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周末年,地方势力长期威胁中央政府,杨坚专权,也引起地方上的武装反抗。为有效地控制地方,杨坚规定:九品以上官员全部由吏部统一任免,每年都要接受吏部的考查;后来又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换地方,避免发展为割据势力;县佐不能任用本郡人,以免豪强地主把持地方行政。地方政治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
北周的刑律残酷而紊乱。杨坚下令制定《开皇律》,废除了枭首、车裂等残酷刑律,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等。并规定只要不是图谋推翻杨氏政权者,不得诛连九族。《开皇律》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为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农民往往虚报年龄,以求躲过纳税年限;豪强地主占有大量依附人口,也想方设法不报户口。为扩大财政来源,开皇五年,杨坚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也称“输籍法”)两项措旋。前者即严格核对户口,实行户籍制度。这一年就检查出成丁男子44。3万人,并把1641500人编入户籍。根据各家资产情况,从轻做出缴纳赋税的标准,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地方官吏也难以随意增减克扣,更重要的是把大量依附人口从豪强地主的荫庇下吸引出来。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检查,重新制定“定簿”,收获后即以此征收。这两项措施使国家掌握的人口剧增,增加了财政收入。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每个成年男子可以分配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成年女子分配露田40亩,奴婢与一般农民分田数量相同。均田法又规定:京官一至九品都可得到1~5顷的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免官则交出土地;各级行政机构都可耕种一定的土地,称公廨田,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这种办法节省了大笔财政支出,也就变相增加了国家的实际收入。整个隋朝,国家的仓库都堆满着粮食和绢帛,呈现经济繁荣的景象。
隋代对农民的赋役征收主要是租、调和力役。它规定:男女3岁以下为黄,4~10岁为小,11~17岁为中,18至60为丁,60以上为老。负担国家赋役的主要是丁。一对成年夫妇每年要交纳粟3石,即租;种桑养蚕地区每年交绢1匹(相当于4丈)和绵3两,种麻织布地区每年则交布1端(相当于5丈)和麻3斤,即调。没有结婚的单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调规定的一半。成年男子每年为国家服徭役1个月,称“力役”。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又规定成年男子的力役,50岁以后可以交纳布帛代替,称庸。租庸调制一直影响到唐代。
为便于把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布帛运到首都,开皇四年,杨坚命当时的“巧匠”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广通渠的开凿,也为两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条件。
魏晋以后,国家分裂,币制非常混乱,影响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杨坚建国后,下令改铸五铢钱,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又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突厥原是活动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东迁,在蒙古草原活动,北齐、北周时经常侵扰内地。杨坚初执周政,即采取和亲政策,努力缓和双边关系。杨坚代周,突厥大举南侵,攻掠今甘肃和陕北一带,被杨坚派杨弘、高颎等在开皇二年率兵击败。为阻止突厥的南下骚扰,杨坚三次征发民伕修筑长城,并加强防御。不久,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发展,东突厥逐渐南附,接受隋朝的控制,北部边防渐趋巩固。
对长期依附北周的后梁,杨坚一开始采取笼络政策,当经济和军事实力有较大发展并对统一江南做好了准备后,杨坚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内再存在独立王国。开皇七年八月,杨坚征召后梁帝萧琮到长安,将其软禁,并派兵灭掉梁国。
杨坚建隋后,即开始做统一江南的准备。在巩固了内部、缓和了与突厥的矛盾和灭梁之后,开皇八年秋,杨坚共发兵51。8万,东起海滨,西至今四川,在整个长江沿线水陆并进,向陈发动大举进攻。这时,陈总有兵力不过10万,而君臣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在隋的全面进攻之下,后主陈叔宝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虏。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杨坚再次统一。
