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310部分

食王传-第310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梢詎ong这么多huā样,同一样东西,竟然可以有那么多种吃法,一时间,他们恍惚以为自己到了天界,却是不知道,如今建州人几乎家家都烹得一两样拿手的菜式来,这还是因为建州人可以随时去建安城里的几个大客栈大酒楼学习的缘故,而做为建州兵,最为拿手的自然就是竹筒饭和叫化ji,这在其他地方,估计除了远在长安的西山羽林大营外,再也没其他军队能够做到人人都会一手的地步,在建州,战时情况下,几乎没有伙夫这个位置,人人都是伙夫,人人丢到深山老林里去,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其中还有那么几个建州兵,是出身于王冼的童子军的,会的就更多,因此他们也就成了当晚的主角,至于说前海贼们嘛,原来还打着仗自己常年的野外生活,现在该lu一手的想法的,现在呢,却只有干瞪眼的份,有心去帮忙吧,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终于,伊旮氏的人忍不住了,派了个人过来,还是日间里来的那个,到了军营是比比划划,吞吞吐吐,总算是让建州兵们理解了他的来意,笑骂着丢了几个烧坏了的竹筒饭过去,那倭人如获至宝,也顾不得烫手,往怀里一抱,连滚带爬的走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第二天一早,那帮倭人就变成了从跟在队伍屁股后面改成了为黄大他们在前面探路,开始黄大还不知道,但等到大军过一条小溪的时候,发现有个倭人正点头哈腰的站在一个明显是临时搭建起来只开了个小口让水流通过的小土坝边等着大军过溪,这才明白,这帮倭人搞不好昨晚就没怎么睡觉,半夜里就起来为大军打探和开路了。

也难怪这帮倭人如此作为,在这之前,他们中,即便是最为尊贵的族长,那也是没吃过如此香喷喷的一粒粒晶莹剃透,又叫不上名字来的美食的,他们没见过大米,更别说吃过一口两口的了,伊旮氏还没那个实力派了遣唐使去大唐,所以,也就没人能带了大米回来。而其他族派去的遣唐使呢,辛辛苦苦的带点大米,大多又在海上被海水浸泡得不成模样,等到家了,能剩个三斤五斤好的就不错了,因此怎么舍得拿出来跟别人jiāo换呢,自己吃都不够吃呢。

(但是,以王况的猜测,倭人可能很早就从大唐甚至是在汉晋时期就从大陆运了稻种过去,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耕种不得法,所以产量很低,大米的质量也差,口感上远不如大唐所出的,也没办法推广开来,这才会有近江氏的人觊觎了新的耕种法子,对于稻谷这样的粮食作物,王况并没有打算搞什么禁运,这不现实,不光是大唐有稻米的,天竺等地也会有,王况想要禁止的,只是大唐本土特有的东西,比如说桑蚕,比如说茶叶等等这些经济作物。)

行不多久,就见昨天跟着他们的那队倭人和另一伙数量上明显多过许多的人在一条小溪两边对峙着,双方骂骂咧咧的,却不见动手。

可能是因为有了黄大他们在后面壮胆,伊尬氏这边才百来号人,由昨天来过两次的那个倭人领着队,那倭人耀武扬威的挥舞着手中的钢刀,面对小溪对岸多过他们一倍的人,而且还有好几个手拿钢刀,穿着明显高一个档次的人群,一点也没有胆怯的意思,他身边的那些倭人,也是挥舞着手中的或是竹刀,或是石矛哇哇luàn叫,那情形,仿佛对面只是个纸糊的老虎,而自己则是武装到了牙齿身长两丈孔武有力的巨人一般。

见此情形,黄大就知道对面的,应该就是近江氏的人了,和海贼小头目确认了之后,也不废话,举起手中长刀一挥,顿时是一阵的箭雨铺天盖地的往对岸飞去,铺天盖地那是倭人的印象,这样的máomáo雨对建州兵来说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没什么ji情,要换了数十万大军,都用了小东家说的,先用箭雨来个那什么“地毯式”轰炸,那样的场面,才算是壮观罢?

