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伤寒指掌-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之所不易矣。且黄芩汤。小柴胡加减方也。热不在半表。已入半里。故以黄芩清里。虽非胃实。亦非
胃虚。故不须人参补中也。
或云。此少阳指三焦。不指胆。
少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如发热呕恶。
心下痞硬。或往来寒热。大柴胡汤主之。(阳明脉胜则洪缓为不负而顺少阳脉胜则弦紧为负而逆)
按三阳合病下利。惟少阳阳明为重。土受木克也。故阳明脉胜为顺。阳明脉负为失。失者死也。
(注释参来苏集)
三阴下利。俱详见本病下。如腹满而痛。吐利交作。或下利清谷。吐利四逆。或下利
身重。小便不利等症。皆属三阴本脏虚寒。当以理中、四逆、真武辈治之。
邵评∶此三阴自受寒邪而下利之正法。
三阴热邪下利。太阴有暴烦下利。腹满大痛。咽干而渴之症。少阴有自利清水。色
纯青。心下痛口干燥之症。俱是转属阳明。宜承气辈主之。少阴又有四逆。泄利下重。小便不利。腹中痛之症。
亦属热邪。宜四逆散。厥阴热利下重。渴欲饮水。脉弦而数。此风木热邪乘脾。白头翁汤主之。
邵评∶阳经热邪。传入太阴。热灼津伤。转属阳明。而成胃实见症。皆热实之象。故
可用下法。若少阴热并阳明之症。少阴经中热极。则迫其水下流。而肾水燥。燥则肠中之物更坚。故利清
水。色纯青者。肾弱而肝反侮之也。心下痛为实。口干燥为热。用大承气急下燥屎以存津也。至于四
逆。四肢逆冷也。阳气不达于四肢。故逆冷。泄利下重。是阳邪下陷入阴。阳内而阴反外。阴阳脉气
不顺接也。小便不利腹痛。水气为患也。用四逆散和解表里之邪。惟热邪传入厥阴。为协热下利。热利下
重。乃湿热秽气郁遏于下焦广肠。故魄门重滞。虽利而难出也。渴欲饮水者。以里有热。传经之邪。
厥阴受之也。弦为肝脉。数则里热也。用白头翁辛淡以除邪气。连柏苦寒以清热。秦皮苦凉性涩。入厥
阴而止利也。
又评∶少阴四逆者。四肢厥冷也。此非热厥。乃太阳初受寒邪。便入少阴之症。少阴为阴枢。邪气居
之。可进可退。故其病每多或然之症。因取四味以散四逆之邪。此少阴气分之下剂也。
凡厥阴病。先发厥。后发热。不退者。必便脓血也。脉数有力。从阳治。脉沉无力。从阴治。
邵评∶热不退者。阳邪盛也。阳盛则伤阴络。故知必便脓血也。便血而脉数有力
者。宜滋阴清热。从阳治之。脉沉无力者。当温中和营。从阴治之。
卷三伤寒变症
下利(新法)
属性:凡伤寒热邪正盛之时。必在阳明胃经。阳明以胃实为病。故大便不通。然火症往往下黄黑稠粘之物。
此热邪下逼大肠。非痢也。虽通仍作不通论。只用清火解毒以治阳明。其利自止。
邵评∶热结肠胃。下迫大肠而下注。治宜清化火热。
如伤寒热症。下痢纯清水或黄沫。潮热腹硬。脉沉滑有力者。此名旁流。因肠中有燥矢阻塞。水浆从
旁渗出。病在阳明。非关脾也。导去燥矢。其痢自止。
邵评∶所下皆是水沫。吃下之汤水。随热下注。肠中有燥屎内结。水从旁流也。下
其燥矢。热退则愈。盖燥矢在肠。水从旁流。非下不可。
有阳明火症。邪火不杀谷。吃汤下汤。吃水下水。此有阳明实症可据。非若脾肾俱
败者比。亦只清其火邪。其痢自止。
邵评∶胃中火盛。水谷消化不及。则谷不化。火性急速。不能停留。故一吃即利。此
火迫下注。必有实热见症。实火脉象形于外。与脾肾阳虚火衰。不能消化。下利
清谷者。大相天渊。清化胃中邪火。利可自止。
有一种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其症头疼恶寒发热。恶心
饱闷。肠胃窘迫。而泄痢者。此表里俱病。法当外散表邪。内消积滞。不在伤寒变病之例。
邵评∶表里交病。外邪内迫而下利。宜疏表和里。两解治之。如枳、桔、栀、豉加葛根、
焦鸡金。最妙。
有一种表热里寒之症。初起头痛恶寒发热。继即下痢清谷。脉浮而迟。口不渴饮。
