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兄皆为此香所误,立斥内侍毁掉秘方,再也不许制造使用。思宗的嫔妃很少,这与历代君王夺天下女儿以自奉的情况比较起来,堪称天壤。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京城大风,黄雾满天、黑气沉沉,凤阳祖陵又发生了地震。京师人心惶惶,人们都预感到明帝国的末日来到,朝中有的官僚已开始为自己谋求后路了。
正月初十,李自成逼近京师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思宗手拿奏疏,浑身颤抖、痛哭流涕地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天下一旦失之,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恨,但死不瞑目耳!”听到思宗要亲自出马,陈演等大学士一个个报名请替,李建泰尤其迫切。李家住山西曲汪,为地方巨富。他表示愿出私财饷军,在山西建立武装,抵挡李自成的进攻。思宗大喜,当即决定李建泰以督师辅臣身份“代朕亲征”。
正月二十六日,思宗行隆重的遣将礼,然后在正阳门城楼上摆上宴席为李建泰饯行。思宗亲自用金杯赐李三杯酒,过后又拿出自己亲笔书写的《钦赐督辅手敕》交给李建泰。在敕书里授给李建泰莫大的权力:“行间一切调度赏罚俱不遥制。不论何人,只要不服从李建泰便可以尚方剑从事。”李建泰分外感激,誓以死报。饯别后,思宗站在城楼上久久地望着李建泰远去的征尘,他把天下安危之重任全部寄托在李的身上。
可是,李建泰刚出京,轿框就折了,朝野上下皆以为不吉利。此时,北京城外好像已不是明朝的天下,李建泰处处受阻,沿途州县根本不供给吃用。到了河北定兴,县令竟不许进城。待闻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过黄河时,李建泰慌忙撤退,带领几百名亲军进了保定,不久就在保定投降了大顺军。
李建泰出师山西后,北京城守怎么办?全国已无兵力可抽,只好抽调在宁远的总兵吴三桂了。正月十九日,思宗指示调吴三桂回来。但吴三桂一撤,就等于将关外之地拱手送给了清王朝。大学士们深知弃地意味着什么,也深知思宗思想易反复,爱诿过,故都不敢承担责任。首辅陈演以各种借口拖延,多次召集大臣会议,研究吴三桂内撤后,边民怎么安顿,费用怎么出,山海关怎么守,一直拖拉到二月底,吴三桂还没撤。三月初,大顺军已经拿下山西,逼近北京。思宗急了,才下令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率军入关拱卫京师,但这时已缓不济急了。
随着京师日益危急,思宗拼尽气力支撑局面。崇祯十七年二月,户部便告称国库已经空空,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思宗下令勋戚、在京的百官捐助,以纳银3万两为上等。朱由检派太监去找皇后的父亲周奎,让他拿12万,为百官做个榜样。周奎不答应,只拿1万,太监含泪而去。朱由检听了再次派人让他拿2万。周奎暗中向女儿求救,周后给了他5000两,他扣下2000两,只上交了3000两,可后来大顺军从他家抄出现银50多万两。思宗嫂子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拿了2万,晋封侯爵。文武百官捐助的只不过几十两、几百两而已。思宗看收不上来,便实行摊派,按衙门收。后来又按籍贯收,规定8000两、4000两、3000两不等。太监也奉命捐助、平时最富的太监如王之心等人此时也大大哭穷。折腾了一个月,共得银20余万两。而大顺军进城后从文武百官、太监贵族那儿共得到2000余万两金银。
在这种急转直下的形势下,思宗两次发表《罪己诏》,向天向臣下百姓表示承担一切罪责,下令停征一切加派,企图稳定民心,鼓舞士气,作困兽斗。但是,这时候的空言已经毫无意义。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攻居庸关,守关的唐通和太监杜之秩投降。三月十六日打下昌平,当天便有部队到达北京城下。
此时的北京城乱成了一锅粥。京军在城外溃败,城上守者有太监亦有官军,号令不一,兵部、五军都督府、还有太监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没有个统一指挥。城上兵士吃不上,喝不上,士气低落。太监们回报思宗,思宗也没有办法。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去与思宗谈判,提出双方中分天下,思宗拿出800万两白银犒军,双方罢兵言和。守城太监曹化淳、王德化将杜勋带上城来,杜勋对思宗说明了来意。思宗当时未表示意见。他根本不想投降,但又不想放弃这个拖延时间的机会,于是令亲信太监与杜谈判,希望拖到各地勤王兵到来解围。可是,李自成不想再等了。三月十八日晚上,农民军大举攻城,曹化淳打开城门迎降,李自成占领了外城。
