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210部分

帝国风云-第210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以雷达为基础的国土防空警报网的国家。

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雷达也能用于反潜,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发前效率,特别是航空反潜效率。

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能够在数十公里外发现潜艇,甚至是潜艇的通气管。

显然,雷达解决了反潜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发现潜艇。

雷达与飞机配合,几乎把潜艇逼到了绝路。

在一九四一年的前四个月里,帝国海军损失的二十三艘潜艇中,有十七艘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或者是由反潜巡逻机与反潜舰艇合作击沉。

为此,帝国海军的潜艇只能扩大活动范围,远离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以双发中型飞机为主,而这也是能够安装对海搜索雷达的最小的飞机了。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潜艇离英国本土足够远,就不会受到反潜巡逻机的威胁。

这下,问题来了。

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铝材库存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耗光,到时候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战斗机了。别忘了,再过四个月,随着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战略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就将开始。如果英国无法在此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只需要几个月,帝国空军就能炸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显然,限制潜艇作战区域,是极为愚蠢的举动。

 第一百三十章 开打

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北大西洋上,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 

六月十日凌晨,远东的炮声,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战后,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大陆战争”。严格说来,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天凌晨两点左右,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向俄军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两天之后,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于七月初回到国内。

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当时,主战场在远东地区。

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兵团,在广袤的远东平原上发动了大纵深进攻,第一个二十四小时之内投入的兵力就多达二百五十万,其中包括十二个装甲师与四个坦克师,动用了近四千辆坦克、一万二千门火炮与五千多架作战飞机。

可以说,在装甲作战上,中国陆军一直在向德军学习,而且学得非常到位。

对远东地区的俄军来说,这显然不是好事。

要知道,俄军的主力全部在欧洲战场上,当时在远东地区,俄军正规部队的总兵力不到一百五十万,此外还有大约两百万没有武装起来的预备役部队与民兵,而且没有一支像样的装甲部队。

更重要的是,红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并不多,因此可供征兆的壮年男性也不多。

大战爆发前,红俄的人口总量突破了一亿,并且在大战爆发的时候达到了一点三亿,是仅次于中国与美国,全球人口第三多的国家(印度还没有独立)。问题是,红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在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西伯利亚、中亚与远东地区仅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而其中远东地区的人口仅占百分之八,也就是大约有一千万左右。

在极端情况下,这一千万人里,最多只有四百万能够服役。

要知道,这是极端情况,即把所有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以及十六岁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女性全都算上。

显然,极端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

理论上讲,俄军能在远东地区的居民中征召两百万军人就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在中俄开战前,红俄就这么做了。

一九四一年初,布尔什维克政府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即所有适龄人员都得登记备案成为预备役军人或者民兵。

也就是说,红俄已经动员了远东地区的所有适龄人员。

显然,与中队相比,这点兵力根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中国陆军在远东战场上准备投入四百万兵力,即以雷霆之势,迅速扫荡整个远东地区,然后把主战场转向西伯利亚与中亚,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俄军在亚洲地区的所有军队。

当然,这套进攻战略,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如果仅考虑大陆战场,中国陆军应该首先在中亚用兵,即争取尽快打通与德军的地面交通线,争取在里海沿岸地区与德军会师。虽然这条交通线的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中亚地区没有贯通的铁路,即便是公路也非常简陋,而中德间巨大的物资往来,显然不可能依靠几条简易公路。但是从政治、军事、外交上讲,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能让中德战区连成一片。对打击俄军的士气来说,同样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只要中德会师,就等于对红俄实现了战略包围。

问题是,对中国来说,远东地区的价值更大。

即便不考虑远东地区的资源,也得考虑远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即红俄的远东地区直接面向北太平洋。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太平洋战争来说,能否控制远东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控制了远东地区之后,中队可以向勘察加半岛派遣一支航空兵,对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的美军机场构成威胁。又比如,利用部署在千岛群岛、库叶岛上的航空兵能够增强对日战略封锁。再比如,通过部署在远东沿海地区的航空兵,能够轰炸日本本土北部地区。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

中华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就宣布,前清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都作废,即中华民主共和国不承认前清签署的任何不平等条约,而这其中就包括前清与沙俄签署的好几份条约。这几份条约中,涉及到了前清割让给沙俄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还涉及到了蒙古地区的归属。

在割让的国土中,就包括红俄的远东地区。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正是为了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才会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宣战。

虽然这种观点有点片面,但是也有合理的地方。

当然,也有人据此认为,中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早在大战爆发前十多年,也就是八国干俄行动失败之后,中国就与红俄当局进行过秘密接触,提出只要红俄肯归还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中国就愿意与红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即在战略上给予红俄安全保障,让红俄消除后顾之忧。最初的时候,红俄当局也有类似的想法,即用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换来与中国的和平。可惜的是,中俄双方的秘密谈判还没有结出果实,红俄政权就发生变动,新上台的斯大林拒绝了任何与领土有关的和平条约。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红俄的创建者多活两年,与中国完成了土地换和平的壮举,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与红俄很有可能和平相处。

可以说,当时中方的主战派将领,多少都有点领土情节。

事实上,连冯承乾都有领土情节,因为当初主导与红俄进行秘密谈判,希望通过谈判收回领土的就是冯承乾。

由此可见,如果中俄在二零年代达成了“互不侵犯条约”,中国高层、特别是军方高层就没有向红俄开战的动机了。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中国向红俄宣战,并且立即发动了进攻,最为高兴的,显然是正在为如何应付美英同盟而发愁的德皇。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并不理想。

虽然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推进速度与预期的相差不大,在高加索方向上,南方军团的前进步伐甚至比计划的还要快一些。如果一切顺利,德军将在六月底攻占整个乌克兰,围歼俄军的乌克兰方面军。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两线作战,而且英国在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后,越打越顽强。仅在五月份,英国皇家空军就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城市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而且重点轰炸了工业区,对帝国的军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五月份的战斗机产量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如果英国一直坚持下去,并且不断的进行轰炸,帝国肯定别想占到便宜。

事实上,本土遭到轰炸,已经让德皇的威信受到了质疑。

为此,德皇甚至把帝国空军司令戈林送上了军事法庭,并且判处二十年监禁,任命霍尔曼上将为新的空军司令。

问题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霍尔曼已经证明他是一位出色的空军司令,但是英国还在战斗,英国皇家空军仍然在轰炸帝国本土。

对德皇来说,要让帝国民众坚持下去,就需要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显然,中国向红俄宣战,而且立即发起进攻,在第一天就投入数百万兵力,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德皇甚至认为,红俄将迅速战败。

六月十一日,德皇就向全国民众宣布,有望在年内击败红俄,取得帝国建国以来最为伟大的胜利。

当然,帝国民众也相信了皇帝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