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骑-第7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处都是成片的湖泊,湖泊则也与河流一般结了冰,虽已开春,冰层却厚,可以看到一些退役的军士开了一些冰窟窿在钓鱼,自己在酒楼所吃的茱萸鱼头,食材可能就来源于此处。
总而论之,这个时代的幽州水源是充足的,土地是丰饶的,人口是稀少的,世界上像这样的地方,一般来说总能经受得起中国人几百年以上的折腾。
王溥骑马向北走了半日,眼前景象忽的一边,来到一座巨大的工地上,肉眼所见就有几千人正在平整土地,挖窑烧砖,按照王溥的见识,再加上之前的风闻,他大概猜到这里就是燕京新城的所在,常听人说张迈要在此处建立一座雄伟的新都,规划中的城市规模已经大得有点吓人,是现在的洛阳、开封所不能比拟的,莫非就会这里么?
张迈也在人群之中,没有穿盔带甲,也不是宽袍缓袖,只是褐色披风下一身紧身的羊绒,头上戴着一顶遮风帽,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工头,他和一个匠师模样的人在指点一幅工程图。
看到此处,王溥心中慨叹:“大禹治国时,手足胼胝,衣褐乘车,动履四时,大概也就这个样子了吧。不意古之圣王之风。复见于今日。”
见到王溥上前,张迈又与那匠师说了几句,这才转头走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屋棚里头,屋棚中烧着火炉,暖暖的与外间有如两个世界,张迈脱了披风。坐下喝了马小春递过来的一口热茶,才问道:“你叫王溥?”
王溥见屋内只有一个马小春,便跪下道:“臣王溥,并州祁县人,天策六年,洛阳恩科进士第一名。”
张迈讶异道:“进士第一名,那是状元啊。”随即又说:“不过你对我不称外臣,而称臣,年号又用天策。不用石晋的,这口吻可不大对。”
王溥道:“臣是华夏之臣,而后才是石晋之臣。当年得中进士第第一,心中欢喜,今日回想,当初不如不中。”
当日欢喜今日后悔,那自然是因为当日中的进士是石晋的进士,如今改朝换代在即。他年纪又轻,如果当日不去参考。如今反而可以直接入士新朝做个纯臣。
这几句话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张迈呵呵一笑,道:“我对你有些印象的。能让范质破例许你来见我,想来你必有过人之处。起来说话吧。”
王溥起身后,张迈问道:“你治什么学问?”王溥道:“四书五经,不敢称精通。却也成诵。”
张迈挥手道:“你是状元,这些儒家经典肯定没问题。我问的是实务才能。经典是务虚的,不治经典,看问题的高度就不够;但出来做事不能只是务虚,还得有一技之长才行。”
王溥沉吟片刻。才说道:“元帅所颁《实学》一十九种,臣皆能言。”
张迈早在疏勒时代就很重视文化建设,十余年来在战场之下有机会就不停总结著述,这些著述一本本地出版、修订,到三年前基本形成初步规模,乃是包括算术通识、天文通识、地理通识、物理通识、化学通识、医学通识、行政通识、律法通识、战争通识、农艺通识、建筑通识等等学问在内的一部大丛书。
这一部丛书有一部分是张迈口述,李膑、范质、魏仁溥等人先后帮忙整理,如算术、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律法等,有一部分是专业人才会同整理,如农艺、建筑、战争等,有一部分是用从泰西辗转买来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再创作,全部都由张迈读过后定的稿子,这一十九本书虽然都是基础性知识,但也足足有上百万字,还配了大量的图文。
张迈瞪着他道:“你能背下来?”
王溥脸有愧色:“逐字逐句,委实不能,然而元帅但有询问,王溥必能复述。”
张迈心想上百万字的书你能背下来那才有鬼,背不下来有什么好惭愧的?让马小春拿来一本《建筑通识》,随手一翻,点了一个头,王溥就滔滔不绝地将那一章讲出来,遇到有图的地方还能画出来,其中遇到与人文类相通的地方还能触类旁通,发表自己的见解。
张迈听了小半个时辰,打断道:“够了够了!又遇到个天才。怪不得范文素看得起你。”他想了想,命马小春又拿出一副大图来说:“你读过建筑通识,来帮我看看这个规划怎么样。”
王溥上前一看,只瞄了一眼就明白了这是一幅都城的规划图,颤声道:“这……这就是未来的北京吗?”
