什么呢?因此我们了解俄罗斯的立场至关重要。”他说,普京和希拉克见面前,谁也不确知对方是否准备好否决一项新决议,而且谁也不想独自行使否决权。德国作为安理会的一个非常任理事国有表决权,但没有否决权。因此施罗德依赖希拉克替他投否决票,并一起拉上普京。'12'
蒙塔涅和他的德国同伴起草了一份联合声明,并商定一俟普京从柏林来到巴黎,希拉克将设法拉普京加入。法国人在戴高乐机场为普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军乐队、红地毯、三军仪仗队。希拉克甚至一直走到飞机舷梯前迎接普京,向他献上一个大花篮。蒙塔涅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讨好俄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