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聆听尼采的生存智慧 >

第9部分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聆听尼采的生存智慧-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褪窃谡庵质导噬现还匦氖笔滦挛诺乃健笆澜缋贰敝校酝荚谒浪蟹鸩ɡ降奈撸来鞔谋缫彩嵌酪晃薅恼嬲腥说闹魈狻�

  为了获取我们现在引以为荣,沾沾自喜的那一丁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感,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之大是难以想像的。然而,正是对于理性的这种自豪,使那些处于“世界历史”之前的“习俗道德”的洪荒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完全不能理解。而这些洪荒时代却是决定了人类形象的真正的和关键的历史时代,在这些时代里,忍受痛苦乃是一种美德,残暴无情乃是一种美德,弄虚作假乃是一种美德,睚眦必报乃是一种美德,丧心病狂乃是一种美德。相反,幸福却被视做一种危险,和平被视做一种危险,怜悯被视做一种危险。在这样的时代里,被人怜悯乃是一种侮辱,辛勤劳作乃是一种侮辱;在这样的时代里,疯狂是神圣的,而变动是不道德和灾难性的!——你是否认为所有这些都已发生了变化,因而人类必定也要同时改变它的特性?

  顿 悟

  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读尼采是极有意义的,因为他极力地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假使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自励自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即使是在没有人性压迫的时代,读尼采也同样有意义,因为改良人的素质始终是人类进步所必需的。能将折磨当作美德的,相信也只有尼采才有这样的意识。

  道德的偏见

  由古至今,整个心理学自始至终都依附在道德偏见与忧虑之上,从未敢越雷池一步,并被认为是形态学与权力意志的阐释。实际上,到现在还没有人深入到其思想本身——正如我所观察到的那样,在早已约定俗成的事物中,发现一种长期受到冷遇的事物是被允许的。

  道德偏见所实施的暴力,早已深深渗透到表象看来最冷酷与最无力反抗的精神世界,且十分明显地产生了有害的、阻碍性质的、令人辨不清方向的、扭曲的作用。真正的外貌心理学理应同研究者心中的无意识对立情绪作斗争,它应该将“心”朝向自身,创立一种论“善”“恶”冲动相互作用的学说,即一种更文明的非道德,在良心中造成痛苦与烦恼,甚而有了一种善的冲动皆由恶的冲动派生出来的看法。

  然而,如果有人将仇恨、忌妒、贪婪、野心等激情当作决定生命的因素,当作生命全部内容中存在的基本法则与特质——在生命被拔高的同时,这些因素也应该被拔高,那么他就会患上由自身所引起的转向病,就如同晕船一样。

  从广义来讲,在这一个庞大而几乎全新的领域中,这种假说并不算最痛苦与完全陌生的认识。实际上,人们完全有理由避开这种结局,但又有谁能办得到呢!另一个方面,如果人们现在立刻驾驶着小船向这边漂过来,噢,那好吧!咬紧牙关!睁大双眼!牢牢稳住方向!我们碾压着道德,破浪前行。这样做,我们或许会将残存于我们自身的道德摧毁,因为我们的船正驶往那个方向,勇往直前——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迷茫的游子与冒险者永远不会为自己开启一扇更深刻的、洞察世界的窗口。而作为心理学家,至少要有勇气提出要让心理学成为诸学科的皇后,其他学科均要为她效力。如此,心理学将再一次成为通向解决各种基本课题的必由之路。

