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苏联英雄 >

第341部分

苏联英雄-第341部分

小说: 苏联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不用林俊想到,后勤的同志和各家工厂在战争开始后就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会还在飞机上的林俊其实到了莫斯科后会松口气——同志们因地制宜,有些工厂已经在使用覆铜钢钢板制造弹壳,有些工厂就用涂漆钢弹壳工艺,只不过这会还没来得及被送到一线部队而已。

    由黄铜改为覆铜钢或涂漆钢制造弹壳,对于战争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战时铜资源“打架”、供应不上的风险。

    和平时期枪弹生产的工厂数量没有如今这么多,很多工厂都是临时征调转产;苏联的国土又无比巨大,战争中各地区的资源调用显然也会受到地域因素和运输的巨大影响。这才导致各地不同的军工厂想不同的法子,为了度和节约资源。

    黄铜供应能够保障地工厂还是继续生产黄铜弹壳,像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几家枪弹工厂,供应指标能够按时运达,搞覆铜工艺或者搞点钢板。对于整体战略而言,这里还不如用黄铜。

    在距离黄铜生产冶炼生产基地过远的工厂,与其等不能定时送达、数量也不能保证的黄铜板材,还不如干脆“逼起来”研制涂漆钢弹壳。

    在化工、电镀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工程师和技工同志们就搞覆铜或鎏铜工艺挥同志们地智慧,因地制宜,一切为了前线!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府伊热夫斯克,“红十月”弹壳制造厂。

    一号检验车间,巨大的厂房内有12排长长的检验台,每排检验台长达近80米。每隔一米多就有一名检验员在工作,总共加起来有600名检验员在这里紧张的工作!

    这样的检验车间在弹壳制造厂有整整4个!工人加起来近

    一眼望去。所有检验员全部都是妇女同志,这里采取的是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式工作制。同志们几乎没有休息天,除非生病请假或有什么急事,不然大家都会在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从以前的八小时曾加到现在的普遍过10小时!

    工厂已经两次扩大生产规模,熟练工人数量不足,只能增加同志们的工作时间。

    男人们很多都上前线了。伊热夫斯克和附近农村地妇女同志们都接受党的号召,离开自己地家庭,从一些能够离开的岗位来到兵工厂,生产打击法西斯的武器弹药!

    同志们没有一点怨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苏维埃祖国

    老工人们教会刚来的人如何熟悉手头的工作,很快她们就成为生产的主力军!没有熟练的技能、没有文化没关系,工作会让一个最朴实地农村家庭妇女很快成为技术优秀的技工。

    伊热夫斯克原来有近四十万人口,但这会在街道上,只能看到极少数的行人,能够工作的人都在忘我地工作,而伊热夫斯克轻武器兵工厂所属的十几个生产联合体是城市中最繁忙的地方。

    弹壳检验车间,这里可以说是最不需要技术的地方——只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麻利的手脚。只要有这几样。就能在这里成为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在这个车间里,姑娘很少。上了点年纪地大妈倒是不少——年轻人都去学习技术当“真正真地”技术工人了,大妈们担当起了检验弹壳的重任,为此兵工厂领导部门甚至想尽办法搞来了一大批老花眼镜,提供给妇女同志们。

    工人同志用推车和木板框将堆积成山地待检验弹壳分到个个操作台上的大格子里,检验员们手脚麻利的检查一个个弹壳,将大部分合格的弹壳放到右手边的木筐子里,极少量不合格的产品被扔到左手脚边的筐子里。

    工人们用推车拿走检验完的弹壳,一切都在有条不紊、效率极高的运行着。

    上个星期一号车间的妇女同志们分班进行了培训,因为接下来一号检验车间即将检验新的产品:新试制的涂漆钢弹壳。

    从5天前,两排检验台就开始改为检验钢弹壳,而到今天已经扩展到六排检验台。按照车间主任同志的说法,很快整个一号车间就会全部改为检验新式弹壳,而不再出现原来的黄铜弹壳。

    一号车间是个试验点,即将完工的两个新检验车间也会检验新式产品,而其他几个老车间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检验黄铜弹壳。

    车间外正在下雪,阴沉沉的天让射进车间的光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人的工作台前都有一盏灯,但就是这样,人站在车间里都还是感觉到有些阴暗,只有工作台是明亮的。

    车间里有些冷。几百个灯泡出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刚刚换班,但有很多上一班地同志还坐在车间边上的临时工作点加班,她们都是主动留下来多干一会的同志。

    车间墙壁上有几排醒目的大标语——“为了胜利,努力工作!”

