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张居正-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官儿属于都察院系统,也就是监察系统,就相当于中央派到辽东地区的特派员,可以监管整个辽东地区的大小行政官员,那权力还是很大的。
刘台初上任不久,正好碰到辽东地区一场大战,名将李成梁率部与蒙古的后裔泰宁部落一场混战,最后大获全胜。作为辽东巡按,再加上自己又是张首辅的得意门生,刘台挺身而出,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时间写了一封辽东大捷的表章上奏朝廷。
可就是这份表章惹出事儿来了。
本来仗打胜了,刘台上表报捷那应该是好事儿,可刘台这样做却犯了个忌。
犯了什么忌呢?
犯了考成法的忌!
考成法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张居正称为“综核名实”,也就是说该你做的事,你一件都不能少;不该你职责范围内的事儿,你千万别越俎代庖、横插一杠子,那叫越权行事,也是要受考成法的惩处的。
那么,这个刘台作为辽东巡按,他有没有资格来上报这个辽东大捷呢?
答案是没有。
明代的巡按、巡抚、总督都是都察院系统的官职,也就是说都是监察系统的官儿。地方上真正的行政长官是布政使,军事长官则是都指挥使和总兵。这个巡按、巡抚和总督不过是中央的特派员,派到地方上监督各地的军、政官员而已。
但就监督而言,巡按和巡抚的职责还不一样。自明英宗以来,明朝法制上就有明确地规定,规定巡按不得过问军事,而巡抚却可以过问军事,比如辽东巡抚的官衔全称就是“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
所以刘台他要是辽东巡抚,他上这个有关军事大捷的表章就一点儿事也没有;但作为辽东巡按,他上这个有关军事大捷的表章,严格来说,他就越权了。
刘台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他心的话,这是好事儿啊,我又是张首辅的门生,人家说“家鹊报喜”,那说起来是张首辅培养了我,提拔了我,把我当自己人看,这种喜事我怎么也得自己人先报上来吧!
所以这点越权他就没放在眼里,急急地赶在所有人前面把辽东大捷的表章先给上了。
但张居正一看到这份表章,心里的火腾地就上来了。
虽然辽东大捷让人高兴,但刘台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呢?这份表章是你该写的吗?你急急地上表报这份喜、邀这份功干什么呢?你不知道你自己的职责所在吗?而且,我现在正在推行考成法,要“综核名实”,要全国上下官员都要明确岗位职责,你这不是顶风作案吗?
说老实话,这要是别人,不是刘台,依张居正一贯在人事上比较谨慎的风格,他顶多也就是写封信善意地提醒、批评一下,让他下次注意。可这是自己的学生啊,而且还是自己最近刚刚提拔上来的,虽然不能说是亲信,但也是自己要培养的人才。张居正向来对于自己的人要求得特别严格,况且考成法的实施就要改革官场的弊病,你要以身作则啊。所以,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刘台跟自己的关系特别近,张居正才决定要严格处理刘台,请圣旨降谕严加斥责。
要知道,在官场上被皇帝降旨斥责,那比降他的职还要让人难堪,能受这“待遇”的人那才能有几个啊!
所以刘台这气啊,心里堵得个要命,怎么也想不开。心的话,我不就是稍稍越了点权嘛,我又没越权谋什么私利,又没越权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不就是越权打了个报告嘛,你张老师、你张首辅至于这样对自己的学生吗?
说老实话,刘台这抱怨看上去也是有道理的。说起来,确实也就是打了个报告,也不算什么大事。况且还是打胜仗的报告,你要说是打了败仗,迁怒下来,还可以理解。这打了胜仗了,至于为这点小事生气吗?
另外,人家刘台还是你张居正的学生,还在江陵任上呵护过你们张家,你张居正至于为这么点小事发这么大的火吗?
