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94-伤寒指掌 >

第20部分

494-伤寒指掌-第20部分

小说: 494-伤寒指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煎。加麦冬、沙参。以和胃阴。 
呕吐不已 此有升无降。宜镇逆法。 旋复花、代赭石、半夏、茯苓、会皮。虚者加人 
参。 
邵评∶胃不下行而上逆。气升呕吐。用镇逆降胃之法。极是。 

卷三伤寒变症
吐蛔
属性:胃气虚寒 素有内寒之人。复感寒邪。当温中散寒。若大发其汗。胃中谷气化汗 
外达。则胃气转馁。蛔失谷气以养。则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 
冷。必吐蛔。是也。故凡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寒凉。乃大凶之兆。急用理中汤去甘草。加椒梅主之。 
盖蛔闻甘而起。遇酸而伏。见苦则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 
邵评∶中阳虚而受寒。宜温中散寒为治。反大汗之。则胃阳益伤。不能化谷气以养蛔。则蛔 
上逆。而从口出也。盖阳虚而有寒邪。复发汗以伤其阳。则胃阳虚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汤法温之。 
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阴篇内。则为肝邪犯胃可知。凡伤寒如见寒热。 
干呕。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浊沫。或吐酸苦黄绿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属厥阴乘犯 
阳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连、桂枝、乌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吴萸、(盐水炒)黄芩、茯苓 
之类。如泄肝和胃不效。乃胃中虚空若谷。客气逆犯上冲。须镇逆安胃。宜人参、 
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乌梅肉、川楝子之类。 
邵评∶厥阴属肝木。为至阴之经。阴极则阳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传入厥阴。深沉之至邪。每 
挟木火内燔。势必顺阳明而犯胃。伤耗阴津胃液。而见症如此。治宜泄厥阴以安阳明为法。 
邪陷厥阴 伤寒暑湿温热之邪。上阻气分。则身热耳聋。入于营分。则舌绛神昏。 
治法当清解心营肺卫。如连翘、淡竹叶、滑石粉、川贝母、天竺黄、鲜菖蒲、炒竹茹、绿 
豆皮之类。以清上焦。若身热不解。口渴胸痞。耳聋干呕。吐蛔拒纳。此暑湿内蒸。其 
邪渐结厥阴之界。乃险症也。宜川连、半夏、枳实、菖蒲、茯苓、黄芩、干姜。苦辛以开内结。 
邵评∶温热暑湿之邪。从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气分。或渐入营。与伤寒见症不同。 
治法亦异。当宗河间三焦立法。分心营肺卫论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 
入里。可以治同伤寒。故治温暑与伤寒。始异而终同也。惟药味宜轻清。宣泄上焦。涤痰化热。 
邪结气分 如吐蛔与饮。脘闷口渴。舌苔白中带黄。此湿热结于气分。胃中不和而蛔 
逆也。宜二陈加干姜、川连。(以上参叶案) 
邵评∶此痰饮挟湿热。结于阳明气分。胃热气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热。则舌苔白 
中带黄。邪内结。则脘闷。用二陈以化痰。姜连以开痞达邪。 

卷三伤寒变症
噫嗳(述古)
属性:经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大抵此症。伤寒汗吐下后。或 
大病后多有。盖汗下后。邪气虽解。胃气弱而不和。三焦失职。清不能升。浊不能降。 
是以余邪留连于胃。嗳酸作饱。胸脘不爽。仲景所谓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也。治 
以旋复代赭汤。所以宣阳气而镇阴逆。阳气宣达。则阴邪不得阻格。升降顺。痞硬散。而噫气自除矣。 
邵评∶中阳虚弱。寒气入胃。寒挟胃气上逆。升而不降。气从喉出有声。为噫气也。 
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 
胃气郁滞也。二症不同。噫气为虚。嗳气为实。当分别施治。惟噫气每于汗下或 
大病后见者。是中虚胃弱。气机不和。余邪留伏。清浊升降。不得自如。气逆为噫 
也。若胃有停滞。而挟肝火。则嗳酸饱闷。浊凝气滞。则心气痞硬而噫气。此方补 
中通阳。软坚开痞。而镇浊逆。的是良法。 
若湿饮内伤。阴浊聚胃。以致胃阳受伤。浊阴上犯。噫气嗳酸。中焦格拒。治宜安益 
胃阳。以镇阴逆。人参、半夏、茯苓、干姜、旋复花、代赭石主之。(此条参叶案) 
邵评∶湿饮阴浊内聚。胃阳虚弱失运。气逆不降。中脘格拒而噫气。乃阳虚浊逆之症也。 
当以开痞镇逆。通补阳明为治。 