    “一切为了苏维埃!”

    “保证质量就是保护战士们的生命!”

    几位正在靠近车间门口,由几条小凳子组成地临时工作岗位上的检验员看到车间主任费多洛夫进来了。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的红军军官,他军服上的识别符号表明他是一名工程勤务少尉。

    少尉很年轻,才22周岁,这几天技术员们已经见过他好几次,“你们好,主任同志,卡拉什尼科夫同志。”

    “大家好。”

    主动加班的同志和他们打了招呼,因为她们是在加班,如果是在那几排检验台上,除非领导们在身边问。不然谁也不会分神和他们打招呼的。

    卡拉什尼科夫这次是按照上级的指派,做为兵工厂的特派技术员到弹壳厂指导、监督两周。再过一周就要回兵工厂技术部。

    这几年的变迁,对年轻的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少尉而言,就像是一部带有点梦幻色彩地小说故事。

    那年自己在阿尔泰老家的库利亚镇,稀里糊涂地被几名内务部的同志带走,这在家乡原来自己工作的地方甚至还引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给了自己一套红军制服,就到了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学习枪械加工技术。学徒工生涯很快结束。教导自己的是厂里技术最好的老师傅——师父说自己是机械加工的天才,将来一定是厂里最好地技工。

    成为一名兵工厂的技工,这让那时的卡拉什尼科夫很自豪,因为技工还是很有地位的。在这里能为苏维埃做出自己最大地贡献。但车床工作没干多少天,自己还在为努力成为年轻人中最好的车床工努力的时候,厂里的军事代表把自己这个厂里少见的军人送进了伊热夫斯克兵高等机械学校,整整学习了一年多,毕业时被授予红军工程勤务少尉军衔。

    接着被送到列宁格勒军区,在参加过北方战争的部队里实际锻炼了进一年——上级一直没告诉他这两年来的经历到底是为什么,卡拉什尼科夫也不去想,只要能为国家工作就成。

    老老实实想做个部队技术员了。又被调回伊热夫斯科。这下上级才有人告诉他,将来他会在军械研究部门工作。

    “熟悉加工技术、学校系统培训、军队实际锻炼。”——一名军械研究员需要有的前提素质基本都有了。最让卡拉什尼科夫这时高兴地是:军队生涯让他知道了士兵们要地到底是什么样的武器!

    在“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维埃著名枪械设计师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杰格佳廖夫同志地设计部门参与工作,杰格佳廖夫告诉他:是普伦雅科夫元帅把他给找来的。

    现在设计部门正在研制几种新式机枪,但卡拉什尼科夫并没有参与,因为整个部门更重要的工作是完善已经装备的一线轻武器的性能,而不是搞什么新设计——新式轻武器的研制这会都只是“副业“,完善现有装备“附加值”是要工作。

    副统帅设计出来的ak47和延伸出的班组武器正在全面换装,目前聪明的办法就是“锁死”原有枪械设计,进行最大化的量产。而卡拉什尼科夫和部分技术部人员参与了弹药革新的研究,半年来为了改进弹药生产工艺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现在是枪械技术员,但干的却是弹药的工艺研究。

    不仅仅是突击步枪子弹,连大口径高射机枪的子弹他们也在研究,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几种新式弹药已经投入量产(枪弹生产不仅仅是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等等这样简单的划分,就是单单普通弹一项,生产工艺的改变就有可能大大加快生产度、简化工艺增加产量,节约资源;当然,一个不好也会有负面影响。)。