  对于那些哲学家来说,千万要提防那种神秘学。提防不要因为“真理意志”而受苦。甚至要特别留心自己的辩护词。因为它很有可能会损害到附于你们良心之上的无辜与雅致所处的中立地位,会使你们伸长了脖子去反击异议。它会让你变得丧失理智、甚至兽性大发,迷失自己;如果你们要同危险、诽谤、嫌疑、撞击甚至更粗俗的敌意作斗争,那么你们最后不得不摆出大地的真理辩护者的身份来手舞足蹈一番——似乎“真理”充当的就是这样一种驯良的、动作愚笨的角色。难道真理真的需要辩护者吗?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任何一场斗争都使人变得恶毒与狡猾!任何一场长期的斗争都不是公开用武力来进行的。一种旷日持久的精力对决——对可能存在的敌人的关注!这一社会的碰撞,这种长久的迫害、低能的追捕——同时还包含着强制的退隐,就如同斯宾诺莎与布鲁诺所遭遇的那样,没人逃得出。不管是最理智的伪装,还是那些自知将成为历练过的复仇者与放毒者(这也正是人们放弃探求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与神学的原因!),根本不屑于去谈论道德愤怒这种愚蠢的把戏,而它却成为一位哲学家最为显著的标志,这也表明哲学的幽默感已远离了他;他的“为真理而献身”被强制曝光——这是那群鼓吹和平的演员们硬塞给他的。而假使人们自始至终只是用一种艺术家的好奇心去打量他,再结合某些哲学家的例子,那么这一危险的兴趣就能够为人们所理解了。在他不断退化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能看到他(蜕变为“神秘主义者”,坠落成舞台或讲坛上的大喊大叫者)。人们怀着此种愿望,不管怎样也要一看究竟——这只是一场萨第尔之戏,只是一出压轴的闹剧,只是作为持续的证据,以证明那原本冗长的悲剧终于落幕——无论何种哲学,其形成过程皆是一出冗长的悲剧——这是首要的前提。

  顿 悟

  道德的偏见只会让我们看到善的一面,进而吹捧“善”,而忽视恶的一面,或是无端地批评恶。这种做法只会让我们看问题以点代面,有百害而无一利。

  道德的培育

  在培植道德的各种势力中,也存在具有真实性的因素。因为,终有一天,在它发现道德目的论的时候,真实性必将会与道德背道而驰。对于道德的实利观,这是一种认识已久的观念,且伴随着根深蒂固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如同兴奋剂,使人认为自我解脱是一种绝望。现在,让我们论证自己身上所需求的东西吧!这种需求是在长期道德的解释下形成的,但是我们今天看来,它们并不是真实的需求。因为,它们似乎已经成为了价值的依托,我们维持生命的基础就是为了它们。也正是因为这种对抗性,我们所认识的东西不受人们重视,而我们想拿来欺骗自己的东西,却又被禁止评论,从而产生一个消解的过程。

  折衷的立场不会取代极端的立场,而取代极端的立场的是与之截然相反的立场。所以,心理学最必不可少的欲望就是对天性的绝对非道德性和无目的无意义的信仰。倘使说对上帝和道德秩序的信仰是脆弱的。现在,出现了虚无主义,但并不是因为生存的痛苦比以前增多了,而是由于人们对灾祸即生命中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有一种解释宣告破产了,因为它被认为:生命根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

  这种思想的形式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生命,原来的生命就是荒诞的、没有意义的,但它却无法避免地轮回,无休无止,直至虚无,也就是“永恒的轮回”。

  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虚无主义形式,即虚无是永恒的!

  佛教所体现的欧洲形式是:知识与力量相结合,其能量迫使人们尊崇这种信仰。这一点是所有假说中最具科学性的。我们并不承认终极目的的存在。如果生命中真的存在一个目的,那么想必它已经达到。

  由此,人们就会认识到,这里努力追求的其实是泛神论的对立物。因为,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切皆完美、神圣、永恒”,这同样能够迫使人们尊崇那种“永恒轮回”的信仰。现在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道德也将这种肯定万物的泛神论立场取消了吗?从根本上说,道德所克服的只是其信仰的上帝。对于设想出来的一个“善与恶的彼岸”的上帝,有何意义呢?在这种意义上的泛神论是否可能?在过程中,我们虽然将目的观取消了,但是这就表示我们肯定过程吗?如果说这个过程无时无刻地取得某种东西,那么情况大概会是这样,并且始终保持同一事物。关于这一点,斯宾诺莎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他就获得过这种肯定的立场,因为每一时刻都存在一种逻辑的必然性。所以,他就凭借自己的逻辑本能战胜了这种世界特性。

  当然,斯宾诺莎的情况只能说是一个特例。任何一种现象基础的性格特征,都会在其现象中凸现出来;假如某人将它看作是自己的基本性格特征,那么想必它会使这个人像胜利者那样,赞扬那些普通生命的每一个时辰。最主要的一点或许就是使人以一种喜悦之情将身边的这个性格特征看成是善的、有价值的。