卷三伤寒变症
呃逆(新法兼参叶案)
属性:呃逆者。声自下逆上。俗名呃忒是也。不拘伤寒杂症皆有。所因不一。治法各宜随症施治。 
邵评∶呃逆一症。有虚实寒热之因。中焦下焦之别。是气升上逆之病。外感内伤。 
均有此症。当辨因分症施治。 
阳虚阴逆 有因寒凉太过。胃中虚冷。浊阴上逆。以致呃逆呕吐。或腹痛下利。两 
脉微弱。治宜理阳驱阴。人参、附子、丁香、柿蒂、茯苓、干姜、吴萸主之。若兼吐黄绿 
苦水。胃虚阴浊上干也。去附子。加代赭、椒梅。 
邵评∶寒凉伤中。胃阳虚弱。浊阴上逆。气不下降。而呃逆呕吐也。当用温胃通阳。以泄浊阴。 
肝木犯胃 气逆呃忒。脉小舌白。厥逆寒战。此肝气犯胃。用镇肝安胃法。人参、半 
夏、茯苓、干姜、丁香、柿蒂、代赭石、炒川椒、炒粳米。 
邵评∶中虚胃弱。肝木乘虚上逆。胃气不降而呃忒。胃阳虚而有寒。故舌白寒战。 
肝气上升则厥也。宜以温胃泄肝镇逆为治。 
肺郁气逆 面冷频呃。咽中不爽。此肺气 郁。病在上焦。宜开气分之痹。俾清阳 
得舒。胸次方能开达。姜汁炙枇杷叶、川贝母、川郁金、香豉、桔梗、通草、竹茹之类主之。 
邵评∶气郁于肺。不得下降。清阳痹阻而频呃。治以宣肺开气。肺气宣行。则诸气 
流通而下降。呃自止矣。宜以轻清开提肺气。宣泄上焦为治。 
阴饮上逆 攻伐太过。胃中阳虚。饮浊上逆为呃。舌苔白润。治宜温通。半夏、茯苓、 
丁香、柿蒂、吴萸、姜汁之类。如生姜半夏汤、丁香柿蒂汤、茱萸理中汤。皆可选用。 
邵评∶攻伐多是寒凉。以伤中阳。阳虚。则伏饮上逆。而作呃忒也。舌白润。寒饮苔 
也。宜温胃阳以散寒饮为治。 
胃虚有热 如呃逆而渴。舌苔微黄。此胃虚有火。虚火上逆而呃也。宜橘皮竹茹 
汤。或温胆汤。去枳实。加姜汁炙枇杷叶。如胃中有痰饮。脉沉而弦。宜橘皮半夏生姜汤。 
邵评∶胃虚。内有伏火。故口渴而舌苔微黄。虚火上逆。胃气不得下降而作呃也。 
治以清降胃火一法。此与上条同是胃病。有寒热之不同。用药有温清之别。上条阳虚欲逆。故用温通。此 
条胃虚有火。故宜清降。当合参之。如痰饮脉沉而弦。弦为饮而沉为在里也。用涤饮和胃之法。 
肝火上逆 如呃逆。舌黄而渴。左脉弦数。此肝火上逆为呃也。宜川连、吴萸、黑栀、 
代赭、枇杷叶、半夏、茯苓之类降之。 
邵评∶肝火上升。胃逆不降而呃。舌黄而渴。肝火灼胃也。左脉弦。肝之本象。数则 
肝火乘胃而逆也。治以平肝清火。和胃降逆之法。 
中焦虚冷 如脾胃虚寒。寒气格逆而呃者。脉来濡缓。右关软大。舌嫩不渴。宜理中汤。加丁香温之。 
邵评∶中虚寒气上逆。格拒于中。胃气不降而呃逆也。故用温中扶阳之法。 
下焦阳虚 凡呃逆起自下焦。浑身振动者。乃属下焦虚寒。阳气竭而呃也。宜理 
阴煎。加丁香、五味、胡桃肉以纳之。或都气饮。加熟附、胡桃、丁香以纳之。不已则死。 
邵评∶呃逆自下焦而来。肝肾大虚。气不摄纳。由丹田而冲逆。故浑身振动。此元 
海无根。虚脱之候。宜摄纳下焦肝肾治之。 
阴火冲逆 如六脉细数。面赤颧红而呃者。阴火上逆也。都气饮。加胡桃肉、柿蒂以纳之。 
邵评∶阴火升逆。当用滋肾丸或大补阴丸壮肾水而滋阴火。 
格阳呃逆 若高年命门火衰。虚阳上逆而呃者。必面赤戴阳。足冷下利。六脉微 
弱。宜熟附都气饮。加人参、丁香、胡桃肉、紫石英之类。纳以镇之。(以上三症五味须重用) 
邵评∶命火衰微。阴寒内伏。阻格虚阳。上逆而作呃。阴盛格阳也。宜用回阳镇纳之法。 
胃阴虚馁 有发汗太过。胃中津液枯涸。以致呃逆呕吐。宜金水六君煎。加北参、 
麦冬、丁香、柿蒂。和中以生津液。汗出不已。加五味。 
邵评∶汗多而胃阴受伤。津液亏耗。胃气上逆而呃者。宜养阴生津以和胃。若汗 
多。则津液益虚。用五味以敛之。 
中脘食滞 凡呃逆脘痛。胸中胀满者。食滞为呃也。宜二陈加楂肉、浓朴、枳实、麦 
芽、木香汁、莱菔子之类。疏之和之。 
邵评∶食滞脘中。气机阻遏。升不得降而为呃者。此胃实也。故用运中消滞开气之剂。 
幽门浊逆 伤寒表解之后。大小便不通。呃逆作呕。此糟粕未化。与邪结于幽门。 
幽门之气不化。则州都闭。传道失。二便不行。恶气上冲于胃。故作呃逆也。宜利幽 
门。利幽汤主之。若大便秘结。少腹硬痛而作呃逆者。承气汤主之。(此条出伤寒第一书) 
邵评∶表解后津液受劫。邪浊内结肠腑。二便不通。气上冲至胃。则呃逆作呕。所 
谓下既不通。必反于上也。幽门在下焦。邪结于此则便闭。故必通其幽门。大便 
通行。则浊热下出。而呃逆自止矣。此亦实呃也。若便闭硬痛。此肠胃有燥屎而呃逆也。用承气汤攻下之。 

