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44部分

帝国风云-第44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德皇对小毛奇的计划也存在疑虑。

别忘了,在成为德皇之前,腓特烈三世是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的军团长,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

等威廉说完,晚餐也吃完了。

三人没有离去,而是跟随德皇去了书房。

“你提到的这些,确实是严重的问题,而且我也跟小毛奇商量过。”德皇接住皇储递来的酒杯,神色严峻的说道,“去年,我就让小毛奇修改计划,只是小毛奇认为,他的计划没有问题。”

冯承乾暗自叹了口气,看来小毛奇非常顽固。

按照帝国的军制,即便德皇是帝队的最高统帅,也无权对总参谋部指手画脚,只有总参谋部有权制订战争计划。也就是说,总参谋长有很大的独立性,在作战行动上不受德皇约束。

这套在老毛奇时代订下来的政策,帮助帝国统一了北德全境。

现在看来,却产生了负面影响,即顽固的小毛奇不可能接受任何建议与意见,坚持他的错误主张。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事关重大。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德皇不能说服小毛奇改变战争计划,唯一的办法就是撤掉他,重新任命总参谋长。

问题是,在德军中,谁能顶替小毛奇?

在德皇看来,暂时还没有人能够顶替小毛奇。虽然冯承乾不这么看,因为就他所知,至少有一个人能够顶替小毛奇,但是德皇肯定没有想过撤掉小毛奇,所以冯承乾也就不好直接提出来。

沉默了好一阵,德皇才打破沉默,说道:“如果战争将在这两年内爆发,留给我们的时间就不多了。我会努力说服小毛奇,让他修改战争计划。如果他不肯采纳,我会考虑别的解决办法。”

冯承乾的眉头跳了几下,听出了德皇的言外之意。

“关键是,如果到时候再寻找对策,恐怕就来不及了。”威廉皇储有点犹豫,因为以皇储身份过问国事是一大忌讳。

“你的意思是……”

“不管小毛奇元帅会不会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都得做好两手准备,一是立即组织人手制订一份战争计划,二是物色合适的总参谋长人选。”威廉皇储看了德皇一眼,说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德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道:“问题是,总参谋部在……”

“可以安排总参谋部之外的军官。”

“这……”

“当初,冯承乾伯爵不是跟老毛奇元帅进行过一次兵棋推演吗?”

德皇一愣,随即朝冯承乾看了过去。那次兵棋推演是由德皇亲自主持的,而且亲自担任裁判官。

“陛下,我现在……”

“你的身份不重要,关键是你能做什么。”德皇笑了笑,说道,“不是威廉提到,我还真把这件事给忘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军官都得到了锻炼,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肯定能够干一番大事。”

冯承乾勉强笑了笑,他可没有让皇储提到这件事。

“既然此事是由威廉提到的,就由你去做吧。”德皇朝皇储看了一眼,说道,“人员方面的事情,你可以向冯承乾伯爵请教。至于组织方式,暂时安排在海军司令部名下,等到我与小毛奇商量之后再做定夺。”

威廉皇储立即答应了下来,这也正是他想得到的结果。

“至于物色总参谋长人选,暂时不用考虑。”德皇叹了口气,说道,“小毛奇元帅在军队中很有威望,如果毫无理由的撤掉他,肯定会引来麻烦。再说了,暂时也没有人可以顶替他出任总参谋长。”

冯承乾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保持沉默。

很明显,德皇看重的不是小毛奇的能力,而是小毛奇在德军中的号召力,即他是老毛奇元帅的侄子。要知道,在德军中,老毛奇元帅的地位无人可及,现今大部分高级将领当初都是老毛奇元帅的手下,而这些人都是小毛奇的支持者。就算德皇有足够的理由,也不可能撤掉小毛奇。

问题是,如果不让小毛奇下课,其他努力都毫无意义。

说得简单一些,就算威廉皇储能够拿出一份更加出色的战争计划,也会被德军总参谋部束之高阁,根本不会得到采纳。只有让小毛奇离开总参谋长的位置,才有可能改变现在的局面。

冯承乾保持沉默,提尔皮茨自然不好以海军司令的身份谈论陆军的事情。

至于威廉皇储,在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之后,也没有开始那么积极,更不想因此与父皇产生矛盾。

三人离开皇宫时,已经是半夜了。

威廉没有回皇储行宫,而是跟随冯承乾与提尔皮茨去了海军司令部。

“伯爵,开始你怎么不提出来?”

