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苏联英雄 >

第296部分

苏联英雄-第296部分

小说: 苏联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德军狙击小组身上拿来的;阿廖沙使用一挺两脚架的mg34机枪;萨沙背着一支mp38冲锋枪,腰里还别着三个机枪使用的75鞍形弹鼓,成了阿廖沙的副射手。

    一上楼就是冷风刺骨,大楼已经是千疮百孔,西侧一块甚至没了外墙,那是德军俯冲轰炸机留下的纪念。到处都是破洞,顶上一层也基本没了,掉落的建筑构建和砖石散落在大楼四周,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

    “好大的雪!”

    白茫茫一片,能见度很低,瓦西里不自觉的紧了紧自己的大衣。卢德维克看了看天色说:“估计过会会下的小些。”

    卢德维克简直就是小组里的天气预报员,他的话大家都信,因为他就没说错过。

    “会停吗?”萨沙问:这白茫茫的,枪都不用开,德国人根本不出来活动。

    “早呢,断断续续起码下个两三天。”

    老规矩,两个大块头留在一楼,替换下值班的机枪手,瓦西里和卢德维克上三楼,那里的视野更好些。

    既然卢德维克说过会雪会小些,那些被大雪弄昏了头的德国人警惕心一定会下降一段,乘着这功夫瓦西里的活就来了。

    (血蝠很少在凌晨更新,因为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书友们,记得30年前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很多人已经忘了,甚至都不知道:1979年2月17日晨六点,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个军的兵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个省个县起全面总攻!

    自卫还击、保卫边疆!

    血蝠今天很自豪,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他们中一员。

    父辈的旗帜,犹自飘扬;我辈的传承,未敢相望!记住那些英烈吧!他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美好的今天!)

    。。。

第四百一十八章 见缝插针() 
大楼千疮百孔,但并没有降低给守卫者提供的防护水平,反而更加适合战士们隐蔽。破碎的砖石、损坏的家具、半倒塌的窗口,这些都是最好的掩体和隐蔽物。

    瓦西里和卢德维克已经习惯了城市废墟中新的作战方式,目前整座城市就是个大废墟,新的教科书般的城市狙击实验场!前几天的作战中瓦西里很少去耐心的隐蔽待机,只需要坐在窗户边等待,一旦视野内出现目标,绝对是一枪一个!

    德军动进攻时更方便,一两个射击口轮换点名,扫清机枪手无法顾及的目标——对方机枪手和指挥官,对自身都没什么威胁。现在瓦西里是防守一个固定目标,这和游击式的标准狙击不同,射击阵地随意性很强,一幢大楼的角角落落都能成为阵地,又能找到绝对安全前提下的观察口,也不用暴露在外同对方狙击手比拼耐心。

    巴甫洛夫这会正在三楼,他和其他几人已经严密监视了4个小时,看到瓦西里两个走上楼梯,简单交接了一下。

    “没什么动静,德国佬估计也不想出来。”缩在外墙后面,巴甫洛夫接过了瓦西里递上的德国烟。

    昏暗的光下下几个人脸上都是黑灰难辨,这几天都没顾得上洗脸,时间长了倒也不在乎。“天亮前二连在右边布了一个小时的地雷。”瓦西里下楼前交代了一下,大体划了圈布雷的位置。

    雷场到底有多大瓦西里也看不清,反正自己人不会从那块地方过。边上的二连就乘着大雪干脆彻底封锁——这样也好,两边都省心。

    估计对面地德国佬也会乘着大雪布城市雷场,那些构筑在废墟之上的绊雷和外露诡雷能很好的封锁通道,这在城市作战中非常重要——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留出需要的通道就成。大雪一下效果更好,因为对手什么也看不见!

    瓦西里和卢德维克各自找了个好位置,换下原来的人,坐在砖头垫起的凳子上,上头还搁着块沙上拆下来的靠垫:守卫者们已经不单单把大楼当阵地,更像临时的家。能够弄的舒服些就舒服点。

    卢德维克头顶就是没了一半窗架的窗户,一个手工利用破损镜子做地潜望镜就顶在上面,透过它能很好的观察外面的情形。差不多的潜望镜大楼里做了六个,三楼以下都有——能见度好的时候可不能冒冒失失把脑袋暴露,德国佬的狙击手也不是吃闲饭的。

    炸的破破烂烂的外墙上还有些破洞,大的有半个人高,小地只有小拇指那点——那些小洞稍微加工一下就是最好的观察口:还没哪个对手能在几百米外看清破洞后面是否有人。正因为两边只要可能就窝在掩体里不出来,各自的人员调动和传令时成了最危险的时刻,伤亡率最高地是传令兵!

