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伤寒指掌-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急下之。一曰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皆阳经
热邪传里。销烁肾液。以致胃中大实。病已转属阳明。故用承气急下。
邵评∶少阴用承气急下三症。此是阳经热邪。传入少阴。脏不能容。则还而转属
阳明胃腑。腑实燥热。灼耗肾精胃液。而见口燥咽干。下水便秘腹胀等症。故急下之。以救阴液。
卷二少阴本病述古
但欲寐
属性:卫气寤则行阳。寐则行阴。故寐为足少阴病。若欲寐。无表里症。身和脉小。是已
解也。风温症亦欲寐。多眠。则有脉浮发热汗出。身重鼻息鼾鸣之异。
卷二少阴本病述古
口燥咽干
属性:属热邪。有实热宜承气。有虚热宜养阴。
邵评∶口燥咽干。属热邪。但热有虚实。治宜分别。
卷二少阴本病述古
咽痛
属性:少阴之脉。上贯肝膈。循喉咙。系舌本。故咽痛独列少阴篇内。少阴咽痛。属热者。
有半夏散及汤。又甘草汤。桔梗汤。此散火也。属寒者。有桂枝干姜汤。治汗多亡阳也。有通脉四逆汤。
治阴盛格阳也。(参准绳)
邵评∶咽痛热症。是虚火上升。寒症有亡阳格阳二症。
金鉴云。咽痛一症。寒热皆有。肿痛为热症。仲景有甘桔、半夏、苦酒、猪肤等汤调治。
不肿而痛为寒症。宜四逆汤加桔梗主治也。
邵评∶咽痛寒热俱有。肿者为热。不肿为寒。治当分别。
卷二少阴本病述古
吐
属性:有寒热之分。热者寸口脉数。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宜五苓散。食入口
即吐者。宜二陈汤加姜汁炒连和之。
邵评∶吐症寒热均有。此条热吐。又有水逆痰热格拒二症。
寒者口不渴而吐。理中去白术加生姜。(参准绳)
邵评∶此治寒吐之正法。亦可加石莲、丁香。
金鉴云。口不渴。厥而吐属寒。宜理中、吴萸辈。渴而得食即吐属火。实热。黄连解毒汤。虚热干
姜黄芩黄连汤。渴而饮。饮而吐。吐而复渴。属水逆。五苓散。
邵评∶吐症不渴为寒。渴为热。热有虚实之分。
卷二少阴本病述古
吐利
属性: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亦此汤。吐利
止而身痛不休者。当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卷二少阴本病述古
下利
属性:少阴病。下利属于热者。四症。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
邵评∶阳郁不达于四肢。故逆。下重者热之征也。此阳邪下陷而入阴中。用四逆散泄热散邪。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邵评∶此虚热下焦有水。治以导水泄热。
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大承气。
邵评∶阳明燥实。热利旁流。故急下以存阴。
下利咽痛。猪肤汤。
邵评∶阳邪传入少阴。虚火上升。治以滋阴泄热。
少阴病。下利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四逆汤。四肢逆者不治。少阴病。脉浮而
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汤。
邵评∶大汗则亡阳。下利则亡阴。阴阳俱虚。厥冷而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
少阴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
邵评∶肾中阳虚。复受寒邪。肾火衰而不能化水。致水积下焦。用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
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邵评∶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假热之象。而实非热也。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邵评∶阳邪入里。便脓血者。为协热下利。是白头翁汤症。此少阴病便脓血而下利。为下焦不约
