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彦临床医案-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十二:
李某,男,48岁,干部,初诊日期:1976年8月24日。
患者于三月前脑外伤后经常头晕,后头部胀痛,时感有气自少腹上冲至口,腔周拘挛,跳动,夜不能眠,食欲减退,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曾经多家医院按“脑震荡后遗症”治疗无效。
综合四诊分析,符合仲景所言奔豚气特征,此由脾肾阳虚,痰浊内生,肝气挟痰上犯清空所致,治以温补脾肾,降逆化痰。
处方:桂枝20g,白术20g,茯苓20g,甘草15g,陈皮15g,半夏15g,泽泻20g,天麻20g,胆南星15g,石菖蒲20g,木香15g,青皮15g,乌药10g,小茴香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76年9月1日
头晕头痛减轻,余症变化不明显,时打嗝,大便干燥,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弦滑。
痰湿郁结未去,逆气难平,治以前法,佐加通腹降浊之品。
上方加川军10g,竹茹10g,沉香7。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76年9月8日
头晕头痛缓解,自少腹上冲之气消失,大便通畅,打嗝消失,夜眠入睡仍困难,梦多易醒,饮食已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此痰浊已去,气机亦畅,然久病脾、肾阳虚者,心阳必亦不足,心神难安,故应补心气,温心阳,安心神。
处方:桂枝20g,柴胡15g,远志15g,柏子仁15g,半夏10g,陈皮15g,白茯苓20g,炙甘草10g,合欢花15g,红参10g,黄芪20g,当归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一月后复诊,诸症消失,嘱其原方继续服用二周以巩固疗效。
【按语】仲景《金匮要略》载有“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奔豚气上冲胸……”,究其病机,皆因肾虚水气上逆所致。前述二例,虽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皆因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所致,故治疗皆以温肾化湿降浊为主,随证加减,此即所谓异病同治之理。
案十三:
温某,女,5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7年9月10日。
二月前无诱因出现头颤,紧张及疲劳时明显,晨起、休息及精神放松时消失,伴眠少梦多,乏力倦怠,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饮食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曾在外院查头部CT、脑血流图、脑电图及心电图等未确诊。
综合四诊,中医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治以滋阴补肾,熄风潜阳。
处方:熟地20g,枸杞20g,天冬20g,麦冬20g,天麻20g,钩藤20g,川芎20g,牛膝20g,菟丝子20g,当归20g,山萸肉20g,葛根20g,生牡蛎25g,石决明20g,知母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7年9月17日
头颤次数明显减少,频率减轻,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及乏力倦怠亦减轻,仍夜眠梦多,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治法方药已中病机,然虚火扰心,尚须清心火,养心神。
上方加黄连10g,阿胶15g(烊化)。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7年9月28日
头颤缓解,夜眠亦安,仍感轻度腰酸膝软,乏力倦怠,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风阳已熄,阴虚未复。治以育阴潜阳为主,以巩固疗效。
处方:熟地20g,白芍20g,山萸肉20g,枸杞20g,麦冬20g,川芎15g,牛膝20g,黄芪20g,当归20g,菟丝子20g,山药20g,陈皮15g,砂仁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颤证多责之肝,经云:诸风者,皆属于肝也……,风之为病,轻者颤,重者令抽搐神昏。该患以头颤为主,伴随乏力倦怠,少寐多梦,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故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王老说:风类疾病,当以滋阴为主,阴精足,风阳得制,若一味镇肝息风,虽能控制症状,停药后必然复发。本例用药充分体现了王老这一指导思想。