“提什么?”

“替代小毛奇的人选。”

冯承乾笑了笑,对威廉皇储说道:“就算我提了出来,陛下就会采纳吗?”

“这……”

“放心吧,陛下对小毛奇也很不满,只是暂时没有理由让他离开总参谋部。等到时机成熟,陛下自然会出手。”

“问题是,到那时候,恐怕一切都晚了。”

“所以你得做好自己的事情。”

“伯爵的意思是……”在正式场合,皇储都称呼冯承乾为公爵,只有在私下,才使用勃兰登伯爵的头衔。

“除了总参谋长人选,一份完备的战争计划也非常重要。”

“那么,伯爵有什么好的人选可以推荐给我呢?”

“人选有不少,但是皇储只需要重用两个人。”

“谁?”

“鲁登道夫少将与霍夫曼少校。”

威廉皇储皱起眉头,似乎有点想不明白。

此时的鲁登道夫已经小有名气,在施利芬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他就在总参谋部担任高级职务,算得上是施利芬元帅手下的大红人。只是在小毛奇出任总参谋长之后,鲁登道夫似乎不大受欢迎,离开了德军总参谋部,去部队当了旅长。关于鲁登道夫离开德军总参谋部的原因,也与小毛奇大幅度修改施利芬元帅制订的战争计划有关。可以说,鲁登道夫是施利芬元帅的忠诚追随者。

只是,霍夫曼少校就没有那么有名了。

日俄战争期间,霍夫曼在远东担任军事观察员,专程前往满洲地区,对日军与俄军的战法战术有很深刻的认识。回到帝国之后,霍夫曼少校在德军总参谋部呆了两年,大概是怀才不遇,后来去了东普鲁士。也正是如此,霍夫曼在德军中的知名度并不高,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个年轻的少校军官。

只是,霍夫曼的才能,绝对不容低估。

在东普鲁士,霍夫曼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完善了德军的阵地防御战术,格外重视先进武器、特别是机关枪、速射炮、迫击炮等在日俄战争期间大量使用,且作战效率得到了证明的武器。二是提出在未来的战争中,壕堑防御作战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左右战争进程。

显然,通过日俄战争,霍夫曼已经看出了未来战争的端倪。

“当然,这两个人你得区别对待。”

“怎么区别对待?”

“鲁登道夫有统帅的潜力,合理安排的话,他迟早会成为德军统帅,其功绩绝对不会在老毛奇之下。”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先皇靠老毛奇完成了统一大业,如果皇储能够得到一位这样的将领,今后的成就绝对不在先皇之下。”

听到这话,威廉皇储立即双眼放光。

“至于霍夫曼,虽然有一些统帅的才能,但是他更适合出谋划策,最合理的位置是高级参谋。”

“参谋?”

“统帅不是万能的,没有参谋辅佐,什么也做不了,是不是?”

“伯爵的意思是……”

“鲁登道夫与霍夫曼是一对最佳组合,只要能让他两相互合作,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给皇储一个惊喜。”

“伯爵如此看重,想必没有错。”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皇储,你要做的不是什么事都亲历亲为,而是适当的使用手里的人才,把他们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像先皇那样,就算垂手施治,也能开创帝国。”

“伯爵此话没错。”威廉皇储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冯承乾没再多说什么,他知道言多必失。再说了,威廉皇储足够聪明,很多道理一点就明,用不着罗嗦。