而里寒也。因桃花汤固下而散寒。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邵评∶用白通汤通阳散寒。姜附之辛温。破阴固里。葱白之辛通。入脉引阳也。此方最合。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邵评∶白通汤中加人尿胆汁之咸、苦、寒、为反佐。从阴引阳。使不格拒。脉暴出。是
无根之阳。发露无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
下利死证。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邵评∶此肾气下绝。无根之阳泛上。神气散乱。阴阳俱脱。是以死也。
少阴病。自下利。汗出烦躁不得寐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邵评∶躁不得寐。则阴阳尽虚。邪气独盛。正不胜邪。扰乱不宁。顷刻离散而死。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死。
邵评∶下利发热。阴不内守。汗出阳从外亡。是谓有阴无阳。故死。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邵评∶厥利不止。脏腑气绝矣。躁不得卧。精神不治矣。微阳不能久留。故死。下利十余日。脉反实者死。
邵评∶利十余日。正气受伤。其脉反实。邪未衰也。正虚邪盛。不克支撑。故死。
卷二
少阴新法
属性:按少阴为生死之关。故仲景历言死证。然于传经热邪。若兼阳明。犹可养阴退阳。自感寒邪。正气未溃。
犹可温肾散寒。均非死证。凡看伤寒热病。诊得六脉沉细。似寐非寐。皆属少阴见象。宜兼少阴以治。
如兼咳嗽。邪在肺肾之间。如兼泄
泻。邪在脾肾之间。如兼昏昧。邪在心肾之间。此病不在三阳。而在手足三阴。是为三阴兼症。不得
因身热。概以三阳经药治之。
凡诊伤寒热病。微见恶寒。发热不已。咳嗽不渴。六脉沉细。身静蜷卧。舌苔微白兼
红。或淡红而润。此肺肾虚寒而感外邪也。宜桂枝汤。加陈皮、杏仁、川羌、半夏、山药、茯苓之类。
微汗之。如不应。急当以金水六君煎。加杏仁、生姜、胡桃、苏叶之类投之。无不取效。(肺肾虚寒挟感)
如初起发热恶寒。大便泄泻。舌苔白嫩。而兼少阴脉症者。此寒邪客于脾肾之间。
宜温中散寒。如桂枝、紫苏、广皮、浓朴、山药、焦曲、干姜、茯苓、甘草之类温散之。(脾肾俱寒挟感)
若初起恶寒发热。口渴唇燥。舌苔嫩红而干。或绛底浮白。或兼咳嗽。或兼烦躁。六
脉弦数无力。或浮洪无力。此阴虚水亏而挟外感也。阴虚于下。则阳亢于上。故见
躁烦。勿以阳明火症治之。亦宜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羌活
之类。滋养阴液以汗之。如兼呕恶。当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加旋复花、
甜杏仁。以降气。如经汗表。升提太过。以致虚火上冒。目赤颧红。大渴烦躁。呕恶不
纳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麦冬、代赭之类。养阴镇逆。汗多合生脉。(阴虚有火挟感)
如阴虚有火。而挟外感。以致头疼恶寒。发热不止。因口燥渴。而食生冷。遂致泄泻。
舌苔微白。兼淡红。舌形虽湿而干。此脾本虚寒。因津液少而渴。故一食生冷。即见
泄泻。治宜和脾以益少阴。如生地、丹皮、茯苓、山药、广皮、钗斛、苡仁、甘草、莲肉等主
之。兼表症者。加葱白、豆豉、或羌活、葛根亦可。如表症已除。而但发热口渴。兼便溏者。前药加糯米
炒麦冬、沙参以生津液。自然渴解热止。(脾寒肾热挟感)
如初起吐利。止后发热。脉沉细。手足冷。舌形紫绛无苔者。此少阴症也。勿以霍乱
治之。舌润不渴。当以金水六君煎。加丁沉温以和之。舌燥口渴。亦以金水六君。加
麦冬、(糯米粉炒)北参。益阴和中。以生津液。如吐泻伤津。口大渴。而小水不利者。急以左
归饮。加参、麦、归、芍。敛阴生津。自然渴解便利。若妄利小便则死矣。(少阴病起吐利)
邵评∶此少阴吐利之正法。分温中、滋液、敛阴生津三则。治法极精。
如初起发热。神呆不语。六脉沉细短数。似寐非寐。或烦躁狂言。此邪在心肾之间。
或因受惊。痰乘包络。治宜清心豁痰。如茯神、小草、菖蒲、天竺黄、川贝、丹参、麦冬、钩
丁、薄荷、辰砂之类。以清包络之痰。神自清矣。如舌形绛燥。口渴唇干。六脉沉数。前
方。宜加生地、丹皮、淡竹叶之类。以清心包之火。如大便秘结。不妨加犀角数分。(心肾热邪)
若神昏谵语。发热仍欲暖盖。目睛上视。大便不实。舌色紫绛而圆。虽干无刺。外虽
躁扰。此阴不兼阳。忌用寒凉。不可误认阳明。妄投犀角。宜左归。六味等汤。微加清心之品。如钩藤、