案十四:
李某,女,19岁,学生,初诊日期:1985年4月20日。
因学习劳倦过度,近一个月来经常头晕头痛,严重时厥绝,每次经1…3分钟而苏醒,无抽搐及异常叫声,亦无二便失禁,醒后倦怠乏力,伴食少纳呆,夜眠不实,多梦,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缓。
四诊合参,证属思虑伤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上蒙清窍所致。治宜健脾化湿,豁痰开窍。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云苓20g,甘草15g,枳实15g,竹茹15g,白术15g,菖蒲15g,砂仁15g,苍术15g,厚朴15g,香附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5年4月28日
患者晕厥未再发作,仍时头晕头痛,体力增加,食欲有所改善,夜眠梦多,舌淡红,苔白,脉滑。
此痰厥已被遏制,但脾虚湿停,痰郁未除,效宗前法,加重祛湿化痰。
上方去厚朴加天麻20g,胆星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5年5月4日
头晕头痛缓解,食欲正常,体力增加,夜眠梦仍多,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
病人痰湿渐去,脾气渐复,但心神未定,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云苓20g,炙甘草15g,当归15g,黄芪30g,陈皮15g,远志20g,合欢花15g,柏子仁15g,酸枣仁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注:该患服上药痊愈,未再复发,并于当年考入大学。
【按语】晕厥一症多与痰相关。本例患病过程中有明显的劳倦过度,思虑伤脾之病因,并伴有食少纳呆,舌质淡有齿痕,脉缓等脾虚症状,故知其痰是由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治疗应以健脾化湿,豁痰开窍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功专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以调补固本。
血管性头痛
案一:
段某,女,36岁,初诊日期:1992年4月10日。
发作性头痛一年余,以右侧偏头痛为主,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夜不能眠,心烦,焦虑,无明显寒热,乏力,困倦,夜眠多梦,曾多次查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痉挛。给予西比灵、卡马西平及正天丸等药物治疗无效。舌暗红,苔白,脉细。平素性情急躁,月经衍期,血块多。
证属素体肝旺,气机不畅,肝火上扰所致。治以疏肝清火,活血通络。
处方:柴胡15,黄芩15g,栀子20g,川芎20g,赤芍15g,半夏15g,天麻15g,牛膝20g,野菊花15g,淡豆豉15g,合欢花15g,远志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2年4月14日
头痛基本缓解,仅情绪激动时轻微偏头痛,夜眠仍梦多,饮食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其肝火仍旺,心神不宁,宜加重泻火安神之力。
上方加龙胆草15g,竹茹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2年4月18日
头痛缓解,夜眠亦安,仍梦多,乏力减轻,舌淡红,苔白,脉弦。
患者肝火渐平,治法宜疏肝理脾为主,以安其神。
上方去龙胆草、黄芩、野菊花,加茯苓20g,大枣10枚。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偏头痛亦称少阳头痛,多由肝胆火盛所致。本例即有明显肝胆火热症状,同时伴有肝火犯胃之恶心呕吐及胆火扰心之心烦失眠,故治疗中先以清泻肝火为主,以釜底抽薪;待肝火渐平,再酌加健脾安神之药,以固其本。
脑动脉瘤
钱某,女,39岁,工人,初诊日期:1995年10月6日。
发作性头痛一年余,每因情志、劳累等因素诱发,痛时抱头,坐立不安,缓解时一如常人,曾在某西医院做脑动脉造影,诊断为“脑动脉瘤”,建议手术治疗未被接受,对症治疗无效。近来疼痛发作频繁,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舌暗红,苔白,脉弦。
中医证属平素肝旺,情志变化诱发肝火化风,血随气逆,上扰清窍所致。治宜调肝泻火,滋阴壮水。
处方:天麻20g,半夏15g,钩藤20g,川芎10g,牛膝20g,生地20g,天冬20g,栀子20g,黄芩15g,野菊花15g,白芍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10月13日
头痛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减轻,无恶心呕吐,大便稍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弦。