到了帝国海军司令部,又谈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皇储才告辞离开。

冯承乾没有去伯爵府,他现在的主要身份是帝国海军的少尉参谋,大部分时候都在海军司令部过夜。

提尔皮茨也没有回家,他是一个比冯承乾还要敬业的工作狂。

 第六十三章 火药桶

没过多久,冯承乾的担心就变成了事实。//

五月十三日,冯承乾收到消息的时候,小毛奇已经回到柏林。两天之前,小毛奇在维也纳与奥匈帝国陆军大元帅、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进行了秘密会晤,重点商讨了愈演愈烈的塞尔维亚问题。

虽然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有点出入,但是产生的影响并无两样。

更重要的是,与奥军总参谋长康拉德秘密会晤,绝对不是小毛奇自己的行为,肯定得到了德皇的准许。

德皇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火上浇油?

很明显,德皇想借助塞尔维亚问题拉拢奥匈帝国与意大利,争取这两个欧洲大陆上的军事强国。

问题是,仅仅是总参谋长一级的会晤,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再三思量之后,冯承乾没有去找德皇,也没有通过皇储向德皇施加影响。不是冯承乾不知道此事的利害关系,而是德皇既然决定这么做了,肯定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十分充足的理由。

换个角度,冯承乾也不得不承认,德皇借机拉拢奥匈帝国没有做错。

可以说,欧陆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如果帝国还不积极争取有实力的盟友,就绝对不可能在欧战中取胜。不管奥匈帝国算不算得上是有实力的盟友,至少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给帝国提供一些帮助。

一个月不到,德奥同盟就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

六月十二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来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奇科诺皮施特与德皇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

这次会谈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由巴尔干半岛引发的战争制订行动方案。

虽然德皇一再申明,如果巴尔干半岛局势恶化,俄国很有可能以此向奥匈帝国宣战,但是斐迪南大公坚持认为,俄国内忧外困,没有能力插手巴尔干半岛,也就不可能为此向奥匈帝国宣战。

正是这一认识,让斐迪南大公坚持认为,现在是进攻塞尔维亚的最好机会。

为此,斐迪南大公要德皇做出保证,假如俄国插手,比如出兵攻打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援助奥匈帝国。

显然,德皇肯定不愿意做出这样的保证。

要知道,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以俄国插手巴尔干问题为由开战,那么法国就会根据与俄国签署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到时候帝国面对的不是塞尔维亚、也不仅仅是俄国,而是欧陆上两个实力仅次的强大国家。至于奥匈帝国,恐怕很难在欧陆战争中做出正面贡献。

很明显,真要做出承诺,帝国的命运就交到奥匈帝国手上了。

问题是,德皇也不能拒绝。

在提出要求的时候,斐迪南大公明确提到,德皇能否在塞尔维亚问题上做出保证,将是德奥同盟的基础。

显然,如果德皇不肯做出保证,德奥同盟就将受到考验。

帝国能失去奥匈帝国这个盟友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如果与奥匈帝国分道扬镳,在意大利靠不住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德皇必须做出保证,也必须防止奥匈帝国引发战争。

为此,在做出保证前,德皇明确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即奥匈帝国首先遭到俄国攻击,或者是俄国主动向奥匈帝国宣战,不然帝国将不履行承诺。

所幸的是,斐迪南大公也无法决绝德皇的要求。

德意志第二帝国离不开奥匈帝国,而奥匈帝国更加离不开德意志第二帝国。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别说在巴尔干半岛,在其他任何地区,奥匈帝国的利益都得不到充分保证。

得到德皇的保证之后,斐迪南大公决定在半个月之后,针对巴尔干问题举行一场军事演习,地点就定在邻近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以此证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决心,同时试探俄国的底线。

冯承乾收到消息的时候,斐迪南大公已经回到维也纳了。

得知德皇向斐迪南大公做出了保证,冯承乾非常震惊,因为他知道,正是这个保证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显然,德皇与斐迪南大公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

这就是,严重低估了俄国对巴尔干地区的野心,以及俄国可能采取的行动。

可以说,巴尔干半岛的问题,本来就是俄国的问题。如果不是俄国对巴尔干半岛怀有巨大的野心,认为巴尔干半岛在其势力范围之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