川贝、麦冬之类。治之为当。(心肾虚邪)
邵评∶此心肾虚邪之正法。此条与上条同是心肾之邪。然有虚实之不同。上条实而心经见症多。此条虚
而肾经见症多。用药清补不同。当细辨之。
若身热足冷。面赤戴阳。脉来沉细无力。或数大无力。或阴阳俱紧。其人烦躁欲狂。
扬手掷足。或欲坐卧水中。舌苔紫色少神。或阔大胖嫩。或淡红圆浓。虽湿而干。此躁也。非烦也。
阴盛格阳也。急以八味投之。或参附汤加熟地投之。如得躁定脉圆。舌转微白。庶有生机。(阴盛格阳)
以上诸条。皆少阴本经自病。
若是阳经热邪。传至太阴。已多危候。至入少阴。生者少。死者多矣。凡见神气昏沉。
语言颠倒。齿枯龈黑。午后身热。目睛上视。舌苔红中有黑点。黑中有红点。头项强。
小便涩。虽醒似睡。虽渴不知消水。时作鼾睡声。形似死证。然舌不卷。囊不缩。面不
青。息不高。喉颡不直。四肢不厥。鼻不扇。耳不焦。不鱼目。不鸦口。尚有可治之理。如
舌苔燥刺而便秘者。宜兼阳明以治。方用犀角、生地、丹皮、麦冬、花粉、川斛、茯神、钩
丁、川贝、胆星之类。以养阴退阳。阴液复。外可得汗而解。内可得便而解。即寒中亦
有散邪之义也。若大便不实。舌无燥刺。此阴不兼阳。即属虚症。为难治。宜右归六味出入为当。
邵评∶阳经热邪。传入少阴。实则转属阳明。宜兼阴阳治之。虚则邪伏少阴。仍从本经治之。语最精确。
凡少阴症。六脉沉细。似寐非寐。其舌紫色是也。然紫而鲜润者。可治。紫而枯晦。如
猪肝色者。不治。或紫色而间微白苔者方佳。
邵评∶从少阴脉症舌色。辨其阴液之存亡。以决病之可治不可治。的论也。
有初起吐泻。如霍乱。陡然变重昏昧者。少阴症也。
邵评∶少阴症似霍乱。戒勿误认。此条最须着眼。
卷二
厥阴总要述古
属性:x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白头翁汤。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x
x刺期门 四逆散 白虎汤x
卷二
厥阴本病述古
属性:气上冲心。吐蛔。厥。下利。少腹满。囊缩。
仲景述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
皆厥阴自病之热症。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
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蛔。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
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不得以伤寒正病视之。
邵评∶此厥阴病之总纲。总而言之。太阴厥阴。皆以里症为提纲。太阴主寒。厥阴主热。太阴
为阴中之至阴。厥阴为阴中之阳。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其脉络于少阳。厥阴热症。皆少阳相火化合耳。
凡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此寒伤厥阴之经。但当温散其表。不可遽温其里。
当归四逆汤主之。盖厥阴相火所寄。脏气本热。寒邪止得外伤于经。而不内伤于
脏。故止用桂枝以解外邪。当归以和肝血。细辛以散寒。大枣以和营。通草以通阴阳。则表邪
散而营卫行。手足温而脉自不绝矣。若其人素有寒邪。加吴茱萸以温本脏之寒。
邵评∶以伤寒邪伤厥阴之经。未伤于脏。阳虚血弱。用此方行营卫而散表邪。最效。
论曰。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脉不浮为未愈。按此止有欲愈未愈之脉。并无未
愈之证治。不能无阙文之憾。要不出乎桂枝汤为主治。
邵评∶厥阴中风。以脉辨病之欲愈未愈。亦是诊病之一法。
风中厥阴本经。脉微浮。风邪外出。故欲愈也。不浮而沉。则风邪入里。木郁不舒。则
下克脾土。必变热利下重。渴欲饮水之症。宜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秦皮以平风。
黄柏、黄连以清火。是苦以坚之也。若厥阴久痢不止。当用乌梅丸酸以收之。
邵评∶此厥阴阳邪下陷。协热下利之正法 。
厥阴寒格。医复吐下之。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此寒格于下。拒
热于上。故格拒不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