俗名漏底伤寒是也。良由其人脾胃本虚。一感外邪。即得直入肠胃。不在太少留连。速当温中散寒。加紫苏、
桂枝、羌活、浓朴、广皮、木香、茯苓、甘草之类。甚者加冬术、干姜。
邵评∶此与上条有轻重虚实之不同。上条表有风邪。而内伤饮食。是表里俱实。此条表有热邪。而里则
虚寒。是表实里虚。中阳亏乏。表邪乘虚内入。直走肠胃而下利也。治宜温运中阳。外散表寒。与上条治法
不同。此方治脾胃中虚有寒。表邪入里而下利。的是正法。
若阳邪传里。热邪攻于肠胃。而变下利脓血者。重症也。然亦有寒热之分。盖邪至
三阴。为日已久。实者则从阳化热。虚者则从阴化寒矣。如少阴下利。用猪苓汤者。
从阳化热也。用桃花汤者。从阴化寒也。辨症之法。以脉数有力为热。脉缓无力为
寒。舌燥口渴属热。舌润不渴属寒。小便赤涩属热。清白属寒。下利肠垢属热。鸭溏
属寒。热利脐下必热。寒利脐下必寒。热利当清其肠。寒利当温其下。
邵评∶阳经热邪传于里。有化寒化热之不同。辨别精明。须熟记之。
凡伤寒疫疠。热邪传里。下利肠垢。或下鲜血。小溺赤涩。舌苔黄燥如刺。或红刺如
杨梅状。身热口渴。六脉洪数。脐腹大痛者。此热毒内攻肠胃也。不治则烂矣。急用
大黄、芩连、银花、丹皮、芍药、甘草之类。下之清之。继用鲜生地数两。代大黄与之。以
养阴解毒。若下利肠垢。其势稍缓者。宜黄芩汤加川连、银花、丹皮之属清之。血利
加丹参、槐米、川断。
邵评∶火热疫毒。盛于肠胃。急用苦寒清下治之。
如遇伤寒疫症。下利如豆汁鱼脑之色。脉象沉濡。舌白如粉。小便不利。而口不渴
者。湿毒聚于肠胃也。宜茅术、浓朴、广皮、二苓、滑石、泽泻、晚蚕砂、 本之类。渗之和之。
邵评∶此湿温症而兼疫毒也。宜清渗湿邪治之。此方颇合。
如下利杂色。六脉沉迟。舌润无苔。或紫色而光。口不渴饮。肠胃并连。直出无关闭者。此脾肾虚寒。
关闸不阖。元气下泄之证也。急投胃关煎。合桃花汤。兼从手阳明以堵截之。或桃花汤重加人参以截之。
邵评∶肾阳亏乏。虚寒下利。滑脱无度。温涩下焦为治。
如见外热内烦。舌燥口渴。脘中痞闷。或痛或呕。而利不止者。中焦湿热也。当用泻
心法。芩连、半夏、干姜、枳实、木香、赤苓、泽泻之类。
邵评∶湿热痞结中焦。脘闷呕痛。不食下利。似是噤口痢症。防其闭结。用开痞泄邪之法。却是正治。
凡下利。舌苔遍地白浓。如雪花者。脏结也。不治。
邵评∶阳虚体湿。浊阴凝结于中。苔浓如雪花者。邪结已深也。纯阴无阳。故不治。
凡三阴下利。小便不利者。津液竭也。不可妄利小便。
邵评∶阴经下利。而小便不利。阴津亏乏也。如妄利之。阴气竭绝而津涸矣。
卷三伤寒变症
小便(附)
属性:凡伤寒小便清白者。病不在里而在表也。下焦病。小便利者。病不在气分而在血分也。(参治法汇)
邵评∶热未入里。小便清白。以此可验邪之在表在里。若邪入下焦。小盒饭不利。
今反利者。病在血分。而不在于气。故下焦蓄血症。小便自利也。
太阳病。脉浮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阳明病。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述古)
邵评∶太阳经邪。传入膀胱之腑。为传本病也。用五苓导水泄热极是。若热结膀
胱。宜参用八正散加减。
又评∶阳明渴饮。小便不利。是津亏热伏。邪在胃中也。用猪苓汤利水泄热。兼滋
阴气。此古法也。若时方。可用导赤散。
凡伤寒表症未解。病在阳分。尚宜发汗者。不可先利小便。恐走其津液。取汗难也。(参奥旨)
邵评、邪在表。当发汗。若先利其小便。则津液从下走泄。非但不能得汗。必致津伤邪入。而病增变也。
故邪在表。禁利小便。
阳明病。潮热。汗出多者。必小便少。不可利小便。恐胃汁愈干也。若利之。必喘渴而死。(述古)
邵评∶阳明潮热。汗出多者。其津液已经外泄。恐其津亡胃燥。故禁利小便。汗与小便。同是津液
气化所由出。汗多伤阳。利小便则伤阴。阴液阳气并竭。故喘渴而死。是以汗多津亏。禁利小便。盖阳明
一经。以存津液。为第一义也。
小便不利。有可利者二。热结膀胱宜利。湿热发黄宜利。若大病后。汗下后。律液内
