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723部分

帝国风云-第723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白了,赫岑道夫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拯救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是获得的好处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更重要的是,在战略裁军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没有多少谈判余地的

别忘了主导战略裁军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中国

至少在进行战略裁军谈判的时候,中国有第二种选择,即继续进行军事对抗,等待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内乱中崩溃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这样的选择,没有战略裁军,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将完蛋

综合这些因素,就不难明白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了

通过战略裁军,在核武库规模大幅度减小之后,中国的核军费急剧降低也就有更多的资金来研制常规武器,以及高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整体军费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可否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受到的战略威胁也有所降低,花在核武器上的经费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问题是,这并不等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费开支有了大幅度减少,即常规军事力量上的差距,以及核力量削弱对战略力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在常规军备上奋起直追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空军的两种第四带战斗机

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帝国空军只获得了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即he550型前线支援战斗机受作战使命限制,he550是一种重量在二十吨左右的中型战斗机,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空军的j84多用途战斗机,只是更加强调了制空作战能力,而不是像j84那样重视对地击能力

显然,he550不具备与j80对抗的能力

比如he550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制空作战半径只有四公里,即便携带三具副油箱,也仅有七公里j80在不携带副油箱时的作战半径为八公里,携带三具副油箱时能达到一千五公里

更重要的是,过小的机体,限制了he550携带电设备的能力

可以说,除了机动能力值得称道之外,he550在其他方面,特别是由雷达性能决定的超视距空战上,根本无法与以j80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抗衡,最多只是比第三代战斗机有所高

要知道,第四代战斗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强大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别说重型战斗机,即便是j84与j88这样的轻型与中型战斗机,其后期改进型号也具备强大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he550无法与j80抗衡,迫使德军研制重型战斗机

这就是Bf400型战斗机

赫岑道夫上台的时候,Bf400还处于设计阶段仅仅过了两年,即一九八八年,这种以j80为假想敌的重型战斗机就正式定型,并且制造出了第一批原形机,开始了紧张的试飞测试

Bf400是典型的重型制空战斗机,其载弹量与航程都能与j80匹敌,还有足够的内部空间来安装大功率雷达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推力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Bf400的机动性能非常出色,甚至超过了he550在试飞中,Bf400的原形机就破了二十多项飞行纪录

问题是,Bf400的量产时间比j80晚了十年!

更要命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种战斗机上投入的研制经费十分惊人,其总体花费甚至超过了中国空军两种第四代战斗机的总和

当然,德军在当时的先进装备项目不仅仅是Bf400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赫岑道夫执政的前四年,德军的实际军费开支并没有比他执政之前降低,反而有所上升

由此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赫岑道夫没有能够兑现大选时的承,在国内的支持率开始降低

到一九年底,赫岑道夫的民意支持率已经跌到了分之五十以内,很多选民都对他十分不满

显然,这绝非好事

这就是,一九九零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大选年,如果赫岑道夫所在的政党输掉了联邦国会选举,那么他就将下野

要想赢得大选,就必须推出一些能够为老姓带来实际好处的政策

政治上的需求,让赫岑道夫在一九年底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一件改变了帝国命运的事情

这就是,实行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全面经济改革

名义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实际却并非如此,而且正与持续了三十多年的冷战有关

冷战期间,鉴于综合国力不如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国有化策略,即以国家控股的方式来控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十个国营集团

当然,企业国营化并不是在冷战时期开始的

早在大战期间,为了战争需求,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把像克虏伯军事工业集团、德意志船舶建造集团、西门电气工业集团、蔡司光学设备公司、梅塞德斯集团、宝马公司等大型企业收并国营

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并没有放弃国营政策,而是加强了对主要企业的控制力度

到赫岑道夫上台的时候,国营企业在帝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分之六十,而且控制着帝国最大的一多家企业

不可否认,在冷战中,这些国营企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问题是,国营企业的弊端也表露无余,即运行效率低下,严重等等,而且国营企业以重工业为主,以军事工业为核心,长期霸占着大量资源,导致以轻工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很难得到发展

赫岑道夫面对的问题就是民众得不到足够的生活用品

显然,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破除国营企业对资源的垄断,让以生产民用品的私营企业得到发展

不可否认,帝国必须进行经济改革,也必须废除以国营经济为主的模式

问题是,赫岑道夫这一步走得太急,也迈得太大了

按照赫岑道夫出的改革方案,他将在一年之内,把占国营企业总量半数的非军事企业转变成私营企业,并且鼓励这些企业生产民用商品,并且在五年之内把除了核心军工企业之外的所有国营企业转化成私营企业

显然,过快的改革速度,只会导致混乱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赫岑道夫猛的踩了一脚刹车,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这辆高速行进的战车当场翻车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四十八章 风雨欲来

 /一九九零年,赫岑道夫依靠改革政策,艰难的赢得了大选

同一年,顾祝同也以其发起的改革行动,获得了总统府第二个五年的居住权,并且成为再次当选得票率最高的总统

进入九零年代,中德冷战的紧张局面已经有所缓解

再次当选总统之后,顾祝同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了回访,他也因此成为战后第一位正式访问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中国总统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中德关系会有所缓和