    抬头看了下外面的天空,雪还是纷纷扬扬。瓦西里将坐垫后移了几十公分——外墙底部有一个他昨天临时做的射击口:脑袋那么大的一个缺口,从里到外虚垫了两块砖,从外面看应该没有一丝破绽。乘着还下雪的功夫,瓦西里小心地取回了砖板。用一块破布上下一盖。

    这就是他准备的射击口:沙垫子垫在地板上,人趴的位置相对靠后,枪口都在墙内侧,这样只要人左右稍动就能得到近6度的射角,而对面的德军因为楼房内外的亮度差别根本无法看到破洞后面的情况——就是猜到后面有人。盲射的效果几乎是零,更不用说这样的破洞到处都是,很多还是没有穿透地,而从外面看都一个样。

    如果德军进攻,瓦西里立刻会放弃这个安全的方式,半跪在窗口快射击;警戒嘛,还是趴着吧!卢德维克也没用那支德国步枪,三米外一如既往的担任观察员——打到这份上,他这个观察员的使命是“全景”。用的是潜望镜,而不是望远镜。

    双方狙击手都已是久经考验、浪里淘沙,直线型观察的望远镜除非是在不起眼地角落,像在“巴甫洛夫大楼”这样地显眼目标里还是不用为妙。反正瓦西里已经换上了变倍式望远镜,细部观察就交给射手,卢德维克只需要不放过冷不丁出现的德国佬就成。

    稍等了一会。感觉自己地胃已经很好的在运转。瓦西里检查了步枪,确定没问题后将破布往上翻了一段固定在墙缝里。取出自己的手套——这是一双非常特别的手套。瓦西里自己特制的:纯棉的,右手食指第一节位置中间只连着一半,这样平时何以套着御寒,射击时拇指一撇就会露出第一节食指。因为食指的敏感度对于一名精于远距离射击的狙击手非常重要:不戴手套当然最好,但天气这么冷手指长时间暴露在外会感觉僵,瓦西里就想出个折中的办法。

    如果是近距离目标,就不用那个小动作了,用力和手感造成的极微小误差是能接受的。

    趴在沙垫上,瞄准镜已经调整至八倍放大,飞扬的雪花被视距压缩之后如同雾气一般,透过它能模糊的看到远处的楼房。瓦西里信任自己的观察员,卢德维克不会漏过开阔地的一只耗子!

    瓦西里今天是在等待雪稍小的那一刻短暂时间——现在自己并不能有效观察到500米外德军的情况,但等雪稍小、如果有冒失鬼出现,他不会错过。“开阔地正常。”

    二十分钟后边上传来卢德维克的声音,而这时雪开始变小。

    斜对面远处几幢楼房隐约中都有蒸汽冒出,看来德国人正在做早饭——瓦西里将大体目标放在600米外的一幢四层楼房上,它前面斜着还有一幢楼,这样其中德军潜意识里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位置相对安全些。

    5分钟后,迷糊中一名德军出现在二楼窗口,似乎想看看雪是不是小了些——就在一瞬间,瓦西里扣动了扳机!

    房间里想起相对沉闷的枪声,一秒不到,瓦西里清楚的看到露出胸口部位的德军整个往后一摔就失去踪影——他已经完了,子弹准确的击穿了他的前胸。

    枪口微微往上一台,一扣扣下那块破布,整个破洞又被盖了起来。瓦西里坐了起来,退壳后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子弹往弹仓里补上。

    德国人有会不会再冒头,安静的早晨这种突如其来的单枪声是最可怕的:现在就是个笨蛋都知道正有名危险的狙击手潜伏在“巴甫洛夫大楼”。

    卢德维克还在观察,一切和刚才一样的平静,就往下拉了拉潜望镜,“没情况。”

    这会两个穿平民服装的同志猫着腰进入瓦西里的房间,是格鲁乔夫和帕洛金。

    “怎么样?大尉同志。”格鲁乔夫问。

    瓦西里微笑了一下:“一个德国兵,就在三号大楼。”

    大家都把各区块给编了号,这样喊起来方便。对于这两位参加过国内战争的老兵,瓦西里是非常尊敬的:在前段时间防御中,300米距离内两位老同志用手中的德国步枪是一枪一个,绝对称得上是神枪手!