“是啊。”张迈道:“这是我提出想法,堪筹营的老手寻着好地,大匠师开了十几次会议作出草图,然后给薛复符彦卿、范质魏仁溥他们都看过,改成修订版,然后又发给杨易郑渭要来反馈意见,最后修订成这个样子。嗯,我也给冯道寄过一份的,他也回复了一些意见,郭洛太远,就没给他寄了。”
王溥没想到张迈会让自己与闻如此大事,心中不禁一阵激动,又想:“原来冯公也与闻此事了,怪不得在朝堂上他是那样的姿态!”
其实他想多了,张迈对这次筑城并未打着秘密行事之意,当初甚至曾想公之于天下集思广益,只是后来考虑到这种大事未必是越多人参与越好,所以最后只是让堪筹营选址、大匠师主图,然后让精通战争的杨易薛复等大将、精通礼制的冯道范质等文臣、精通商业的郑渭奈布等当世精英参与进来,甚至还问了他老婆郭汾,看看她们女人有什么需要。之后便汇聚成这张大规划图。
不过,也不只是王溥一个人想多了,当初冯道收到张迈秘密寄给他的图样后也是激动得够呛,这是大都城的营建啊,不管将来北京是不是首都,这等大事非是宰执之属谁得与闻?何况冯道这时还是一个“外国”的宰相呢。所以拿到那张草图后冯道是兴奋得感动涕零。为此事殚尽竭虑了不知多少个夜晚,又将保密功夫做得十足,除了最亲信的一个弟子和最可靠的一个儿子之外不然第四个知晓此事。
这时王溥再看这张都城规划图,中国传统的都城建筑是有一定规制的,正所谓“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新都的基本规制理念也是如此,只不过在规格上扩大了数十倍!而且除了礼制规划复古之外,也考虑到包括交通、饮水、排污等现实层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重视商业集市部分的规划,此外又将城市的建设分期,在外围预留下足够的拓展空间,层层向外扩张。
王溥看了有一顿饭时间。不禁慨然喟叹,忽然道:“只是如此浩大的工程。恐怕……有伤民力……”
他说的很谨慎,唯恐触怒张迈。
张迈却笑道:“你没看我分期了么?听说隋炀帝用了九个月就建成了新长安,我可没他那么急性子。第一期先用三年时间,暂时也够用了。之后以十年为期,这幅图的全部建制要完成,大概是三十三年的时间。你肯定能看到了,我就得好好锻炼身体才行了。”
王溥道:“用三十三年时间的话,那么工程再大,也不见得会多损耗民力。元帅圣仁!”
张迈道:“别说,你来说说此规划还有些什么漏洞没。”
王溥道:“此图集诸大贤智慧。已近完美,臣年轻学浅,一时之间只觉得十分震撼,不敢妄议。”
张迈笑道:“那好吧,以后如果你想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可以写信给我。”
这是给自己留下一条上达天听的通道啊,王溥大喜,要谢恩却又止住,一时间激动得几乎要挠腮。
张迈放下规划图来,道:“那来说说洛阳的事吧。你从洛阳来,是有事在身吧。”
王溥心神一紧,赶紧收摄心智,姿态上恢复了严谨,说道:“是,臣有二事,一是代表石重贵来,二是代表长乐老来。”
张迈道:“石重贵,嗯,他是想求和,还是求降?”
这话说得霸道,却一口气就点出了关键。
王溥俯了俯身说:“求和。”
张迈哈哈笑道:“你觉得有可能吗?”
王溥轻轻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张迈道:“那就不用多费口舌了,我也不跟石重贵客气了,你回去告诉我,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但在这种形势下,谁都知道求和是不可能的。不过他石重贵也没犯什么大错,将来我也不会对他怎么样。石敬瑭得国不正,他的皇位从石敬瑭处得来,国祚不久,我也不打算给他弄个什么安乐公拘着他,他可以在这个国家成为一个自由人。至于别的条件,他可以提,我琢磨着能答应就答应。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尽量不打仗,因为我不想中原再死人了。国民的生命是很宝贵的,这些生命应该用在开疆拓土上,应该用在玄思著作上,应该用在音乐艺术上,应该用在发明创造上,应该用在生活享受上,而不应该浪费在这种毫无意义的内部战争上。这就是我的意思,回头怎么向石重贵说,你自己捉摸着吧。”
王溥心中大是赞叹,说道:“臣明白了。”
张迈又道:“冯道那边让你来做什么?”