才一阵的箭雨,对面的两百多号人就呼啦啦的倒下去了一小半,剩下没倒下的又有一小半或是胳膊上中了一箭,或是身上中了一箭却没致命的。这一下把两边对峙着的倭人给吓坏了,他们什么时候见过箭的杀伤力竟然也如此的惊人起来,他们并不知道,大唐的箭,那可是铁矢,而不是他们倭人用的石簇。

一阵的箭雨过后,对面的倭人楞了楞神,也不知道是哪个哇哇叫了一声,一下子,能跑的一百多号人就全作鸟兽散了,只剩了几个手拿钢刀的,应该是族中的统治地位的人,可能意识到这一战关系到全族的生死存亡,还坚持着不走的,他们仗着自己手中有钢刀在,寻思着怎么地也要拼上一会,至少也要拉几个垫背的,让这些不知道什么地方冒出来的蛮人见识见识他们近江氏的厉害。

见还有几个不走的,黄大冷笑一声,“唰”的拔出自己的配刀,这刀是李业嗣赠的,说是一把好刀,但王况拿去看的时候,当时是没说话,却是微微的摇了摇头,因此黄大很是期待,如果那俩小家伙学成了打铁技艺回来后,能给自己打一把什么样的好刀?

所以,黄大想要见识见识一下这口李业嗣口中的好刀,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如果这口刀出乎了自己的意料的好,那么,将来自己的宝刀就更值得期待了,对王况的能力,黄大是从来没有怀疑过的,小东家说能,那就是一定能,而且可能还会比预料的好。

黄大没让兵士们动,而是自己一个纵身,就越过了一丈来宽的小溪流,这边的倭人只觉得眼前一huā,等他到听到后面传来的一片听起来就是喝彩声的时候往对岸瞧去,对岸,那个威风凛凛的大唐将军,正气定神闲的将配刀chā回到刀鞘里去,等到“呛”的一声刀入鞘的声音传来,那几个正双手举刀做势yu扑的近江“勇士”突然的一个个先是脑袋滚落到地上,然后身子摇了两摇,也栽倒在地。

(实在是蛋疼,灰雀写不来惨烈的战斗场面,而且,这个时候的倭人,那个实力确实是不值得一写,罢了,就这么地吧。另;灰雀上传的古倭国地图;如今还在审核中;郁闷啊。)

 第三五四章 讨贼和定商

第三五四章讨贼和定商

九月,重阳节前一天,朝廷对天下发布了《讨贼诏》,正式将倭人列为“贼”,不需要解释,诏书上说得很清楚,倭人长期以来,借着遣唐使的身份掩护,在大唐各地大肆窃取大唐子民视为传家的各种密技手艺,这些倭人仗着有这一层身份掩护,置大唐律法于不顾,强买强卖,强取豪夺,更令人发指的是,当他们强取不成,便采用掳人的手段,种种恶行,视我泱泱大唐为无物,上不尊天子神明,下不敬大唐子民,此等行径比之于贼还不如,是故,朝廷上下一致认为,有必要给倭人一个强有力的教训,让他们知道,凡犯我大唐天下者,虽寸土亦要其以百里之地偿还,虽一民亦要其以一族来偿还

这可以说是李唐立国以来发布的措辞最为严厉的诏书,口气之ji烈,丝毫不给倭人以解释的机会。/4∴8065与此同时,鸿卢寺的衙役们在诏书发布的同一时间,早已经将在长安的各个倭人派来的遣唐使全部拿下,都给送进了长安和万年两县的大牢里,一时间这两处的牢房是人满为患。

也是几乎在同一天,中原各州都将在其境内活动的倭人遣唐使全部拿下,朝廷之所以拖延到重阳节前一天才发布诏书,就是要事先派人到各州各道去通知,等到中原各州都得到通知了,统一行动,立马拿下,而等到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漏网之鱼想要通知更远的地方的同伴时,朝廷的诏书却是比他们还要快上几天,也就来不及了。

一时间,长安城里,那些番外来的客商是个个惶恐,和大唐人打jiāo道,再也不敢如以前那般的讨价还价,他们也怕啊,怕这一讨价还价,就有可能会被扣上一顶强买强卖的帽子,倭人以前不是很趾高气扬的么,现在看看,下场如何?甚至有的西域商人已经开始打起了退堂鼓,准备这一票生意做完后,再也不来了。

但随后,朝廷的又一纸《定商诏书》让这些人的心安顿了下来,诏书再次重申了朝廷坚决保护正当经商的番外商人权益,同时也规定了,每年上缴税收的前几名,可以得到大唐荣誉子民的称号,其在大唐境内的行为,享受大唐子民同等的待遇。txt电子书下载**同时,若是有大唐地方和豪强,借着这次《讨贼诏》的机会大肆欺压进行正当贸易的番外商人,朝廷将严惩不怠。