  如今,道德已经阻止那些被动强制和压迫的人,以及被等级划分的生命绝望,并且协助他们避免掉入虚无的深渊里。因为这体现了一种对人的无能为力,但并非是对自然的无能为力,而是对生命产生绝望的怨恨。

  掌权人和暴徒都被道德所拥有,这些人可以把“大人、先生”统统看成是自己的敌人,一些卑贱之人时刻监视着“大人、先生”。也就是说,首先有必要鼓起那种卑贱之人的勇气,并且使之变得更加坚强。如此一来,道德则教诲人们对统治者的基本性格特点就是必须抱一种刻骨铭心的深仇和轻蔑之情,即针对其权力意志。道德应该将这种权力意志废除、否定,甚至要将其碎尸万段。因为,当我们以一种相反的情感和估价看待时,我们便能发现,这出自于一种令人恨之入骨的本能。一旦那些受苦的人和被压迫者丧失了那种蔑视权力意志的信仰,那么他们必将进入那种不可救药的绝望漩涡。对于生命来说,如果这种特征是必然的,或者出现了这种情况,即在那种道德意志中真的隐藏着“权力意志”,那么,仇恨意志也变成了权力意志,这也是最终的结果。大多数被压迫者似乎意识到,当他们与压迫者站在同一个地方时,压迫者不应该具有什么特权以及更高的等级。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与生命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它们都属于权力限度之外的。假如说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意志,那么道德会防止那些败类陷入虚无主义,因为道德已经将一种无限的价值和形而上学的价值赋予了每一个人,且将它纳入了一种与世俗权力和等级制互不协调的秩序之中。因为,道德教导人们要学会低眉顺眼、屈从忍让。如果某个人对这种道德的信仰消失了,那么败类自然就丧失了生存的精神寄托,也必将走向灭亡。

  灭亡的表现形式就是自取灭亡,它是一种对必然毁灭的东西的本能选择。败类的自我毁灭象征着自我活体的解剖、中毒、酒精中毒、浪漫主义,尤其是本能地强行采取某些行动,通过某些行动,人们将强者看作是自己不共戴天的死敌,并且把毁灭意志当成是更深刻的本能、自我毁灭意志的本能、要求遁入虚无主义的意志。

  顿 悟

  诚如尼采所言:道德总是教导和要求人们学会顺从,学会忍让。道德的培育,其实便是在教导人避免跌入虚无的深渊。

  珍惜你的美德

  亲爱的朋友,倘若你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德,便不要与人共赏。

  当然,你必定会为它取个名字,并且十分珍惜它,你会开心地与它嬉戏、玩耍。

  但是,倘若你让大家共用这个名字,那么你将会失去这种特有的美德而变得和大家一样!

  你毋宁说:“这个使我内心感到饥渴,使我灵魂感到悲喜的东西,既不可言喻,也无以名之。”

  就让你的美德永远保持高姿态吧,而千万不要加以任何亲昵的名称。假使非要提到它,你也大可不必羞于启齿。

  你完全可以慢吞吞地说:“这是我所珍爱的善,它使我快乐至极,我所需要的善正是如此。”

  “我之所以需要,并不是它是上帝的律条,或是人类的法规与需要。它对我来说绝不是引往超人世界或天堂的路标。”

  “我之所以深爱它,仅仅是因为它是属于地上的美德——它不会苛刻,更不会卖弄小聪明,也不会虚情假意。”你应当这样诉说自己的美德。

  如果你将最高的目的灌注于热情的深处,它们便会变成你的美德和欢乐。

  即便你是属于脾气暴躁、执著狂热、沉迷肉欲,或者是充满恨意的族类,但是你的热情终将成为美德,就连恶魔也会变成天使。

  从此,你的身上便不再有任何邪恶,除非是因众多美德之间的冲突所引起。

  可爱的朋友哟,若是你很幸运,你只需拥有一种美德就够了,千万不可贪多。因为如此一来,你过桥就会容易些。

  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