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随身种田 >

第135部分

随身种田-第135部分

小说: 随身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4小时都在忙碌,恐怕到累死都没有办法做完。

这个也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掌握了资金、资源之后,人所处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正所谓‘劳力者受制于人,劳心者制于人’,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张家和刘家的人在完成了原始积累,拥有更多的资源之后,他们就逐渐从普通的劳动者往企业家转变。哪怕这种转变有些生硬,有些缓慢,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无法逆转。

这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改革开放二十年之后,青山这个内陆的小县城也开始搭上了时代的列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寂静的梁村也喧闹了起来,原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民们开始了各自不同命运的转变。

张家、刘家之所以能够先走一步,其原因是多样了,不仅仅是有了原先的一些根基,也不仅仅是因为刘睿的成熟果断,当然了,运气也占有一定的成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在旁人看来,刘家、张家这短短一段时间的剧烈变化都是让人有点看不懂,不过身在其中的刘睿却是明白,这些都是空间泉水所带来的。

没有空间泉水带来的滋润,刘家酒坊的米酒就不会上升好几个品质,变成畅销产品。刘家酒坊不能扩张,可以给养猪场提供足够多的酒糟饲料,养猪场要想开展也是不太可能。

没有空间泉水增强免疫力、提高仔猪们的抗病能力,刘睿和张振光等人也不太有信心如此快速地扩大养猪场的规模。

如此种种变化,其源头都是旁人无从察觉的空间泉水所带来的。

准备离开养猪场的时候,刘睿往养猪场旁边的菜地一看,几个舅妈正带着刘智、彤彤在忙着摘菜,旁边赫然就是马昌全开着的微型货车。

想到已经和马昌全好久没有碰面,刘睿也就没有急于离开,而是过去和马昌全聊了一会。

看着在自己面前挥洒自如的刘睿,马昌全想想当初和刘睿初见的情形,顿时觉得是恍如隔世。

当初,被公司派到梁村收购蔬菜,马昌全心里还真的是有点怨气,对于刘睿和刘家宏都没有太多的好脸色。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家大院收购的蔬菜品质如一,让餐厅的大厨和顾客是非常满意,也连带着让马昌全沾光不少。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昌全才开始抛弃自己偏见的目光,重新审视刘家上下。认真起来的马昌全很快就发现刘家在种植蔬菜上确实有一套,别看他们只有一个小小的菜园子,但是每天都能给‘俏江南’的新餐厅提供数量、品质合乎要求的新鲜蔬菜。

紧接着,刘睿接二连三的大动作让马昌全这样的小市民是震惊不已,看着刘睿的目光也是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刘睿成为了‘睿兰公司’的股东代表,在正面地竞争之中击败了‘俏江南’,拿下了粮站的经营权,更加是让马昌全感到一种高山仰止的味道。

于是乎,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月,马昌全看着刘睿的目光就从先前的俯视变成了仰视,个中的滋味,也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清楚了。

原本还想和马昌全好好聊聊的刘睿,看到马昌全眼中丝丝疏远的神情,还有小心翼翼的话语,刘睿顿时有点意兴阑珊。

刘睿知道,随着形势的发展,每个人所拥有的财势、地位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往刘睿和马昌全多少又能有平等交流的余地,但是随着刘睿地位的变化,双方之间的差距拉大,交流起来确实是有点困难了。

这种变化其实并不是刘睿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客观事实的规律却让他有点无可奈何。或许,随着刘家家族事业的不断扩张,这种感觉刘睿还得继续品尝。

很快告别马昌全,刘睿也不管刘智和彤彤,径直开着车子往回赶,说不定黄兴业即将抵达,可别让他久等了。

果不其然,刘睿在快要到家的时候,就看到一辆五菱微型货车沿着山路往着刘家大院驶去。稍微加大了一点油门,刘睿和小货车一起抵达了刘家门前的院坝。

看着从车上下来的胖老板,笑容可掬的脸上两块肥(肉)在不断地抖动,刘睿刚才有些失落的心情不由得立即好了起来。

或许,事业的发展让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于是一些曾经熟悉的人会在生活中逐渐离开,但是又会有新的伙伴、新的朋友出现。

