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谍影 >

第27部分

谍影-第27部分

小说: 谍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在住院的时候,他也凭借在普渡寺记忆的三四组密码默默思索破解,但是无甚收获。显然,单靠记住其中的几组密码来破解电文绝对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后来索性不再白费工夫,只是争取早日出院。
郑少青知道,破译不知密钥的电文非常困难。它需要同时具备很多条件。除了破译者本人需要有相当高的逻辑推理、统计演算、联想类比等智商能力外,还需要破译者有很宽泛且精深的知识,另外还有极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破译者的天赋、灵感及耐心等情商因素。具备了这些主观条件,也不一定就能破译密电。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条件也不可或缺。那就是密电素材!大量的密电素材!而且必须是同一密钥的素材!只有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才有可能破译密电。
抗战时期,“刀斧手”戴笠(戴笠当时的代号叫“刀斧手”)将美国着名密电破译专家雅德礼请到陪都重庆,以极高的规格款待雅德礼,让他组团成立着名的破译机构——“密室”,专门破译日寇无线电台的密电。雅德礼组织了一支数十人的破译小组,这些人都是国内一流的电台侦讯专家和密码破译专家。他们用收讯机日夜不停地侦收日寇电台的密电,收集了成百上千份日寇密码电文。在雅德礼的指导和密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后来终于在众多的密码电文中找到了规律,才成功破解了日寇的密钥。“密室”为艰苦卓绝的抗战作出了贡献。
郑少青作为一名从事机要工作多年的特工,他对这段数年前的历史当然非常熟悉。正是由于熟悉这段历史,他才清醒地意识到,要破译眼前的这一份电报,比登天并不容易多少。原因很简单,一没有素材,二没有团队智慧的支持。没有素材,就缺少了从中找出规律或者逻辑联系的可能。如果单凭一份密电就能破解它,那这份密电就太简单了。或者说,一份重要的密电就这样被破解,就不成其密电了,就失去了加密的意义。而没有团队的智慧,对孤军作战的郑少青来说,是智力和毅力的极大挑战!
“逻辑与规律是密码的特征!找到规律!虽然没有众多的素材可供发现,但是,能不能在这封电文中找到规律的蛛丝马迹呢?”他鼓励自己,“这封电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时间紧迫,渡江战役随时可能打响。错过这个时机,即使得到‘长江防御计划’的全部内容,也已成了明日黄花。因为冯儒已经告诉我它和长江防御计划有关,这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我要继续下去。冯儒临终时在木板上写了122三个字,它告诉我,‘长江防御计划’可能和122号楼有关,或者可能就在122号楼。但是,122号楼太大了,可能有近百个房间、几百个档案柜,‘长江防御计划’躺在哪个柜子里,只有破解了这封密电才可能知道。而且,据说,122号楼有一个巨大的迷宫似的地下室。陌生人进去,根本不可能找到方向,要想走出迷宫,只有在管理人员的协助下才有可能。”
“退一步说,即使我现在知道‘长江防御计划’在122号楼的哪个柜子里,我还是有必要破解这封密电。非常有必要!因为,自从上次紧急会议后,国防部各个电台的密码可能都已经更换了。当然,我军以前掌握的敌台密码就没有任何作用了。我知道一些电台的呼号,如果再掌握了这个呼号的密码,把这么重要的情报汇报给上级党组织,这对我军今后的作战将起到何等巨大的作用啊!敌人的一举一动将尽收我方眼底!有了这个密码,不亚于有了千军万马。当然,我也会获得巨大的荣誉!我将会名留青史!”
“规律!规律!”他在心里提醒自己。
现在,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电文末尾的“9982”居然是一组明码!凭着对中文明码电报表中常用代码的熟悉,他立即明白这是一个感叹号——“!”的明文代码。
如果这是一封明文电报,可是开头的“1941 8013 5235 2356”对应明码分别是“愎、一、膺、搀”,这就说不通了。显然,按明文来解释,它不能表示一定的意思。所以,这封电文还是加了密的。可是,那个感叹号为什么不加密呢?它应该可以加密的啊!难道仅仅因为它是电文末尾一个无关紧要的标点符号?