荣誉子民这个词非常的新鲜,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到,并不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因此得到消息的番外商人们也顾不得生意,第一时间就把鸿卢寺给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想知道,这个称号究竟有什么好处。这是好处是肯定的,否则朝廷不会在诏书里堂而皇之的提出来,大唐朝廷的信誉度,还是值得信赖的,不会拿这么大的事情来和商人们开玩笑。

让这些番外商人惊奇的是,鸿卢寺mén口的长案后,坐着负责解释这一条令的竟然是一个少年,有那常住长安的,称得上是“大唐通”的商人一眼就瞧了出来,这个少年的衣着,只是个秀才,可他们纳闷的是,这少年的腰上,竟然系着只有皇亲或者说是只有得了大功劳之人才能系的缀yu银腰带,上面的yu可不是普通的yu,六块羊脂白yu,带扣呢,也不是银的,而是迄今为止只有少数人才得了赏赐的璃带扣

璃瓶的价格这几年是年年下滑,西域来的商人们这些年也总算知道了,大唐有了新的烧璃技术,烧的璃瓶比西域来的还要大,还要漂亮。但璃带扣,虽然是不难烧,却是寻常人不能也不敢烧的,这是一种象征着极高荣誉的标记,就连皇庄里的工匠,那也得接到圣旨后,在工部及内府派出的官员的监督下烧造,而且烧完后马上要当着面将模具给捣毁了,所以说,每一块璃带扣都是不同的,也是唯一的。

这个少年究竟是谁?要说他是皇亲,可没听说过皇亲还需要去考功名的,只要是皇亲,在皇家的族谱上能查得到的,都能至少得个有品级的散官,不管是文还是武,都是可以世袭的,这可比那些辛辛苦苦的寒窗十年苦读的学子幸福多了,那些学子们苦读十年几十年还不一定能考中;即便是考中了,能不能等到空缺还是未知之数;而等谋到了空缺,以后的升迁之路也是遥遥无期,除非说朝中有人或者说你居功甚伟。

而皇亲呢,首先在起跑线上就赢人一筹,而且也很容易谋到一个空缺,只要稍微有点业绩,升迁的速度也是惊人,所以,到目前为止,除了个别志向远大的外,还没听说过哪个皇亲会去考功名的。

可要说立大功,这么个小小少年,怎么就没听说过呢?不能啊,莫非他是假冒的?可现在,人家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坐在鸿卢寺前面,还有鸿卢寺的衙役们跑前跑后的给他端茶递水,这应该是假冒不了的,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天子眼皮子底西冒充,敢支使鸿卢寺的衙役们为他端茶送水?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认识这少年的,总算是有人将这少年给认了出来,有那常去林家铺子和建林酒楼的客商见了这少年,赶快的上前去,讨好的道:“哎哟,怎么敢劳动您老人家的大驾,若要是知道是您老负责这活,某直接上mén讨教了,您瞧这日头多毒辣,可别晒坏了您老。”

旁观听的其他人是起了一身的ji皮疙瘩,还“您老”呢,你也不瞧瞧,人家是一个小少年,你自己呢,满脸的皱纹,论年龄,当人家的爷爷辈都够了。

有那和这说话人相识的就赶忙上前打听,这说话的眼一瞪,没个好气:“你们眼都瞎了不成,这位,便是辅国建安县伯的弟弟,建林酒楼和林家铺子的小小东家,人称建安小才子,建州人称小小东家的王三郎便是。有他老人家在这里坐着,得,某也不消得问了,这个荣誉称号么,肯定是个大好处,都散了罢,散了罢,这么毒辣的日头,莫要累坏了小小东家才是。”重阳后的日头,其实已经不算毒辣,在长安,早晚间已经开始有些凉,需要多加一件单衣了,身子骨弱点的老人和孩子,需要穿的就更多。也是这人会拍马屁,一口一个小小东家,一口一声“您老”,把个还没脱了小孩心xing的王冼说得高兴了,甩手就丢了一块木牌给那商人,道:“多谢你帮着解释了,些许礼物,不成敬意。”

那商人忙不迭的接了过去,美滋滋的将腰上原本系着一块yu佩的红绳解下,收起了yu佩,而将红绳穿到那木牌的眼里,挂在了腰上,就这么ting着xiong,两手用力的拔拉开人群走了,一边走一边吆喝:“都散了,都散了,这荣誉称号么,肯定是大好处,大家尽管放心的去争便是。可话说回来了,如今某有了这块木牌,还能有谁可以争得过某呢?哈哈”

其他人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