肝风得到扼制,气血亦较平稳,但应注重培补肝肾之阴,以治其本。
上方加当归20g,枸杞20g,麦冬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10月21日
头痛已五日未作,仍时头晕,余无不适症状,舌淡红,苔白,脉弦。
风火已熄,阴液渐复,然亦应扶其后天,以补先天,此治本之道。
上方去栀子、黄芩、野菊花,加陈皮15g,太子参15g,大枣10枚。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服上方头痛缓解,随访三个月未发作。
【按语】发作性头痛中医认为多与肝有关,因情志因素诱发者多为肝阳头痛,因劳累诱发者多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本例患者虽有情志和劳累双重诱因,但肾阴虚表现不明显,故急则治其标,以调泻肝火为主,在疼痛稍缓解后重用滋阴壮水,培补肝肾之品,以治其本。
外感发热
案一:
王某,男,53岁,干部,初诊日期:1997年8月21日。
应某医科大学之邀会诊。该患发热月余,无明显畏寒,曾辗转二所大医院住院治疗,用解热镇痛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暂退,移时复热,体温38…40℃,血常规:WBC12×109/L;Sg72%,L24%,M4%,血细菌培养阴性,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强,血沉:28mm/第一小时,32mm/第二小时,抗核抗体阴性。肥达氏反应及外裴氏反应阴性,周身酸楚重着,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小便黄,量少,舌淡,苔黄,脉沉滑数。
综合四诊,证属湿热内阻,气机不畅,郁而发热。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化滞。
处方:茵陈20g,连翘20g,藿香15g,荷叶10g,木通15g,黄芩15g,黄柏15g,陈皮15g,柴胡15g,玳瑁20g(研末冲服),滑石20g,甘草10g,草蔻20g,苍术20g,茯苓20g,泽泻20g。
三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7年8月24日
(家属代诊)热已退,唯周身乏力,重着,食少纳呆,便溏。
此热虽减,湿未尽退。
可与前方去玳瑁,加砂仁15g,甘松15g以助醒脾化湿之力。
予药三付,服后诸症悉除。
【按语】该患发病于长夏季节,湿热蒸腾,人体腠理开放,甚易感邪,且从其持续发热而不恶寒,周身酸重而不痛,食少纳呆兼便溏,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无不一体现湿热为病特征。湿热为病,最易阻遏气机,而气机郁滞则湿邪难化,故治疗上,宜清热利湿,使湿热由小便而出,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并酌加陈皮理气醒脾化湿,柴胡理气,同时兼理少阳之枢。其中玳瑁一味,甘寒,入心、肝二经,最善清热,功同羚羊角,但其炮制需掌握恰当,否则影响疗效。感受外邪致病,湿热最为难治,以其粘滞重着,入血入络,无处不在,困着脾胃,阻遏气机,使脏腑功能尽失。
王老认为:治疗湿热为病,总的原则是清热化湿,但应视其病位的不同有所侧重。病在表者可微发其汗而解之;病在经脉需活血通络,使湿随血行,外达体表,内趋三焦;病在脏腑者以通利小便,或二便分消。然不论病位何处,均应注意理气醒脾,调理少阳枢机。脾气健,气机畅,清热化湿之药更易奏效。
面神经炎
刘某,女,5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7年6月10日。
患者三月前患中风(面神经炎),口角斜,经口服中药及针刺治疗斜消失,但右侧面部肌肉不断抽动,每分钟达30…40次,以致影响睡眠及工作,头晕,乏力倦怠,饮食量少,二便正常,经多方医治无效,某西医医生建议切断局部神经,病人难以接受遂来诊。舌淡红,苔白,脉弦。
证属内有宿痰,外感风邪,风痰互结,伏于筋脉之间。风性善动,故肌肉抽动不安;筋脉之间药力难达,故久治无效。治宜疏风化痰,透里达表。
处方:羌活15g,白芷10g,天麻15g,白芥子15g,僵蚕15g,柴胡15g,胆星10g,半夏10g,陈皮15g,太子参2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7年6月17日
头晕缓解,面部肌肉抽动频率亦明显减少,乏力减轻,食欲增加,舌淡红,苔白,脉弦。
效不更法。
上方加地龙10g以增活血祛风之力。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7年6月22日
面部肌肉抽动偶作,余症缓解,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风痰已去大半,正气亦基本恢复。治宜祛余风,披残痰,获全功。
处方:天麻15g,白芷10g,白芥子15g,僵蚕15g,陈皮15g,半夏15g,柴胡15g,大枣10枚。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面神经炎见口角口呙斜,属中医“中风”范畴,因邪由外犯,故为“真中”。治后遗留面肌抽动