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王师:刘伯温 >

第14部分

帝王师:刘伯温-第14部分

小说: 帝王师:刘伯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革命就开始了。但革命要死人,最先死的还是普通百姓,但凡不是冷血,谁忍见生灵涂炭?”

高则诚说:“孟子曰过,独夫民贼,就应该革他的命。”

刘伯温说:“你想要革元王朝的命,请先把你进士的学位退了,然后辞了你的秘书工作,再谈革命。”

高则诚无话可说,但有事实为他证明:革命已是势在必行。所以,刘伯温的一腔抱负也就灰飞烟灭,他必须要重新调整工作重心,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形势使然。

早起的虫子:方国珍

提到元末革命大佬,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绝对威震八方,但那是后来的事。造反风云初起时,方国珍是不折不扣的大哥级人物。

方国珍是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长得人高马大,手臂很有蛮劲,而且是长跑健将,喝点酒后撒风,能把一匹烈马追吐血。这个人的外貌有奇怪之处:浑身上下比煤炭还黑,脸蛋的皮肤却像匏瓜肉一样白。如果让他脱光了站着,就如同一根木炭顶上落了堆燕子屎。

方国珍家从他爷爷那一代开始就做走私盐的生意,是当地一巨富。由于走私必须要和当官的勾结,所以他老爹经常出入政府衙门,低三下四。方国珍年轻气盛怒火中烧,对老爹说:“都是人,凭什么咱们要像对待祖宗一样对他?”他老爹说:“你懂个屁,官商不勾结生意怎么做下去。你不给当官的溜须上供,即使有命赚到钱,也没命花。”

方国珍对这种论调长期嗤之以鼻。不过,黄岩这地方有仇富传统。政府军在海上活捉了一群劫匪,劫匪头子正是黄岩人,多年以来对方国珍家的赢利模式羡慕嫉妒恨。在审讯中,他把方国珍一家子也牵扯进来。由于方国珍一家在黄岩混得开,所以逮捕令还没有到黄岩,当地政府官员就已经通知了方家,让他们赶紧跑路,并且许下承诺,自己会到省里去活动,方家很快就会安然无恙。方家正准备收拾东西,方国珍抽出大刀,剁在家具上,说:“这样活着太窝囊,咱们走私不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吗?我有更好发家致富的方法,咱们革命他娘的!”

方国珍哥四个,异口同声:“要赚大钱!”于是,方国珍拿出钱来招兵买马,很快,就领着几千人坐着曾经的走私船到了海上。

方国珍之前,也有人革命过。但都是小打小闹,政府军刚要准备上战场,革命者们先逃之夭夭了。方国珍凭借多年走私的经验和胆量,白天在海上休养生息,月亮升起,他们如同北欧海盗一样,悄无声息地把船靠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到岸上烧杀掳掠。更要命的是,方国珍经常切断元王朝南北的漕运通道,很快,方国珍成为元王朝南中国的一面革命旗帜,元王朝必须要做出激烈的反应。

激烈的反应就是,命令江浙参政(江浙行省四把手)朵儿只班率领他的剿匪部队三万人消灭方国珍。朵儿只班浑身肌肉,走起路来泰山移动,在江浙地区曾剿灭过数百起造反武装。看上去,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但其实不是这样,朵儿只班对付不成气候的团伙法力无边,可对付像方国珍这种有组织有纪律又很能打的团伙,就束手无策了。

方国珍得知朵儿只班来后,就带着他的部队乘船入海。方国珍常年混迹海上,大海是他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方国珍聪明的地方,他有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决不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去。朵儿只班先是采取守株待兔战略,把大海封锁,希望能把方国珍困死在海上。

但是,方国珍是靠走私起家的,没有人能困得住他。所以围困了许久后,朵儿只班宣告守株待兔的计划失败。在上级的催促下,他硬着头皮,走向大海,捕捉方国珍的主力三千人。朵儿只班和他的部队都是旱鸭子,才上船就有人出现了晕船症状,没有晕船的人面对海浪颠簸,也如同行走在云雾中。特别是朵儿只班,在战舰上总带着个绳子,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绑到哪里。

