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

第13部分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第13部分

小说: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公感叹,噫,在受到冒犯或挫折时,千万要忍耐自己啊!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
<原文>
子虚一赋,相如遽显;阙书一下,顿荣主偃。王生布衣,教龚遂而*祖汉庭;马周白身,代常何而垂身唐殿。
人生末遇,如求谷于石田;及其当遇,如取果于家园。岂非得失有命,富贵在天?
卞和三献,不售;颜驷三朝,不遇。何贾谊之抑郁,竟知终于《鹏赋》。噫,可不忍欤!
<解说>
西汉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顿时名声大振;西汉主父偃怀才不遇,就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汉武帝与他相见恨晚,委任他为郎中,主父偃顿时荣耀。
西汉王生,宣帝时是渤海太守龚遂的幕僚,因指点龚遂应对皇帝的询问,受到皇帝的赞赏,被任为水衡丞;唐代马周,寄居在中郎常何家,因代常何起草文件,提出二十多条建议,受到皇帝青睐,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王生和马周,都是因为主人的关系得到皇帝赏识的。
一个人在机遇没有来临的时候,就好像在石头上收获谷物,哪里能得到呢?而等到运气降临身边,就好像在自家菜园里摘果实,随取随得。这难道不是人们常说的“得失有命,富贵在天“吗?
楚人卞和多次献上美玉,都没有献出去;西汉人颜驷历经三代皇帝都末被重用。颜驷说:“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美,臣貌丑;陛下好少,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西汉贾谊,颇有才能,遭小人嫉妒,抑郁不得志,作《鹏赋》以明心志。
许公感叹:噫,命里有时终须有,当你怀才不遇时,也要耐心等待机会呀!
才技之忍第八十
<原文>
露才扬已,器卑识乏。盆括有才,终以见杀。
学有余者,虽盈若亏;内不足者,急于人知。
不扣不鸣者,黄钟大吕;嚣嚣聒耳者,陶盆瓦釜。
韫藏待价者,千金不售;叫炫市巷者,一钱可贸。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辽豕贻羞,黔驴易蹶。噫,可不忍欤!
<解说>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宣扬自己,会表现得器量不大和见识浅薄。《孟子》中记载的盆成括就是因为他小有聪明而无君子的大智慧,恃才而非为,终于酿成杀身之祸。
真正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人,他们虽然满腹经纶,也要谦虚地装出学问不足的样子。而一些学问不多的人,却要自吹自擂,唯恐别人不知道他。
天下最有内涵的人像黄钟大吕一样,不撞击是不声响的;那些没有学问和学问不多的人叽叽喳喳地表现自己,就像瓦盆铁锅发出的声响,喧嚣嘈杂。
真正有价值的美玉往往是藏而不露,待价而沽,就是别人出千两黄金也不轻易出售;而那些沿街兜售的东西,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回来。就像君子做官一样,君子并非不愿做官,只是讨厌不由正路做官。士人按礼办事,就像美玉等待好价钱一样。他们绝不会以炫耀自己的才华为手段去谋取高官厚禄。
《老子;洪德》曰:“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是说真正有才干的人,虽有才识,却表现得很笨拙,不自作聪明;虽有智辨,却好像口笨不会讲话一样。东汉朱孚批评彭宠:“你自以为功高天下,过去辽东有一头母猪生下了一只白的猪崽。都以为奇,就准备献给朝廷,到了河东,才发现那儿所有的猪都是白的,于是羞愧而回。如今把你的功劳和朝廷中的许多人物相比,你就像是辽东的白猪。“黔驴技穷的故事是指驴子由于露出了全部本领,才被老虎吃了。喜欢炫耀才能、卖弄技巧,也会引来杀身之祸!
许公感叹:噫,即使有才也千万不要炫耀,何况无才呢!
小节之忍第八十一
<原文>
顾大体者,不区区于小节;顾大事者,不屑屑于细故。视大圭者,不察察于微玷;得大木者,不快快于末蠹。以玷弃圭,则天下无全玉,以蠹废材,是天下无全木。苟变干城之将,岂以二卵而见麾;陈平而奇之智,不以盗嫂而见疑。
智伯发愤于庖亡一炙,其身之亡而弗思;邯郸子瞋目于园失一桃,其国之失而不知。
争刀锥之末而致讼者,市人之小器;委四万斤金而不问者,万乘之大志。故相马失之瘦,必不得千里之骥;取士失之贫,则不得百里奚之智。噫,可不忍欤!
