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没想到还是由这位了白衣卿相提出来了,大抵也只有他可以不在乎这些毁誉得失把,而且他很有办法还弄来了诸道元帅郭李等一大批人的副署,让事变变的更有说服力。
而且不乏可行性,让将要被裁汰下来地多余的士兵。转变成耕战自足,出入为兵民角色转换的府兵。的确可以省俭朝廷巨大的供给,还可以通过府兵管
渡,避免这些士兵解甲归田后,不安于生活,而继续乱。
但
这件事里里地诸多行迹,却让我看到了背后另一个人的影子,正留在河北太子小百身边的少年参军李萼。
话说原委,还是让时间如潮,刹那流转回到成都的那次初会面。
“如今有什么打算”临别起身,我只是随口一问
“这”
他似乎迟疑了一会。下了很大决心方才道
“此番晋见,某有意效法大人之举上书天。请重开国初的班田之制,归建府兵,以勇于抗敌的将士将授田之,军上以为如何”
这话一出,不蒂一重锤,不由我与薛景仙相视而惊,要知道中原地区最多豪门氏族。经此一乱,破败无数,许多地方都不免成为无主之地,难道……
“这可是颜公的意思”薛景仙代我问出心中的疑惑。
“非也,不过是在下见大人减赋促战之策,一点小小地想法”他有些赫然道“倒让大人见笑了”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这李萼未免也太大胆了,他的想法,似乎比我搞的减免税赋那一套走地更远,我虽然有动过效法打土豪分田地的念头,不过都是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指使手下吃大户的时候还要给对方冠上诸如通敌、资贼、抗拒官军等大义凛然的托词,
因为这其中牵涉了多少的厉害干系,要是平常时期,早被众多利益切身的大地主官僚集团的口水给淹死了,难怪颜老头要把他派出来,他虽然有才华,显然在政治上还是个菜鸟,这种言论看起来很有道理,暗中不知道牵扯到多少人的即得利益,一旦被有心人知晓不要说前途灰暗,居然没被人下黑手干掉算他运气。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办法,要知道千百年来,农耕经济体制下,土地本位制度的思想深入人心,能够拥有一快自己的土地,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让士兵通过战功获得一快自己的土地,这个理由就足够让许多贫寒出身的士卒为之拼命了,如果在推恩到那些民军义勇中去,天知道会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本朝早期赖以横扫天下的府兵制度,就是建立这种大量获得授天田的自耕农的基础上,只是后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许多人失却了赖一生计的土地却还要承当军役,这才造成了府兵制度的彻底崩坏,到本朝开元年间,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到本朝开元年间,不得不实行改府归卫,改府归边。
(注:所谓的改府归卫,改府归边,就是因为大唐内地承平日久,小户农民为主的府兵,每年要拿五分之一的时间去执役,还不算上来回时间,往往耽误了农时,因此时有避逃发生。加上地主豪强氏族的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作为府兵基础,当年依靠班田制建立的自耕农逐渐减少,府兵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虽然先后采取了“并番”(几年番务并一年完成)“代番”(花钱免役)等措施,但还是无法扭转内地府兵兵员枯竭的问题,到了天宝八年,有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上番了。有钱人规避服役,而终日劳作的贫户却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加上许多失去土地这个立身地根本。别说自备武器服役。就是人身独立性也成了问题。其弊端也很多,番上过于繁扰,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等。
为此当时宰相宋景特上书请废府兵易其制度。其中除了分布在安西、北庭、河西等边境上地军府改编为世袭边军军户外。一部分直属十六卫的军府,撤消了作为二级军队的建制,变成附属诸地下级地方兵役管理机构。其防务职能下放到地方,由道的节度使和州的守捉、团练兵分担。因此虽有其名却已无其实了。
而作为本军长驻京畿地区的重要武装力量,十六卫是不能自行募兵,由地方各府输送。而且每卫所辖的数十军府是交错散布在天下诸道中,既在地方上通过不相统属的关系而相互制约,又在京畿本卫中通过多来源地兵员,防止某方面势力利用乡党、同年等名目抱团坐大,影响到政权的稳定性)。
在这个时空。
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形成尾大不掉地局面。到天宝元年(742),边军不断增加。已经达到四十九万人。
边军府兵之所以能得到保留。道理很简单,土地兼并再怎么兼并。也不容易兼并到边境上去。谁愿意让自己的产业可能时刻处在外来的威胁之下,就好比后世全国私占滥用土地成风。但很少有听说边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土地,被违
开发,这是一样地道路。
而作为地区边军总帅“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到了平乱结束地战后,天下节度使已有数十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再加上,“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整个北方可以说是亢兵成灾。按照天宝十二年的户口军民比例。大致可以维持在十户养一兵。但是现在北方。一户一兵在许多地方都很难看到了。青壮年全部进城当兵去了。++持还没什么事。长久就要出问题的。这些经历过战争武装人员不是随便可以遣散。需要一个长期而周全的计划。一。可能就是一场新的动乱根源。
就算要实行,也不是现在,起码要等到战争把那些门阀氏族的根基扫荡的差不多,再考虑。当然这种话是只能心理想想,不能说出来的。