正如泥菩萨过江,连自保都成问题,当然也就别提打架了。方国珍抓住这样的机会,派遣一批水性好的汉子,钻到朵儿只班的那些战舰底下,凿出几个大洞。在混乱中,方国珍的人活捉了朵儿只班。朵儿只班被活捉时,肚子里灌满了水,被人挤压了很久才算吐完,然后就被用他经常带在身边的绳子绑了起来。

蒙古人很少被活捉,尤其是朵儿只班这样的副省级官员,所以,当方国珍高高在上一路小跑到他面前为其松绑时,朵儿只班一直看着船外的汹涌波涛,他当时大概想要以身投海喂鱼,落个精忠报国的名声。但他的眼睛闪烁飞快,而且肚子咕咕叫,方国珍马上判定,这蒙古肥佬没有自杀的勇气,所以就跟这位肥佬解释说,其实自己没有想革命的意思,但自己没有文化,考不上公务员。后来听说,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所以才出此下策,大家都不容易,无非是混口饭吃。

方国珍最后以请求的口气说:“你回去跟你们老板说下我的意思,苍天在上,咱们也是大元的子民,谁吃饱撑的没事,在刀口上过日子!希望他能给我个官做,我马上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朵儿只班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对方是想做官,这简直易如反掌。他当即拍着肚子就答应下来。方国珍就派了一艘小船把他飞一般地送回了杭州城。

杭州政府两个时辰前听到朵儿只班的部队灰飞烟灭,正在面面相觑、惨无人色时,突然朵儿只班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又听说了可以不用流血就能摆平方国珍,高兴得一跳三丈高。他们派人昼夜兼程,把报告递交大都,然后乐滋滋地等着大都的奖赏。

大都里的蒙古王公大臣们像炮仗一样爆了起来。几个刚从草场套马回来的蒙古将军们拍着桌子大叫:“奇耻大辱啊,打不过人家,就招安人家,这事居然发生在我们蒙古帝国,使我们背负这种耻辱的居然还是我们蒙古人!”

有人立即跟着起哄说:“应该把那个民族败类朵儿只班就地正法!”

军事委员会(枢密院)的一位参谋慢吞吞地站起来,扫了一遍那群套马的汉子,说:“朵儿只班的剿匪部队是陆军,那个叫方国珍的是海军,两人就不在一个食物链上。你现在非让一个动物到另一个动物的食物链上去,那和把老虎送到海里,让它和鲨鱼打架有什么区别?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要咆哮。应该在江浙征集能在水里打架的人,让他们和方国珍在一个食物链上,这样才能干掉方国珍。”

套马的汉子们一听说去水里打架,马上就软了下来,说:“大海是我们所畏惧的啊,方国珍既然要个官职,那给他就是了。大元王朝除了草外,就是官职最多。”

那名参谋居然冷笑起来,再一次扫了那群套马的汉子,说:“方国珍干掉了我们三万人,又活捉了我们的大将军,实力如此雄厚,却想被招安,显然不是真降,我们如果给他官职,恰好是让他养精蓄锐,中了他的圈套。况且,我们现在必须干掉方国珍,以警示那些想要革命的人。”

但是,永远别让驴听懂真理,浪费了你的时间不算,驴还特别不高兴。驴们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方国珍一个官职算了,谁都不容易。

由于方国珍是多年以来南中国闹革命声势最大的一人,所以大都方面极为重视,不过听说方国珍只是要个官做,马上放松下来,并且迅速通知江浙方面,方国珍要什么官职,都给他。看他那智商,估计也要不到什么好官,马上答应他。

刘伯温当时对中央政府这一举措没有机会发表意见,因为他被辞退了。被辞的原因很可笑,他认为江浙行省的纪律监察部门官员(监察御史)大为失职。失职这种事当时已是官员的家常便饭。很多人把这当成是官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不是刘伯温提起,这些官员险些忘了,他们还有职责在身。御史们在吃惊之余,认为刘伯温破坏了官场的和谐气氛,暗示有关部门,让刘伯温滚蛋。

1349年,刘伯温被辞职,在杭州待业。而方国珍这位靠杀人放火起家的革命者正在台州享受他的元政府公务员待遇。

方国珍的革命对后来的职业革命者诸如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的人往往不能取得胜利果实,倒霉的还提前送命。秦末的陈胜、西汉末的黄巾军、隋末的李密、唐末的黄巢,这些人给后来者做榜样的同时也做了炮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早起的鸟儿有时候会被枪打。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正是给革命者最神圣而真诚的忠告。