“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郑少青知道,给电文加密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稍有不慎,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军政电台在加密制度上是极其严格的,失职的加密员所受的处分也是极其严厉的!
“可这个感叹号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尽管它丝毫不会泄露这封密电的任何内容。”
他给自己倒了一杯红酒,然后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音乐节目。他喝了两大口红酒后,就仰面躺倒在床上,听着歌曲,想着密码的事。
他一有苦恼,就喜欢这样。每个人排遣苦闷、激发灵感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人喜欢找人倾诉,有人喜欢抽烟,有人喜欢散步看风景。而郑少青则喜欢边听音乐边喝红酒,这已是他多年的习惯——在孤独中寻找激情。作为一个长期潜伏于敌营深处的特工不可能不孤独,而这样一个特工要破译一个复杂的密电不可能没有激情!没有激情,智慧的火花不可能闪耀!而激情的产生,需要外界的刺激!
郑少青现在就用这种方式刺激自己打开激情之门,寻找灵感之光。
收音机中传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雄浑澎湃,铿锵激越,它能将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得精神抖擞。郑少青听着听着,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灵感的王国。
一曲未了。他一个鲤鱼打挺,猛地从床上跃起,冲到桌边,拿起那张密电,紧盯着,好像唯恐上面的字迹会马上消失。
原来,他由电文末尾的感叹号想到了机要人员起草电文的习惯——他们总是在电文末尾写上“此令!”、“切切!”、“为荷!”……诸如此类。
“由此,可以假设——在没有足够素材的情况下,也只能先采用假设、推理、排除的笨办法了——假设电文末尾的倒数第二字是‘令’、‘切’、‘荷’……”
郑少青边想边在纸上写下了这几个字。
“那么电文中的第五组代码也有可能是这几个字中的一个。”因为他数了一下,电文一共由70组密码组成,其中有5对共11组是相同的密码,分别是:
第五组和倒数第二组同为9714;
第一组和第九组同为1941;
第二组和第十组同为8013;
第三组和第四十八组、第五十六组同为5235;
第四组和第二十二组同为2356。
此外,他当然也留意到,横线上方的“1 2 2”在横线下方分别变成了“3089 3501 9101”。
“假如倒数第二个字是‘令’,那么第五个字也可能是‘令’。这仅仅是可能。因为,如果密电是采用替换加密法中的一种,就有这种可能;如果采用的是‘位移加密法’的一种,就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采用‘位移加密法’后,同样一组密码,不一定是同样的字。”
“会不会是‘令’字呢?还有哪些迹象说明它是‘令’字?”郑少青在寻求佐证。
“极有可能!如果倒数第二字是‘令’字,那就说明这是一封上级发给下级的密电。”而郑少青知道,这类电文常在首句便发号施令,如:现令、电令、急令、某某行动几号令、某某计划第几号令。这也是一种公文惯例。
想到“某某计划第几号令”,他又联想到电文中另一组相同的密码,即第四组和第二十二组同为2356。
“如果电文开头是说‘某某几号令’,那么,第四个字应该是‘号’无疑。”而可以佐证这一假设的就是第二十二个字。这个字在‘3089 3501 9101’的后面。已知‘3089 3501 9101’分别表示‘1 2 2’,那么‘3089 3501 9101’后面的‘2356 6038’极有可能是‘号楼’二字。因为人们在表述122号楼这幢建筑时,一般不会只说‘122’,即使在惜墨如金的电文中也会说成122号楼,最起码会说成‘122号’——单说‘122’就好像句子没有脚后跟,也让人不知所云。这‘2356’应该就是‘号’字。而且它和第四组的‘号’字相互印证。那么,这‘6038’就极有可能是‘楼’字。再进一步推测,第三组的‘5235’就是序数,表示‘几号令’。至于究竟是几号令,不太重要,暂且放下。”
想到这里,他发现第三组的“5235”和第四十八组、第五十六组密码相同。由此可见,这三个字极有可能是同一个数字。
此时,他已破译出“令、号、楼”三个字。
收音机里,贝多芬正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破译了这三个字,就打开了一个缺口。因为,密码的特征已被我分析出来——它不是采用‘位移加密法’,极可能是‘替换加密法’中的一种。如果它采用了‘替换加密法’,那么,把这三个字的明文代码和密码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规律,顺藤摸瓜,就有可能破译其它内容。”
想到这里,他大为兴奋。
此时,收音机里的《命运》播放完了,正接着播放舒缓的《田园交响曲》。
他立即抓起钢笔,将“号、令、楼”三个字的明文及密文分别写在另一张纸上:
号:明文5714,密文2356;
令:明文0109,密文3941;
楼:明文2869,密文6038。
可是,他很快就从希望的峰顶跌落到失望的谷底。因为,他盯着这几组数字看了半天,也没有发现明文与密文之间有什么加密规律,或者说选辑特征。
“素材太少。一为孤证,二为偶合,三为凑巧。想从三个字的明文中找出密文的规律是不太可能的。况且,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它采用了哪一种加密方法。唉——”
郑少青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冯儒可能知道密钥。因为他已知道这和‘长江防御计划’有关。而我到现在也看不出密电中哪里是‘长江防御计划’的蛛丝马迹。我……亲手开枪打死了他……他没有机会跟我说!他是如何知道这和长江防御计划有关的?”郑少青沉痛地想,“我是罪人。唉!”
