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氛围又实在可信,它创造了序言散文化的形式。其描写和叙述性语言都十分质朴,平和。它情理并茂,在申理时伴有感伤情绪和伤逝之感,摆脱了纯粹的玄言体。这种前为写景、后为言理的形式对后来的理趣散文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吏部郎谢万书》,以前总是仅仅将它作为研究东晋衰败的重要文献。其实它也是一篇篇制简约、语言质朴,很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有人认为它是由晋初潘岳《闲居赋》的繁,到晋未陶渊明《归去来赋》的恬淡自然,带有关键性转折的一环,在田园诗文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二、关于《兰亭诗》
〃流觞曲水〃的具体方式是筋随曲水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取饮并赋诗一首,不赋者罚酒三斗。其中有26 人即席赋诗。
当时王羲之赋诗两首。他的《兰亭诗》第一首是: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零,异世同流。
乃携齐契,散怀一丘。
这首诗首先描写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流露出兴奋的心情,他将参加兰亭修楔的人与孔子相提并论,归为志趣相同的一类人物。〃咏彼舞雩,异世同流〃,抒发了诗人及与会者怕情山水的感慨与情怀。在聚会人中,作为年长官高的盟主王羲之为了提高人们的兴致,首先赋诗,所以情调比较高昂。《兰亭诗》两首都是即席而作,随后便开始构思自己的诗作,所以第二首作者在写作上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了。他主要写自己,直抒胸怀,侧重于天道与现实的思考,调子比较低沉。第二首诗比较长,可分为五章。①一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二
三去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① 《古文观止》。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三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四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五
合散固所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悠悠宇宙永不休止地循回轮转,自然界的陶冶育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什么力量能使宇宙万物永恒运动呢?作者不能回答这个玄妙难侧的问题,表现一种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思想情绪。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顺乎自然,对于富贵荣辱全然不加考虑,泰然处置,无欲无求。有些人领悟不了上面的道理,结果是陷入利害得失纠缠之中而不能解脱。要随遇而安,与世无争。这次的良辰会聚,应该纵情欢乐,逍遥自得。
三春时节万物萌生,随顺自然就会有欢畅的情绪,自然美景尽收眼底,自然界是那样的均衡和谐、合理,使人们各得其所,各愉其意,实在很奇妙。第二首诗的第一、二章仍是寄景抒情,第三章是说参加宴集的名人高士都把玄理作为精神寄托,所谓前人的远见卓识都是违背〃自然〃原则的,清心无欲是我们的追求,这次宴游好似得道者交往,忘却了荣辱得失,超越了自我,摆脱了世俗观念而飘入了仙境。
第四章是说要真正做到除去〃尘垢〃、〃鄙吝〃是不容易的,除非醉酒以后才会解除杂念的桎梏……这种上天的惩罚。只有在这时候内心的庸俗杂念才不会停留,矜持自浮之心才能平息。兰亭虽无音乐,但大家饮酒赋诗,抒发情怀,超世脱俗,一朝取乐,犹如度过千载一样没有区别。
第五章是全诗的最后一章,主要是析理,用道家思想解释自然和人生。人生的生死聚散、寿命长短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按照道家的观点,生命是无所谓始,无所谓终的,生和死是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而已。兰亭诗词藻并不华美,很少追求诗的意境,诗中阐述的是老庄的玄学哲理,故被后人称之为玄言诗。诗人在政治上碰壁以后思想困惑苦闷,只好借玄理来排遣,他感叹生命短促,他明知〃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但也不得不在玄理中寻求精神寄托。
兰亭诗是山水诗的雏形,它表明当时的山水审美意识已经有了发展。为以后的山水诗,山水画构架奠定了基础。兰亭诗虽然比较粗糙,但它语言平和,反映了王羲之真实的思想感情。与至亲好友雅集、相会是件其乐无穷的事,在王羲之的信函中常可看到与友人相约会见的内容:未秋初冬,必思与诸君一佳集。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若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王羲之植根现实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关于生卒年
王羲之的生卒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晋书·王羲之传》只是说他〃年五十九卒〃,没有生于何年也没有注明他卒于何年,由于史料记述寂寥,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依据资料来源的不同,对于王羲之的生卒年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公元321 年…379 年。持这一说的最初是清代人钱大听(见《疑年录》),他没有说明资料的来源。后来余嘉锡经过考证认为这一说是钱大听根据《太平广记》卷二百七羊欣《笔阵图》中的一句〃三十三,书《兰亭序》〃推算出来的。
人们普遍认为这一说不能成立,驳斥的论点有三条:1。历史记载周于322 年被王敦所杀,王羲之十三岁见周,那该是333 年,那时周已被杀十一年,那真是活见鬼了。〃王廙为右军之师〃①。但他也于322 年就谢世了,那时王羲之仅两岁怎能学习书画?