这就要说到张居正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虑了。
看起来,刘台只是违反了考成法的规定,受了考成法的惩罚。但张居正关心的重点,是监察权对地方军政决定权的影响。
张居正对于这些中央特派员的权力过大,甚至严重干预地方军政长官的决定权向来心怀忧虑。他在这件事后给一位地方巡按御史的信中说:“近来抚、按诸君,不思各举其职,每致混杂,下司观望,不知所守,以故实惠不流。至于直指使者,往往舍其本职,而侵越巡抚之事,违道以干誉,徇情以养交,此大谬也。”(书牍十三《答苏松巡按曾公士楚言抚按职掌不同》)
这段话是说,这些中央特派员到了地方,本身在军政领域并不专业,但喜欢指手划脚,干政预政,以至于下面的人也不知道听谁的好,人事关系也很混乱,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要出乱子的。
其实张居正这个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国家行政,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职责分明。考成法的原意也是为了要达成这一点。古语尚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弄个特派员在身边儿,他什么事儿不管懂不懂还要下个命令、弄个指示什么的,这和平时期还好,要碰到战争时期可怎么办?那不乱了套才怪。
这一点有一个很好的印证,那就是在张居正死后,到了万历四十七年,兵部右侍郎杨镐经略辽东,与努尔哈赤展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辽东大决战。这一战本来明军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资源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杨镐作为主战派是以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兼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的,可见在战争意志上那也是没问题的。可是最后萨尔浒一战,明军全线溃败,从此明朝与后金之间强弱易势,大明朝走上了一味防守的被动局面,也最终走上了亡国之路。
说起来,杨镐辽东大败有很多原因,但有一条,当时的中央特派员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红旗督战,一再催促,以致仓皇进兵,误中埋伏,这不能说是一条最直接的失败原因。
要从杨镐辽东大败的意义再回头看张居正要制约这些中央特派员的权力,那我们就可以知道张居正现在对刘台的斥责那真是叫“防微杜渐”!真可以算是一种卓识和远见啊!
可惜,张居正死后,明朝再无张居正!世间再无张居正!没了张居正的大明朝,又焉得不败乎!
学生告老师
我们话说回头,张居正的这片苦心刘台哪能理解啊!他只觉得这位张老师是小题大做,有意跟他为难。他想不通,自己好歹还算你张老师这边儿的人,自己好歹对你们张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张老师怎么能这么对我呢?
难道——张老师、张首辅要舍我这“小卒”?
可问题是,人家舍卒都为了保车、保帅,你张居正又没什么要保车、保帅的,你现在舍我小卒又是为哪般呢?
人啊,就怕瞎琢磨。刘台这个人聪明、能干,但就是心眼小。自己蹩了一肚子气,越琢磨,这气越不顺。
刚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刘台越权上奏事件之后不久,我们前面提过的那位傅应祯又上书攻击张居正。这一次傅应祯攻击的可不是张居正位高权重,也不是攻击他的变法运动,而是攻击张居正的赋税政策。
上一讲我们说过,张居正通过考成法整顿了官僚队伍,但也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财政上收缴了大量的欠税,尤其是大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垄断、隐瞒不报、逃税漏税的很多欠款被追缴了上来。张居正很高兴,下一步就准备趁势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也就要是清丈田亩、试行著名的一条鞭法了。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傅应祯来攻击他的赋税政策、经济政策,张居正一下可恼火了。
那些对他本人的攻击,以及对他改革思想的攻击,他都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他认为这些理论上的争论没意义。但干涉到具体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这个经济政策才见了一点点成效的时候,傅应祯上这么一本,可真把张居正惹恼了。他上奏小万历,把傅应祯革职查办,发配边疆,并声明要彻查以傅应祯为首的反改革小团体。
正好这个傅应祯跟刘台又是多年的好朋友,两个人的私交向来不错。这下张居正要彻查傅应祯背后的小团体,刘台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刚刚发生的越权上奏事件,以及自己与傅应祯的关系。于是,刘台确定他原来那位敬爱的张老师看来是要对自己下狠手了。
有了这个念头,刘台一不作,二不休,搬不倒葫芦洒不了油。于是他一狠心,铤而走险,走了一步谁也没想到的奇招。
什么奇招呢?