卷三伤寒变症
喘(新法合参景岳金鉴叶案)
属性:喘症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实喘。三法后多虚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宜开太 
阴。虚喘宜固少阴。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 
邵评∶喘有风寒、火邪、水气、痰饮、寒包火郁等因。由于外邪在肺。是为实喘。下焦 
元海无根。肾虚气逆而发喘者。为虚喘。实喘宜开肺。虚喘宜固肾。至三法者。汗 
吐下也。虽云三法前多实。三法后多虚。然亦不可执。总之。外邪为实。宜治肺。内伤为虚。宜治肾。 
虚实之辨。实喘。气急、张口、抬肩、欠肚、虚喘、气短、似喘非喘、而不张口、抬肩、欠肚也。 
实喘。肺气不得宣畅。满闷只在膈间。虚喘。肾气不能接续。阻塞在于气道。 
邵评∶实喘由肺有外邪。气不宣畅。而气急发喘。病在上焦。故满闷只在膈间也。 
虚喘由肾气不纳。虚气上逆。短气发喘。病属下元亏乏也。 
太阳病不解。用小青龙汤治喘者。治水气干肺也。用桂枝汤加浓朴杏子治喘者。 
治寒邪在肺也。用麻杏石甘汤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述古) 
邵评∶表有风寒。内挟水饮。犯肺而喘。用小青龙散邪涤饮。若寒邪在表。气郁于 
肺而作喘。用桂枝加朴杏散寒下气。但寒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此则肺有火 
邪。外寒包住内火。故以麻黄汤去桂枝。而加石膏。 
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胸满而喘。用栀子豉汤者。此阳明内热出表。非治外感 
也。又阳明病。直视微喘。用承气者。此阳明坏病也。(述古) 
邵评∶胸中为阳明之表。满而喘者。热上扰而气不下降也。邪在膈间。用栀豉汤以泄膈间热邪。 
此阳明经病之表症。若阳明腑病。直视微喘者。由于误治。而阴伤邪实。用承气者。去邪以救正也。 
伤寒有暴感寒邪。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寸脉沉伏。而喘急者。此寒邪郁于太阳。痰 
气交阻于肺也。法当开太阳之邪。用麻黄、川桂枝、半夏、杏仁、旋复花、紫苏叶、橘红、 
生姜、白芥子之类。辛温汗之。 
邵评∶肺与太阳。均为主表。太阳表邪不解。每每上侵于肺。故开太阳表邪。即是 
开肺。治法本相通也。此开肺疏表。涤痰降气之法。 
如外感寒邪。内束伏火。咳喘烦渴。气口脉沉而数者。宜外散寒邪。内清肺火。麻杏 
石甘汤加桑皮、枯芩、桔梗主之。 
邵评∶此肺热火盛。轻寒抑遏于表。只用麻黄一味散表。余俱开肺清火之剂。此 
条寒包肺火。与上条表寒侵肺不同。上条辛温散表为治。此条辛凉开肺为主。病情不同。治法亦异。最当详辨。 
若咳嗽口干。气逆而喘。而不头痛恶寒者。火邪在肺也。当以泻白散加二母、枯芩、 
羚羊角之类。以泻肺火。 
邵评∶此肺火发喘。外无表寒。与上二条不同。只清肺火为治。 
若气逆咳喘。胸膈凝闷。气口脉闭。喘咳有痰声者。痰喘也。治痰为主。如前胡、苏子、 
杏仁、葶苈子、橘红、象贝、蒌霜、半夏、桑皮、枳壳、薄荷、桔梗、竹沥、姜汁之类。选用。 
邵评∶痰随气而上升。肺气逆而不降。则咽中痰声而气喘也。治以清痰降气为主。 
伤寒有表解之后。而胸闷喘急者。亦痰也。急当治其痰。盖外感表邪虽去。而内痰 
复发。故喘。必寸脉沉闭。胸膈闷塞可证。不可因表解后。作虚治也。(以上皆实喘治肺) 
邵评∶表寒已解。而内伏之痰上升。其气阻于胸膈。故闷而喘急也。治以涤痰开化一法。盖此是痰喘。 
无外邪夹杂。与前数条因外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