隋初仍沿用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战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受地方州县辖制。灭陈之后,战争已基本结束。为把府兵变成国家的纳租对象,开皇十年,杨坚对府兵制进行了较大改革:所有军人,户籍全部划入当地州县,土地分配和赋役征收与原来的农民完全一样,只是他们仍有军人的职责,受军府管辖。这种兵归于农、兵农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加强了政府对军人的控制,这一制度到唐代仍然沿用。
同时,杨坚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下令除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兵器等军事装备立即停止制造,民间兵器全部销毁;军人子弟应尽力改从学文,要把尚武之风改变成习文之气。
四、猜忌功臣佞信佛道
杨坚代周建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北抚突厥、南灭陈,完成全国统一,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同时,杨坚又有非常平庸鄙陋的一面,猜疑、苛察、喜怒无常、迷信佛道,不学无术、废除学校等等。
杨坚做皇帝,是使用了阴谋诡计,由独揽朝政发展为取周自代。他的经验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静帝年龄幼小、宇文氏又没有有效地控制大权的机会。因此,杨坚在使宗亲、亲信把持大权的同时,极力加强自己个人的专制统治,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他们的言行密切注意,惟恐他们也走自己的道路,颠覆杨家的天下。杨坚在建国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对他做皇帝立下汗马功劳、但实际没有治国能力的刘昉、郑译等人,使用了高颎、苏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帮他治理国家的人材,给予他们高官厚爵,但他们又引起了杨坚的猜疑。至杨坚晚年,开国功臣、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地方将领、南平北抚的文武大将、帮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无几,或遭杀戮,或被废弃,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恶迹,只是充当了杨坚猜疑的牺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旧臣,在征讨王谦时有大功,出任益州总管。只因他在益州颇得人心,杨坚便怀疑他有发展地方割据之意。梁睿也深知杨坚怀疑自己,便主动辞去益州总管的职务,到长安去做京官,接受杨坚的直接监督,但终逃不掉免官的命运。
王世积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迟迥和灭陈时,数有大功,进位上柱国。王世积亲眼看到许多功臣被杀,从此嗜酒如命,不参预任何政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杨坚征辽东,以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回师后任命其为凉州总管。这时,王世积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犯罪,被官府缉捕,投奔王世积,王世积没有接受。皇甫孝谐被捕,判以发配,为报复王世积不肯包庇,诬陷王世积谋反,杨坚明知并无任何根据,仍下令处死王世积。
虞庆则也是北周旧官,因在安抚突厥和灭齐中曾立大功,颇受杨坚赏识,位至尚书右仆射,成为除皇帝外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开皇十七年,海南人李世贤叛乱,杨坚指名要虞庆则为行军总管。在回师途中,虞庆则曾指着一个地方说:“若在这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驻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虞庆则妻弟赵什柱回京告他谋反,杨坚便趁机杀死虞庆则。
高颎是杨坚较早笼络为心腹的一个。高颎父本是独孤信的部下,被赐姓独孤氏。杨坚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故杨坚和高颎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杨坚代周,高颎是高参;杨坚做皇帝,高颎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是掌实权协助杨坚治国的第一号人物;政治、经济改革的许多重大决策,杨坚都得之于高颎。高颎是杨坚长期依赖的亲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杨坚对高颎非常信任,常把高颍比作镜子,说他可以矫正自己的过失;有人说高颎的坏话,一律不听,甚至治告状者的罪;封官职、爵位都到极限,赏赐的财物更无数。但至开皇末,杨坚对长子杨勇越来越不满意,准备把帝位传给次子杨广,但高颎不同意,双方产生了矛盾。杨勇的女儿是高颎的儿媳妇,若杨勇继位,高颎则是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杨坚是以外戚身份谋取帝位的,故对此非常敏感,认为高颎坚持让杨勇做皇帝,实是想步自己的后尘。后以王世积之事株连高颎,便罢免了他的左仆射职务和上柱国勋衔。有人告高颎有谋反迹象,杨坚没做任何核实,就认定为真,只是不愿落个连续杀戮功臣的名声,才没有杀死高颎,而剥夺了他的全部官职,贬为平民。