他的眼睛有点潮湿,再次沮丧地躺倒在床上。
同样的阵营,同样都是潜伏特工,冯儒的悲惨牺牲使他自责不已,无法释怀。同时,也不禁让他想起自己长期潜伏的孤独和艰辛,还有未来不可知的命运。
《田园》交响曲渐渐进入尾声。
没有破解出密码让他感到受挫,冯儒的死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他感到心力交瘁,不堪重负,精神已接近崩溃的边缘。
没有人命令他必须破解密码,也没有人命令他必须取得“长江防御计划”。然而,他知道,这是自己的使命,崇高的使命!
他从床上艰难地爬起来,喝了一大口红酒。
“不能放弃!”他振作精神,鼓励自己,“如果能知道它是何种类型的加密方法,事情就好办多了。”想到这个近乎愚蠢的问题,他苦笑一下,三年前的一幕又重现在眼前。
那时,一位名叫安德鲁的美军上校来栖霞特训班做一个讲座,和特训班的学员们谈密码电报问题。郑少青知道后,专门赶去旁听。
“……密码有很多种。比较古典的有栅栏位移法、恺撒替换法、维吉尼亚方阵法……等。栅栏法就是把明文的字符位置做有规律的位移。比如,要发送明文‘I LOVE YOU’,用栅栏法加密可以形成密文——”安德鲁将颀长的身体转过去,在黑板上写下了‘IOEOLVYU’。这就是栅栏法的一种。当然实际运用中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它会有很多变种。至于恺撒替换法,据说是恺撒大帝发明的,故名。它的基本加密方法就是字符替代。比如,用‘1’替代‘A’,‘2’替代‘B’等。简而言之,就是声东击西、指东打西、说东实西、明东暗西……”
“您说的并不简而言之啊。”
郑少青忍不住揶揄道。
台下有人笑了起来。
“哈哈。请原谅我的饶舌。我想让各位知道我是多么喜爱中国的成语,说远了!刚才说的‘替换法’就颇有点贵国军事家孙子先生三十六计兵法的意思。”安德鲁用不伦不类的称谓扬扬自得地说道,“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加密法称为‘孙子加密法’。”台下又发出一阵笑声。
“还有诸如维吉尼亚法、古代的表记法、现在流行的书籍报刊摘字密码法、密码棒编码法、机器编码法、德国之‘谜’——Enigma(恩尼格玛密码机)等。可以说,加密方法不胜枚举……”
安德鲁正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胖胖的学员突然插话问道:“安德鲁上校,加密方法这么多,请问我们如何知道某一封密电是采用了哪一种加密方法?谢谢。”
这个学员还没有坐下,教室里已经响起了一阵笑声。郑少青也轻轻地笑起来。
“谢谢你提了这么一个勇敢的问题,或者说勇敢地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安德鲁的调侃刚说完,教室里的哄笑声更大了。
那个胖胖而慈憨的学员知道自己提了一个愚蠢的问题。
“你要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