“你的想法甚好,可考虑那些氏族大姓的反弹,这世上是没有人愿意把到手利益交出来”我意味深长的劝道道,要知道光我门下就荫包了许多原本登记中的赋税人口,如果将来要把他们发还原籍,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小萼啊,你有打算舍身取义的准备么”
“什么”他非常惊讶的样子,让我再次叹息起来,有理想,有热血,还有头脑,多好的炮灰啊。
“毕竟,有些事情光凭一腔热血和良好的前景,背后牵涉的东西太多,眼下朝廷还要仰仗他们的力量,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你进言上去,虽然你有报国心,但朝廷怕是不会在这个关口上为你一个人,去触动天下世族门第的根基……
“这”
虽然他几句话就被我说的满脸失望,但我还是稍稍鼓励和肯定了,他的想法
“恩,不过,其实你可以稍缓其事,先行请清丈土地,以其名收无主之地归于国家,将来时机成熟再行授受之事,一步步来,那时地为国有,想怎样也无大碍了”我给他列举了历朝历代几种比较成功的例子,
他也不是那种愚钝的人,只是在政治上有些幼稚,点明厉害就心了,拜谢而去。后来在河北清理乱兵,他因此也负责起了一些,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
没想到,居然会在这个时候,终于爆发出来。
相比之下,随后来自成都的动作也不慢,但就低调的多了,只是刚刚宣布一条《军田功授诰》,将为积累有战功的老兵授田,而且授的是关中战乱后广大的无主之地,早早就被龙武军的还乡团圈占下来。
暂时适用范围也只局限于龙武军的老兵,而且真正得授的不过数千人,其他人要等退役后再说,很难对大局产生什么影响,也不算什么越权,但是其他后续影响却是意义深远。
但一拿到成都朝廷的诰书,我就想放声大笑起来。龙武军的老兵福利已经够好了,在河北的时候常常就有,那些主力军团的老兵,在战败后乘机以归拢为名跳槽到龙武军来的事例,甚至还有个别将领为了足够的代价,偷偷把老兵卖给龙武军,因为他们的归属纠纷,还引发不少龙武军与那些主将们的杯葛和官司,再加上这个条件,几乎就可以算是生是龙武军的人,死是龙武军的鬼了。
这个先例一开,历史的潮流,再也无人可以阻挡了,成都那位太上老爷子也不糊涂啊,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不随意表态,但关键时候还是出手了。甚至让西北那里想反对,也无从反对了,既然龙武军的老兵可以授田,那其他军队呢,是不是也要效法推恩,肯定会有人提出来,相比可以用大义和权势影响和笼络的上层将官,普通的士兵要求很简单也很朴实。
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能让大多数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显然不是所谓的理想和主义,或者民族和大义,而是一块自己可以耕作的土地,哪怕近代的国朝起家,也是仰仗如此。
没有士兵的追随,拉走空头的将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特别在这个以兵将多寡决定价值和待遇的特殊时期,而那些各方势力秘密进行酗酒的那些施恩许爵的手段,可以说一下都做了无用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公然的反对他们期许的利益,那大范围内人心向背,就是一边倒的倾向了,这种隐性的政治风险,不是什么上位者都可以承当的。
而且这些授田都在关中之地,有这么一大批感恩心思的老兵存在,对京畿局势的影响和便利,不言而喻了。
以上的种种,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面,可以说这一个大势布局上的先手,西北已经失却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落花时节又逢君
都畿道河阳城。/
空气中鸣蝉的声音,随日头高升,也越发的卖力,城门影荫凉下被热风熏的昏昏欲睡,门卒,有气无力的拄着枪头,被马蹄声惊醒。
看了看来人飘荡鼓动的旗帜,又松懈下来。
“这些马驮子”他轻轻唾了一声,有些妒忌的瞪着那些衣甲光鲜的骑士,大热天还这么张扬,又在他们目光扫及前,赶紧将眼神收回来,换上一副还算亲切的表情迎上前。
“诸位辛苦了,城下就来开门……
另两名,已经殷情的抬过一个大缸。
看着他们健马都是用漂亮稠布和纸甲小心的防护周全,打扮的花里胡哨,心中就是一阵阵的肉痛,再次暗骂一声“这些败家子”。
据说这些龙武军的家伙,只要能混到一个小小的正兵,就能奢侈到每人配一匹驮马,用来装载个人的物品,平时还可以坐马拉的平板大车,而据说某些马军部队甚至一人二三马,轮换着骑。
这是个什么概念啊,要知道按照本朝的军制府兵一火才不过三驮马,那些在卫军混的好的也才五驮马,而且还不是纯战马,杂用驴骡来充数,而这些地方部队就更稀少了,战事一起,马匹就更紧缺和稀有,在这种三流的守捉,团练军里,也只有队正、副以上的头目,才有那么一两骑。,
无怪那些在军中经年的家伙。纷纷削尖了脑袋。擎带托请着同乡之谊,营钻着想法子偷偷投奔过去,
不过腹诽归腹诽。
这些家伙虽然牛地很。而且很有些傲气和自持,但唯一地优点就是做起买卖来,还算公道,不会有其他友军欺拿卡要乃至翻脸不认人的牛皮官司,可以提供许多平日里供应不上的稀罕物件,能顶三天口粮面砖。火一烘就可以提供热食地陶罐头,轻便便宜的纸甲,上好钢口的锻刀,……
虽然易物的时候做价低了点,但胜在什么都肯收,要知道这可是战时,抄获地再多。谁知道下一阵,还有没命享受这些东西。
虽然将主们或许有些不对付,但底下的当兵讨活混饭吃的,可与那些清亮亮的铜钱和财货没有仇恨。虽然不在一路打战了,但私下往来的关系却一直留了下来。变成一种心照不宣的惯例。
领头那位,在肩甲上的银星熠熠生辉,据说那是真正的银子磨地,乃是资深老军的标志,叫什么来着,对了军士长,看起来目光沉毅而很有力量和精气,是那种真正习惯杀人舔血不动行色的存在。
(龙武军自创始之初。就拥有一只强大的从军商人队伍。可以象饕餮一样吞下任何丰富地战获。并将其消化的无影无踪。就如:把奢侈品卖我们的敌人。并不能使他们变的更强大。反而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