杨坚经常使人四处查访,凡稍有过失者,都要加以重惩。刑部侍郎只因太想升官,在一次上朝时穿上了一条红裤子,杨坚把红裤子的含义理解为避邪,上朝穿避邪的衣服显然是把皇帝看成了邪,马上下令推出去杀头。当时任大理寺丞的赵绰提出异议,认为根据法律不该杀头。杨坚说:“你可惜他,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吗?”又有一次,时值某月初一,在上朝时有个别武官的衣服与佩剑穿戴得不整齐,杨坚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他没有直接向武官问罪,而是责备专管弹劾大臣的御史为什么没有当场对他们提出弹劾,便命令杀掉御史。谏议大夫毛思祖出来劝阻,也被当场杀头。为禁止官吏受贿,杨坚还派人私下四处行贿,一旦有人接受,便马上处死。
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杨坚在宫廷中长期放着仗棒,稍不如意,则当场施以杖刑,有时一天就要打好几个人。杨坚还常嫌持杖者下手过轻,怀疑他们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杀头。故宫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高颎等人都曾提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廷非决罚之地”,建议宫廷不设杖棒等刑具。杨坚一度废去杖棒,但他想打人时,用马鞭抽打感到不过瘾,很快又把杖棒放入宫廷。百官犯法本应交大理寺审理处置,杨坚却喜欢亲眼看人挨打,把宫廷变成公堂,显然是为大树淫威。
杨坚非常迷信,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都在杨坚的崇信之列。北周武帝灭佛之后,佛学在北方衰微。杨坚初任丞相,便下令对原来的和尚、道士进行挑选,让他们各操旧业。杨坚称帝之年,更下令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口征钱,在各地营建佛寺,修塑佛像,缮写佛经;大都市则由国家拨专款修复寺庙。佛道之学再度复兴,并很快风靡全国,当时民间所藏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还要多几十倍。隋唐佛教的繁荣与杨坚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
杨坚做皇帝,是通过和平政变的方式取代了北周宇文氏。新朝官僚大多是北周旧臣,在功绩、实力和其他方面杨坚都并不比他们有资格,要有效地控制他们,除镇压、猜疑和苛察外,还需要从心理上征服他们。和所有心里没底的篡权者一样,他把他所以能做皇帝说成是上帝的旨意。王劭本是一个学者,靠赞美杨坚有帝王之相做了著作郎。他看准了杨坚的心思,广泛搜集能为杨坚做皇帝充当理论根据的材料,任意曲解附会,把北周的灭亡、杨坚由专政到称帝以及隋的国号都说成是上帝的安排。这是杨坚最希望得到的,王劭因此得到优厚的赏赐。
杨坚不仅提倡佛道,对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龙王等等,甚至对各种妖怪也不怀疑。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和杨坚的宠臣杨素的妻子郑氏都得了病,医生认为这是有人故意利用猫妖作怪,杨坚对此还专门下了诏书:凡有意饲养、培训并利用猫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边境。
杨坚被后世讥为不学无术,他自己也承认,并且看不起那些咬文嚼字的读书人。如杨坚要对北周宗室宇文氏斩尽杀绝,李德林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显得皇帝过于残忍。杨坚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一介书生,没有资格参与这种政治大事。”不听劝告,实施了自己的计划。杨坚认为文化无用,便认为不需要建立学校。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杨坚下令全国只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监,废除天下郡县的所有学校。
杨坚做皇帝的第二年,便嫌旧长安城规模太小,且宫中又常闹鬼,下令在旧城西北修筑新都城,同年底完工。因杨坚最早的封爵是大兴郡公,新城便被命名为大兴城(今西安市),皇宫称大兴宫,主要宫殿称大兴殿。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杨坚对大兴城又失去了兴趣,便以杨素为总管,宇文恺为主要设计者,在歧州(今陕西凤翔南)营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