2,根据《世说新语》、《书断》、《东观余论》所说,推断王献之生于公元344 年,父子相差二十一岁,这本来无可非议,但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就算十年中生七个孩子,那未王羲之十一、二岁就结婚并有生育能力,这是与生理科学不相符合的,也是违背事实的。3。根据王羲之在《十七帖》所说,周抚七十岁时王羲之是〃年垂耳顺〃之年,该是五十九岁,周抚卒于公元365 年,如果王羲之321 年生,他五十九岁为公元379 年,那时周抚已死去十四年了。
(二)公元305 年…363 年。有人依据明张傅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云〃时年五十有三〃,文后又记〃永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书〃往下推六年即王羲之(五十九岁)卒年,即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 年),逆推为305 年生。
东晋穆帝年号只用了十二年,永和十四年成了无稽之谈。鲁一同说:〃考永和尽于十二年,不当有十四年,决为伪托,不足据证。〃经过查考,《说① '唐'张彦远辑,《法书要录》卷一○《右军书记》。
② 王羲之:《十六帖》,湖南美术出版社1980 年第1 版(墨迹本)。
① '南朝·梁'庚肩吾:《书品论》。
郛》和严可均《全晋文》、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均没有〃永和十四年〃字样。这一确错无疑年号是学识浅薄之人妄加的。〃时年五十有三〃,哪一年〃五十有三〃不得而知,怎能算出王羲之的生卒年呢?故这一说也很少被采用。
(三)公元307 年…365 年。这一说是由清代人鲁一同提出的。郭沫若在兰亭论辩中沿用此说。王汝涛针对鲁一同的论据,曾多次发表文章批驳①。鲁一同用〃桓温自江州还台〃证明王羲之至少活到365 年,推翻了361 年卒的论点。原文〃桓公以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不可当在谁耳〃。应断句为〃桓公以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不可,当在谁耳。〃而鲁一同错断为:〃桓公自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以致文理不通,更重要的是人错、地错、事错、时错。同时玉汝涛通过论证指出鲁一同用《贺登极表》否定王羲之死于361 年不能成立。鲁一同在《王羲之年谱》中这样写道:相传十七帖乃逸少与周益州,历代鉴别,殆无异论,中一帖云,足下今年政七十那,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益州名抚,镇蜀二十年。(按史称三十年,考永和三年人蜀,下至兴宁三年。得二十年,则三十年未审)卒于兴宁三年六月,据此则年垂耳顺,正五十九岁。逸少之卒,又不得至兴宁三年之后矣。故援证诸帖,推寻纪传,断以永嘉元年,为公生之岁。②周抚七十岁时,王羲之五十九岁,周抚死于公元365 年,推论王羲之卒不得迟于兴宁三年(365 年)以后,这都是有根据的,其推论也是对的。然而没有任何材料可证明公元365 年正是周抚七十岁。所以以《十六帖》证实王羲之卒于365 年证据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鲁一同试图排除王羲之卒于361 年之说,用了不少笔墨,但仍出了很多漏洞。〃卒于365 年〃之说本身与学术界公认的有价值的史料并无多大的矛盾,如鲁一同或其他人确有证据说明,周抚七十岁卒,别人就难以否定王羲之〃卒于365 年〃这一说了。
今人潘岳用十二生肖推断王羲之的生年颇有意义。〃羲之伯叔、兄弟当中,凡小字沿用生肖者,如阿黑、阿龙、阿兔、阿犊、阿牵龋苑掀渖剑既范抟晃蟆!ㄍ豸酥∽职⑤耍ㄝ恕ㄍㄍ茫撇馔豸酥敉谩4佣槌鲆幌盗心攴荩詈蠓段а顾醯307 年和319 年。因319 年多与史实有矛盾,得出生于307 年的结论并认为〃当无差大〃。①不过潘岳无直接的确凿依据说明王羲之属兔,故人们不敢苟同此说。
(四)公元303 年…361 年。张怀瓘在《书断》中持这一说,宋《东观余论》、《兰亭序》也这样认为。其实在张怀瓘前,梁·陶弘景就有《真诰·注》:〃(王羲之)升平五年亡,年五十九岁〃的著录。陶弘景根据什么便不得而知了。
陶弘景(456…536)成年时,王羲之去世仅120 年左右,所以有的专家认为陶弘景的资料可信程度很高。包世臣、麦华三、余嘉锡、徐邦达、李长① 详见《王羲之生平家世几个问题的考辨》、《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前言。两文分别载《王羲之研究》、《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两书。
② '清'鲁一同:《王羲之年谱》,引文中括号内按语原文如此,沈子善:《王羲之研究》,正中书局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版。
① 潘岳:《王羲之与王献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年第1 版。
路都认为,王羲之生于公元303 年,卒于361 年是正确的。
根据有关文献,通过上述四说对比分析,笔者采用第四说,即王羲之生于公元303 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卒于公元361 年(东晋穆帝升平五年)。王羲之生于公元303 年,无疑是迄今为止说服力较强的一说,但决不意味对王菱之的生卒年没有讨论的必要。笔者发现〃303 年说〃与《世说新语·排调》很可能发生矛盾,现将原文录引如下:简文在殿上行,右军与孙兴公在后。右军指筒文语孙曰:〃此啖名客〃。简文顾曰:〃天下自有利齿儿〃。
从引文推测,上述事件如果发生在司马昱即位做了皇帝(简文帝)以后,也就是公元371 年至372 年,这期间按〃303 年说〃王羲之早就不在人世了。作为〃纂缉旧文,非由己造〃(鲁迅语)的《世说新语》,对它的记述,是不能忽视的。
二、《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兰亭序》真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清末李文田就曾怀疑此帖的文章和字都是后人伪托的。1965 年,郭沫若又重新提出怀疑,很多人发表文章,立刻引起热烈的争论,有的人赞同郭沫若的意见,有些有名望的人如章士钊、高二适、商承祚等则反对郭沫若的看法。
郭沫若的文章,是以出土的东晋书迹,即1965 年1 月10 日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和南京出土的王谢等墓志为依据。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①中说:〃五种墓志(《谢鲲墓志》、《王兴之墓志》、《颜刘氏墓志》、《兴之妇墓志》、《刘尅墓志》)只是三十五年间的东西??在这儿却提出了一个书法上的问题,那就是在东晋初年的三十几年问,就这些墓志看来,基本上还是隶书的体段,和北朝的碑刻一致??这对于传世东晋字帖,特别是王羡之所书《兰亭序》,提出了一个很大的疑问。〃〃王羲之和王兴之是兄弟辈,他和谢尚、谢安也是亲密的朋友,而《兰亭序》写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