或许,就如同哲学书上说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小刘,咱们又见面了!”对着刘睿伸出一只胖手,黄兴业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欢迎黄大哥!”握了握黄兴业的胖手,刘睿也不啰嗦,就把黄兴业请进了院子里。

因为合作愉快的缘故,黄兴业并没有让刘睿继续喊他‘黄老板’,而是叫起来‘黄大哥’。正好,刘睿也觉得‘黄老板’有点过于市侩,倒是叫‘黄大哥’亲切了许多。

“咦,你们动作蛮快的,都已经装好了!”走进院子的黄兴业看到院子里摆列整齐的礼品盒,有些惊讶。

“担心你要的急,我早上早起采摘的,刚刚装好!”刘睿在旁边解释道。

“正好,中午我们有一趟车要去省城,正好可以赶上!”黄兴业点点头,喊道:“小康,把这些纸箱搬上车,你先送回去,然后装上大车运往省城!”

黄兴业并没有小气地让刘睿拆箱检查小番茄的状况,而是跟着自己来的司机兼助手小康直接把礼品盒装上车,拉走。对于黄兴业来说,在商城沉浮了十数年,早已经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刘睿的为人他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的。

“走,黄大哥!我带你去看看番茄地的情况!”看到黄兴业如此气魄,刘睿也不会大煞风景地说别的,而是拉起黄兴业前往番茄地查看番茄的生长情况。

走到番茄地的黄兴业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却是有点庆幸自己的果断!当初刘睿找他报价的时候,黄兴业一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是龙眼的极佳品质却是让他最终下定了决心。别的不说,就拿眼前这些如同玛瑙一般闪耀,一如星辰一般繁多的小番茄果实,黄兴业就知道自己找到了一个会下金蛋的小母(鸡)。

从刘睿手中一百块钱收购的礼品盒,在省城大概能够以一百五十至两百块钱之间售出,刨去各种成本之后,利润不菲。

小番茄可以采收四个月,亩产至少能有五千斤,刘睿这两亩地状况如此良好,少说能有一万斤的收成。每斤自己只要有三四块钱的纯利润,算下来自己每个月就多出了一万块钱的利润,简直是太轻松了!

走在田埂上的黄兴业,看着硕果累累番茄地,心里头那种喜悦自然是无法抑制,脸上如同是盛开的菊花一般。

对于刘睿来说,目前和黄兴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有助于将来的发展。

灿烂而温暖的阳光倾泻在两个人的身上,和周围的丰收景象相映成辉,令人印象深刻!

正文 【196章】 榜样作用

【19章】 榜样作用

和黄兴业约定了三天之后再采收六十箱的小番茄之后,刘睿把心满意足的黄兴业送离了梁村。若是说以前的黄兴业还有点忐忑,担心自己的的决定造成自己的损失。如今的黄兴业心头的那点顾虑早就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天上掉馅饼的喜悦。

在看过刘睿的番茄田之后,作为资深的水果商,凭着自己练就的一双毒眼,很快就把刘睿的番茄田看得八九不离十。虽然不清楚刘睿是用什么技术把这些番茄种得这么好,但是黄兴业知道,这样的高品质小番茄,哪怕是在农科院的示范基地里都很难找到。

品尝过小番茄的味道之后,黄兴业知道刘睿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化学肥料,而是采用了农家肥。小番茄在微酸之中有些甘甜,清冽悠远,令人回味无穷。小番茄的品相好、味道佳,一旦上市肯定是会变成抢手货,给刘睿和黄兴业都带来足够多的利润。

按照黄兴业的估计,这两亩小番茄的亩产量起码能超过六千斤,算下来自己能够获得利润可是不少。

但是,哪怕黄兴业的经验再丰富,也无法估计到空间泉水对于农作物的惊人效果,更加不会清楚刘睿还有好几分的番茄种在神奇的神农空间之中,可以提供好几千斤的小番茄。

送走黄兴业,刘睿坐在院子里清点刚才黄兴业支付的三千块钱,清一色的红色大钞,鲜艳得有些耀眼。仅仅是第一次采收,就已经把小番茄的成本给挣回来了,这样的结果令刘睿非常满意。