<解说>
要成就功业的人,就不计较区区小事;要办大事的人,就不要考虑琐碎的小事。欣赏美玉的人,决不计较白玉上微小的斑点;得到大木头的人,决不因为木材的尾梢有一点被虫蛀而不高兴。如果因为美玉上的小瑕点而放弃美玉,那么天下就没有纯净的美玉了;如果因为木材有一点被虫蛀了而丢掉整根木材,那么天下就没有完好的木材了。人也是如此,人如果有一点小毛病,就弃之不用,那么天下就找不到完人了。史书上记载有不少有小毛病而被重用的人物。如春秋苟变,曾因收租时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而弃之不用。子思劝诫卫君说:“圣人之用才,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现在国家有战事,怎能因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才呢。“卫君接受了子思的意见。西汉陈平,曾帮汉高祖打天下,平定内乱,出了六条妙计,汉高祖没有因为别人说陈平在家里和嫂子私通而不重用他。
《观量》载:智伯厨房里的人拿走了一筐肉,他马上就知道了。韩国和魏国将要造反,自己也将身亡这样的大事却一无所知。邯鄣子这个人,果园里丢失了一个桃子,他马上就觉察到了,而自己快要灭亡却不知道。这都是心里只注意小事而把大事忘记了。
为一点细微末节的小事争执不己,这是一般百姓的小器量;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却从不过问金子的使用情况,这才是君主的胸怀。所以伯乐相马不因马瘦而不取,否则就得不到千里马;选取人才不因其贫贱而被忽略,秦穆公才得到像百里奚那样的人才。
许公感叹: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区区小节又何必太计较呢!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原文>
为可为于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故言行之危逊,视世道之污隆。
老聃过西*而夷语,夏禹入裸国而解裳。墨子谓乐器为无益而不好,往见荆王而衣锦吹笙。
苟执方而不变,是不达于时宜。贸章甫于椎髻之蛮,炫绸*履于跣足之夷,袗絺冰雪,挟纩炎曦,人以至愚而谥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在可以做的情况下做可以做的事,就会顺利;在不能的时候做不能做的事,就有危险。所以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看政治的清明与否。如果政治清明,应该严格自己的一言一行,宣扬遵守仁义道德;如果政治不清明,也不改变高尚的情操,以说话谦恭有礼来避开祸端。
一个人如果和世道不相投和,就是有妙术也是无用的。所以老聃到西*国就仿效那里的语言,夏禹到祼国去就毫不犹豫地把衣裤脱光。这并不是忘记了礼,而是顺从习俗。墨子是主张节俭而批评音乐的人,去访问荆王时却穿着锦衣,吹起了笙,这不是违背了本性,而是顺从荆王的爱好。
如果固执已见而不知变通,是因为他不了解时宜。宋人不到闽越去卖衣帽,不到赤脚行走的地区去卖鞋子,因为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却着汗衫,在烈日炎炎的时候却穿着棉衣,人们都说这是最最愚蠢的。
许公感叹:噫,随乡入俗,善于变通,是一种生存的方法,怎么能容忍自己不合时宜的言行呢!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原文>
古之义士,虽死不避。栾布哭彭,郭亮丧孝。
王修葬谭,操嘉其义。晦送杨凭,擢为御史。此其用心,纯乎天理。
后之薄俗奔走利欲,利在友则卖友,利在国则卖国。回视古人,有何面目?赵岐之遇孙嵩,张俭之逢李笃,非亲非旧,情同骨肉,坚守大义,甘婴重戮。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古代的义士,即使面临死亡也在所不辞,栾布和郭亮都是这样的义士。西汉人栾布,小时就和彭越一起玩,后来被人抓去卖给燕人做了奴隶。汉进攻燕,把栾布抢了回来,梁王彭越将他买回来封为大夫。后来汉高祖杀了彭越,诛灭三族,将头挂在  洛阳城下,并下诏说如果有谁去收尸就抓起来。当时栾布一人到彭越头下去祭礼并大哭,官吏抓住他并报告给汉高祖,准备立即把他煮死。栾布对皇帝说了一席话,皇帝觉得他是一个义士,就将他放了。郭亮,是东汉时李固的弟子,李固遭大将军梁冀陷害而死于狱中。梁冀将李固的尸体放在露天,并下令说如有人敢去看望就给他定罪。郭亮当时上书朝廷,请求为李固收尸,之后朝廷同意,郭亮埋葬了李固。
东汉时曹操杀了袁谭,王修曾受过袁氏恩惠,请求为袁谭收尸,曹操欣赏他的义气,同意了王修的请求。唐代的杨凭有罪被贬,亲戚朋友都不敢相送,只有徐晦仗义送别。王修和徐晦恩图报、仗义为人的用心,是合乎天理的。
后来世风恶化,人们只为利益和私欲而奔忙,为了一已私利,不惜出卖朋友,出卖国家。回头看看古代的那些义士,谋取私利的人有什么脸面见天下的人?东汉赵岐因反建宦官唐衡专权而被迫隐姓埋名四方逃难。后来安丘人孙嵩收留了他,把他藏在家中多年,直到唐衡死了才出来。东汉人张俭,因弹*中常侍侯览结下冤仇,只好逃亡在外,后来到了东菜,住在李笃家里,李笃冒着生命危险把张俭送到了塞外。他们非亲非故,却能情同手足,破家相容,这正是他们为了道义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啊!