只是,几乎没有人相信,让全世界在毁灭阴影下颤抖了四十年的冷战行将结束,也没有人相信,冷战会以某一个超级大国分崩离析的方式结束,更没有人相信,冷战结束后带来的并不是长久的和平

在赫岑道夫再次当选帝国总理两年之后,即一九九二年,冷战迎来了重大转折点

当年二月四日,乌克兰当局正式宣布,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没能按期偿还债务,乌克兰退出以德意志第二帝国为核心的西方同盟集团,并且解除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同盟关系,随后正式在国际仲裁法庭起诉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求德意志第二帝国按照合同规定,无条件的偿还债务

这起事件来得极为突然,赫岑道夫收到消息的时候,乌克兰已经进入战备状态

说白了,就是防止遭到德军入侵

紧接着,乌克兰总统飞抵北京与顾祝同进行了直接会晤

显然,乌克兰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国为核心的西方同盟集团中倒下的第一块骨牌,却不是最后一块

要知道,引发乌克兰退盟的直接原因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欠下的巨额债务

根据当时乌克兰公布的资料,到一九九一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拖欠乌克兰的债务高达二四十亿帝国马克,相当于乌克兰在一九九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分之二十三////占乌克兰总债权的分之七十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拖欠的债务,已经让乌克兰难以承受了

用乌克兰总统在会见顾祝同时的话来说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不肯偿还债务,乌克兰的经济就将崩溃

显然,这绝非危言耸听

事实上乌克兰总统紧急访华,除了在政治是警告德意志第二帝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要试图入侵乌克兰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与中国结盟,而是希望中国能够帮助乌克兰渡过经济难关

这就是,向中国申请借债

当时,乌克兰总统向顾祝同出,如果得不到一亿华元的紧急贷款,乌克兰的财政将在六月底破产

显然,这就意味着乌克兰政府垮台乌克兰也将因此爆发国内动乱

有趣的是,当时没有多少人认识到,发生在乌克兰的事情正是冷战行将结束的信号,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相反,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件事情

在当时的新闻评论中很多人把发生在乌克兰的事情与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土耳其的事情当成了一回事这就是,当年土耳其因为得不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支持,从而解除了与中国的同盟关系,转为选择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并且由此直接导致中德的对峙关系发生重大转折

也就是说,很多人都认为乌克兰的行为不会对中德的冷战关系产生太大影响

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出兵乌克兰,而且乌克兰在得到了中国的经济援助之后,成为中国的盟国,中德冷战的基本局面依然会维持下去,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加强对其他盟国的控制力度

所幸的是,顾祝同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

当时,顾祝同答应在六月底之前为乌克兰五十亿华元的无息贷款,帮助乌克兰渡过难关

更重要的是,顾祝同明确到,乌克兰要想获得更多的贷款就必须进行政治改革

说白了,贷款可以不计利息,但是贷款本身并不是无尝的,乌克兰要想获得更多的贷款就得成为中国的盟国

当然,至少得成为中国的友好国家

显然,成为中国友好国家的基础就是建立起一套得到中国认可的政治体制,确保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不会动摇

对乌克兰来说,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既然已经跟德意志第二帝国划清界线,乌克兰就必须争取获得中国的支持,不然就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军事入侵

乌克兰成为了第一块倒下的骨牌,接下来是俄国与白俄

战后,除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跟罗马尼亚存在争议的摩尔多瓦地区之外,俄国的欧洲地区出现了三个国家,即俄国、乌克兰、以及在侵占的波兰领土上建立的白俄,其中乌克兰与白俄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俄国则以中德战略缓冲区的身份,在战后获得了更多的独立自主权

当然,战后的俄国,已经远不如之前的俄国

只是,俄国在前红俄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巨大,而且拥有成为地区强国的基础

一九九二年五月,德意志第二帝国被乌克兰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俄国与白俄领导人在明斯克会晤,正式出合并计划

按照公开的消息,白俄将并入俄国,成为俄国的一个自治加盟共和国

因为俄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而是中立国,所以白俄在并入俄国之后,将自动解除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同盟关系

这下,麻烦来了

虽然俄国为中立国,但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东面,白俄是唯一的战略屏障,即德意志第二帝国直接与白俄接壤

白俄并入俄国,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国丧失了这道战略屏障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当时德军总参谋制定了一份军事行动计划,即通过军事占领的方式来阻止白俄与俄国合并

只是,赫岑道夫阻止了军事行动

原因很简单,出兵占领白俄,肯定会与俄国为敌,而根据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签署的秘密协议,中德两国都为俄国独立自主了政治担保这就意味着,如果俄国为了白俄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生军事冲突,中国就可以根据当初做出的担保,为俄国的军事行动支持显然,这就意味着俄国将成为中国的盟国,而中国也就能够借此把战线推进到帝国边境线上

显然,不管军事行动的结果如何,都意味着中德将由间接对抗转为直接对抗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后果

相反,如果让白俄并入俄国,以此保证俄国继续保持中立,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还能获得更好的安全环境

正是如此,赫岑道夫在白俄与俄国合并的问题上保持了沉默

问题是,赫岑道夫只看到了军事干预的风险,却没有想到容忍白俄与俄国合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要知道,赫岑道夫的沉默,等于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无力控制所有盟国

对西方同盟集团内的其他国家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