    当年因为弹药不是很充足,有些红军战士可是花了大力气下苦功练习基本功的,极端的就像格鲁乔夫和帕洛金一类,到了4年代还对自动武器抱有偏见——浪费弹药,还是一枪一个来得实在(不要奇怪会有这样的“怪人”,想想我们的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历程就明白了。)!

    但现在能使用普通步枪就是神枪手的士兵的比例并不高,格鲁乔夫这样的人总是少数。瓦西里倒是高兴大楼里有这两位老神枪手,他和卢德维克就能解放出来。

    “我们到边上去转转。”瓦西里和一边的卢德维克一打招呼,把这里的位置让给了两位老同志——两位老兵就是瓦西里的替补,在大楼里瓦西里和卢德维克有自己决定如何行动的特权:巴甫洛夫明白固定死狙击手的位置是不合理的。

    阿廖沙和萨沙就没特权了,因为他们是机枪小组,绝不能“脱离岗位”。

    瓦西里已经将自己城市狙击战的技巧都交给了大楼里的步枪手,其他人也明白了如何提防狙击手的危险——沿着地下水道能四通八达,:往德军那边不是堵塞就是有诡雷,但这样也够瓦西里在附近“转转”的。

    瓦西里不仅仅是一名好狙击手,更是一名好老师——历史上他可是被称为斯大林格勒的“老兔子”!因为他培训出来一大批被称作“小兔兔”的红军狙击手,而这些瓦西里教出来的“小兔兔”们在战役期间起码干掉了3000名以上的德军!

    (上一章章节名错打成了“三百一十七章”,内容没问题的。明天返回林俊)

    。。。

第四百一十九章 第33集团军() 
西行的列车一路被风雪包围,列车上装备的远程电台不断接到加密的部队调动信息,为的就是车上的林俊能随时掌握情况。而在考站加水时,接到的消息是更高级别的内容,不方便无线电联络的那部分。

    离开莫斯科10个小时后,列车正行驶在斯摩棱斯克州辖区,黑夜中列车已经将度降至每小时30公里左右。

    有几次林俊透过车窗看到铁道两侧正在顶风冒雪工作的铁路工人,风雪没有一丝要减弱的迹象

    多公里72号装甲列车至少越了10趟以上的军列,沿线所有列车都为副统帅的专列让行——铁路大动脉正在经受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

    看着车窗外隐约中缓慢移动的景物,林俊不由得有些烦躁。这倒不是涵养不好,坐长途车、特别是赶时间时人人都会这样,又根本不想去睡觉。

    这会几个小时来一直在指挥车厢关注电文的古谢夫出现在公务车厢,伴随他进来的还有寒风一阵和飘进来的几片雪花。

    “元帅,前面20公里外铁道出现积雪封道,就在叶利尼亚和格林卡中间,前方已经组织人员进行进行疏通,估计几个小时内就能抢通。我们将在叶利尼亚站暂时停车。”说着古谢夫在会议桌上摊开的铁路示意图上指出了位置。

    “第33集团军司令部这会还在叶利尼亚吧?”

    林俊看着地图上这个距离斯摩棱斯克也就80几公里的站点,有点无可奈何。一个小时前在帕夫利诺卡列车加水时,车站送抵的报告中有预备队方面军所属33集团军指挥部正在叶利尼亚的消息,这会应该还没来得及开拔。

    “应该还在,他们的度不会那么快。”

    林俊示意古谢夫可以走了,自己站起身活动活动了筋骨——在列车上呆了这么久,能下车歇会也好。

    20分钟后,车窗外出现一座城市的轮廓,这应该就是叶利尼亚城。俄罗斯作曲家米哈依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的家乡。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站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军人身影——已经有人在等待林俊的专列:一队军官正站在站台上,那是第33集团军指挥部地人员。

    林俊最后还是没有下车,因为外面现在非常忙碌——附近集结的部队都需要从叶利尼亚转乘火车。因为这里是四条主要公路的交叉点。自己的突然到来已经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