思宗听到外城陷落的消息,知道大势已去,他率领宫内一群太监在城内无目的地转了一圈,回到宫内,登上了煤山。看到外城烽火连天,思宗长叹一声,潸然泪下。他默默地站了一会,便回宫去处理后事。
思宗首先让人叫来了太子和永、定二王。看着16岁的太子和一个11岁,一个9岁的皇子,思宗心里非常痛苦。他告诉他们,北京就要失陷,国破家亡了。你们要逃出去,将来有时机为我报仇。又令人拿来破旧的衣服给3个儿子穿上,说:“今天你们是太子和王子,明天就是普通百姓。出去后,见到老者叫伯伯,年轻的叫先生。你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快、快逃命吧。”思宗说到这里哽咽了,3个孩子也哭作一团。思宗挥手让太监分别将弟兄3个送到周、田二位皇亲家中。并随手写了一张诏谕,令百官“俱赴东宫行在”,让人送到内阁,这时内阁已经没有人了。
送走了3个皇子,思宗让太监王承恩给他拿了酒来,他自斟自饮,不多时便醉了。他走出宫门,怅望黑压压的紫禁城,内心百感交集。17年的呕心沥血,17年的惨淡经营,如今毁于一旦,他只能以死向祖宗之灵赎罪,向万民赎罪了。他要壮烈地像英雄一样地死去,自己及家庭不能受到任何侮辱。思宗令身边的太监向各宫传旨,皇后嫔妃速速自裁。少顷,思宗来坤宁宫,周后哭得泪人一般,看到思宗进来她止住哭声,二人泪眼相望,眼睁睁地看着爱妻自缢身亡,思宗感到一阵晕眩,随即“哈哈”狂笑起来,提剑走出坤宁宫。
思宗从坤宁宫到了袁妃的西宫,几个嫔妃都惊慌地躲在这里。思宗看到袁妃已自缢,但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口中尚有呼吸。他抽出宝剑咬着牙向袁妃砍去,袁妃血流如注。思宗似乎疯了,他挥动宝剑又连砍了几位嫔妃。然后直奔寿宁宫。
他的次女,16岁的长平公主住在寿宁宫。16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思宗很喜欢她。去年,他就在贵族子弟中替她物色驸马的人选,初步选定了一位周姓贵族的公子,由于形势的突变,此事放了下来。此时,国将亡了,明天,乱贼将要入宫,一个少女怎么逃命?思宗不敢想象爱女的命运。他宁愿让她去死也不愿她落入贼手苟活。思宗到寿宁宫时,长平公主已准备自缢。看到爹爹浑身血迹,手提宝剑,长平公主大叫一声“父皇”,就朝思宗扑过来。思宗心如刀绞,怕爱女扑进怀中后他再也举不起宝剑,便声嘶力竭地大喊一声:“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一剑砍去,长平公主顿时倒在血泊中。杀了长平公主,由检又去昭仁殿杀了三女昭仁公主。
干了这些后,他在宫中稍稍停留,便由太监王承恩架着出宫登上煤山。他跑掉了一只鞋子,沾有血迹的长袍也脱掉了,只穿着一件宽松的内袍。进了寿皇殿,他让王承恩在梁上搭上一根白绫,吩咐自己死后,王承恩可以逃命去。王承恩涕泪交流,表示要随皇上去死,思宗心中稍觉宽慰。他最后望了一眼宫城,望一眼远处农民军点起的熊熊篝火,心中产生了一种解脱感,自己将白绫套上了脖子。王承恩眼看着君主死后,自己也吊死在他的对面。历经16帝276年的大明王朝终结。此时,正是1644年四月二十五日的黎明。
思宗死后,与周后一起由清朝用柳木棺成殓,寄于寺庙。多尔衮下令以礼安葬他,允许明朝遗老遗少哭临祭典。祭典完后,决定将思宗夫妻殡入田妃的陵墓。开掘墓道、建立碑亭,估工价约3000两白银。清廷从十三陵陵租中拨给1500两,其余由曹化淳等太监和明朝遗老遗少自筹。曹化淳为此多次上奏,多尔衮也数次责成有司速速完工。直拖到当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开掘墓道的工作方才开始。到了年底,才将墓道修好,打开了田妃陵墓。凑巧的是,安放棺木的陵床非常宽大,放三副棺材没问题。于是思宗与他的周后、田妃便安息于此了。
南明建立后,谥思宗为烈皇帝,庙号“思宗”。清谥为“庄烈愍皇帝”,无庙号,陵曰“思陵”。
第六十三卷 清
第三百五十三章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一、少年坎坷乱世立志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明建州左卫女真贵族塔克世家中降生了一个男孩。他长得龙颜凤目,伟躯大耳,声若洪钟。加之他又是塔克世家中的第一个男孩,父母对他非常钟爱,这个男孩就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所属的女真族是我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她先后被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到五代时,始有女真之称。公元1127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统治淮河以北广大地区长达百余年,直到1234年被南宋与蒙古的联军所灭,才又重新返归东北故土,散居在白山黑水之间。