王溥道:“长乐老的意思,也与元帅一般,冯公也是希望天下止战止杀,早日归于太平一统。”
张迈笑道:“那很好,你回去跟长乐老说,洛阳的事情我就拜托他了。我相信以他的智慧,必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再过一两个月,等到天气暖和了,我会率领大军南下,发动百万之众,围攻洛阳……”
王溥错愕起来:“元帅你不是说……不打仗么?”
“看来你还嫩了点啊,状元郎。”张迈淡淡笑道:“人是很贱的,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我若是一味示之以宽,这事永远扯不完,只有大肆兴兵,才有不战而下的可能!”
(未完待续……)
第三零二章 兵围洛阳
天策八年,王溥的出使没有取得石重贵所想要的结果,倒是开春之后不久,符彦卿就奉命南下,都督中原军务,整合开封、颍昌、陈州三地的兵马,共得五万人,又趁着农闲,除独丁户外,户抽一丁,征调了二十五万民夫进行整训。和以往的无偿征调不同,这一次符彦卿带来了张迈的承诺,许所有被抽到的人家将得到一年的农税赦免,所以此次征调虽是强制性的,却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许多人家算了一下账觉得划算,参与起来竟颇为积极,若不是张迈计算过粮草承受力,只以二十五万人为限,最后只怕要远远溢出这个数字。
二十五万人由天策派下来的两千五百个辅兵头带领,以一百人为一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教得他们行动听令,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教得他们能随军进退,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又选拔出其中勇悍者五万人发给武器,其余人则削竹木为矛。
无论武器装备还是训练程度,这批人在张迈心目中离真正上战场还远着呢。可在五代时期的许多人看来,这样的人手已经堪称为“兵”了。虽然有天策的军政系统作为支撑,但涉及到数十万人的调度,符彦卿却能布置得井井有条,这等规模的统筹能力,便是折德扆这样的骁将望尘莫及的了。
到了三月,春已将尽,夏收时节尚未到来。民间俗谚云:“麦初黄,饿断肠!”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当此时也,天下四方皆不敢妄动。石重贵及其臣属也都以为,张迈大概会等到夏收以后。才会兴兵南下。不料就在这个时候,一拨拨地大军从燕京陆续开了下来。
去年下半年,在解决了军用粮荒以后,张迈没有继续将赵赞存在登州的粮食一股脑地运往北方,而是在运河沿线设立仓储,以供往来商贩食用,所以从去年十月以后开始,上下运河的商旅行人都不需要自带粮食了,有税关处,即有军镇。有军镇处,即有仓储,这是一项善政。别人看见了也没想到什么。
沿线仓储卖给商人的粮食,总比平常价要高几分,但这也没什么,总比大老远从家里自带粮食划算。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个绝对缺粮的大灾荒年代,粮食紧不紧,有时候就是个大众心理问题。局势如果紧张,各家各户就会将谷仓捂得紧紧的,结果越是这样全社会就越是“缺粮”,乃至引发民变!君不见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在某个阶段总会出现类似“劫富开仓”、“济贫就食”的情况,可见再大的灾荒,总是有存粮的,不然哪来的仓储可开?
现在眼看局势转好,天策官府竟然能拿出粮食来卖给商旅,那还有什么可害怕的?消息传出,河北的粮价就有走低的趋势,大户存着粮食也不是等着发霉的,正所谓将涨买,将跌卖,看着要跌还是出手的好,虽然不至于清仓换钱,却也有源源不绝的粮食细流向这些运河沿线的“商储仓”流了过来。
如今正是乱世初定,商流刚刚起步,大家会觉得“繁荣”那是和之前的乱世相比较,商贩的绝对数量其实还远不能与隋唐盛世相提并论,往来商旅的绝对消耗其实不多,因此这些商储仓设立了两个月后,粮食储备不见减少,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