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3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富裕,还是别请人了直接拆城吧。”
如果不能解除重庆的威胁,邓名就得在万县和叙州之间建立驿站,还需要为这些驿站提供预警手段和自卫能力,这同样是一大笔开支。
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好处,邓名甚至没有和袁宗第讨论这个问题,不久前福建有使者到奉节,带来了郑成功的消息,称闽军已经做好了远征台湾的准备。使者是五月离开厦门的,一路辗转好不容易在七月初赶到奉节,而其后是不是又有新的消息就不知道了,因为李国英发动的进攻同样切断了奉节到叙州的通讯。
邓名急于了结重庆这些麻烦事,毁了清军的据点或是割了李国英的粮食——李国英把辅兵都带出来打仗了,粮食很可能还在地里或是城外的仓库里。然后脱身去处理江南的事情——武昌那边也有消息传来,好像长江剿邓总理衙门有什么事情想和邓名商量。
在邓名急急忙忙离开万县的时候,贵阳……
“缅甸的蛮王来信,愿意讨伐永历、报效朝廷。”夏国相向吴三桂报告道。
“稀奇。”平西王楞了一下,如果现在清军逼近缅甸边境,缅甸王这么做一点儿不稀奇,但现在李定国还在云南呢。而且邓名的连战连捷,按说对藩属国也应该有些影响才是,比如越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原先越南口气相当强硬,对两广清军派去的使者拒而不见,甚至直接送去明军营中,还一致给广西西军提供粮秣和兵员。但永历弃国后,越南的口气瞬间就软下来了,基本已经同意向清廷投降,在尚可喜的威逼下,甚至还同意出兵剿灭逃入越南境内的明军。
可等昆明大火等一系列事变后,越南又全盘推翻了已经和尚可喜达成的协议,继续包庇越南境内的明军,高邮湖一战后,明军又开始在越南境内招兵买马,尚可喜、孙延龄屡次向朝廷要求讨伐越南,但北京没有足够的资源再开辟新战场,而且在北京看来,只要在主要战场上获胜,越南自然会自己屈服。
“莽白说,只要官兵进抵缅甸边境,他就把永历献出来。”夏国相补充道。
“原来如此。”吴三桂微微一笑:“还是要官兵打到家门口才肯翻脸啊。”
“这倒未必。”见吴三桂似乎要失去兴趣了,夏国相又说道:“依末将看,莽白对永历已经是相当不满,而且大王可知?永历刚刚下诏,赐邓名国公、左都督。”
吴三桂脸上的表情顿时为之一变,可夏国相还没有说完:“这个国公还是不追封三代的。”
第六十节 算盘(下)
“有意思。”吴三桂的兴趣一下子被勾了起来,他从夏国相手中要过详细报告,认真地读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吴三桂放下那份关于邓名爵位的情报,笑眯眯地和夏国相讨论起来:“你说,永历天子这意思,到底是疑虑邓名呢?还是疑虑李定国呢?”
“末将不知,敢请大王明示。”夏国相知道吴三桂多半已经有了想法,所以根本不去猜。
“恐怕两个人都在疑,而两个人又都想用,永历天子真是煞费苦心啊。”在亲信前面,吴三桂对永历的称呼还是很尊敬的,一口一个“天子”,大明皇帝是他吴家世世代代的主人,就算吴三桂叛变了,这种世代积累下来的威风还是让吴三桂对永历依旧心存敬畏,即使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点。
以前吴三桂最恨的第一是李定国,第二是邓名,这点夏国相很清楚,因为云南是吴三桂的封地,所以在平西王眼里李定国就是霸占他家产的恶棍——平西王可不是好惹的,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吃亏,当年李自成拿了他们家的钱吴三桂就剃头降清;满清让他防守陕西就得把公主嫁给他儿子;夏国相很清楚,谁占了平西王的便宜谁就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哪怕是皇上抢了吴三桂的藩国说不定他都要拼命,更不用说一个晋王李定国了。而邓名虽然没有抢了平西王的财产,但如果不是他放了一把大火,那云南绝不会被李定国那个恶棍抢走,因此平西王对邓名也恨得牙痒痒。
但这都是以前的事了,夏国相知道现在张长庚已经取代了邓名的位置,因为清廷答应给吴三桂的粮饷都让张长庚给截留了,但即便如此,湖北的战局也没看出有什么起色。张长庚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半个湖北在闯营的手里,而邓名依旧一次次往来于长江之上,吴三桂依旧拿不到粮食补给。
在众人都齐声痛骂张长庚无能的时候,平西王却曾经无意说过一句,说张长庚和他父子俩镇守关宁时有点像,不过平西王迅速地反应过来,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和大伙儿一起痛骂张长庚软弱无能。不过夏国相倒是牢牢记住了平西王的这句评价,但他感觉吴三桂指的肯定不是独守孤城的艰辛。
在吴三桂的仇人表上,排得比张长庚还要靠前的,就是邓名所知的韦爵爷义兄团,上次张勇、赵良栋离开贵州的时候洗劫了好几个府,把吴三桂气得火冒三丈。就夏国相所知,大概也就是听说李自成没收吴家的不义之财后的反应能和这次相比——毕竟老吴家的财产多是吴三桂他老子挣回来的,而贵州的这份家业是吴三桂自己搞到手的,遭到抢x劫后的痛感也大不相同。
“大王明见万里。”夏国相附和道,接着又追问道:“那大王打算如何利用永历君臣不和的机会呢?”