竭。故不利。若强利之。则水愈涸。必纯用养阴生津之品。则津液复而水道行矣。痢亦然。(参奥旨)
邵评∶病后汗下。后。小便不利。因津液内伤所致。即有余邪湿热。亦不可妄利。再竭其阴液也。当
用滋阴养液之剂。久久服之。俟其津液充复。小便自利矣。若有湿热瘀邪内蓄者。可利小便。若无邪而
津液亏乏者。切不可妄利也。
卷三伤寒变症
疹
属性:(痧 附合参金鉴治法汇叶案第一书)
者。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
见于四肢。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紫色成片者为重。色黑色青者。不治。
邵评∶ 之形状。平而贴于肌肉之间。并无点粒高起。以手摸之。平而不碍手。或
红色成片。稠如锦纹者。此属阳邪胃热。有稀如蚊迹。而色淡不解者。此是正虚邪伏。此症有阴阳寒
热虚实之不同。当看其外症。参其脉象。而施温凉补泻之治法。
疹者。有颗粒之象。肿而易痒。即痧瘾之属。须知出要周匀。没宜徐缓。春夏多此。 疹二者。不外
手太阴与足阳明之治。又 为胃家毒火。疹属脾家湿热。须互参之。
邵评∶发疹于皮肤之上。起有颗粒。如粟如粒。以手摸之。有尖刺而触手者也。与
之平而在肌肉者不同。 由阳明胃热而发。疹因肺受风温而出。 有虚寒阴症。可用温补。疹无不由
邪火而作。阴寒之症罕有。故治疹之法。不外辛凉清透。宣肺化邪。温补之药。每禁用也。盖因疹子
即痧 一类。即天行时毒。入于肺中而发。邪盛者。点子稠密。肌肤微肿而稍痒。有红白二种。邪入营
者红疹。邪入卫者白点。大忌冒风凉遏。犯则肺闭内陷。发喘而死矣。
疹之发。伤寒由于失表失清。其邪不得外达。蕴于胃腑。走入营中而发也。温热
之症。外邪与内热相搏。湿热凝滞。自然发 发疹。有发热一二日便见者。有发热
三四日始见者。非因失治而然。
邵评∶ 与疹必当分别。 发于胃。疹出于肺。伤寒失表失清。邪遏于胃而热蒸
成。故伤寒症发 者多。而发疹则仅见也。其虚 阴 。由于中虚寒伏。逼其
浮阳外越。无根之火内动。见 隐隐而微。色白不鲜者是也。治须温补。至于疹。悉是外邪致病。天行痧疹。
时毒。袭入肺卫而发者。或温暑时邪。从肺吸受。由卫入营之症。其邪从肺外达而发疹者。此邪在上焦。
非由失表失清之故。当辨其在气在营。而用宣肺清透之法。若遇寒凉。防其抑闭。与 之治法。判然不同。二
症岂可不分辨哉。故约言之。 属胃。疹属肺。二症须分别论治。
大抵发汗不出。或虽汗不解。胸膈烦闷。呕恶不纳。足冷耳聋。脉沉而伏。或寸关脉
躁动。便是 疹欲出之候。须细诊之。
邵评∶邪热郁伏于中。蒸热为 。故汗不出。而烦闷呕恶。足冷耳聋。此是 疹将
发之见象。犹天将雨而闷热郁蒸也。脉沉伏。由于邪伏于内。脉道不利所致。寸关躁动者。伏邪勃发之兆也。
凡 疹欲出之际。若得上吐下泻者吉。毒瓦斯上下俱出故也。
邵评∶ 疹将出之际。上吐下泻。其热毒从吐泻而外出。分消其势。大忌止涩。若
出齐后。及将回之时。忌见吐泻。恐其邪陷也。故 疹吐泻。须辨其先后缓急之势。庶免误治之弊。
凡 红赤者。为胃热。紫色为热甚。紫黑为胃烂。赤 五死五生。黑 九死一生。鲜
红起发稀朗者。虽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难治。杂蓝 黑烂者死也。
邵评∶此辨 色。以验病之吉凶生死。学人最宜着眼。
凡 既出。须得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者。易治。脉微足冷。元气虚弱。难治。 疹透后。
神识宜清。反加昏沉者。难治。
邵评∶ 出之后。辨其脉象。及症之顺逆。语皆精实。
凡温热 疹。已见阳明少阳新法中。伤寒失表发 。已见太阴新法中。此更详天时寒暄燥湿。邪
在足经手经。气分营分。外感内伤为治。当以温热疫疠兼参之。
邵评∶伤寒自表入里。从足经施治。邪入阳明。热甚发 。由先时失表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