他要挺身而出,告当朝宰相、他自己的老师张居正。
说老实话,张居正打击傅应祯,那是因为傅应祯动了他改革的根本利益。他所谓的要彻查以傅应祯为首的小团体,那也只是敲山震虎,说说而已,那是为了给官场上下一个警钟,让大家别像傅应祯这些人一样跟着瞎掺乎。张居正怎么也没想到这会跟刘台越权上奏事件有什么联系,更不会想到刘台会这么小心眼儿把这些事都串联了起来。这真叫“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刘台这一告,可真让张居正大出意料之外。
有人会说,那么多人攻击过张居正,张居正都不当回事儿,怎么刘台一告、一弹劾,张居正就这么当回事儿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刘台可以算是自己的亲信,尤其是他在江陵任上的时候,跟张家的关系不一般,他对张家的很多事儿都很清楚。张居正自己是很清廉,可他管得了自己,他管不了他千里之外的那个爹啊。所以刘台说不定还就掌握着什么张家的把柄。
第二更关键,刘台那是自己的学生啊,大明朝自立国以来,虽然文人政治习气浓厚,文人间党争不断,但还没有过自己学生告老师的事。在中国这样一个“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日为父”的社会里,这学生告老师对于谁来说,那绝对都是件颜面扫地的事儿。这大明朝第一起学生告老师的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这让张居正还怎么有脸面在官场上混下去呢?
说张居正在内阁里看到辽东巡按刘台洋洋洒洒弹劾自己的数千言的表章的时候,当时就心灰意冷了,什么改革之心、报国之志,一下都在对政治的反感里退居其次了。
张居正长叹一口气,枯坐了半晌,突然提起笔来——不是要替小皇帝写对刘台弹劾表章的处理意见——而是要写:辞职报告!
要说刘台确实也还比较有才,他这篇攻击张居正的奏章,不像别人写的那些虚而不实的东西,他所告张居正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算是点中要害。正因为他是张居正的学生和亲信,所以他的攻击也才特别的有份量。
总结起来,刘台主要指出了张居正的六大罪状。
第一,张居正名义说遵守祖宗法度,可他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事实上,他执政后所做的,全是违背祖宗法度的事。这叫欺世盗名。
第二,太祖皇帝强调监察系统的作用,所以我大明朝在六部之外专设六科,而且六科直接向皇帝负责,用意就是保持监察系统独立。
现在张居正施行考成法,让六部向六科负责,六科又向内阁负责,这样监察系统不就变成了内阁的下属了吗?监察权还怎么保证独立性呢?
第三,张居正用人结党营私。
干部任用都是有一定惯例的,比如说所有的内阁成员都要有当过翰林院庶吉士的经历,这是多少年来不变的规矩。可张居正提拔张四维越级进入内阁,而张四维根本就没当过庶吉士。张四维什么人呢?他不过是张居正好朋友王崇古的外甥罢了。
这里,我们要插一句,这个张四维我们以前还提到过,他是高拱的亲信,(您还记得吧)高拱就是因为要提拔张四维进内阁,才要把殷士儋挤走,结果引发了宰相打架事件。张居正能不避嫌疑再用张四维,正说明他不结党营私啊。可话在不同的人嘴里,就有不同的说法。在刘台那儿,他看到的只是张四维是张居正好朋友的外甥。
第四,张居正擅权自用,他主持内阁,控制了行政与监察两大系统,自己居然以宰相自居。
太祖皇帝明确表示过不设宰相,设内阁不过就是个秘书班子,张居正不明白自己的岗位性质,以宰相自居,那就是大逆不道。
不仅如此,他巴结后宫,进献什么《白燕诗》,为天下士人耻笑;他还挟私怨打击、报复辽王朱宪火节,更有甚者,后来还霸占了辽王的府第作为张家的私宅;连辽王他都挟私怨任意报复,更不要说有多少被他打击陷害的正直官员了。
第五,张居正苛政猛于虎。
他为了催交往年所欠赋税,往往给官员下死命令,这不仅弄得官场上人人自危,也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为此有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皇上你都不知道,那是不计其数,这都是给张居正的苛政害的。
第六,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