许公感叹:噫,怎能容忍自己心中有背信弃义的念头呢!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原文>
子路问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征,汉有汲黯。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张禹有靦于帝师之称,李绩何颜于废后之对?
俯拾怒掷之奏札,力救就戮之绯裈。忠不避死,主耳忘身。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若景公之有晏子,乃是为社稷之臣。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子路向孔子询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君主,还要敢直言相谏。“这方面的典范有唐代的魏征和汉代的汲黯。
辅助君王的大臣,在君主有过时不能劝谏并顺从他,这种不忠之罪尚小。如果君主过失尚末形成,却怂恿并引导其酿成,这种不忠是罪大恶极。西汉张禹和唐代李绩就属于这一类人。张禹曾当过汉宣帝的老师,助长皇帝的过失。李绩在唐太宗时封为辽宁大总管。唐高宗李治打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认为不可,高宗就问李绩,李绩说:“此陛不家事,何必问外人!“因此一句话武则天成为皇后,致使女主秉政。所以说张禹有愧于帝师的称号,李绩对他的那一句话应感到无地自容。
宋人赵普,宋太祖时为中书令,曾推荐人做某官,不合宋太祖心意,末被录用;第二天又推荐此人,还是不用;第三天还是推荐其人,太祖大怒,将赵普奏札撕裂,掷于地上。赵普神色不改,慢慢收起奏札,回到家中修补好,第四天又奏上。太祖幡然醒悟,任用所荐的人,果真是个人才。隋朝辛禀,曾穿花裤朝见皇帝,皇帝一怒之下要折辛禀。大理少卿赵绰说:“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皇帝更为恼火,下令斩赵绰。赵绰说:“宁可杀我,不能杀辛禀。“还说:“为了执法,不能顾惜性命。“皇帝因为他诚实,就赦免了他。所以侍奉君主,要做到尽忠就不怕杀头,为了君主,必须不惜牺牲自己。
齐相  晏曾连事三位君王,孔子说:齐灵公不讲究,晏婴就劝他保持整洁;庄公怯弱,晏婴使他勇敢;景公奢侈,晏婴劝他俭朴。晏婴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晏子认为: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作为社稷之臣,必须使君臣上下关系和谐,使朝廷百官秩序井然。
许公感叹:噫,侍奉君主  最主要的是忠诚,哪里能容忍事君有二心呢!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原文>
父生师教,然后成人。事师之道,同乎事亲。
德公进粥林宗,三呵而不敢怒;定夫立侍伊川,雪深而不敢去。
膏梁子弟,闾阎小儿,或恃父兄世禄之贵,或恃家有百金之资,厉声作色,辄谩其师。弟子之傲如此,其家之败可期。故张角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爱而报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父母养育自己,老师教育自己,这样以后才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事奉老师的道理就如同事奉自己的父母亲一样。
汉代陈国魏昭《号德公》拜郭林宗为师。林宗有次身体不佳,让德公为他熬粥,粥好后德公送到林宗面前,林宗尝了一口,生气地说:粥熬得不好,粥里有沙石,不能吃。并将碗扔在地下,德公又反复熬了三次,被林宗斥责三次,但他始终和颜悦色。宋代游定夫和杨中立一起拜见程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