“利用?我利用这个干什么?难道我利用了,朝廷就会让张长庚把粮食给我运过来吗?”吴三桂语气里浓浓的都是怨恨,他也没有丝毫遮掩的意思。贵州现在不是没有物资储备,也不是没有兵力,但吴三桂却坚决不肯去进攻云南——云南经过两次拉锯后,生产凋弊、百姓困苦,吴三桂知道要想恢复云南民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钱粮,而本来吴三桂是用十几万大军的粮饷的名义向朝廷要这笔钱的——从明末开始,军阀在贪污军饷之外,还常常借口军饷不够去抢x劫百姓,但吴三桂辛辛苦苦从朝廷讨要到钱粮后,却舍不得塞进自家口袋而是用来抚养云贵民生,这还不是因为朝廷答应他世代永镇云贵,让吴三桂一心要用清廷的钱粮收拢民心、恢复生产,为子孙打造基业么。
现在要是再和李定国在云南拉锯一场,无论胜败,估计云南都剩下不几个活人了,而若是要贵州的百姓承担全部战争开支的话,估计也得户口减半。因此吴三桂的十万大军就老老实实呆在贵阳,连象征性的骚扰一下云南都不做,这样还能节省点军费开支,替贵州百姓减轻点负担——让平西王自带干粮替朝廷出力?那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看完了有关邓名的这一份报告,吴三桂生出了很多种猜测和念头,他沉吟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没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夏国相吐露,而是把莽白的那封本来没啥兴趣的密信拿起来看了一遍。
“嗯,弑兄自立,真是禽兽啊。而永历天子不道贺也不承认他……有骨气,不愧是老朱家的人呢,就是最胆小的这个也不是一无是处嘛。”吴三桂自问如果和永历易地而处的话,自己是肯定做不到的:“怪不得想卖了永历天子,他是想立功好求朝廷承认他,以便压服国内的不满啊。还有,多半也是看上永历天子带去的财产了,他杀了亲哥哥,下面肯定有很多不满的人,他既需要朝廷承认帮他立威,也需要用一笔横财来收买人心,呵呵,这蛮王还是个人才嘛。”
虽然密信里通篇都在对清廷表忠心,但吴三桂轻轻松松地就把莽白的心思都数了出来:“想让本王和他夹击李定国?这真是痴心妄想,要是放他进了云南,估计得把所过之处的子女玉帛都搬回他家去吧?”