松花江下游的依兰地区,是努尔哈赤的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元朝统治时期,在这里设了3个万户府。努尔哈赤的祖先充任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这是一个可以世袭的官职,从这时开始,努尔哈赤的先人便世代为官。元明交替之际,女真部族之间纷争不已,东北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面对这种局面,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为避战乱,于洪武年间率领部众迁徙到图们江下游斡木河畔(今朝鲜会宁)定居下来。与此同时,胡里改万户府的万户阿哈出也率族人南迁,在辉发江上游的凤州安家落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阿哈出到南京朝贡,明朝当即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任命他为建州卫指挥使。永乐三年,猛哥帖木儿随明钦差千户王教化到南京入朝。明成祖也委任他为建州卫指挥使,仍然管辖斡朵里部。永乐十年,猛哥帖木儿再次入朝,明成祖赏识他的忠诚和勇武,特增设建州左卫,任命他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由于猛哥帖木儿为明朝忠心守边,功绩卓著,先后荣升都督佥事和右都督的职位,在努尔哈赤的家族史上留下了显赫兴隆的一页。从猛哥帖木儿算起,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已是第六代了。200年来,这个家族作为明朝的臣民,世代承袭建州官职,虽然称得上家世显赫,但也历尽坎坷,几经兴衰。当努尔哈赤降临人世时,女真人内部仍在进行着激烈的纷争,被兼并消灭的危险依然在威胁着他的家族。但也正是这样的历史环境为努尔哈赤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时机。
同所有贵族一样,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也把拥有众多的妻子视为其尊贵身份的一个象征,他先后娶了3个妻子。努尔哈赤的生母姓喜塔喇氏,名字叫额穆齐,是建州卫首领王杲的女儿。喜塔喇氏生了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和稚尔哈齐3个儿子及1个女儿。作为长子,努尔哈赤备受父母宠爱,从小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在他1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喜塔喇氏突然与世长辞。这个重大的变故从根本上改变了努尔哈赤的生活,他告别了昔日骄子的优越地位,开始在继母制造的阴影中度日。他的继母纳喇氏是一个为人刻薄狠毒的女人,自从她主持家事后,努尔哈赤兄弟便失去了往日家庭的温暖,受尽了她的挑剔和冷遇。受了妻子的挑唆和影响,努尔哈赤的父亲对努尔哈赤兄弟也变得冷若冰霜。由于生活所迫,少年时代的努尔哈赤就开始用自己的双手谋生,他常常翻山越岭,出入于莽莽林海,挖人参,采松子,拣榛子,拾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集市上换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努尔哈赤常去的是生意兴隆的抚顺马市,除了进行贸易之外,他更感兴趣的是通过贸易同汉人广泛接触和交往,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天长日久,他学会了说汉语,识汉字。在抚顺马市这所学校里,聪明好学、胸怀大志的努尔哈赤广采博收,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开拓了视野。
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努尔哈赤通过结识的汉人读了不少汉文书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他最感兴趣的两部书。书中的刘备、诸葛亮、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智谋和作为,激荡着少年努尔哈赤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灵。每每读到精彩之处,他就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