刘伯温对革命者没有忠告,有的只是痛心疾首和满腔的憎恶。而且他也断定,方国珍投降只是缓兵之计。果然,1350年年末,被元政府养了一年的红光满面的方国珍突然发动二次革命,攻击温州城,攻击未遂后,又跑进了茫茫大海。据后来官方报告指出,方国珍之所以发动二次革命,仅仅是因为当官后总受到元朝正式公务员的敲诈勒索与鄙视。我们从《水浒传》中就能得到这样的信息:方国珍这样半路出家的公务员虽然官职不错,待遇也不错,但在同僚眼中,他们永远都是贼,而且不能转正。因为他们是贼,所以在正式公务员的印象中,他们应该都很有钱。方国珍逼着元政府招安,是想敲诈别人,想不到被别人敲诈,心头一火,就又革命了。

不过据小道消息说,方国珍这种人根本就不是做官的料,他注定只能当贼。无论是哪种说法,总之,方国珍又乘船出海当起了革命家。两年的时间,方国珍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当他对温州发动决定性总攻时,人数已数万。

第二年正月,元王朝中央政府命江浙行省左丞相孛罗帖木儿担任剿匪司令,去征讨方国珍。孛罗帖木儿也是个旱鸭子,所以征集有海上作战经验的能人异士随军。

刘伯温当时想应聘,但被他的好朋友高则诚拦住了。高则诚的理由是:“论参谋,特别是在水里的参谋,我比你强。所以,我去,你准备好酒菜,我凯旋后,咱们喝点。”

刘伯温大吃一惊,因为高则诚只是读过几本兵书,而且,高则诚是去当参谋,刘伯温从来没听说过,参谋还有水陆之分。刘伯温大吃一惊的理由还有,高则诚向来对革命抱以同情态度,现在却要去打击革命,这是知行不一啊。

高则诚的解释是:“任何人谈革命都没有问题,但你不能打扰我的生活。你打扰了我的生活,我就反革命。”

刘伯温对这位好友短时间内的变化感到吃惊,不过他心里还是佩服高则诚的勇气,于是,写了《从军诗五首》为高则诚壮行,预祝他凯旋,当然更预祝的是,政府军能彻底剿灭方国珍,凯旋。

但刘伯温大失所望,1351年阴历六月,孛罗帖木儿和方国珍在松门附近的大闾洋短兵相接,结果,孛罗帖木儿的部队还未展开队形便不战而溃,孛罗帖木儿本人被活捉。高则诚在当时早已不知去向,据他后来回忆说,自己拿出了无数战略,可孛罗帖木儿那个糨糊脑袋就是不听。

孛罗帖木儿被活捉后,方国珍故伎重演,跪在他面前,声泪俱下地描述自己生活的艰辛,并且说,政府只要给他个比从前大一点的官职做,他将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孛罗帖木儿被方国珍那副疾来的眼泪感动,同意方国珍的要求,回到杭州后,连夜写了方国珍二次重新做人的心愿,大都方面很快就给出指示:同意他重新做人,给他官职,大一点的。

如果说,元政府第一次和方国珍较量,是因为不熟悉海上战争而失败,情有可原,但第二次,却失败在陆地上,而且是不战而溃,这就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了。

这正是刘伯温第一眼所看到的那样,他没有怀疑到这是政治腐败的问题,而是认为问题完全出在军队和地方官身上。他在杭州的寓所中愁肠百结,一股“朽木不可雕”的愤慨从肺部向上走,在喉咙里驻足,刘伯温想破口大骂,但忍住了,所以,这股怒气再向上走,到了鼻子,刘伯温就冷哼,到了眼睛,刘伯温就两眼通红,最后到了脑子里,他提起笔来,写下来妇孺皆知的小品文《卖柑者言》。这是一篇痛批政府官员,特别是那些武将如银样镴枪头一样,只是“金玉其外”而已。

我们有必要欣赏这篇文章,但由于它是杂文,而不是散文,所以,我们只需要欣赏它的白话翻译就可以了: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过冬夏也不腐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价格高出(普通柑橘)十倍,人们争相购买柑橘。

我买了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得像破烂的棉絮。我对此感到奇怪,问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