    就像这这会在生产的钢弹壳,经过几次改进,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引伸加工中间不退火,一次加工率过85,弹壳引伸次数减少700以上!设备也由以前的单工位、单冲头、低转数改为目前的多工位、多冲头、高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毛坯的改进也明显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些,卡拉什尼科夫同同事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现在总算得到了回报。

    采用深冲优质碳素钢棒材料的生产工艺同加工铜弹壳相比,工艺虽稍显复杂、对模具和机床的要求比较高,但不用铜原料,材料廉价且利用率很高,经济性好,更能保证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宝贵的黄铜资源。

    这会卡拉什尼科夫正打算下一步改进弹壳检验工艺——弹壳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校量,这是弹壳生产中重要的一道关口!

    对弹壳重要尺寸一般要进行100检验,剔除不合格品,对于可修复的差品,经返工、检验合格后与同批弹壳往下道工序。

    现在检验基本靠人工肉眼,这需要大量的检验人员,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制约:如果下一步能研制出一套简单的机械化自动检验设备,这生产效率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年轻人想到了:一回研究所卡拉什尼科夫就将对自己的想法实施研究,如果能够获得成功,这贡献是巨大的。

    如果林俊知道正在伊热夫斯科弹壳厂指导工作的“世界枪王”这会的想法,会是什么感觉呢?

    “大材小用”?也许吧,相比于这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但不可否认,如果卡拉什尼科夫的想法成为现实,对于弹药生产和战争进程,贡献也是极其重要的。

    余数是9字头的实惠章节,求月票,谢了。今天很累,感觉非常疲劳,就这5000字了。)

    。。。

第四百七十八章 惩戒营() 
卡拉什尼科夫在车间里转了一下,看到检验员们已经能够很熟练的掌握新产品的检验技术,就没过多停留,告别车间主任转身离开。

    说实话,在这个车间里他感觉有点怪怪的——除了少量的帮运工,这些检验车间基本上是“男士免进”!年轻男人们一大半离开了这座城市,每次到车间里总会感觉自己属于一个异类:伊热夫斯科的很多家庭是母亲、女儿一同在厂里工作,那些妇女同志看自己的眼神就像丈母娘看女婿、年轻姑娘的眼神让他更不舒服,没有必要他都不想进检验车间。

    军队里都不禁止军士和军官谈恋爱,女同志在那里是众人拥护的国宝,年轻、还算英俊的少尉军官在部队里多如牛毛,说白了什么都不是;但在这里,还算“年轻英俊”的卡拉什尼科夫,不折不扣是“国宝中的国宝”!

    生产计划很紧,同志们全力以赴,每天、每周、每个月都是额完成生产指标,生产纪录隔三差五的被刷新。工作很紧张,但一旦空闲之后,卡拉什尼科夫显然会成为妇女同志们闲暇时讨论的话题,这点无法避免。

    走到门口冷风袭来,克拉斯尼科夫都有点逃离“狼**虎口”的味道,想想好笑:妇女同志们又不会真的把他给吃了!

    到这里一周,包括检验一车间主任费多洛夫在内,已经有四个主任外加两个书记向自己说过差不多的问题,今天费多洛夫还问自己:“卡拉什尼科夫同志,你好像还没结婚吧?我们这好姑娘很多,要不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品长相一定好,还是肯干活的好姑娘,娶回家绝对不吃亏。”

    差不多的话近几天来每天都听到,这让少尉都有点哭笑不得。

    好姑娘。在一个女性占了绝大多数的地方,真正的好姑娘不是没有。而是太多了,真要找个老婆,对于卡拉什尼科夫这样条件的小伙子来说是选择的余地太大了!但他还不敢把精力过早地分到家庭问题上。虽然他目前完全可以恋爱结婚——男女感情会分散自己地注意力,将来再说吧。

    不过想到这男女问题,他脑子里不自觉的出现了一个人美丽身影——那是一位在工厂技术科制图室工作地女孩卡嘉——叶卡捷林娜…维克多罗夫娜,不知道为什么,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