“那大王打算如何回复他?”夏国相问道。
“唔,就这样回复他吧,念在他一片向化之心,只要莽白肯提供本王十万大军征讨云南所需的粮草,本王就帮他向朝廷讨一个册封,而且他的手下不得自行进入云南,或者交给本王节制,或者就老老实实地呆在边境上。”
“这个莽白多半不会同意。”
“不同意就不同意,只要张长庚老老实实把粮草运来,本王本来也用不上他。”吴三桂嗤笑了一声:“到时候若是莽白不乖乖把永历天子送上,本王就去讨伐他,然后跟朝廷说一声,让你来做这个缅甸王。”
“大王和末将开玩笑了。”夏国相赶紧把话题岔开。
“也未必就不能成真。”吴三桂又说了一声,但既然夏国相不愿意提,那他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吴三桂一向自认为处在很有利的位置上,当初他向满清借兵是为了攻打李自成,这件事江南的士大夫们个个喊好;而满清自称替明臣报了君父之仇,吴三桂他们替满清效力也有了理由,反正李自成是祸乱天下的流寇,只要给李自成扣上裹挟百姓、所过之处赤地千里的罪名(虽然闯营从来没有这么干过),那满清自然就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
直到吴三桂攻入昆明的时候,他的形象依旧不错,也知道江南有不少士大夫依旧对他寄予希望,盼望他倒戈反正,再冲冠一怒杀回山海关去。这种良好的形象给吴三桂带来了不少好处,也对清廷意味着更大的威胁,因此顺治、鳌拜知情识趣地把藩国给了吴三桂,让他珍惜眼前的荣华富贵,不要转歪了念头起兵造反。
不过同样是因为这种良好形象,吴三桂知道清廷对自己的猜忌也更深。比如进入贵州后,吴三桂因为知道这会是自己将来的领地,所以即使遇到顽强抵抗也不准军队搞屠杀,而顺治得知后立刻下诏来斥责,认定吴三桂的怀柔政策“极不合理”;再比如上次张勇、赵良栋离开时把贵州祸害了一通,吴三桂就怀疑孙思克那个监军在其中没起好作用——不过吴三桂也没有上书弹劾张勇或是赵良栋,他估计鳌拜心里肯定会欣喜得很,弹劾张勇那三个坏蛋其实等于替他们请功,至于孙思克,吴三桂第一没有证据,第二同样不肯替他请功。
昆明大火前,吴三桂曾经慎重地考虑过自污问题,那时洪承畴还没死,他曾经私下向吴三桂建议过:若想过得平稳,就不可使滇一日无事。
吴三桂表面上唯唯诺诺,心里却是大骂:“老匹夫,有谣言说你和皇太后(那时顺治没死,所以其母还是皇太后)睡过,说不定还真不是诬陷了你啊,难得你居然这么忠心!如果云南天天打仗,把自己搞得兵穷民困,怨声载道,不就是让朝廷削藩更容易些吗?你这是为了替朝廷派兵入滇找借口吗?”
不过也正是因为洪承畴的这个建议,吴三桂下定了决心:只要朝廷守信把藩国给他,他就要杀了永历以证心迹,同时也算是彻底毁了自己的良好形象,让清廷相信自己再也无法反正叛变。
当然现在这个念头已经被吴三桂扔得无影无踪了,最近一段时间来他一直和尚可喜、耿继茂他们有书信来往,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既然朝廷克扣了尚可喜、耿继茂的军饷,那给他们一个拥有治权的藩国是很合理的补偿——高邮湖一战后清廷的威信大减,吴三桂开始琢磨着要给朝廷找点事了,省得成天盯着自己不放。
此外吴三桂还有一件策划了好久的正经事:“各府秋收都结束了吧?”
“大王放心,粮草已经齐备。”
“好,马上报告朝廷,水西安家勾结李定国,打算迎伪明的兵马入贵州作乱。”吴三桂一边发出急报,一边下令各地驻军同时发起突然袭击,定要把水西土司一网打尽——安家的土地、人口和千年来积累的财富,对吴三桂来说也不无小补。不过平西王可不会按着洪承畴的建议去做,让自己家里杀个乱纷纷,根据吴三桂的计划,他会在几个月内就把安家连根拔起,改土归流——当然,这个流官是平西王府的官,可不是朝廷的。
(本章完)
笔者按:将近月底了,诸位还有保底月票没用的,都投给笔者吧。
第一节 误会(上)
八月十五日,重庆。
高明瞻在城内大摆筵席,欢庆中秋。从前天开始,告急的报告就如雪片般送入重庆城。很快全城的官兵就知道忠县战役已经结束,李国英亲自指挥的近八万大军遭到惨败,川陕总督、陕西提督带着部分兵马突围,大军已经十成去了七、八成。现在忠县剩下的也就是五千陕西绿营,在王明德的指挥下坚守孤城,被明军团团包围在忠县,估计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么详细的情报主要是由明军透露出来的。大明长江提督邓明已经在距离重庆不远的嘉陵江以东登陆,肃清沿岸清军的哨所和散兵游勇的时候,明军有意识地释放了不少清军回来报告消息。
一开始还有人怀疑这是明军的攻心之计,但高巡抚却当众宣称:邓提督虽然是敌人,但一向言而有信,既然邓提督说川陕总督带着几千残兵跑了,那就一定是跑了;既然邓提督说王明德被包围在忠县无法突围,那暂时就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