对于刘睿来说,小番茄的丰产丰收并不仅仅是刘家的事情,而是能够给乡亲们树立更多的信心。

以前,梁村由于各种原因,村民们进行的经济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等等都走向了失败,很少有成功的先例。

正所谓‘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梁村的村民在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早已经是对大规模的种养产生了恐惧心理。一连几年,梁村都是死气沉沉的样子,村民们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艰难度日。

不过,随着刘睿在自家菜园种植蔬菜成功之后,就开始触动了梁村村民的心思。当城里的餐馆开始大规模在梁村收购蔬菜和家禽、鱼类等等食材之后,梁村就犹如一汪死水泛起了点点波澜。

不过,哪怕是如此,梁村的村民还是心存疑虑,不敢进行大规模地投入,进行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大批家禽的饲养。种植蔬菜本身需要投入的成本不高,顶多就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罢了。

现在,村民们都在观望,希望能够在梁村寻找到一个榜样,给他们树立信心,带给他们更多的经验。

于是,几乎大部分的村民都要目光投向了刘睿的这两亩小番茄,他们想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经验。这段时间以来,随着小番茄果实逐渐成熟,每天来到刘家打听小番茄出售情况的小农民是络绎不绝。大家都在看着刘睿这两亩小番茄,或许在他们看来,只要刘睿成功之后,才能预示着梁村也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可能(性)。

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刘睿可以所对农村的很多情况是了若指掌,对于村民们的心思也是猜得很透。

因为本钱不多的缘故,农民们抗风险的能力很弱,谨小慎微也是人之常情。

有时候,刘睿在看到很多报纸、文章上批评农民是守旧、不敢去尝试新东西的一个群体。刘睿知道哪些所谓的专家肯定不了解农村,甚至都没有来到过农村生活。

就拿刘睿种植的这两亩小番茄来说,光是种子的费用就是一千块钱,这还是周国栋特别优惠的推广价,节省了一半的资金。之后,覆盖菜畦用的聚乙烯薄膜、营养杯、授粉用药等等,前后还花费了五百块钱。这样算下来,刘睿除开人力投入成本不算,在两亩地之中投入了一千五百块钱。

这还得益于刘睿有空间泉水作为后盾,并没有大量使用化肥以及农药,节约了大笔的资金。若是换成普通的农民,恐怕每亩地需要投入的资金肯定在两千块钱左右。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两千块钱的概念还有点宽泛,并不知道这两千块钱有多大?

就以现在农村种植最多的稻谷计算,最好的杂交稻在南方精耕细作的稻田顶多亩产一千斤。按照如今五(毛)钱的收购价格计算,每亩地每年也就能够有一千块钱的收入。刨去耕地、化肥、种子、农药以及打谷费用,所剩无几,大概就能够剩下五百块钱左右。

梁村山多地少,大概每户可以种植水稻的土地也不过五亩左右,一般家庭种植粮食的纯收入大概在两千五百块钱。这其中,并不包括投入的人工成本,在农村,最廉价的就是劳动力了。

由此可以看到,两千块钱就几乎等同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试问,有谁能有勇气让一家老小来年饿肚子,投入高额的成本进行各种试验种植、养殖?

以前,梁村没少这种富有勇气的村民,他们几乎是倾尽自家所有的积蓄,并且借了一屁股债,试图进行特种种养,从此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梁村的乡亲们往往都是以失败收场,最后都是重新陷入了赤贫之中,几乎无法翻身。

最近一个例子就是王军,蘑菇场的失败几乎是把他们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索(性),高中毕业的王军还很年轻,也算踏实肯干,在广东打工几年总算是挣到了一点钱,稍微缓过劲来。这一次又回到梁村入股竹艺公司,有了稳定的分红,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即便是如此,王军依旧是有点后怕,对于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还是心有余悸。

去年刘睿没有参加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就是‘创新’为题,但是刘睿还真的觉得创新这两个字在农村不是那么有市场。因为,农民们抗风险的能力极差,对于失败的承受力不够,想要创新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刘睿种植小番茄成功,无疑就给村民们带来的一丝曙光。

小山村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